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种子生物学(第2版)
作者:张春庆,孙爱清 编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1-01
ISBN:9787109264304
定价:¥39.5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种子生物学(第2版)》除绪论外,共8章,包括种子的形态结构,种子的化学成分,种子的形成和发育,种子的成熟,种子休眠及其释放,种子活力、劣变和寿命,种子萌发,种子生态学。书后附有种子生物学专业名词中英文对照和常见植物中英拉名称对照。《种子生物学(第2版)》将种子形态学、种子生理学、种子发育学、种子生态学等相关内容融会贯通,在细胞、亚细胞、生理生化和分子水平上系统阐述种子的解剖结构、显微超微结构、化学组成及其在发育、成熟、萌发、劣变等生命历程中的功能、变化;介绍种子休眠、衰老、萌发的形态、生理生化及分子机制,阐述环境条件对种子发育、成熟、休眠、活力、寿命、萌发的影响;并将种子生态学纳入种子生物学的范畴。《种子生物学(第2版)》注重理论知识与应用技术的密切结合,所举实例广泛涉及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中的农作物、蔬菜、林木、果树、花卉、牧草等多种植物种子,内容系统、新颖、适用,可作为高等院校种子、农学、园艺、林学等相关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亦可作为种子工作者、农业科技人员、农业管理者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暂缺《种子生物学(第2版)》作者简介
目录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绪论
0.1 种子及其重要性
0.1.1 种子的含义
0.1.2 种子的重要性
0.2 种子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
0.3 种子学科的历史与发展
0.3.1 古代种子科学知识经验积累阶段
0.3.2 学科创立阶段
0.3.3 以生理生化为手段的研究发展阶段
0.3.4 以分子生物学为手段的快速发展阶段
复习思考题
第1章 种子的形态结构
1.1 种子的外部形态
1.1.1 种子外形及其差异
1.1.2 种被上的结构与种子鉴别
1.2 种子的内部结构和机能
1.2.1 种被
1.2.2 种胚
1.2.3 胚乳
1.3 主要植物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
1.3.1 禾本科作物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
1.3.2 豆科作物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
1.3.3 锦葵科作物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
1.3.4 十字花科作物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
1.3.5 藜科作物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
1.3.6 大戟科作物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
1.3.7 蓼科作物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
1.3.8 茄科作物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
1.3.9 葫芦科作物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
1.3.10 菊科作物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
1.3.1 l胡椒科作物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
1.3.12 百合科作物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
1.3.13 伞形科作物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
1.3.14 壳斗科植物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
1.3.15 蔷薇科植物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
1.3.16 棕榈科植物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
1.3.17 茜草科植物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
1.3.18 柿科植物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
1.3.19 裸子植物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
1.4 种子的植物学分类
1.4.1 根据胚乳有无分类
1.4.2 根据植物形态学分类
复习思考题
第2章 种子的化学成分
2.1 种子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分布
2.1.1 种子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差异
2.1.2 农作物种子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分布
2.1.3 蔬菜种子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分布
2.1 _4其他作物种子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分布
2.2 种子水分
2.2.1 种子水分的存在状态
2.2.2 种子的临界水分和安全水分
2.2.3 种子的吸湿性和平衡水分
2.3 种子的营养成分
2.3.1 种子中的糖类
2.3.2 种子中的脂类
2.3.3 种子中的蛋白质
2.3.4 种子中的生理活性物质
2.4 种子中的其他化学成分
2.4.1 种子中的矿物质
2.4.2 种子色素
2.4.3 种子毒物
2.5 种子化学成分的影响因素及其调控
2.5.1 影响种子化学成分的内因与基因调控
2.5.2 影响种子化学成分的外因
复习思考题
第3章 种子的形成和发育
3.1 种子形成和发育的一般过程
3.1.1 裸子植物种子的形成和发育
3.1.2 被子植物种子的形成和发育
3.2 主要植物种子的发育模式
3.2.1 荠菜种子的形成和发育
3.2.2 长豇豆种子的形成和发育
3.2.3 棉花种子的形成和发育
3.2.4 大麦种子(颖果)的形成和发育
3.2.5 玉米种子(颖果)的形成和发育
3.2.6 大葱种子的形成和发育
3.3 种子发育中的异常现象
3.3.1 多胚现象
3.3.2 无胚现象
3.3.3 无性种子
3.3.4 种子败育
3.4 种子发育的基因调控
3.4.1 胚胎发育的基因调控
3.4.2 胚乳发育的基因调控
3.5 种苗快速繁殖
3.5.1 种苗快速繁殖基础
3.5.2 营养繁殖的应用
3.6 人工种子
3.6.1 人工种子的概念和研究进展
3.6.2 人工种子的制作技术
3.6.3 人工种子储藏技术
3.6.4 人工种子防腐技术
复习思考题
第4章 种子的成熟
4.1 种子成熟的指标和阶段
4.1.1 种子成熟的概念和指标
4.1.2 种子成熟的阶段和外表特征
4.2 种子发育和成熟过程中的变化
4.2.1 种子外形和物理性变化
4.2.2 种子成熟过程中物质的合成、转化和积累
4.2.3 种子发育过程中发芽力的变化
4.3 环境条件对种子发育和成熟的影响
4.4 与种子成熟有关的基因表达
4.4.1 种子储藏蛋白基因的表达
4.4.2 胚胎发育晚期高丰度表达的蛋白基因的表达
4.4.3 种子发育成熟过程中的程序性细胞死亡
复习思考题
第5章 种子休眠及其释放
5.1 种子休眠的概念和分类
5.1.1 种子休眠的概念
5.1.2 种子休眠的分类
5.2 种子休眠的意义
5.2.1 种子休眠在植物进化中的意义
5.2.2 种子休眠在生态环境中的意义
5.2.3 种子休眠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
5.3 种子休眠的原因
5.3.1 种胚未成熟
5.3.2 种被障碍
5.3.3 发芽抑制物质的存在
5.3.4 不适宜外界条件引起二次休眠
5.4 种子休眠的调控机制
5.4.1 植物激素调控的三因子学说
5.4.2 呼吸代谢对种子休眠的调控
5.4.3 光敏色素调控种子休眠
5.5 种子休眠的分子基础
5.5.1 促进种子休眠的分子基础
5.5.2 种子休眠释放的分子基础
5.5.3 种子休眠和萌发的时间调控
5.5.4 种子休眠和萌发的环境调控
5.6 种子休眠的调控措施
5.6.1 延长种子休眠期
5.6.2 解除种子休眠的措施
5.7 主要作物种子的休眠
5.7.1 禾谷类作物种子的休眠
5.7.2 棉花种子的休眠
5.7.3 油菜种子的休眠
5.7.4 向日葵种子的休眠
5.7.5 甜菜种子的休眠
5.7.6 蔬菜种子的休眠
复习思考题
第6章 种子活力、劣变和寿命
6.1 种子活力的概念和意义
6.1.1 种子活力概念的提出和发展过程
6.1.2 种子活力的研究意义
6.1.3 种子活力的影响因素
6.2 种子劣变及其发生机制
6.2.1 种子活力的下降和劣变发生
6.2.2 种子劣变的形态特征
6.2.3 种子劣变中的生理生化变化
6.2.4 种子劣变中遗传基础的变异
6.3 种子活力测定的原理
6.3.1 发芽测定法
6.3.2 逆境试验测定
6.3.3 生理生化测定
6.4 种子寿命及其影响因素
6.4.1 种子寿命的概念
6.4.2 种子寿命的差异性
6.4.3 种子寿命的影响因素
6.4.4 种子寿命的预测
6.5 种子活力、劣变与寿命的分子机制
6.5.1 重要代谢与种子活力
6.5.2 损伤修复与种子活力、劣变和寿命
6.5.3 植物激素与种子活力
6.5.4 表观遗传学与种子活力
6.6 陈种子的利用
6.6.1 陈种子利用的意义
6.6.2 陈种子利用的注意事项
复习思考题
第7章 种子萌发
7.1 种子萌发过程及其特点
7.1.1 吸胀
7.1.2 萌动
7.1.3 发芽
7.1.4 幼苗形成
7.2 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
7.2.1 吸胀作用与细胞活化、修复
7.2.2 种子萌发过程中物质的分解和转化
7.2.3 种子萌发过程中的能量代谢
7.3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7.3.1 水分
7.3.2 温度
7.3.3 氧气
7.3.4 光
7.4 特殊种子的萌发
7.4.1 水生植物种子的萌发
7.4.2 兰科植物种子的萌发和人工培养
7.4.3 寄生植物种子的萌发
7.5 种子萌发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7.5.1 种子萌发过程中的转录组分析
7.5.2 种子萌发过程中的蛋白质组分析
7.5.3 种子萌发的管家代谢——甲硫氨酸代谢
7.6 种子萌发的调控
7.6.1 物理处理
7.6.2 化学处理
7.6.3 种子引发
复习思考题
第8章 种子生态学
8.1 种子的生态循环
8.1.1 种子结实特性
8.1.2 种子散播
8.1.3 种子雨
8.2 土壤种子库
8.2.1 土壤种子库的概念
8.2.2 土壤种子库的类型
8.2.3 土壤种子库的动态变化
8.2.4 土壤种子库的时空分布格局
8.2.5 植物化感作用与土壤种子库
8.3 种子的休眠循环
8.3.1 种子休眠循环
8.3.2 种子休眠循环的类型
8.4 种子的生态适应
8.4.1 种子对不良环境的适应
8.4.2 种子对植食动物的适应
8.4.3 种子异型性与环境适应
复习思考题
附录Ⅰ 种子生物学专业名词中英文对照
附录Ⅱ 常见植物中英拉名称对照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一版前言
绪论
0.1 种子及其重要性
0.1.1 种子的含义
0.1.2 种子的重要性
0.2 种子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
0.3 种子学科的历史与发展
0.3.1 古代种子科学知识经验积累阶段
0.3.2 学科创立阶段
0.3.3 以生理生化为手段的研究发展阶段
0.3.4 以分子生物学为手段的快速发展阶段
复习思考题
第1章 种子的形态结构
1.1 种子的外部形态
1.1.1 种子外形及其差异
1.1.2 种被上的结构与种子鉴别
1.2 种子的内部结构和机能
1.2.1 种被
1.2.2 种胚
1.2.3 胚乳
1.3 主要植物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
1.3.1 禾本科作物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
1.3.2 豆科作物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
1.3.3 锦葵科作物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
1.3.4 十字花科作物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
1.3.5 藜科作物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
1.3.6 大戟科作物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
1.3.7 蓼科作物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
1.3.8 茄科作物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
1.3.9 葫芦科作物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
1.3.10 菊科作物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
1.3.1 l胡椒科作物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
1.3.12 百合科作物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
1.3.13 伞形科作物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
1.3.14 壳斗科植物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
1.3.15 蔷薇科植物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
1.3.16 棕榈科植物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
1.3.17 茜草科植物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
1.3.18 柿科植物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
1.3.19 裸子植物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
1.4 种子的植物学分类
1.4.1 根据胚乳有无分类
1.4.2 根据植物形态学分类
复习思考题
第2章 种子的化学成分
2.1 种子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分布
2.1.1 种子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差异
2.1.2 农作物种子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分布
2.1.3 蔬菜种子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分布
2.1 _4其他作物种子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分布
2.2 种子水分
2.2.1 种子水分的存在状态
2.2.2 种子的临界水分和安全水分
2.2.3 种子的吸湿性和平衡水分
2.3 种子的营养成分
2.3.1 种子中的糖类
2.3.2 种子中的脂类
2.3.3 种子中的蛋白质
2.3.4 种子中的生理活性物质
2.4 种子中的其他化学成分
2.4.1 种子中的矿物质
2.4.2 种子色素
2.4.3 种子毒物
2.5 种子化学成分的影响因素及其调控
2.5.1 影响种子化学成分的内因与基因调控
2.5.2 影响种子化学成分的外因
复习思考题
第3章 种子的形成和发育
3.1 种子形成和发育的一般过程
3.1.1 裸子植物种子的形成和发育
3.1.2 被子植物种子的形成和发育
3.2 主要植物种子的发育模式
3.2.1 荠菜种子的形成和发育
3.2.2 长豇豆种子的形成和发育
3.2.3 棉花种子的形成和发育
3.2.4 大麦种子(颖果)的形成和发育
3.2.5 玉米种子(颖果)的形成和发育
3.2.6 大葱种子的形成和发育
3.3 种子发育中的异常现象
3.3.1 多胚现象
3.3.2 无胚现象
3.3.3 无性种子
3.3.4 种子败育
3.4 种子发育的基因调控
3.4.1 胚胎发育的基因调控
3.4.2 胚乳发育的基因调控
3.5 种苗快速繁殖
3.5.1 种苗快速繁殖基础
3.5.2 营养繁殖的应用
3.6 人工种子
3.6.1 人工种子的概念和研究进展
3.6.2 人工种子的制作技术
3.6.3 人工种子储藏技术
3.6.4 人工种子防腐技术
复习思考题
第4章 种子的成熟
4.1 种子成熟的指标和阶段
4.1.1 种子成熟的概念和指标
4.1.2 种子成熟的阶段和外表特征
4.2 种子发育和成熟过程中的变化
4.2.1 种子外形和物理性变化
4.2.2 种子成熟过程中物质的合成、转化和积累
4.2.3 种子发育过程中发芽力的变化
4.3 环境条件对种子发育和成熟的影响
4.4 与种子成熟有关的基因表达
4.4.1 种子储藏蛋白基因的表达
4.4.2 胚胎发育晚期高丰度表达的蛋白基因的表达
4.4.3 种子发育成熟过程中的程序性细胞死亡
复习思考题
第5章 种子休眠及其释放
5.1 种子休眠的概念和分类
5.1.1 种子休眠的概念
5.1.2 种子休眠的分类
5.2 种子休眠的意义
5.2.1 种子休眠在植物进化中的意义
5.2.2 种子休眠在生态环境中的意义
5.2.3 种子休眠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
5.3 种子休眠的原因
5.3.1 种胚未成熟
5.3.2 种被障碍
5.3.3 发芽抑制物质的存在
5.3.4 不适宜外界条件引起二次休眠
5.4 种子休眠的调控机制
5.4.1 植物激素调控的三因子学说
5.4.2 呼吸代谢对种子休眠的调控
5.4.3 光敏色素调控种子休眠
5.5 种子休眠的分子基础
5.5.1 促进种子休眠的分子基础
5.5.2 种子休眠释放的分子基础
5.5.3 种子休眠和萌发的时间调控
5.5.4 种子休眠和萌发的环境调控
5.6 种子休眠的调控措施
5.6.1 延长种子休眠期
5.6.2 解除种子休眠的措施
5.7 主要作物种子的休眠
5.7.1 禾谷类作物种子的休眠
5.7.2 棉花种子的休眠
5.7.3 油菜种子的休眠
5.7.4 向日葵种子的休眠
5.7.5 甜菜种子的休眠
5.7.6 蔬菜种子的休眠
复习思考题
第6章 种子活力、劣变和寿命
6.1 种子活力的概念和意义
6.1.1 种子活力概念的提出和发展过程
6.1.2 种子活力的研究意义
6.1.3 种子活力的影响因素
6.2 种子劣变及其发生机制
6.2.1 种子活力的下降和劣变发生
6.2.2 种子劣变的形态特征
6.2.3 种子劣变中的生理生化变化
6.2.4 种子劣变中遗传基础的变异
6.3 种子活力测定的原理
6.3.1 发芽测定法
6.3.2 逆境试验测定
6.3.3 生理生化测定
6.4 种子寿命及其影响因素
6.4.1 种子寿命的概念
6.4.2 种子寿命的差异性
6.4.3 种子寿命的影响因素
6.4.4 种子寿命的预测
6.5 种子活力、劣变与寿命的分子机制
6.5.1 重要代谢与种子活力
6.5.2 损伤修复与种子活力、劣变和寿命
6.5.3 植物激素与种子活力
6.5.4 表观遗传学与种子活力
6.6 陈种子的利用
6.6.1 陈种子利用的意义
6.6.2 陈种子利用的注意事项
复习思考题
第7章 种子萌发
7.1 种子萌发过程及其特点
7.1.1 吸胀
7.1.2 萌动
7.1.3 发芽
7.1.4 幼苗形成
7.2 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
7.2.1 吸胀作用与细胞活化、修复
7.2.2 种子萌发过程中物质的分解和转化
7.2.3 种子萌发过程中的能量代谢
7.3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7.3.1 水分
7.3.2 温度
7.3.3 氧气
7.3.4 光
7.4 特殊种子的萌发
7.4.1 水生植物种子的萌发
7.4.2 兰科植物种子的萌发和人工培养
7.4.3 寄生植物种子的萌发
7.5 种子萌发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7.5.1 种子萌发过程中的转录组分析
7.5.2 种子萌发过程中的蛋白质组分析
7.5.3 种子萌发的管家代谢——甲硫氨酸代谢
7.6 种子萌发的调控
7.6.1 物理处理
7.6.2 化学处理
7.6.3 种子引发
复习思考题
第8章 种子生态学
8.1 种子的生态循环
8.1.1 种子结实特性
8.1.2 种子散播
8.1.3 种子雨
8.2 土壤种子库
8.2.1 土壤种子库的概念
8.2.2 土壤种子库的类型
8.2.3 土壤种子库的动态变化
8.2.4 土壤种子库的时空分布格局
8.2.5 植物化感作用与土壤种子库
8.3 种子的休眠循环
8.3.1 种子休眠循环
8.3.2 种子休眠循环的类型
8.4 种子的生态适应
8.4.1 种子对不良环境的适应
8.4.2 种子对植食动物的适应
8.4.3 种子异型性与环境适应
复习思考题
附录Ⅰ 种子生物学专业名词中英文对照
附录Ⅱ 常见植物中英拉名称对照
主要参考文献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