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中医舌诊研究与临床应用
作者:许朝霞,王忆勤 编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4-01
ISBN:9787547847909
定价:¥6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舌诊是通过观察舌质和舌苔的变化,了解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诊察方法,是望诊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医诊法的特色之一。舌与脏腑气血津液关系密切,其变化与体内的各种变化相应,所以舌象是反映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镜子”。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应用,以及计算机科学、图像处理技术、数据挖掘、模式识别等技术在中医领域的渗透,舌诊的客观化研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本书以舌诊客观化、标准化研究为主线,系统介绍了舌诊的理论源流、舌诊术语标准化研究、舌象形成机制研究、舌诊客观化研究及常见病证舌诊特征研究等方面的内容。基于历代文献,叙述了舌诊的历史发展源流,并对中国古代重要医学典籍,如《黄帝内经》《敖氏伤寒金镜录》《伤寒舌鉴》等记载的舌诊相关内容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对舌诊名词术语的规范化、标准化研究进行了归纳和评述;结合现代生物学理论和技术从细胞因子、细胞凋亡、口腔局部环境及组学等方面探讨了舌象形成机制;阐述了基于图像处理、传感器、计算机及数据处理等理论和技术的舌象特征参数提取和分类识别,以及舌诊仪的研发及其在不同病证的临床应用和验证;介绍了物联网e+时代舌诊研究在医疗中的应用发展趋势等。 本书重点介绍了舌诊客观化研究,特别是舌色、苔色、舌形、苔质参数的提取、分类识别和临床常见病证的舌诊特征,以及结合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研制舌诊系统等内容,体现了舌诊发展的与时俱进,对促进舌诊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
许朝霞,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分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分会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诊疗设备分会理事。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20余年,主要研究方向中医诊断客观化规范化研究及中医药对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主持完成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参与完成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项目等10余项课题。目前主持上海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2项,参与课题7项。发表70余篇专业论文,其中SCI源期刊论文6篇,EI收录7篇,参与7部著作的编写。参与的项目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作品登记权1项、第一届上海中医药科技奖三等奖等。王忆勤,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中医四诊信息化实验室主任,上海市健康辨识与评估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中医诊断学学科带头人,国家J精品课程、国家J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医诊断学课程负责人,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客座教授,湖南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诊断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常委,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诊疗设备分会常务理事,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中医四诊客观化、标准化研究,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中医药治疗哮喘的临床疗效评价及新药研究。主持完成国家973子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中医药国际标准培育项目等项目10余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重大研究)、上海市科委技术标准专项等项目4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15篇,EI收录20余篇。获实用新型专利4项,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3项,作品登记1项。主持的项目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中国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等奖项4项。2003年荣获上海市明治乳业生命科学奖,2012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2015年获上海市先进工作者。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J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6部,相关专著7部。带领团队先后与上海长江计算机集团、上海道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探索产学研合作的研究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合作成效。中医四诊仪入选上海世博会,作为城市未来馆的重点展示项目,并被选作为大型国际空间合作项目“火星-500”地面模拟仓内航天员健康信息采集与分析的V一中医设备。科技日报、解放日报、凤凰卫视、美联社、健康报等新闻媒体均对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报道,对促进中医现代化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目录
第一章舌诊的理论溯源1
第一节舌诊的历史源流1
一、 舌诊的萌芽2
二、 舌诊理论的形成2
三、 舌诊的发展及升华3
四、 舌诊的鼎盛5
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舌诊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6
第二节舌诊的古代文献记载7
一、 《黄帝内经》舌诊理论及察舌辨病证分析7
二、 《敖氏伤寒金镜录》中常见舌象论述13
三、 《伤寒舌鉴》中常见舌象论述19
第三节舌的形态结构29
第四节望舌的原理31
一、 舌与脏腑经络的关系31
二、 舌与气血津液的关系33
第二章中医舌诊术语规范化研究35
一、 术语规范化研究的方法35
二、 中医舌诊名词术语的规范化、标准化研究进展40
第三章中医舌诊的现代化研究46
第一节舌象形成机制研究46
一、 舌象形成的中医理论46
二、 舌象形成的西医理论47
第二节中医舌诊细胞生物学研究54
一、 舌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特点54
二、 舌的微循环特征研究55
三、 舌脱落细胞研究58
第三节中医舌诊客观化研究63
一、 舌诊客观化研究现状63
二、 舌诊仪研究65
三、 舌诊的计算机图像处理73
第四章舌诊的临床应用研究123
第一节健康人及亚健康人群的舌象特征研究123
一、 正常舌象及生理变异研究123
二、 亚健康人群舌象研究125
三、 小儿舌诊研究127
第二节中医临床常见病证的舌象特征研究131
一、 心系疾病及其不同证型的舌象特征研究131
二、 肺系疾病及其不同证型的舌象特征研究147
三、 脾系疾病及其不同证型的舌象特征研究152
四、 肝系疾病及其不同证型的舌象特征研究157
五、 肾系疾病及其不同证型的舌象特征研究161
六、 其他病证的舌象特征研究166
第三节舌诊对临床疾病预警的意义172
一、 中医舌象检测与疾病预警172
二、 糖尿病患者的舌象特征研究176
三、 肿瘤患者的舌象特征研究182
第四节临床专家的舌诊应用经验188
一、 恽铁樵(1878—1935)188
二、 钱远铭(1923—1999)189
三、 柴嵩岩(1929—)189
四、 隗继武(1936—)191
五、 陈家礼(1940—)191
六、 单兆伟(1940—)192
七、 曾升平(1945—)193
八、 陆小左(1951—)193
九、 亓鲁光(1951—)194
十、 仝小林(1956—)195
十一、 徐振晔(1960—)196
十二、 张福利(1962—)197
十三、 张永康(1963—)197
第五章物联网e+时代舌诊研究的发展趋势216
一、 物联网在临床医疗中的应用216
二、 结合计算机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舌诊系统研究221
第一节舌诊的历史源流1
一、 舌诊的萌芽2
二、 舌诊理论的形成2
三、 舌诊的发展及升华3
四、 舌诊的鼎盛5
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舌诊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6
第二节舌诊的古代文献记载7
一、 《黄帝内经》舌诊理论及察舌辨病证分析7
二、 《敖氏伤寒金镜录》中常见舌象论述13
三、 《伤寒舌鉴》中常见舌象论述19
第三节舌的形态结构29
第四节望舌的原理31
一、 舌与脏腑经络的关系31
二、 舌与气血津液的关系33
第二章中医舌诊术语规范化研究35
一、 术语规范化研究的方法35
二、 中医舌诊名词术语的规范化、标准化研究进展40
第三章中医舌诊的现代化研究46
第一节舌象形成机制研究46
一、 舌象形成的中医理论46
二、 舌象形成的西医理论47
第二节中医舌诊细胞生物学研究54
一、 舌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特点54
二、 舌的微循环特征研究55
三、 舌脱落细胞研究58
第三节中医舌诊客观化研究63
一、 舌诊客观化研究现状63
二、 舌诊仪研究65
三、 舌诊的计算机图像处理73
第四章舌诊的临床应用研究123
第一节健康人及亚健康人群的舌象特征研究123
一、 正常舌象及生理变异研究123
二、 亚健康人群舌象研究125
三、 小儿舌诊研究127
第二节中医临床常见病证的舌象特征研究131
一、 心系疾病及其不同证型的舌象特征研究131
二、 肺系疾病及其不同证型的舌象特征研究147
三、 脾系疾病及其不同证型的舌象特征研究152
四、 肝系疾病及其不同证型的舌象特征研究157
五、 肾系疾病及其不同证型的舌象特征研究161
六、 其他病证的舌象特征研究166
第三节舌诊对临床疾病预警的意义172
一、 中医舌象检测与疾病预警172
二、 糖尿病患者的舌象特征研究176
三、 肿瘤患者的舌象特征研究182
第四节临床专家的舌诊应用经验188
一、 恽铁樵(1878—1935)188
二、 钱远铭(1923—1999)189
三、 柴嵩岩(1929—)189
四、 隗继武(1936—)191
五、 陈家礼(1940—)191
六、 单兆伟(1940—)192
七、 曾升平(1945—)193
八、 陆小左(1951—)193
九、 亓鲁光(1951—)194
十、 仝小林(1956—)195
十一、 徐振晔(1960—)196
十二、 张福利(1962—)197
十三、 张永康(1963—)197
第五章物联网e+时代舌诊研究的发展趋势216
一、 物联网在临床医疗中的应用216
二、 结合计算机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舌诊系统研究221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