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太极/气功
-
八段锦研究与实践李峰 著八段锦初作为一种养生的功法,起源于宋代,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更迭,八段锦也不断发展和完善,根据功法特点不同有武八段和文八段之分,亦有坐式八段锦和立式八段锦之分。 八段锦不仅有养生的作用,还是一种预防、治疗疾病和康复锻炼的方法。 八段锦具有内容丰富、简单易学、节奏缓慢、动作柔和、所需空间小的特点,以及调身、调心、调息的作用,可以调节五脏和阴阳平衡。一位太极拳全国武术冠军表示:“我自幼习武,掌握太极拳、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等多种强身健体的功法,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喜欢的功法是八段锦。如果让我只选择一种功法进行每日锻炼的话,非八段锦莫属。”八段锦由八项术势组成,内容丰富、简单易学,这八项术势可以调动全身90%以上的肌肉,且动作柔和、节奏缓慢、有松有紧,可以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
-
擒拿基础小功法刘明亮 著本书分为手臂功、眼功、身功、腿功、膝肘功、养息功和养神功七章,系统地阐述了擒拿基础功法。其具体内容有的源于擒拿经典《九重天》的记载及其创新,有的来自恩师赵大元先生和家父刘国良先生的亲身传授,也有一些是与其他武术老师和朋友同仁的交流所得,余下大部分是笔者四十多年来习武的积累和取精,以及二十多年教学实践的总结和创新。
-
松筋柔脊十二法谭伟平,徐武,叶莲子,徐亮 编“松筋柔脊十二法”共四章。首章为概述,简要概述何谓松筋柔脊,为何松筋柔脊,怎样松筋柔脊以及功法特点和练习注意事项。第二章为松筋柔脊十二法套路介绍,精选十二式有代表性和良好健身效果的动作,组合而成“松筋柔脊十二法”站势和坐势套路动作,并阐述了“松筋柔脊十二法”套路技术结构、动作指南和动作图解(含视频),供爱好者看图练习。第三章为松筋柔脊处方运用,针对性地介绍头颈部、肩肘手部、胸背腰部、髋胯部以及腿膝脚部等部位的专项练习,供不同人群根据需要选择练习(含视频)。第四章为松筋柔脊十二法习练分享,分享了几位练习者的习练体会和感悟。
-
少林秘功韦陀劲邓方华 著岁月不居,精神永驻。“画说”系列丛书,早前从1950年莫朴先生的《入党宣誓》算起,跨度近七十年。以艺报国的初心未变,重视语言研究的特色亦不改。黎冰鸿先生的《南昌起义》以浓重、明亮的色彩,再现革命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时刻,那个场面也被广泛地认同为历史的现场,留在国家博物馆与人们记忆中。全山石先生的《井冈山上》以中国山水的烟云之法,表现井冈苍茫、队伍激昂的景象;《英雄赞歌》用红色天空塑造国歌召唤下的人民英雄群像。何红舟、黄发祥的《启航》在那窄窄的船头上,戏剧性地刻画了一个意味隽远的历史现场。井士剑的《铁索英魂》,突出浓烈的色彩,以夸张的用笔,再现这场血与火的战斗。这些画卷因几代创作者的年岁不同,与战火往迹的距离不同,其语言特色亦有不同,但始终有一种极具表现力量的绘画意涵贯穿其中。这种意涵面向动人往迹,总有一份特殊的丰盈。敢令凡常事物,尽变洒红的牲物;敢令日常景象,尽变荆花乍放、棣萼生光的难忘现场。这种语言的根性源于古典艺术的宏博苍茫,又深深地根植于时代的生机活力之中。这些艺者用真诚来再现历史,又用澎湃的激情呈现一种艺术的启蒙力量。将这些作品辑成“画说”系列丛书,通览图像全貌,透视创作背景,述说初心故事,以此向祖国献礼,向伟大的人民精神、英雄气概致敬。韦陀,佛教护法正神。韦陀门冠名“韦陀”,寓意练武强身,匡扶正义。此门非常讲究功夫,有“韦陀诸劲,少林真功”之誉。韦陀韧劲功,主练“韧劲”,寓意“柔韧”,以“韧”为要,是非常优秀的韦陀门练劲之功。韦陀韧劲功共有三大练法,韧劲功十二势、韧劲功十四势、韧劲功十八势,异曲同工,各有妙用。韦陀绵劲功,主练“绵劲”,寓意“绵柔”,以“绵”为要。此功不求武力,劲法内敛;徐缓温和,运动量小;动作简单,容易练习,是韦陀门秘传的养生功珍品。
-
太极散手技理研究李信厚 著太极散手技击原理探究论题的提出,既是对已有论点的盘点,也是对未来技击科学原理探索的导引。其间,既有思路开拓的问题,也有观念更新的问题。创新是基于传统文化元典之上的,历史的承接和空间的流迁铸造了文化运演的因果链条。因此,除了放眼当今、思考现实,还需要反观过去和追思未来。毋庸讳言,从古到今的中国武术文化长河,闪动着价值波光的同时,也夹杂着令人窒息的泥沙。,春秋巨变,风雨濒临,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中的瑰宝,也是历史的丰厚遗产,作为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可能成为巨大的包袱。因此,回顾和反观历史轨迹的欲望更为强烈,展望和追思未来航程的任务较为艰辛。推陈出新,建立一种技击理念不仅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技艺水平,更需要有承受质疑的勇气与胆量。“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这种全新的攻防理念和技术体系的架构没有前车之鉴,因此,本研究对于太极技击规律的梳理与运用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太极散手技理研究》共分为四章,具体如下:首章导论;第二章厘清概念:散手、太极散手、国外格斗术之辩;第三章理通入道:太极散手实战原理探究;第四章炼体证道:实战技理对太极散手功夫修炼的启示。
-
少林吐纳养生功邓方华 著少林吐纳养生功,以静功练息为基础,常结合贯注、导引等动功,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相合,内外兼修,功效显著。罗汉吐纳功,以吐纳之“吸清呼浊,凝神养气”,结合“导引、按跷”,站坐并行。练之可补养元气,充盈百脉,畅通经络。鹤形吐纳功,据传源自少林“内功五拳”之“内功鹤拳”,内练吐纳,大补元气;外练柔劲,导气贯力,内外相融,浑然一体。龙虎吐纳功,也称“龙吞虎纳功”,其运势与行功,借鉴龙形之变与虎形之威。整套功法,以息引动,以动养息,动息相合。站势吐纳六字功,采取“嘘、呵、呼、咽、吹、嘻”六字,长呼深吸,结合导引,动作柔和,简便易行。坐势吐纳六字功,借鉴武功发劲之音——“嘘、哈、呜、嘶、嗨、唏”,练法别致,发音独特,吐息有力。
-
传统杨式太极拳入门教与学李亚萍 著太极拳是我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武术中独具儒家、道家思想的传统拳术。很多外国人来中国学拳,都是为寻找传统太极拳的练法。而自从我们把太极拳作为表演、比赛项目,推广成大众健身的运动形式,太极拳就失去了“太极阴阳互根、在动态中不断平衡、和谐变化的辩证核心思想”的理念。黄永德师伯说:“健身没问题,不出功夫。”花了那么多时间,流了那么多汗水,有谁不想出功夫?方宁先生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练太极拳就要出太极功夫”。很多有多年竞赛套路经验的拳友纷纷转向对传统太极拳的学习,这就更需要一本揭开太极拳神秘面纱的传统太极拳基础练习方法的书籍。《传统杨式太极拳入门教与学》首章介绍了杨式太极拳的源流、发展和拳架的特点,明确写出基本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身型身法、眼法上的规格标准。第二章以传统杨式太极拳大架套路为载体,精选出十三个式子,细化了每个动作中上肢与步法的动态整合,明确了相关的动作练习要点。初学者可以根据一个拳式的多张图片学习动作,还可以根据提示掌握动作要领。第三章内容属于进阶提高部分。俗话说“不怕做不到,就怕不知道”,传统杨式太极拳的精髓部分都在这里,同时对初学者常见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提出建议。第四章是有针对性的对身体各部位进行辅助练习的几个方法。第五章是关于在练拳过程中膝关节疼痛产生的原因和养护方法。第六章是需要初步掌握的杨家家传的太极拳经论,如杨班侯的《全体大用诀》被前辈吴孟侠称之为:“一字有一字之用,一句有一句之法,字字珠玑,句句锦绣。”
-
形意拳真意郭云胜,武大伟 著拳术传承中,流派众多,风格迥异,各有千秋。同是一脉传承,然而练法因人而异,演法因地制宜,用法随机应变,总让习武之人无从下手。本书详细讲解了传统形意拳的训练方法、练拳理念及个人实践体验,便于初学者学习,以及武林通道切磋。本书力求讲清拳理,传承心意正道,阐明形意拳理,叙述拳术真意。
-
中国武术发展传播及文化传承探究高源,刘根发 著《中国武术发展传播及文化传承探究》以《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指导思想,以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为研究对象,从中国武术的内涵与发展、中国武术的文化与审美、中国武术的价值与传承、中国武术的推广与发展四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论述了中国武术的相关概念,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中国武术的历史发程;其次,论述了中国武术文化及武术文化的传承,鞭辟入里地分析了中国武术文化传承的主要内容,并对武术文化传承的要行了解读;再次,由于中国地大物博,在不同的地域产生了不同的武术文化,该书对这些不同的武术文化加以分析、总结,拣选了几种典型的武术类型展开叙述;最后,论述了武术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体系的构建,同时探讨了如何让中国武术文化更好地走向的途径与方法。《中国武术发展传播及文化传承探究》内容丰富且紧扣主题,对中华武术的现代化传承及多元化发行了科学而细致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及理论研究价值。
-
马春喜太极健身套路马春喜这套书是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提供一些观赏性强的健身项目,让世人乐于太极健身,并从太极文化中得到精神享受,让太极拳的魅力充满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