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高产抗倒伏小麦品种选育及评价方法
作者:茹振钢等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6-01
ISBN:9787030640444
定价:¥12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高产抗倒伏小麦品种选育及评价方法》围绕引发小麦倒伏的外部气象因素、植物内部自身因素、高产抗倒伏小麦品种选育方法及小麦抗倒伏性评价理论和方法四个方面,在介绍小麦倒伏与刮风、降雨外部气象因素,以及与茎秆形态、结构及化学成分等植物自身内部因素关系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抗倒伏小麦品种的选育理论、方法,以及基于田间自然生长小麦群体的小麦抗倒伏性测定装置的设计及其使用方法和小麦群体抗倒伏临界风速计算方法。
作者简介
暂缺《高产抗倒伏小麦品种选育及评价方法》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第一篇 外部气象因素与小麦倒伏的关系
第1章 小麦倒伏的主要类型、气象因素及地理分布 2
1.1 研究方法 3
1.1.1 小麦倒伏及历史气象资料的获取方法 3
1.1.2 小麦生育时期分类标准 3
1.1.3 小麦倒伏等级分类标准 3
1.1.4 数据统计 4
1.2 结果与分析 4
1.2.1 小麦倒伏的主要类型 4
1.2.2 小麦倒伏的气象因素分析 14
1.2.3 小麦倒伏的重要类型及地理分布 17
1.3 结论 18
参考文献 18
第2章 大面积小麦倒伏与气象因素关系实例研究 22
2.1 小麦倒伏样点选择及小麦倒伏调查方法 22
2.1.1 调查样点的选择 22
2.1.2 调查方法 22
2.1.3 气象资料获取方法 23
2.2 小麦倒伏的发生及分布情况 23
2.2.1 巩义市 23
2.2.2 温县 24
2.2.3 武陟县 24
2.2.4 获嘉县 24
2.2.5 辉县市 25
2.2.6 卫辉市 25
2.2.7 原阳县 25
2.2.8 新乡县 26
2.2.9 延津县 26
2.2.10 封丘县 27
2.2.11 长垣县 27
2.3 小麦倒伏成因分析 27
2.3.1 小麦没有倒伏或发生轻微倒伏 27
2.3.2 小麦发生中度倒伏 31
2.3.3 小麦发生较重倒伏 32
2.3.4 小麦发生严重倒伏 32
2.4 结论 33
参考文献 34
第二篇 植物内部自身因素与小麦抗倒伏性的关系
第3章 小麦茎秆形态特性与抗倒伏性的关系 38
3.1 材料与方法 38
3.1.1 试验材料 38
3.1.2 试验设计 39
3.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39
3.1.4 数据处理 39
3.2 结果与分析 39
3.2.1 不同品种的茎秆基部第二节性状 39
3.2.2 影响茎秆抗倒伏性的有关性状 40
3.2.3 影响茎秆抗倒伏性性状间的相关性 41
3.2.4 影响茎秆抗倒伏性性状间关系的通径分析 41
3.3 结论 43
参考文献 44
第4章 小麦茎秆显微结构与抗倒伏性的关系 45
4.1 材料与方法 45
4.1.1 试验材料 45
4.1.2 试验设计 45
4.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46
4.1.4 数据处理 47
4.2 结果与分析 47
4.2.1 不同品种的茎秆基本特性及其抗倒伏性 47
4.2.2 茎秆基部第二节显微结构 47
4.2.3 茎秆基部第二节维管束数量及大小 50
4.2.4 不同品种的茎秆活力 51
4.3 结论 52
参考文献 53
第5章 茎秆化学成分与小麦抗倒伏性的关系 54
5.1 材料与方法 55
5.1.1 试验材料 55
5.1.2 试验设计 55
5.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55
5.1.4 数据处理 56
5.2 结果与分析 56
5.2.1 不同品种的茎秆抗折力和倒伏指数 56
5.2.2 不同品种的茎秆基部节间形态特征 56
5.2.3 不同品种不同生育时期的物质积累变化特征 57
5.2.4 茎秆的节间特征、化学组分与抗折力、倒伏指数的相关性 58
5.3 结论 59
参考文献 60
第6章 小麦茎秆纤维素的光谱学研究 62
6.1 材料与方法 62
6.1.1 材料来源 62
6.1.2 小麦茎秆纤维素的组织化学定位 62
6.1.3 小麦茎秆纤维素的提取 63
6.1.4 小麦茎秆纤维素的形态结构分析 63
6.1.5 小麦茎秆纤维素的红外光谱分析 63
6.1.6 小麦茎秆纤维素的X射线衍射分析 63
6.2 结果与分析 64
6.2.1 不同品种纤维素的组织化学显色分析 64
6.2.2 纤维素的形态结构 64
6.2.3 不同品种纤维素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65
6.2.4 纤维素的X射线衍射光谱特征 66
6.2.5 纤维素的红外结晶指数与结晶度和抗倒伏性分析 66
6.3 结论 67
参考文献 68
第7章 不同小麦品种抽穗后植株抗倒伏性的变化规律 69
7.1 材料与方法 69
7.1.1 试验材料 69
7.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69
7.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70
7.1.4 数据处理 70
7.2 结果与分析 71
7.2.1 不同生育时期小麦倒伏指数及变化 71
7.2.2 不同生育时期小麦单茎抗倒伏强度及变化 71
7.2.3 不同生育时期小麦群体抗倒伏强度及变化 73
7.2.4 小麦抗倒伏指标间的相关关系 74
7.3 结论 75
参考文献 76
第三篇 高产抗倒伏小麦品种的选育
第8章 高产抗倒伏小麦品种选育策略与方法 78
8.1 育种目标及亲本选配方案 79
8.1.1 育种目标 79
8.1.2 亲本选配方案 79
8.1.3 选育标准 80
8.2 选育过程 80
8.3 ‘矮抗58’选育的主要成效 82
8.3.1 育成矮秆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 83
8.3.2 为矮秆育种提供一个优异的亲本材料 86
8.3.3 创新育种选择方法,提升抗性选育水平 86
参考文献 88
第四篇 小麦抗倒伏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第9章 小麦抗倒伏性测定装置的设计及其应用 90
9.1 便携式作物抗倒伏强度电子测定仪及其应用 91
9.1.1 便携式作物抗倒伏强度电子测定仪的原理及其结构 91
9.1.2 便携式作物抗倒伏强度电子测定仪的使用方法 92
9.2 作物抗倒伏强度快速测定仪及其应用 94
9.2.1 作物抗倒伏强度快速测定仪的原理及其结构 94
9.2.2 作物抗倒伏强度快速测定仪的使用方法 95
9.3 结论 96
参考文献 97
第10章 小麦单茎、群体抗倒伏强度的快速准确测定方法 99
10.1 材料与方法 100
10.1.1 试验材料 100
10.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101
10.1.3 数据处理 102
10.2 试验结果 102
10.2.1 小麦茎秆基本特性 102
10.2.2 不同生育时期小麦单茎抗倒伏强度及变化 104
10.2.3 不同生育时期小麦群体抗倒伏强度及变化 105
10.3 结果与分析 106
10.3.1 不同生育时期小麦单茎及群体抗倒伏强度及变化 106
10.3.2 不同供试小麦材料大抗倒伏风速的初步估算 106
10.4 结论 111
参考文献 111
第11章 小麦田间近地面层风速特性及群体倒伏临界风速模型 113
11.1 材料与方法 114
11.1.1 小麦田间近地面层基本风速特性观测 114
11.1.2 田间风速数据处理方法 115
11.1.3 小麦群体倒伏临界风速模型及应用 117
11.1.4 小麦群体倒伏风洞模拟试验 118
11.1.5 小麦群体倒伏田间试验 119
11.2 试验结果 119
11.2.1 田间近地面层风场基本特性 119
11.2.2 小麦群体倒伏风洞模拟试验 123
11.2.3 小麦群体倒伏田间试验 124
11.3 结果与分析 126
11.3.1 田间近地面层风场基本特性 126
11.3.2 小麦群体倒伏临界风速风洞测定 127
11.3.3 小麦群体倒伏临界风速田间测定 128
11.3.4 小麦群体倒伏临界风速模型及参数优化 128
11.3.5 小麦田间抗倒伏能力调查与模型检验 129
11.4 结论 130
参考文献 131
附图 132
第一篇 外部气象因素与小麦倒伏的关系
第1章 小麦倒伏的主要类型、气象因素及地理分布 2
1.1 研究方法 3
1.1.1 小麦倒伏及历史气象资料的获取方法 3
1.1.2 小麦生育时期分类标准 3
1.1.3 小麦倒伏等级分类标准 3
1.1.4 数据统计 4
1.2 结果与分析 4
1.2.1 小麦倒伏的主要类型 4
1.2.2 小麦倒伏的气象因素分析 14
1.2.3 小麦倒伏的重要类型及地理分布 17
1.3 结论 18
参考文献 18
第2章 大面积小麦倒伏与气象因素关系实例研究 22
2.1 小麦倒伏样点选择及小麦倒伏调查方法 22
2.1.1 调查样点的选择 22
2.1.2 调查方法 22
2.1.3 气象资料获取方法 23
2.2 小麦倒伏的发生及分布情况 23
2.2.1 巩义市 23
2.2.2 温县 24
2.2.3 武陟县 24
2.2.4 获嘉县 24
2.2.5 辉县市 25
2.2.6 卫辉市 25
2.2.7 原阳县 25
2.2.8 新乡县 26
2.2.9 延津县 26
2.2.10 封丘县 27
2.2.11 长垣县 27
2.3 小麦倒伏成因分析 27
2.3.1 小麦没有倒伏或发生轻微倒伏 27
2.3.2 小麦发生中度倒伏 31
2.3.3 小麦发生较重倒伏 32
2.3.4 小麦发生严重倒伏 32
2.4 结论 33
参考文献 34
第二篇 植物内部自身因素与小麦抗倒伏性的关系
第3章 小麦茎秆形态特性与抗倒伏性的关系 38
3.1 材料与方法 38
3.1.1 试验材料 38
3.1.2 试验设计 39
3.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39
3.1.4 数据处理 39
3.2 结果与分析 39
3.2.1 不同品种的茎秆基部第二节性状 39
3.2.2 影响茎秆抗倒伏性的有关性状 40
3.2.3 影响茎秆抗倒伏性性状间的相关性 41
3.2.4 影响茎秆抗倒伏性性状间关系的通径分析 41
3.3 结论 43
参考文献 44
第4章 小麦茎秆显微结构与抗倒伏性的关系 45
4.1 材料与方法 45
4.1.1 试验材料 45
4.1.2 试验设计 45
4.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46
4.1.4 数据处理 47
4.2 结果与分析 47
4.2.1 不同品种的茎秆基本特性及其抗倒伏性 47
4.2.2 茎秆基部第二节显微结构 47
4.2.3 茎秆基部第二节维管束数量及大小 50
4.2.4 不同品种的茎秆活力 51
4.3 结论 52
参考文献 53
第5章 茎秆化学成分与小麦抗倒伏性的关系 54
5.1 材料与方法 55
5.1.1 试验材料 55
5.1.2 试验设计 55
5.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55
5.1.4 数据处理 56
5.2 结果与分析 56
5.2.1 不同品种的茎秆抗折力和倒伏指数 56
5.2.2 不同品种的茎秆基部节间形态特征 56
5.2.3 不同品种不同生育时期的物质积累变化特征 57
5.2.4 茎秆的节间特征、化学组分与抗折力、倒伏指数的相关性 58
5.3 结论 59
参考文献 60
第6章 小麦茎秆纤维素的光谱学研究 62
6.1 材料与方法 62
6.1.1 材料来源 62
6.1.2 小麦茎秆纤维素的组织化学定位 62
6.1.3 小麦茎秆纤维素的提取 63
6.1.4 小麦茎秆纤维素的形态结构分析 63
6.1.5 小麦茎秆纤维素的红外光谱分析 63
6.1.6 小麦茎秆纤维素的X射线衍射分析 63
6.2 结果与分析 64
6.2.1 不同品种纤维素的组织化学显色分析 64
6.2.2 纤维素的形态结构 64
6.2.3 不同品种纤维素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65
6.2.4 纤维素的X射线衍射光谱特征 66
6.2.5 纤维素的红外结晶指数与结晶度和抗倒伏性分析 66
6.3 结论 67
参考文献 68
第7章 不同小麦品种抽穗后植株抗倒伏性的变化规律 69
7.1 材料与方法 69
7.1.1 试验材料 69
7.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69
7.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70
7.1.4 数据处理 70
7.2 结果与分析 71
7.2.1 不同生育时期小麦倒伏指数及变化 71
7.2.2 不同生育时期小麦单茎抗倒伏强度及变化 71
7.2.3 不同生育时期小麦群体抗倒伏强度及变化 73
7.2.4 小麦抗倒伏指标间的相关关系 74
7.3 结论 75
参考文献 76
第三篇 高产抗倒伏小麦品种的选育
第8章 高产抗倒伏小麦品种选育策略与方法 78
8.1 育种目标及亲本选配方案 79
8.1.1 育种目标 79
8.1.2 亲本选配方案 79
8.1.3 选育标准 80
8.2 选育过程 80
8.3 ‘矮抗58’选育的主要成效 82
8.3.1 育成矮秆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 83
8.3.2 为矮秆育种提供一个优异的亲本材料 86
8.3.3 创新育种选择方法,提升抗性选育水平 86
参考文献 88
第四篇 小麦抗倒伏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第9章 小麦抗倒伏性测定装置的设计及其应用 90
9.1 便携式作物抗倒伏强度电子测定仪及其应用 91
9.1.1 便携式作物抗倒伏强度电子测定仪的原理及其结构 91
9.1.2 便携式作物抗倒伏强度电子测定仪的使用方法 92
9.2 作物抗倒伏强度快速测定仪及其应用 94
9.2.1 作物抗倒伏强度快速测定仪的原理及其结构 94
9.2.2 作物抗倒伏强度快速测定仪的使用方法 95
9.3 结论 96
参考文献 97
第10章 小麦单茎、群体抗倒伏强度的快速准确测定方法 99
10.1 材料与方法 100
10.1.1 试验材料 100
10.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101
10.1.3 数据处理 102
10.2 试验结果 102
10.2.1 小麦茎秆基本特性 102
10.2.2 不同生育时期小麦单茎抗倒伏强度及变化 104
10.2.3 不同生育时期小麦群体抗倒伏强度及变化 105
10.3 结果与分析 106
10.3.1 不同生育时期小麦单茎及群体抗倒伏强度及变化 106
10.3.2 不同供试小麦材料大抗倒伏风速的初步估算 106
10.4 结论 111
参考文献 111
第11章 小麦田间近地面层风速特性及群体倒伏临界风速模型 113
11.1 材料与方法 114
11.1.1 小麦田间近地面层基本风速特性观测 114
11.1.2 田间风速数据处理方法 115
11.1.3 小麦群体倒伏临界风速模型及应用 117
11.1.4 小麦群体倒伏风洞模拟试验 118
11.1.5 小麦群体倒伏田间试验 119
11.2 试验结果 119
11.2.1 田间近地面层风场基本特性 119
11.2.2 小麦群体倒伏风洞模拟试验 123
11.2.3 小麦群体倒伏田间试验 124
11.3 结果与分析 126
11.3.1 田间近地面层风场基本特性 126
11.3.2 小麦群体倒伏临界风速风洞测定 127
11.3.3 小麦群体倒伏临界风速田间测定 128
11.3.4 小麦群体倒伏临界风速模型及参数优化 128
11.3.5 小麦田间抗倒伏能力调查与模型检验 129
11.4 结论 130
参考文献 131
附图 132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