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地名与城市标识提升路径探索

地名与城市标识提升路径探索

作者:张清华,刘志聪 等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2-01

ISBN:9787010202198

定价:¥52.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地名是地理实体的名称,也有人认为地名是一定地域的名称。地名的首要作用是指示位置,是为了甲地区别于乙地。人们在长期的地名命名和使用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倾向、命名习惯等与地名语词本身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地名文化。地名由于自身的稳定性,保留了一些历史时期的语言痕迹,成为语言发展的活化石。同时,地名层积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成为地域文化的一个显著符号,并成为地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近年来.地名的文化属性日益受到重视。人们对地名规划反映地名文化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地名规划中地名的层次化、序列化越来越明显,地名对文化的承载能力不断提高。总体来说,地名规划工作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对推进地名标准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有一个不能忽视的现实是,地名规划和城市规划配合不够、互动不足,导致城市中地名体系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通常在讲城市规划和地名规划关系的时候强调的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换言之,强调的是“皮”对“毛”的决定作用,而忽略了“毛”对“皮”的反作用,即地名在塑造和表达城市空间方面对城市规划的推动作用。城市规划要营造的空间不仅有物质的,还有精神的。地名在这一方面亦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在城市规划中贯通性的主干道考虑用统一的专名来命名,服务营造大尺度“无障碍”空间,考虑到地址编码的实际需要,可以用方位词来分段。地名规划工作应该与城市规划工作统筹兼顾,做到“该连则连,当断则断”,以此来服务和体现城市规划物质空间的组织。在城市规划中设计的一些严整的、等级相似的平行道路,通过用序列化命名的方式体现和强化城市空间等。在精神空间组织上,把城市道路网络作为集中展示地域文化和城市共同想象的“博古架”,通过分析、对比来优选一部分地名,成为地域文化展示的点睛之笔。同时借助成体系的地名完成“二次文化”创造,实现地域文化与民众直接、日常的互动,服务于城市精神空间的塑造。总之,地名不仅可以被动地表达空间,更能在主动地塑造空间方面发挥积极作用。2018年4月,秦皇岛市政府邀请民政部地名研究所开展“秦皇岛市建成区地名及标志标识提升项目”,项目分为三部分,其中之一是“地名与城市标识系统现状调查与对策建议”。我们在完成这个子项目的时候,一方面将近年来日益发展的地名规划理论运用其中,另一方面,努力尝试将地名与城市规划更深层次地结合。鉴于目前将交通标志、旅游标志和地名标志作为整体城市标识的相关研究很少,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以地名的视角来审视城市标识中交通标志、旅游标志和地名标志,由此产生了新的发现。以地名的角度来观察,城市标识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包含地名信息的,一类是不包含地名信息的,而且前者居多。从这种意义来讲,城市标识作用的本质是地名信息的有效表达和空间应用,并以此实现空间指位、文化展示和渠化交通。地名信息的有效表达,依赖于两个方面:一是单体标志信息的准确和版面设计的规范;二是标志设置相互位置优,形成有效的地名信息链。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尊重交通标志、旅游标志和地名标志等领域的国家、行业相关标准和规范的前提下,对地名信息的有效表达展开了相关研究。2018年6月,作为前期成果,项目组分两批针对70多个典型节点的城市标识分别提出了尽快改、统筹改和完善改的对策建议,据此建议秦皇岛市相关部门对400多处城市标识进行了整改,有力地推动了城市标识规范化。成果地名部分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命名方式、地名采词、通名和修饰词的研究、分析,本质上是对存量地名及其使用习惯的分析和把握。未来地名体系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存量地名和地名使用习惯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地名体系的地域化,使之可衔接、易使用,这一部分强调的是地名本身的自洽;二是地名对城市资源导入、地名位置与文化资源空间匹配度、地名与文化资源级别匹配度的分析,以及地名特色与城市形象、地名景观与城市功能、通名等级与城市路网、地名体系与城市发展等地名与城市规划契合度的分析,这一部分强调的是地名体系与城市规划、城市空间之间的互洽。成果城市标识部分在调研基础上分析了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根源,提出了提升完善的路径、目标和应该遵循的原则,做出了三条代表性路线标志设计的意象示意,在以城市标识表达标准地名、标示城市空间,以标准地名服务城市标识的路径方面进行了探索。在成果的建议部分,提出了顶层设计上成立地名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制定地名管理办法、城市标识管理办法,制定地名管理实施细则的“221总体布局”政策建议和若干技术建议。
作者简介
  中国地名研究所是民政部下属研究机构,主要职能有下列几个方面:研究地名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地名命名、更名的规律及其应用;研究地名管理的方法; 受部委托负责起草和修订地名的各种技术规范;承担国内外地名的翻译任务;编辑出版各类地名图书;研究并建立我国地名信息系统;受部委托组织国内外学术交流并承担联合国地名专家组的业务工作;完成部交办的其它工作;承担全国地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日常工作;承担联合国地名专家组日常工作。内设机构有办公室(人事处)、应用理论研究室、地名译写研究室、地名信息系统研究室、实验室,另全国地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设在研究所。张清华,1973年3月出生,山东东营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历史地理学博士。任职于民政部地名研究所,主要从事地名应用理论和地名文化研究工作。
目录
地名部分
第一章 研究区域概况
第二章 地名命名可用重要文化资源综述
一、历史人文类
二、自然地理类
第三章 道路和桥梁地名命名及采词分析
一、统计分析对象及缘由
二、地名命名方式分析
三、地名采词分析
第四章 道路和桥梁命名年代统计及分析
一、依据及分析方式
二、地名产生时代统计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名产生年代统计
第五章 道路通名和修饰词用法分析
一、分析目的
二、道路通名分析
三、道路地名中方位修饰词的使用
第六章 地名对地域文化的承载力分析
一、秦元素
二、长城元素
三、蓝色元素
第七章 地名对重要资源的导入作用分析
一、宏观:城市地名导引系统
二、微观:重要资源点的交通可达性
第八章 地名与文化资源匹配度分析
一、横向:地名位置与文化资源空间分布
二、纵向:地名与文化资源级别匹配程度
第九章 地名在空间位置组织中的作用分析
一、描述空间对象之间的距离关系
二、描述空间对象之间的方位关系
三、描述空间对象之间的拓扑关系
第十章 地名与城市规划契合度分析
一、地名特色与城市形象
二、地名景观与城市功能
三、通名等级与城市路网
四、地名体系与城市发展
标识部分
第十一章 城市标识系统概述及研究内容界定
一、城市标识系统与地名
二、研究内容界定
第十二章 城市标识系统现状、问题与原因
一、调研概述
二、存在的问题
三、城市标识系统的版面分析
四、城市标识系统问题成因
……
建议部分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