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以西南财经大学为例

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以西南财经大学为例

作者:张太富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6-01

ISBN:9787550438316

定价:¥7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以西南财经大学为例》通过对国内外就业能力研究文献的研究和梳理,在人口素质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社会资本理论、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理论和胜任力理论等理论的指导下,界定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就业能力构成维度以及对大学生就业能力产生影响的因素,构建了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模型及影响因素模型,并使用文献分析、雇主访谈和调研、国外高校实践的案例分析、雇主招聘启事文本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定量分析,验证和修正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和影响因素模型,最终得出了大学生就业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因素,最后《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以西南财经大学为例》从高校、雇主、大学生个体的综合视角提出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开发路径及其实施措施。
作者简介
  张太富,人口学博士,副教授,现任西南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分党委副书记,主要从事人口与经济发展、大学生职业发展研究。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3项、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资金项目4项、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项目1项、西南财经大学党建创新项目重点项目4项,主研国家社科项目1项、四川统计厅科研项目1项。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术语释义及研究范围
1.3.1 相关术语释义
1.3.2 研究范围
1.4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方法
1.4.1 问题的提出
1.4.2 研究方法
1.5 本书的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内容和结构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就业能力内涵
2.1.1 国外就业能力内涵
2.1.2 国内就业能力内涵
2.2 就业能力维度
2.2.1 国外就业能力维度
2.2.2 国内就业能力维度
2.3 就业能力模型
2.3.1 国外就业能力模型
2.3.2 国内就业能力模型
2.4 就业能力培养
2.4.1 国外就业能力培养
2.4.2 国内就业能力培养
2.5 就业能力与人口学特征
2.6 文献述评
3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理论分析框架
3.1 理论基础
3.1.1 人口素质理论
3.1.2 人力资本理论
3.1.3 社会资本理论
3.1.4 职业选择和发展理论
3.1.5 胜任力理论
3.2 就业能力的人口学特征
3.2.1 就业能力的性别特征
3.2.2 就业能力的家庭背景特征
3.2.3 就业能力的生源城乡结构特征
3.2.4 就业能力的独生子女特征
3.2.5 就业能力的民族特征
3.3 国外高校的实践
3.3.1 美国高校的就业能力培养——以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勒顿分校为例
3.3.2 日本大学的就业能力培养——以早稻田大学为例
3.3.3 加拿大大学的就业能力培养——以加拿大皇家大学为例
3.3.4 国外高校实践的启示
4 研究设计及研究过程
4.1 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界定和结构的初步建构
4.1.1 专业知识与能力
4.1.2 可迁移能力
4.1.3 自我管理能力
4.1.4 求职与生涯规划能力
4.2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维度和影响因素界定
4.2.1 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就业能力构成维度的基本项目
4.2.2 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维度的调研和访谈结果分析
4.2.3 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的雇主招聘启事文本分析结果
4.2.4 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要素界定
4.2.5 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界定
4.2.6 本书的理论假设及变量解释
4.3 预调查实施
4.3.1 预调查问卷设计
4.3.2 预调查的实施
4.3.3 预调查结论与贡献
4.4 正式调查的实施和数据分析方法
5 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样本信度与效度分析
5.2.1 信度分析
5.2.2 效度分析
5.3 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
5.3.1 相关性分析
5.3.2 回归分析
5.4 实证分析结果
6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路径与措施
6.1 政府的视角
6.1.1 建立国家层面的大学生通用就业能力框架体系
6.1.2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6.1.3 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6.1.4 提高高等教育体系的灵活性和应变性
6.1.5 保障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和培养过程的公平性
6.2 高校的视角
6.2.1 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高校战略定位与学科建设
6.2.2 基于就业能力培养的高校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
6.2.3 基于就业能力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
6.2.4 基于就业能力培养的职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6.2.5 基于就业能力培养的与业界互动机制
6.2.6 基于就业能力培养的校友和雇主反馈机制
6.3 学生个体的视角
7 研究结论、创新与研究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本书的创新点
7.3 本书的不足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问卷
后记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