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道学新探
作者:常生禾
出版社:华龄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3-01
ISBN:9787516914311
定价:¥6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道学新探》试图从中国文化的根出发,探索中国传统道文化的发展脉络,从而阐明了道文化在现代文明背景下的相对优势和在现代教育领域的发展建议,用道的概念统领中国传统哲学。
作者简介
常生禾,大学文化,中共党员,曾在泸州蓝田中学、新攀枝花高教自修学校供职,四川省教科所前特约研究员,于攀钢教育处退休。前四川省逻辑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前老庄学会副理事长。出版有《道德经四字诀》等书8本,刊发有《普通逻辑学科体系的新构想》等文百篇。
目录
第一章 道学绪论
第一节 题解
第二节 对象与定义
第三节 道学精华
第四节 “道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五节 “修(道)”讲求逐级扩展
第六节 “道”与入学
第二章 道学发展史
第一节 龙脉文化的根与藤
第二节 《易经》的产生与意义
第三节 《老子》的产生与意义
第四节 《老子》要点提示
第五节 《老子》的“天道信仰”
第六节 消除对老子的误解
第三章 老子弟子承道
第一节 老子弟子传承概貌
第二节 列子弘道
第三节 庄子弘道
第四节 从《齐物论》看庄子智慧
第五节 道书之宗——《老子旨归》
第六节 范蠡及道商
第四章 道与道教佛教
第一节 道教概况
第二节 鲁迅评道教
第三节 内丹与外丹
第四节 《道藏》
第五节 道教艺术
第六节 佛教
第五章 道儒关系
第一节 《老子》与儒家
第二节 儒家对“道”的发展
第三节 《大学》与道
第四节 《中庸》与道
第五节 扬雄与道儒
第六节 孟子等儒家传人弘道
第六章 请子对道的发展
第一节 墨家——重器之道
第二节 法家——治理之道
第三节 兵家——卫国之道
第四节 名家——思辨之道
第五节 杂家对道的发展
第六节 阴阳家对道的发展
第七节 《黄帝内经》对道的发展
第八节 《阴符经》与道、法、术
第七章 道通为一
第一节 “道”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节 金岳霖《论道》
第三节 道与心理学
第四节 道与系统科学
第五节 道与逻辑平衡
第八章 道与养生
第一节 老子的摄生
第二节 老子养生要领
第三节 善待疾病
第四节 《阴符经》养生效果好
第五节 道法自然与好习惯
第九章 体道迪慧
第一节 发挥道的功能
第二节 实践中悟道
第三节 知止可以不殆
第四节 借助他山石
第五节 无为大智慧与与科学发展观
第六节 老子智慧是怎样炼成的
第十章 用道生慧
第一节 道与世界观
第二节 道与人生观
第三节 道与核心价值观
第四节 道与生态文明
第五节 道与文化建设
第六节 游泳与用道
后记
第一节 题解
第二节 对象与定义
第三节 道学精华
第四节 “道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五节 “修(道)”讲求逐级扩展
第六节 “道”与入学
第二章 道学发展史
第一节 龙脉文化的根与藤
第二节 《易经》的产生与意义
第三节 《老子》的产生与意义
第四节 《老子》要点提示
第五节 《老子》的“天道信仰”
第六节 消除对老子的误解
第三章 老子弟子承道
第一节 老子弟子传承概貌
第二节 列子弘道
第三节 庄子弘道
第四节 从《齐物论》看庄子智慧
第五节 道书之宗——《老子旨归》
第六节 范蠡及道商
第四章 道与道教佛教
第一节 道教概况
第二节 鲁迅评道教
第三节 内丹与外丹
第四节 《道藏》
第五节 道教艺术
第六节 佛教
第五章 道儒关系
第一节 《老子》与儒家
第二节 儒家对“道”的发展
第三节 《大学》与道
第四节 《中庸》与道
第五节 扬雄与道儒
第六节 孟子等儒家传人弘道
第六章 请子对道的发展
第一节 墨家——重器之道
第二节 法家——治理之道
第三节 兵家——卫国之道
第四节 名家——思辨之道
第五节 杂家对道的发展
第六节 阴阳家对道的发展
第七节 《黄帝内经》对道的发展
第八节 《阴符经》与道、法、术
第七章 道通为一
第一节 “道”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节 金岳霖《论道》
第三节 道与心理学
第四节 道与系统科学
第五节 道与逻辑平衡
第八章 道与养生
第一节 老子的摄生
第二节 老子养生要领
第三节 善待疾病
第四节 《阴符经》养生效果好
第五节 道法自然与好习惯
第九章 体道迪慧
第一节 发挥道的功能
第二节 实践中悟道
第三节 知止可以不殆
第四节 借助他山石
第五节 无为大智慧与与科学发展观
第六节 老子智慧是怎样炼成的
第十章 用道生慧
第一节 道与世界观
第二节 道与人生观
第三节 道与核心价值观
第四节 道与生态文明
第五节 道与文化建设
第六节 游泳与用道
后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