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太极/气功
-
柔击术何明清,拓跋俊飞,陈林华 著暂缺简介...
-
武术建设与发展论纲暂缺作者本书站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建设等国家宏观战略发展的高度,以武术在民间普及推广为背景,探索在市场调节机制作用下的武术本体建设及具体策略。主要阐释了武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所能生发的作用及价值;梳理了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2个时期的武术发展状况,同时找出武术面临的发展危机与历史机遇;比较分析了韩国跆拳道、日本空手道在中国的发展及对武术的启迪;重新标定了武术的功能价值、国家形象以及武术真义;着重论述了在幼儿至中老年人群中的武术传承策略,重点讨论武术内容构建与传习程序;最后略论武术礼仪规范化与仪式化、武术服饰标准与多样性的意义与价值。
-
苗刀张万龙 著苗刀是中国古代冷兵器的代表性刀法,从双手刀演变而来,是中华武术宝库中的优秀文化遗产。笔者自幼喜欢对抗类实战武学,除了研究教学散打、自由搏击与御搏术等实战武技,还喜好冷兵器实战技法,在看到苗刀这种长刀时,更是喜欢,由此开始了研究之路。后来,通过把现今两路苗刀中具有实战性的动作拆开,与古书中的技法对照,通过反复的演练与对抗,基本上把刀法的实战价值挖掘出来了一部分,还原了中国古传刀法,带领学生多次与此道中人交流。2017年带学生参加武当山国际演武大会举办的短兵比赛,采用苗刀实战技法的训练,散打队中没有刀法实战经验的学生经过一个星期的训练后,居然连胜三人获得冠军。近几年国内苗刀爱好者越来越多,笔者一直想写一本关于苗刀的书籍,通过一段时间的整理,终于把两路套路完成,又结合《辛酉刀法》《单刀法选》《单刀图说》把苗刀套路的实战用法解释出来,以供苗刀爱好者研究参考。套路的演练没有对错,而用法有对错,套路只是锻炼与演练,而用法错了在实战中则会失败,所以苗刀的精髓就是实战用法,《苗刀:套路与实战技法》也特别对此进行了介绍。本想把这些年研究古传刀法的实战用法一并写出来,后来考虑到这是写苗刀,而古传的刀法与苗刀还是有一定不同的。所以《苗刀:套路与实战技法》后面章节介绍的实战用法以两路套路中的动作为主,其他刀法为辅,待时间允许,专门撰写一本古传实战刀法供大家参考。
-
图说太极拳论安在峰 著《太极拳论》为太极拳经典名著,是太极拳理之作,一直以来被奉为太极拳理论圭臬,是珍贵的太极拳文献资料,对太极拳研习者影响甚深,被誉为太极拳界至文,具有很高的学习和研究价值。《太极拳论》属于文言文,为了便于太极拳研习者阅读和理解,不少专家学者曾对该论进行过注释、详解、注解、诠释、解释、译释等,出版过各种版本,但这些版本都仅限于文字层面,学习者在阅读时仍有一定的困难。为了使读者能更直观、更全面、更容易理解掌握原文所阐述的理论、方法、要求及注意事项,笔者采用了大量的精美图片和精准的文字对该论进行了解说诠释,实属一次尝试。《图说太极拳论》尽量做到图文并茂,以图解文,以文注图,文图一致,图示精准,文字生动,言简意赅,直观明了,表述深刻,深入浅出。希望让读者一看就懂,一读就明,为全面理解、掌握原文扫清障碍,为读懂全文提供指导。
-
田秋信北京陈式太极拳田秋信 著田老师是一位有思想的武术家。武术家有很多,但是真正要谈到有思想,特别是在武学方面有系统的、深邃的思想,有独特的观点和认识,却不容易,达到这个程度的不多。我听过田老师讲课,也看过田老师演练,特别是田老师这些年在高校里为推广太极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也是从高校里出来的,所以对高校武术发展有特别的感情。一个武术家只有有思想,才能真正赋予他的武术、功夫灵魂——一个能够长久传承的灵魂。能够做到有思想很不容易,除了有先天的条件,有后天的不懈努力,还要有悟性、机遇等,我觉得这一点上田老师非常难得。田老师还是一位有功夫的武术家。他几十年来非常勤奋地钻研,研习不断。北京有时有些重要的、大型的活动,需要选择陈式太极拳的代表上去演练,我经常推荐田老师。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有功夫,就有底气,上去以后能代表北京陈式太极拳的水平,让人一看就能够了解。
-
高校武术运动传承与发展研究吴雪琴,武兴东,李万友 著作为武术传承和发展的基石,学校的武术教育至关重要,它关系着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在高校学生间的传承和弘扬,关系着教书育人的教育目标能否最终实现。作为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中华武术已经逐步走向世界,被世界所接受。高校作为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育人的重要阶段,理应承担起在高校中传播武术项目及其文化内涵的重任,促进武术文化在中华大地的传播,促进武术运动的国际化道路。《高校武术运动传承与发展研究》共八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包括武术概念诠释、武术的流派与分类以及武术的基本功能;第二章为武术的文化意蕴与发展源流,主要阐述了武术运动的起源与发展和武术运动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第三章为传统武术与其他学科发展研究,主要阐述了传统武术与运动的相关学科、传统武术与竞赛管理学科以及传统武术与现代技术学科;第四章为传统武术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主要阐述了传统武术教学的现状分析、传统武术教学体系理论与发展探索以及传统武术课程设置理论与发展探索;第五章为传统武术训练与竞赛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主要阐述了传统武术训练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和传统武术竞赛体系的建设与发展;第六章为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理论探索,主要阐述了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理论探索和传统武术文化发展的理论探索;第七章为传统武术运动在高校中的传承与发展,主要阐述了传统武术在高校中的开展现状、武术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以及传统武术在高校中传承与发展的途径;第八章为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体系的多元构建,主要阐述了多元文化视角下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现代社会背景下社会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武术的产业化发展和竞技体育背景下传统武术的竞技化发展。
-
中国武术文化的嬗变与传承策略研究武善锋 著《中国武术文化的嬗变与传承策略研究》共六章,首章论述了武术的特征与流派分类,并对武术流派的作用、武术流派形成以及武术流派的分布进行了详细阐述,多角度、全方面地诠释了中国武术;第二章为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演变,梳理了中国武术的起源、历史演变与现代发展,介绍了中国武术的发展体系;第三章通过研究各阶段中国武术的思想,明确武术思想的演变历程;第四章论述了武术文化与其他传统文化的融合,延伸了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宽度;第五章将视角转到当代武术教育上,并提出了中国武术文化的教育价值与历史使命;第六章在论述中国武术传承的基础上,从体育强国背景、“一带一路”倡议等当下热点出发,研究了武术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且提出了相对应的发展策略。《中国武术文化的嬗变与传承策略研究》从整体内容构思和结构上都力求做到系统、严谨,并与当前社会文化发展紧密结合,突出时代特点。具体来说,《中国武术文化的嬗变与传承策略研究》内容逻辑性强,叙述逐层递进,层层相扣;结构清晰明了,对于传统武术研究者与习练者具有重要的使用指导价值。
-
中国传统武术发展及其现代转型研究刘翔 著众所周知,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在飞速发展的今天,武术这项运动已经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并逐渐影响越来越多的人。《中国传统武术发展及其现代转型研究》以章节布局,共分为六章。其中首章对传统武术的相关概念、特征、分类、流派及价值进行了介绍;第二章主要对中国传统武术的起源进行讲解;第三章为中国传统枪术史与剑术史;第四章为中国传统的刀术史与棍术史。在对上述内容进行分析之后,进而引出传统武术在当代的历史境遇,并在《中国传统武术发展及其现代转型研究》的最后对传统武术的现代转型进行了必要的论述。
-
New Emei Kungfu 新峨眉功夫赵斌,梅家祥 编,金艳,李威 译《新峨眉功夫》书稿按照成都体育学院相关课程建设与国内外武术文化交流的整体要求进行编译,在尊重原著核心内容与理念的基础上,考虑到海内外传播中广大受众的武学根基,主要甄选了第三章(新峨眉功夫武技篇)中“段前级与初段位”的套路动作。此外,针对编译中所出现的相关英文用语,新增了中英文对照的《峨眉武术术语表》,旨在对外宣传具有巴蜀地域文化特色与成都体育学院校本特色的新编武术动作,同时,作为学校《武术对外交流》与《项目英语》课程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与提升的辅助性教材。对于《新峨眉功夫》一书的编译工作,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理念,在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的前提下,实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这一人类文明和谐发展之宗旨。正如中国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社会活动家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十六字”方针“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那样,中国优秀武术文化的对外交流,将会一直秉持“互融、互鉴”的正确态度与原则,在尊重与借鉴全世界“他者”优秀文化的同时,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的武术文化与技术体系,为推动全人类武学的继承与发展,提升世界人民健康水平以及增进各国人民友谊作出贡献。
-
少林功夫高段位教程释永信 著少林功夫是少林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随着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对外交流越来越密切,少林功夫也越来越多地被不同民族、国家的大众所了解和喜爱。修习少林功夫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超过了宗教、种族、语言、性别、年龄的限制,不但能让修习者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更能让修习者的心灵得到净化提升,获得当下的幸福和愉悦,这种生活方式具有****,1000多年来一直被传播弘扬。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体验到这种健康的生活方式,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就提出过建立少林功夫段位制的想法,但由于条件不成熟,未能实施。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少林功夫走出去的进程不断加快,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少林文化中心以及众多的少林弟子在传授少林功夫的过程中,都不断向我们提出希望建立少林功夫标准化体系,从而为广大的海外少林功夫习练者给予水平认定的迫切要求,我们认识到少林功夫段位制的建立是影响少林功夫海外传播、亟待进行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