书籍详情

北京民族音乐研究与传播基地学术文集(2015年卷)

北京民族音乐研究与传播基地学术文集(2015年卷)

作者:北京民族音乐研究与传播基地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4-01

ISBN:9787566013392

定价:¥12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按照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总结、呈现基地相关的学术活动及学术成果,我们创办了《北京民族音乐研究与传播基地学术文集》,内容主要包括基地研究员重要学术论文、基地研究员介绍、学术研讨会实录、年度学术大事记等。
作者简介
  北京民族音乐研究与传播基地,一、北京民族音乐研究与传播基地成立的背景中国音乐学院是我国以中国音乐教育和研究为主要特色,培养从事中国音乐理论研究、创作、表演和教育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音乐学府。学校拥有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和艺术硕士授予权,建有音乐舞蹈学博士后流动站,是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的院校。自建校以来,中国音乐学院一直以继承中国音乐的优良传统、建立中国音乐教育体系为历史使命。建校五十年来,学校已先后培养并向海内外输送了各专业毕业生近一万名,为中国音乐的继承、发展和弘扬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向未来,学校将一如既往地继承中国音乐艺术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音乐文化的优秀成果,以建设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高等音乐学府为目标;以培养高水平中国音乐人才及弘扬中国音乐文化为己任;努力把中国音乐学院建设成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中国音乐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中国音乐科研和信息中心、中国音乐对外交流和传播的窗口。2010年11月,在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联合指导下,北京民族音乐研究与传播基地(下文简称“基地”)依托中国音乐学院正式成立。二、基地的定位北京民族音乐研究与传播基地主要是致力于开展北京及中国音乐研究与传播的学术研究机构,是吸引和凝聚全国乃至全球中国音乐研究与传播者的重要学术研究平台。基地的定位和中国音乐学院的定位一致。研究基地的总体定位为:一,从本土化及国际化的学术视角出发,以民族音乐研究与传播为主题;第二,对北京及中国音乐进行历史梳理,探索如何发掘、保护和发展具有特殊文化战略地位的北京音乐文化,以更好地贯彻和落实“人文北京”理念,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三,服务全国,推进构建中国音乐教育体系的伟大工程走向世界。三、一期工作情况2011年到2013年,基地完成了一期建设任务。在一期建设中,基地设定了四个研究领域,分别是:北京历史音乐文化研究、北京当代音乐文化研究、北京音乐文化政策与发展研究、国际音乐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聘请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大学等全国十多个单位48名专家学者参与基地研究工作。基地的研究人员有正高职称的专家34名、副高职称的专家5名,常驻的基地研究员8名,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6名。在基地一期建设中,基地平台共获得科研经费支持847. 64万元。基地研究员共承担各级各类纵向、横向课题15项。其中国家重点项目3项、省部级重大攻关项目5项,其他项目6项。完成的全部预设项目成果7项,委托项目3项。基地一期建设共出版学术专著16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7篇、咨询报告1篇。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4人次,科研成果被其他部门采用6个。此外,北京市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成果要报采用2篇。在科研成果转化及其社会效果方面主要体现为,基地以“大会、一节、一奖”为核心开展了国际国内各种类型的学术活动。主要包括:全国高校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世界音乐院校(校长)论坛、北京传统音乐节、太极传统音乐奖。以上项目中,北京传统音乐节是北京市教委委托项目,每年投入300万元;太极传统音乐奖是太极文化基金会委托项目,每年投入500万元(已经举办了两届);全国高校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是雅乐中心项目,每届投入50万元;世界音乐院校(校长)论坛,由基地创造,从2013年开始成为国际音乐理事会、世界音乐论坛之一(由中国音乐学院承办了两届)。三年中,基地共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五次,国际性学术会议六次,达到了基地预设的目标。2014年4月,北京民族音乐研究与传播基地,在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和北京市教委联合组织的验收中,获得优秀成绩,并顺利进入第二期建设阶段。四、二期建设规划基地一期建设验收结束后,基地学术委员会针对一期建设经验和验收专家提出的问题和不足认真做了调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基地各项工作做了新的思考:一,围绕着“音乐北京学”与北京音乐文化政策发展研究、中国音乐的历史文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研究四个方面,一如既往地珍惜学术前辈的重要贡献,优化学术团队,为中国音乐学院打造民族音乐研究人才高地,发挥重要作用。第二,进一步发挥中国音乐学院在中国音乐教育和研究领域里的综合性优势、学科集群优势,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创作、研究、教育、管理、表演、社会服务等各方面的优质资源,着力引导、促成北京民族音乐研究与传播的新型学术生态,使基地不仅成为北京市民族音乐文化的艺术决策发展的咨询思想库,也成为中国音乐学院作为教学研究型院校深化改革的学术策源地。第三,在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背景和中国音乐学院办学特色下,通过扎实的学术积累和深入的学理思考,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不断探索学术前沿问题,获得更丰硕的突破性成果。第四,依托北京传统音乐节、太极传统音乐奖等已经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品牌,进一步拓展北京民族音乐研究与传播的国际化平台,促进北京民族音乐研究与传播的国际交流,进一步提升中国音乐学院的国际影响力。第五,在借鉴兄弟院校、同类研究基地的体制管理经验基础上,在不低于首期科研经费投入的基础上,优化体制,增加经费投入,改变管理观念,从制度、经费、架构等各个方面积极探索,使之成为音乐艺术院校、高校科研体制改革的成功实验田。第六,在已有数据库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资料建设工作,通过基地二期建设中资料工作的全面推进,打造富有学术含金量的数字化中国民族音乐资料中心,以期成为院内乃至国内外中国音乐研究资料的重镇。
目录
论文选编
“综合调式性七声音阶”的理论及其创作实践研究
“新世纪中华乐派”之前前后后
理性求证高屋建瓴
——读冯文慈先生《中外音乐交流史》有感
中国雅乐**的周世宗
——兼论雅乐的意义和功能
寻绎“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的礼乐文化内涵
历史转折中的礼乐观
——以王光祈与青主儒家礼乐观的比较为例
《瑟谱·诗新谱》的宫调应用特点
——兼谈传统雅乐遗产的现代价值
论明代军礼及其用乐的建构
唐代已佚乐书三种作者考
琵琶传人中原对唐代音乐的影响与琵琶音乐文化丛结
宗教信仰的“痴迷者”与木卡姆之关系
处在四条道路的交叉路口:丝绸之路的音乐视角
礼俗用乐与民众生活
——一个县域音乐文化传统的结构分析
1948—1949年内蒙古歌剧《十五的月亮》探析
——兼论歌曲《敖包相会》的来源
三届五方三调四声三魂一体
——番瑶“萨卓”仪式多声歌唱建构研究
透过文本看蒙古化的藏语诵经音乐
“大学科”语境下音乐人类学的学科属性再思考
——兼及对学科命名问题的讨论
中国传统音乐形态分析的教学法探索
基地研究员访谈录
中庸,圣人之目
——樊祖荫教授访谈录
学术研讨会会议实录
“国乐学术沙龙”第三期
——历史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
“国乐学术沙龙”第四期
——跨界民族音乐文化研究
“国乐学术沙龙”第五期
——中国古代雅乐及其当代重建研究
“国乐学术沙龙”第六期
——中国古代音乐的新视野
理念·视角·方法
——“中国音乐文化史学术研讨会”自由谈会议实录
金湘作品研讨会与“新世纪中华乐派论坛”会议实录
2015年学术大事记
后记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