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三重螺旋视阈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协同创新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

三重螺旋视阈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协同创新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

作者:张健

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7-01

ISBN:9787310058402

定价:¥35.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三重螺旋视阈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协同创新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是在我国大力提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时代背景下,考察现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立足共性技术自主供给乏力的现实,为了弥补共性技术创新主体的缺位,在三重螺旋的视阈下,从多主体整合创新的视角,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协同创新的模式,并提出具体的运行机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的有效供给提供切实有效可行的解决方案,从而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稳步和健康的发展。
作者简介
  张健,女,1978年出生,汉族,籍贯天津蓟州区,天津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技术创新及管理。2001年毕业于重庆大学机械学院(学士),2006年毕业于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硕士),2011年毕业于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博士)。2006年至今,任职于天津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主要讲授市场营销学、市场调研、国际市场营销学、企业营销策划等课程。
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开放式创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三重螺旋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4 共性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5 研究评述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以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5 研究方法、创新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创新点
1.5.3 研究技术路线
2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2.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
2.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与特征
2.2.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
2.2.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
2.3 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
2.4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2.4.1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发展现状
2.4.2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分类发展现状
2.5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特点
2.6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6.1 产业发展经验欠缺,缺乏合理的资源配置
2.6.2 产业规划不合理
2.6.3 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缺乏
2.6.4 市场环境不完善。投融资体系不健全
2.6.5 政策依赖性过高,政策体系有待完善
2.6.6 官产学研结合不紧密,共性技术供给严重不足
3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共性技术创新
3.1 共性技术
3.1.1 共性技术的概念
3.1.2 共性技术的特点
3.2 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的概念
3.3 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的复杂性
3.4 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的意义
3.5 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的困境
3.5.1 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的困境
3.5.2 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困境的分析
3.5.3 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困境的破解
4 三重螺旋视阈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协同创新的模式
4.1 模式的设计
4.1.1 模式的设计原则
4.1.2 模式的设计
4.2 模式的主体功能定位
4.2.1 政府的功能定位
4.2.2 企业的功能定位
4.2.3 大学(科研机构)的功能定位
4.3 模式的互动机理
4.3.1 创新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
4.3.2 创新模式与环境的适应过程机理
4.4 模式的演化机理
4.4.1 模式的生命演化
4.4.2 模式的生命演化阶段
4.4.3 模式的不同生命演化阶段的演化博弈分析
5 三重螺旋视阈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协同创新的关键成功因素识别
5.1 成功因素的本质
5.2 成功的影响因素
5.3 成功因素的指标体系
5.4 关键成功因素的识别
5.5 成功可能性评价模型
6 三重螺旋视阈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协同创新的绩效评价
6.1 共性技术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的基本分析
6.1.1 共性技术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的内涵
6.1.2 共性技术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的复杂性
6.1.3 共性技术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的目的
6.1.4 共性技术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的流程
6.2 共性技术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6.2.1 共性技术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6.2.2 共性技术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方法
6.2.3 共性技术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
6.2.4 共性技术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3 共性技术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的方法
6.3.1 粗糙集理论和BP神经网络的算法
6.3.2 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BP神经网络
6.3.3 指标处理及规范方法
6.3.4 实施步骤
6.3.5 具体应用
6.4 共性技术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的反馈
7 三重螺旋视阈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
7.1 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
7.1.1 动力机制
7.1.2 资源共享机制
7.1.3 风险控制机制
7.1.4 分工协调机制
7.1.5 激励约束机制
7.1.6 利益分配机制
7.2 协同创新的实现路径
7.2.1 组织路径
7.2.2 过程路径
7.2.3 目标路径
7.3 协同创新的保障条件
7.3.1 优化的投融资环境
7.3.2 强大的科技中介力量
7.3.3 浓厚的协同创新文化
7.3.4 完善的人才保障体系
7.3.5 有力的信息平台支撑
7.3.6 广泛的国际国内交流合作
8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实证研究
8.1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
8.1.1 新能源汽车的概念
8.1.2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
8.1.3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
8.2 新能源汽车产业共性技术的创新现状
8.2.1 新能源汽车产业共性技术的创新历程
8.2.2 新能源汽车产业共性技术的创新水平
8.2.3 新能源汽车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8.3 新能源汽车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的改进对策
9 结论
参考文献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