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过渡带:两淮地区早期社会进程
作者:徐峰 著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4-01
ISBN:9787532595075
定价:¥8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志在探讨从史前至春秋时期今苏皖两省淮北与江淮地区的社会进程,实现某个区域空间内的“通古今之变”。观察在区域社会之间不断靠拢、逐渐前移的统一趋势过程中,这片属于“南北过渡地带”、“东方沿海地区”及“夷域”的中间区域究竟经历了什么?有什么样的反应?对于统一进程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区域地理位置、生态环境会对社会进程,包括文化的变迁、政治格局、政体的强弱、人群的迁徙等产生重要影响。两淮地区在早期中国时期不是当时世界的中心,它处在一个“之间”的位置。尽管这种“之间”的位置也有利于两淮对于不同地理文化形式的吸收和融合,但同时伴随的是,本区易受到周邻强势文化区域的干扰,从而在社会进程模式上呈现出一种“断裂的连续”特征。本区并不具备足够大的地理空间,地域的相对狭窄,空间竞争性强,使得此间文化的演进,相比于南北的环太湖、海岱与中原地区,难以在广阔的面和持久的度上赢得可观的表现。
作者简介
徐峰,江苏靖江人,2000~2007年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获学士与硕士学位。2007~2010年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获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美国达特茅斯学院访问学者(2016~2017)、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驻访学者(2018)。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等学术单位做学术与文化交流。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区域社会文明化进程、精神文化考古等。发表论文多篇,译著多部,包括《西周的灭亡——中国早期国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机》、《中国古代宇宙观与政治文化》等。
目录
绪论 4
第一节 引言 4
一 考古学界的社会进程研究 4
二 两淮的地理界定与地形 9
三 研究两淮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13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15
第三节 研究视角与方法 22
一 整体与长时段的视角 22
二“斑块-廊道-本底”模式 24
三 聚落形态与文化因素分析 27
四 本书的构成 29
第一章 互动初显: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两淮 31
第一节 淮北地区 31
一 大汶口文化背景 31
二 生态环境与生业经济 37
三 社会关系分化 46
第二节 江淮地区 56
一 江淮东部的文化序列及面貌 57
二 江淮东部的生态环境和生业经济 62
三 安徽江淮的文化序列与面貌 63
四 安徽江淮的生态环境与生业经济 66
五 凌家滩文化的兴盛与衰亡 67
小结 81
第二章 互动加剧:龙山文化时期的两淮 83
第一节 淮北地区 83
一 龙山文化背景 83
二生态环境与生业经济 88
三 藤花落:一隅之兴与社会分化 94
第二节 江淮地区 102
一 江淮东部的“间歇性”遗存 102
二 安徽江淮间的龙山文化 106
三 汇聚:枢纽禹会村 108
小结 113
第三章 衰退与低迷:岳石文化时期的两淮 115
第一节 淮北地区 115
一 岳石文化背景 115
二 岳石文化的衰退 119
第二节 江淮地区 122
一 江淮东部的“间歇性”遗存 122
二 安徽江淮间的文化面貌 124
小结 126
第四章 边缘与附属:商代的两淮 129
第一节 淮北地区 129
第二节 江淮地区 133
小结 140
第五章 征服与反抗:西周时期的两淮 141
第一节 “淮夷”的族群建构 142
一 淮夷的由来 142
二 生态环境与生业经济 148
三 淮夷兴盛及其与周人的战争 151
四 “族群认同”的不同面相 155
第二节 西周两淮的考古学文化 157
小结 172
第六章 蚕食:春秋时期的两淮 174
第一节 残喘:两淮政体的困境 174
第二节 物质文化面貌 178
一 徐舒等国的青铜器 179
二 徐舒等国的葬制与葬俗 187
小结 197
结语 199
附录一 一水分南北:淮河的早期边界性 213
第一节 早期的文化边界 213
第二节 早期族群与政体边界 217
小结 218
附录二 两淮社会进程中的精神文化 220
第一节:藏于器的通天观:尉迟寺遗址的七足镂孔器 220
第二节 三位一体:凌家滩玉鹰的文化阐释 226
第三节 重返混沌:蚌埠双墩钟离国君墓的神话解读 231
第四节 江淮若干文化传统的连续与演变 236
一 宇宙观之“空间”观 237
二 宇宙观之颜色的使用 240
三 会盟传统 243
小结 245
参考文献 247
第一节 引言 4
一 考古学界的社会进程研究 4
二 两淮的地理界定与地形 9
三 研究两淮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13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15
第三节 研究视角与方法 22
一 整体与长时段的视角 22
二“斑块-廊道-本底”模式 24
三 聚落形态与文化因素分析 27
四 本书的构成 29
第一章 互动初显: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两淮 31
第一节 淮北地区 31
一 大汶口文化背景 31
二 生态环境与生业经济 37
三 社会关系分化 46
第二节 江淮地区 56
一 江淮东部的文化序列及面貌 57
二 江淮东部的生态环境和生业经济 62
三 安徽江淮的文化序列与面貌 63
四 安徽江淮的生态环境与生业经济 66
五 凌家滩文化的兴盛与衰亡 67
小结 81
第二章 互动加剧:龙山文化时期的两淮 83
第一节 淮北地区 83
一 龙山文化背景 83
二生态环境与生业经济 88
三 藤花落:一隅之兴与社会分化 94
第二节 江淮地区 102
一 江淮东部的“间歇性”遗存 102
二 安徽江淮间的龙山文化 106
三 汇聚:枢纽禹会村 108
小结 113
第三章 衰退与低迷:岳石文化时期的两淮 115
第一节 淮北地区 115
一 岳石文化背景 115
二 岳石文化的衰退 119
第二节 江淮地区 122
一 江淮东部的“间歇性”遗存 122
二 安徽江淮间的文化面貌 124
小结 126
第四章 边缘与附属:商代的两淮 129
第一节 淮北地区 129
第二节 江淮地区 133
小结 140
第五章 征服与反抗:西周时期的两淮 141
第一节 “淮夷”的族群建构 142
一 淮夷的由来 142
二 生态环境与生业经济 148
三 淮夷兴盛及其与周人的战争 151
四 “族群认同”的不同面相 155
第二节 西周两淮的考古学文化 157
小结 172
第六章 蚕食:春秋时期的两淮 174
第一节 残喘:两淮政体的困境 174
第二节 物质文化面貌 178
一 徐舒等国的青铜器 179
二 徐舒等国的葬制与葬俗 187
小结 197
结语 199
附录一 一水分南北:淮河的早期边界性 213
第一节 早期的文化边界 213
第二节 早期族群与政体边界 217
小结 218
附录二 两淮社会进程中的精神文化 220
第一节:藏于器的通天观:尉迟寺遗址的七足镂孔器 220
第二节 三位一体:凌家滩玉鹰的文化阐释 226
第三节 重返混沌:蚌埠双墩钟离国君墓的神话解读 231
第四节 江淮若干文化传统的连续与演变 236
一 宇宙观之“空间”观 237
二 宇宙观之颜色的使用 240
三 会盟传统 243
小结 245
参考文献 247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