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结构与科研人员流动(2018)

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结构与科研人员流动(2018)

作者: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 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7-01

ISBN:9787302549000

定价:¥159.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科技人力资源反映的是一国或一个地区科技人力储备水平和供给能力。科技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竞相争夺的战略资源、核心资源。本书以“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结构与科研人员流动”为主题,系统论述了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与结构(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及科研人员流动的基本状况和特点,国外科技人力资源流动状况和政策走向等。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共二十一章。上篇包括第一至第七章,主要对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截至2018年底)、学科(专业)、学历、年龄、性别结构及培养区域分布情况(截至2017年底)进行测算分析; 中篇包括第八至第十二章,主要依托我国科研人员微观数据,选取学术层级、机构类型、所属领域等维度分析我国科研人员空间流动的基本特征与动态趋势; 下篇包括第十三至第二十一章,主要分析了全球科技人力资源流动的整体态势特点,并系统梳理了美国、欧盟、俄罗斯、英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经济体的科技人力资源流动状况与相关政策。本书可供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政府决策人员、科技管理人员及广大科技工作者阅读,也适合对科技人力资源及其相关领域感兴趣的大众读者参阅。
作者简介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是公益一类研究型事业单位,主要负责科技政策、科技发展战略、创新文化和科技人物研究,推动科技数据中心建设,推动国家高水平科技创新智库建设,发展区域研究基地和专业研究所,构建开放、协同的科技智库网络,打造智库成果转化平台,开展创新评估、决策咨询等活动。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坚持全球视野、时代高度、历史纵深、科技前沿,以建设创新引领、政府信任、国际知名的高端科技创新智库为目标,以推动建立健全国际科技创新评估制度为重点,紧紧围绕科技政策、科技战略、创新文化、科技人物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开展综合性研究和战略咨询、不断创新决策咨询理论、方法,积极打造科技数据和资源平台,努力在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中展现科技创新智库的独特功能。
目录
绪论
上篇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与结构
第一章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测算方法
第一节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测算方法
一、 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测算与调整
二、 影响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估算的若干因素
第二节学科与专业结构的测算方法
一、 本科层次不同学科毕业生的折合系数
二、 专科层次不同学科(专业大类)毕业生的
折合系数
三、 研究生层次不同学科毕业生的折合系数
四、 科技人力资源的学科结构测算
第三节年龄与性别结构的测算方法
一、 科技人力资源年龄结构的测算方法
二、 女性科技人力资源的测算方法
第四节区域科技人力资源估算方法
本章小结
第二章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
第一节新增科技人力资源数量
一、 2017—2018年新增具备“资格”的科技人力
资源数量
二、 2016—2017年新增符合“职业”条件的科技
人力资源数量
三、 新增科技人力资源总量
第二节截至2018年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
一、 符合“资格”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
二、 不具备“资格”但符合“职业”条件的科技
人力资源总量
三、 影响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若干因素
四、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
五、 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一、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一,
密度提升
二、 加大开发和提升质量应成为科技人力资源
战略的重点



第三章科技人力资源的学科结构
第一节2016—2017年我国新增科技人力资源的
学科结构
一、 2016—2017年新增科技人力资源的学科
结构
二、 2016—2017年不同层次新增科技人力
资源的学科结构
第二节截至2017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学科结构
一、 截至2017年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学科结构
二、 截至2017年不同层次科技人力资源的学科
结构
三、 科技人力资源学科结构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科技人力资源学科结构的国际比较
一、 我国本科层次理工农医科技人力资源培养
比例的国际比较
二、 我国研究生层次理工农医科技人力资源培养
比例的国际比较
三、 我国专科层次理工农医毕业生比例的国际
比较
四、 各国发展战略及人才培养改革趋势
本章小结
一、 2016—2017年理工农医学科新增科技人力
资源占93.9%
二、 截至2017年理工农医培养的科技人力资源
存量占77.6%
三、 2016年我国培养的工学科技人力资源比例
高于发达国家
四、 管理学和经济学发展迅速,农学比例较低
第四章科技人力资源的学历结构
第一节2016—2017年我国新增科技人力资源的
学历结构
一、 2016—2017年各学历层次新增科技人力
资源的数量
二、 新增科技人力资源的学历结构变化
三、 新增科技人力资源学历结构的国际比较
第二节截至2017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学历结构
一、 截至2017年科技人力资源的学历结构
二、 科技人力资源学历结构的变化趋势
本章小结
一、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学历层次仍以专科为主,
学历结构呈金字塔形
二、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学历层次将进一步
提升,建设重点转向质量提升
三、 普通高等教育是科技人力资源的主要培养
渠道,网络高等教育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
作用
第五章科技人力资源的年龄与性别结构
第一节截至2017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年龄结构
一、 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年龄结构
二、 不同学历层次科技人力资源的年龄结构
三、 科技人力资源年龄结构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截至2017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性别结构
一、 2016—2017年新增科技人力资源的性别结构
二、 截至2017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性别
结构
三、 科技人力资源性别结构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科技人力资源性别结构的国际比较
一、 高等教育毕业生女性占比的国际比较
二、 本科层次培养的女性科技人力资源占比的
国际比较
三、 研究生层次培养的女性科技人力资源占比
的国际比较
本章小结
一、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仍以中青年为主,39岁
以下比例略有下降
二、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将继续保持年轻化,需要
充分发挥其创造性
三、 女性科技人力资源比例将进一步提升,
研究生学历女性科技人力资源超过一半
四、 女性科技人力资源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还需进一步提升职业地位
五、 我国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较高,与发达
国家相比差距不大
第六章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区域分布
第一节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培养的区域分布
一、 2016—2017年科技人力资源培养的区域
分布
二、 2005—2017年科技人力资源培养总量的
区域分布
三、 2017年各省市新增科技人力资源的培养
密度分布
四、 各省市科技人力资源培养的发展特点
第二节不同层次科技人力资源培养的区域分布
一、 2016—2017年不同层次科技人力资源培养
的区域分布
二、 2005—2017年不同层次科技人力资源培养
总量的区域分布
三、 2017年不同地区新增科技人力资源的学历
结构
本章小结
一、 科技人力资源培养数量区域差异较大
二、 不同层次科技人力资源培养数量的区域
差异较大
三、 “抢人大战”的同时利用好存量科技人力
资源应该成为重点
第七章我国工学各大类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状况
第一节截至2016年工学各大类毕业生现状
一、 1986—2016年工学各大类毕业生总量分析
二、 1986—2016年工学毕业生跨年度分析
三、 按大类分析1986—2016年工学毕业生规模
第二节工学二级类的设置变化分析
一、 1986—2016年工学二级类的设置
二、 工学面临新的挑战及改善建议
本章小结
一、 电气信息类、机械类、土建类毕业生人数
一直保持领先
二、 工学仍然面临着结构调整和质量提升的
要求
中篇我国科研人员的流动状况
第八章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概念界定
一、 科技人力资源与科研人员
二、 科研人员分类
三、 科研人员流动
第二节研究方法
一、 数据来源与代表性分析
二、 研究周期
三、 研究方法
本章小结
第九章我国科研人员的空间流动
第一节我国科研人员的国际流动特征
一、 主要流向美国及欧洲发达国家
二、 向少数发达国家集聚的态势增强
三、 科研水平、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及国际关系是
主要因素
第二节我国科研人员的省际流动
一、 科研人员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特征总体一致
二、 科研人员流动愈发呈现出发展不均衡的态势
三、 科研人员流动以市场化资源配置为导向
第三节我国科研人员的城际流动
一、 直辖市与省会城市为主要流动集聚地
二、 中心枢纽城市虹吸效应明显
三、 部分城市科研人员流出特征显现
本章小结
第十章不同学术层级科研人员的流动
第一节初级科研人员的流动
一、 我国是重要的集聚与疏散中心
二、 省际流动的均衡性较强,北京是人才集聚与
输送的核心地区
三、 城际流动向少数城市集中,大量科研人员
从武汉、南京流向北京
第二节中级科研人员的流动
一、 国际流动主要枢纽趋于稳定,人才主要流向
发达国家
二、 省际流动范围广、流动规模大,向北京集聚
的特征不断加强
三、 城际流动集中在东部地区,武汉、合肥和
哈尔滨净流出特征显著
第三节高级科研人员的流动
一、 国际流动形成两极态势,与美国互动显著
二、 省际流动在东部地区频繁,人才外溢凸显
三、 城际流动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两个城市
第四节杰出科研人员的流动
一、 国际回流态势增强
二、 省际流动趋于北京的态势加强
三、 城际流动范围小,武汉、长春、广州三地人才
净流出特征明显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关键领域科研人员的流动
第一节人工智能领域科研人员的流动
一、 美国、英国和日本是主要流向地
二、 北京、上海、南京和武汉等地吸引全球人工
智能科研人员流入
三、 欧美发达国家是我国人工智能科研人员
流出的主要目的地
四、 国内科研人员流动主要集中在东北和东部
地区
五、 东北地区和中西部给东部大量输送人工
智能人才
六、 初级人工智能人才流动规模较大,并且层级
越高流动范围越窄
第二节医药卫生与大健康领域科研人员的流动
一、 医药卫生与大健康科研人员流动集中在
少数城市
二、 中部和部分西部地区医药卫生与大健康
科研人员流失相对较为严重
三、 中级医药卫生与大健康科研人员大量流动
并且分布范围较广
第三节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科研人员流动
一、 区域性集中特征明显
二、 高端装备制造业初级和中级科研人员区域
分布较为均衡
第四节新材料领域科研人员的流动
一、 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新材料科研人员流动
较为活跃
二、 武汉、哈尔滨等地新材料人才流失较为严重
三、 新材料领域中级科研人员流动频次较高
第五节信息技术领域科研人员的流动
一、 北京、哈尔滨等地是信息技术科研人员流动
的重要集散地
二、 流动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与东中部发达
地区
三、 信息技术领域初级科研人员流动规模和
分布更加广泛
本章小结
第十二章我国科研人员流动特征及趋势
第一节我国科研人员流动特征
一、 国际流动广泛,集中于美国等发达国家
二、 我国科研人员回流态势不断增强
三、 北京、上海与省会城市是人才流动的重要
枢纽
四、 国内区域性流动集中度提升
五、 科研人员学术层级越高,流动越不均衡
第二节我国科研人员流动趋势
一、 我国科研人员的国际流动频次和强度有望
进一步提升
二、 我国科研人员流动的态势仍将持续加强
三、 国内区域性流动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本章小结
下篇国外科技人力资源流动与政策
第十三章全球科技人力资源流动整体态势和
突出特点
第一节全球科技人力资源流动历史回顾
一、 20世纪初的全球科技人力资源流动不明显
二、 “二战”时期科技人力资源流动影响开始显现
三、 “冷战”期间国际科技人力资源流动加剧
四、 20世纪末及21世纪初科技人力资源流动
呈现出新态势新特点
五、 全球科技人力资源流动历史特点总结
第二节当今全球科技人力资源跨国流动特点
一、 复杂网络全球科技人力资源流动分析
二、 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全球科技人力资源
流动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三、 部分新兴经济体已经吸引了大量科技人力
资源
四、 全球科技人力资源流动已经呈现出许多
新的形式
第三节全球科技人力资源跨国流动影响因素分析
一、 历史上科技与经济是影响科技人力资源
流动的主要原因
二、 21世纪以来各种因素综合影响科技人力
资源的国际流动
本章小结
第十四章美国科技人力资源流动与政策
第一节美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现状与流动趋势
一、 美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与特征
二、 美国科技人力资源流动的趋势
第二节美国吸引科技人力资源流入的制度和政策
因素
一、 移民法是促进技术移民流入的制度保障
二、 科技政策设计有利于高技术人才的流入
三、 重点资助计划与国际合作拓宽科技人力
资源流通渠道
四、 卓越的高等教育资源吸引国际留学人员
第三节特朗普政府政策对科技人力资源流动的影响
一、 主张削减基础科学和若干领域研发预算,
科技政策受到诟病
二、 移民政策全面收紧,引科学界与高科技企业
不满
三、 对华态度明显转向,中美科技人文交流面临
困难局面
本章小结
第十五章欧盟科技人力资源流动与政策
第一节欧盟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现状
一、 欧盟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与结构
二、 欧盟科技人力资源工作变动情况
第二节欧盟促进开放创新和科技人力资源流动的
计划与政策
一、 开放创新战略鼓励企业利用外部思想与技术
二、 “地平线2020”支持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三、 欧洲研究区计划有助于人员流动
四、 欧盟出台系列政策消除科技人力资源流动
障碍
第三节欧盟移民政策及英国脱欧的潜在影响
一、 欧盟移民政策有利于欧盟内部科技人力
资源流动,但对外部移民限制较多
二、 英国脱欧对欧盟的利弊
三、 加强中欧科技人力资源流动有利双方
本章小结
第十六章俄罗斯科技人力资源流动与政策
第一节俄罗斯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现状
一、 俄罗斯研发人员总量下降趋势得到遏制
二、 研发人员以企业和国家机构分布为主
三、 研究人员集中在科技领域,下降趋势明显
四、 研究人员以青年为主,老龄化程度趋于下降
第二节俄罗斯科技人力资源流动现状
一、 移民流入数是流出数的2倍
二、 出境科技人力资源逐年上涨
三、 入境科技人力资源以亚欧国家为主
第三节国家战略和政策是主导俄罗斯科技人力
资源发展的关键
一、 以国家战略为引领,俄罗斯积极为科技人才
成长成才打造良好环境
二、 以科技政策为抓手,持续提升科技领域对
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三、 稳定科研支持力度,遏制人才外流不利态势
本章小结
第十七章英国科技人力资源流动与政策
第一节英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现状及流动趋势
一、 英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发展概况
二、 英国科技人力资源流动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以卓越的高等教育吸引国际科技人力资源
一、 英国政府不断打造高等教育国际化品牌
二、 领先的高等教育吸引国际留学生不断涌入
第三节以资助计划和人才签证吸引科技人力资源
一、 人才资助计划聚集全球优秀人才
二、 “杰出人才签证”引进全球卓越智力
第四节移民政策收紧及英国脱欧的影响
一、 移民政策收紧的同时注重高端人才引进
二、 英国脱欧对英国科技人力资源流动的主要
影响
本章小结
第十八章加拿大科技人力资源流动与政策
第一节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现状及流动趋势
一、 科技人力资源储备较为充足,规模持续增长
二、 研究人员密集程度较高,研发人员主要分布
在企业
三、 人才国际短期流动率较高
第二节以国家战略培养专业科技人才
一、 实施国家人工智能战略以培养和留住优秀
人才
二、 以数字经济战略强化人才数字化技能
三、 推进开放政府战略行动计划挖掘大数据
人才需求
第三节以全球技能战略及技术移民政策引进高端
人才
一、 全球技能战略引进高技能人才
二、 通过技术移民政策改革充实科技人力资源
第四节实施国际教育战略吸引留学生
一、 实施国际教育战略缓解高技能、高素质
劳动力短缺
二、 国际学生增长快、数量多
本章小结
第十九章日本科技人力资源流动与政策
第一节科技基本计划促进科技人力资源良性循环
一、 提高科技人力资源流动性是人才政策的
总基调
二、 促进科技人力资源流动是日本激发创新
活力的一大举措
第二节科技重点计划加速科技人力资源流动
一、 注重引进外国优秀科技人力资源
二、 扶持政策有利于青年人才成长
三、 产学研合作打通人才流动通道
四、 构筑国际合作网络加速人才流动
第三节移民相关政策缓解人口老龄化趋势
一、 降低高端人才永久居留权申请门槛
二、 逐渐放宽技术移民政策
三、 移民便利措施减缓劳动力紧缺
本章小结
第二十章澳大利亚科技人力资源流动与政策
第一节澳大利亚科技人力资源流动概述
一、 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稳定增长
二、 科技人力资源的国际流动活跃
三、 留学生是科技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重点计划及教育战略促进澳大利亚科技
人力资源流动
一、 《国家创新与科学议程》推动科技人力资源
国内和国际流动
二、 《全球创新战略》促进科技人力资源国际
流动
三、 国际教育战略引导科技人力资源国际流动
第三节高端技术人才成为澳大利亚移民政策
关注点
一、 移民政策更为偏向于技术移民
二、 移民政策趋于收紧
三、 移民政策越来越注重高端人才的引进
本章小结
第二十一章世界主要国家促进科技人力资源
流动的措施与经验
第一节世界主要国家促进科技人力资源流动的
措施
第二节促进科技人力资源流动的经验借鉴
本章小结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