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黄河泥沙对砷污染物的吸附规律及动力学模拟研究
作者:李海华,应一梅
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1-01
ISBN:9787517071075
定价:¥45.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黄河泥沙对砷污染物的吸附规律及动力学模拟研究》是对黄河中下游泥沙吸附重金属As污染物研究的相关成果的总结,共分9章。以郑州市黄河水源地作为研究对象,将黄河地表水和深井侧渗水作为试验原水,围绕黄河泥沙对As污染物的吸附规律和动力学特性开展研究,研究了温度、pH值、初始As污染物浓度、泥沙粒径及振速对吸附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好条件下共存离子Fe3+和Mn2+对泥沙吸附砷污染物的吸附机理和吸附特征,揭示了黄河水沙两相体系中As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机制,为制定合理的黄河As污染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黄河泥沙对砷污染物的吸附规律及动力学模拟研究》可供水文水资源、环境等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及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作者简介
暂缺《黄河泥沙对砷污染物的吸附规律及动力学模拟研究》作者简介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黄河泥沙吸附特性研究
1.2.2 重金属砷的去除方法研究
1.2.3 泥沙吸附重金属研究
1.2.4 吸附动力学模型研究
1.2.5 泥沙表面微观形貌表征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黄河地表水水源地郑州花园口
2.1.1 黄河郑州花园口段基本情况
2.1.2 黄河郑州花园口断面水质监测
2.1.3 黄河郑州花园口断面As、Fe、Mn含量
2.2 黄河深井侧渗水水源地
2.2.1 黄河深井侧渗水水源地情况及采样点分布
2.2.2 黄河深井侧渗水水源地化学组分监测
2.2.3 黄河深井侧渗水水源地As、Fe及Mn含量
2.2.4 黄河深井侧渗水入东周水厂进水口As、Fe及Mn含量
2.3 小结
第3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1.1 试验用水
3.1.2 试验用沙
3.1.3 主要药品试剂
3.2 主要仪器设备
3.3 试验条件
3.3.1 温度
3.3.2 pH值
3.4 吸附试验
3.4.1 吸附等温试验
3.4.2 吸附动力学试验
3.5 测定方法可靠性分析
3.5.1 标准曲线
3.5.2 精密度
3.5.3 准确度
3.6 吸附动力学模型
3.6.1 一级动力学模型
3.6.2 二级动力学模型
3.6.3 颗粒内扩散模型
3.7 泥沙表面微观形貌及表面特性表征方法
3.7.1 泥沙表面微观形貌
3.7.2 泥沙表面特性
3.8 小结
第4章 黄河泥沙级配和紊动条件对As的吸附影响及动力学模拟
4.1 试验方案
4.1.1 泥沙级配筛选试验方案
4.1.2 静态和紊动吸附试验方案
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2.1 不同泥沙级配吸附平衡时间
4.2.2 泥沙静态和紊动吸附试验结果
4.3 吸附动力学模型模拟结果分析
4.3.1 反应动力学模型拟合
4.3.2 传质动力学模型拟合
4.4 小结
第5章 黄河细沙对砷的平衡吸附试验研究
5.1 试验方案设计
5.1.1 正交试验方案设计及结果分析
5.1.2 单因素试验
5.2 最佳试验条件下吸附平衡时间
5.3 泥沙吸持砷影响因素分析
5.3.1 不同浓度泥沙对砷(Ⅲ)污染物的吸持随pH值变化规律
5.3.2 不同浓度泥沙对砷(Ⅲ)污染物的吸持随温度变化规律
5.3.3 不同浓度泥沙对砷(Ⅲ)污染物的吸持随初始砷浓度变化规律
5.3.4 不同浓度泥沙对砷(Ⅲ)污染物的吸持随泥沙粒径变化规律
5.3.5 泥沙对砷(Ⅲ)污染物吸持随振速的变化规律
5.3.6 泥沙吸持砷(Ⅲ)污染物因子影响分析
5.4 吸附等温线
5.5 吸附动力学模型模拟结果分析
5.5.1 反应动力学模型拟合
5.5.2 传质动力学模型模拟分析
5.6 小结
第6章 Fe3+、Mn2+共存时细沙吸附As试验研究
6.1 试验方案设计
6.1.1 吸附饱和时间的确定
6.1.2 共存离子试验方案
6.2 共存离子存在下细沙对As吸附特征
6.2.1 吸附饱和时间
6.2.2 Fe。+存在时对泥沙吸附砷的影响
6.2.3 Mnz+存在时对泥沙吸附砷的影响
6.2.4 Fe抖、Mn。+存在时对泥沙吸附砷的影响
6.3 吸附动力学模型
6.3.1 反应动力学模型拟合
6.3.2 传质动力学模型拟合
6.4 小结
第7章 黄河水源地泥沙吸附As研究
7.1 试验方案设计
7.2 黄河深井侧渗水泥沙吸附As特征
7.3 黄河地表水泥沙吸附As特征
7.4 不同水源地泥沙吸附特性对比
7.5 黄河深井侧渗水泥沙吸附动力学
7.5.1 反应动力学模型拟合
7.5.2 传质动力学模型拟合
7.6 黄河地表水泥沙吸附动力学模型
7.6.1 反应动力学模型拟合
7.6.2 传质动力学模型拟合
7.7 小结
第8章 泥沙颗粒吸附As微观形貌变化及表面特性研究
8.1 泥沙吸附As微观形貌变化
8.1.1 去离子水中泥沙吸附As后颗粒表面形貌
8.1.2 黄河地表水中泥沙吸附As后颗粒表面形貌
8.1.3 黄河侧渗水中泥沙吸附砷后颗粒表面形貌
8.2 去离子水泥沙颗粒表面物理特性
8.2.1 泥沙样品吸附等温线
8.2.2 泥沙颗粒表面的物理特性
8.2.3 泥沙颗粒表面元素分析
8.2.4 泥沙颗粒的分形维数
8.3 黄河地表水泥沙吸附颗粒表面物理特性
8.3.1 泥沙样品吸附等温线
8.3.2 泥沙颗粒表面的物理特性
8.3.3 泥沙颗粒表面元素分析
8.3.4 泥沙颗粒的分形维数
8.4 黄河侧渗水泥沙吸附颗粒表面物理特性
8.4.1 泥沙样品吸附等温线
8.4.2 泥沙颗粒表面的物理特性
8.4.3 泥沙颗粒表面元素分析
8.4.4 泥沙颗粒的分形维数
8.5 小结
第9章 结语
9.1 黄河泥沙级配和紊动条件对As的吸附影响及动力学模拟
9.2 黄河细沙对砷的平衡吸附试验研究
9.3 Fe3+、Mn2+共存时细沙吸附As试验研究
9.4 黄河水源地泥沙吸附As研究
9.5 泥沙颗粒吸附As微观形貌变化及表面特性研究
参考文献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黄河泥沙吸附特性研究
1.2.2 重金属砷的去除方法研究
1.2.3 泥沙吸附重金属研究
1.2.4 吸附动力学模型研究
1.2.5 泥沙表面微观形貌表征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黄河地表水水源地郑州花园口
2.1.1 黄河郑州花园口段基本情况
2.1.2 黄河郑州花园口断面水质监测
2.1.3 黄河郑州花园口断面As、Fe、Mn含量
2.2 黄河深井侧渗水水源地
2.2.1 黄河深井侧渗水水源地情况及采样点分布
2.2.2 黄河深井侧渗水水源地化学组分监测
2.2.3 黄河深井侧渗水水源地As、Fe及Mn含量
2.2.4 黄河深井侧渗水入东周水厂进水口As、Fe及Mn含量
2.3 小结
第3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1.1 试验用水
3.1.2 试验用沙
3.1.3 主要药品试剂
3.2 主要仪器设备
3.3 试验条件
3.3.1 温度
3.3.2 pH值
3.4 吸附试验
3.4.1 吸附等温试验
3.4.2 吸附动力学试验
3.5 测定方法可靠性分析
3.5.1 标准曲线
3.5.2 精密度
3.5.3 准确度
3.6 吸附动力学模型
3.6.1 一级动力学模型
3.6.2 二级动力学模型
3.6.3 颗粒内扩散模型
3.7 泥沙表面微观形貌及表面特性表征方法
3.7.1 泥沙表面微观形貌
3.7.2 泥沙表面特性
3.8 小结
第4章 黄河泥沙级配和紊动条件对As的吸附影响及动力学模拟
4.1 试验方案
4.1.1 泥沙级配筛选试验方案
4.1.2 静态和紊动吸附试验方案
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2.1 不同泥沙级配吸附平衡时间
4.2.2 泥沙静态和紊动吸附试验结果
4.3 吸附动力学模型模拟结果分析
4.3.1 反应动力学模型拟合
4.3.2 传质动力学模型拟合
4.4 小结
第5章 黄河细沙对砷的平衡吸附试验研究
5.1 试验方案设计
5.1.1 正交试验方案设计及结果分析
5.1.2 单因素试验
5.2 最佳试验条件下吸附平衡时间
5.3 泥沙吸持砷影响因素分析
5.3.1 不同浓度泥沙对砷(Ⅲ)污染物的吸持随pH值变化规律
5.3.2 不同浓度泥沙对砷(Ⅲ)污染物的吸持随温度变化规律
5.3.3 不同浓度泥沙对砷(Ⅲ)污染物的吸持随初始砷浓度变化规律
5.3.4 不同浓度泥沙对砷(Ⅲ)污染物的吸持随泥沙粒径变化规律
5.3.5 泥沙对砷(Ⅲ)污染物吸持随振速的变化规律
5.3.6 泥沙吸持砷(Ⅲ)污染物因子影响分析
5.4 吸附等温线
5.5 吸附动力学模型模拟结果分析
5.5.1 反应动力学模型拟合
5.5.2 传质动力学模型模拟分析
5.6 小结
第6章 Fe3+、Mn2+共存时细沙吸附As试验研究
6.1 试验方案设计
6.1.1 吸附饱和时间的确定
6.1.2 共存离子试验方案
6.2 共存离子存在下细沙对As吸附特征
6.2.1 吸附饱和时间
6.2.2 Fe。+存在时对泥沙吸附砷的影响
6.2.3 Mnz+存在时对泥沙吸附砷的影响
6.2.4 Fe抖、Mn。+存在时对泥沙吸附砷的影响
6.3 吸附动力学模型
6.3.1 反应动力学模型拟合
6.3.2 传质动力学模型拟合
6.4 小结
第7章 黄河水源地泥沙吸附As研究
7.1 试验方案设计
7.2 黄河深井侧渗水泥沙吸附As特征
7.3 黄河地表水泥沙吸附As特征
7.4 不同水源地泥沙吸附特性对比
7.5 黄河深井侧渗水泥沙吸附动力学
7.5.1 反应动力学模型拟合
7.5.2 传质动力学模型拟合
7.6 黄河地表水泥沙吸附动力学模型
7.6.1 反应动力学模型拟合
7.6.2 传质动力学模型拟合
7.7 小结
第8章 泥沙颗粒吸附As微观形貌变化及表面特性研究
8.1 泥沙吸附As微观形貌变化
8.1.1 去离子水中泥沙吸附As后颗粒表面形貌
8.1.2 黄河地表水中泥沙吸附As后颗粒表面形貌
8.1.3 黄河侧渗水中泥沙吸附砷后颗粒表面形貌
8.2 去离子水泥沙颗粒表面物理特性
8.2.1 泥沙样品吸附等温线
8.2.2 泥沙颗粒表面的物理特性
8.2.3 泥沙颗粒表面元素分析
8.2.4 泥沙颗粒的分形维数
8.3 黄河地表水泥沙吸附颗粒表面物理特性
8.3.1 泥沙样品吸附等温线
8.3.2 泥沙颗粒表面的物理特性
8.3.3 泥沙颗粒表面元素分析
8.3.4 泥沙颗粒的分形维数
8.4 黄河侧渗水泥沙吸附颗粒表面物理特性
8.4.1 泥沙样品吸附等温线
8.4.2 泥沙颗粒表面的物理特性
8.4.3 泥沙颗粒表面元素分析
8.4.4 泥沙颗粒的分形维数
8.5 小结
第9章 结语
9.1 黄河泥沙级配和紊动条件对As的吸附影响及动力学模拟
9.2 黄河细沙对砷的平衡吸附试验研究
9.3 Fe3+、Mn2+共存时细沙吸附As试验研究
9.4 黄河水源地泥沙吸附As研究
9.5 泥沙颗粒吸附As微观形貌变化及表面特性研究
参考文献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