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及其有效性问题研究
作者:刘新全
出版社: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12-01
ISBN:9787564638320
定价:¥3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基于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内涵和机制的界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及其有效性问题研究》提出了评估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有效性的“行为一过程”方法,并以此方法对当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状况进行了评估与致因分析,寻求导致接受行为有效性不尽如人意的症结所在。以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发生的内外机制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为基础,本研究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有效性的方案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改进的范围与方式的择定原则,并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调适与功能提升、社会环境优化与主体自觉方面进行分别阐释。
作者简介
刘新全,1979年生,山东昌乐人,法学博士,枣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等问题的研究,曾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等省部级课题3项,出版专著1部(合著),发表论文10余篇。
目录
导论
一、立论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缺陷与不足
第一章 立论基础与知识依据
一、立论基础
(一)“现实的人”,人的现实生存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
(三)现实生存的“现代”境遇及其对接受主体与接受行为的规定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
(一)生活决定意识
(二)入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三)需要是人的“内在规定性
(四)“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
(五)“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合力
三、相关学科知识借鉴
(一)特殊的“受众”:传播学受众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契合
(二)主客体双重建构:接受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的契合”
(三)框架约束:行为科学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的规定
(四)本质一致性:社会化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研究的启示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内涵界定与发生机制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的内涵界定
(一)行为与接受行为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的发生依据
(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的定义
(四)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的特征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发生的行为机制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的内部发生机制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的外部机制
(三)互相依存、协同影响:内外部机制的辩证关系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有效性要素及其评估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有效性要素
(一)有效前提:需要与诱因的契合
(二)有效发动:生成接受动机
(三)有效衍化:从认知、情感到意志、信仰
(四)有效调整:结果回馈与行为反应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有效性的“行为~过程评估方法
(一)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之评估方法的评析
(二)接受行为的过程性与“行为一过程”评估方法
三、“行为一过程”评估方法下的接受有效性评估结果
(一)前提:内在需要旺盛与有效诱因不足
(二)动机:求成求才中的功利色彩
(三)认知:丰富的知识性认知与相对模糊的价值性认知
(四)情感:感性认同正向与理性基础不足
(五)意志一践行:有效转化不足
(六)结果:信以为“真”与信以为“值”的纠结
四、症结与致因分析
(一)症结所在
(二)致因判断
第四章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有效性的外部因素分析
一、外部因素及其作用方式
(一)环境影响:结构及其作用方式
(二)教育影响:结构及其作用方式
二、社会环境影响的具体分析
(一)社会经济环境因素
(二)政治环境因素
(三)文化环境分析
三、教育因素影响的具体分析
(一)教育者因素
(二)教育内容和教育媒介分析
第五章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有效性的内部因素分析
一、接受者主体性发展
(一)主体性生成的基础性要素:个体生理与心理发展
(二)主体性发展的阶段性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的阶段性特征
(三)主体性的阶段性转化不畅甚至断裂
二、接受主体之需要:现实性与功利性
(一)接受主体需要的现实性
(二)满足需要途径的功利性
三、接受主体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一)情感:旺盛与敏感并存
(二)意志:低自觉与高依赖
(三)价值取向的偏移
四、接受主体的能力
(一)求知欲强,有敏锐的认知能力然分析鉴别能力弱
(二)获取与验证信息能力强大但过度依赖即时搜索与网络
(三)实践能力不足
结论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有效性的探索
一、主体自觉:接受主体的自为与超越
(一)思想政治素质“状态差距”及其影响的自我确认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之价值的自我确认
(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之自我定向
(四)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之自我监控
(五)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之自我超越
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调适与功能提升
(一)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调适
(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升
三、社会环境优化
(一)增强人民获得感的经济环境
(二)廉洁与回应性的政治环境
(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参考文献
后记
一、立论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缺陷与不足
第一章 立论基础与知识依据
一、立论基础
(一)“现实的人”,人的现实生存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
(三)现实生存的“现代”境遇及其对接受主体与接受行为的规定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
(一)生活决定意识
(二)入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三)需要是人的“内在规定性
(四)“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
(五)“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合力
三、相关学科知识借鉴
(一)特殊的“受众”:传播学受众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契合
(二)主客体双重建构:接受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的契合”
(三)框架约束:行为科学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的规定
(四)本质一致性:社会化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研究的启示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内涵界定与发生机制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的内涵界定
(一)行为与接受行为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的发生依据
(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的定义
(四)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的特征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发生的行为机制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的内部发生机制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的外部机制
(三)互相依存、协同影响:内外部机制的辩证关系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有效性要素及其评估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有效性要素
(一)有效前提:需要与诱因的契合
(二)有效发动:生成接受动机
(三)有效衍化:从认知、情感到意志、信仰
(四)有效调整:结果回馈与行为反应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有效性的“行为~过程评估方法
(一)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之评估方法的评析
(二)接受行为的过程性与“行为一过程”评估方法
三、“行为一过程”评估方法下的接受有效性评估结果
(一)前提:内在需要旺盛与有效诱因不足
(二)动机:求成求才中的功利色彩
(三)认知:丰富的知识性认知与相对模糊的价值性认知
(四)情感:感性认同正向与理性基础不足
(五)意志一践行:有效转化不足
(六)结果:信以为“真”与信以为“值”的纠结
四、症结与致因分析
(一)症结所在
(二)致因判断
第四章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有效性的外部因素分析
一、外部因素及其作用方式
(一)环境影响:结构及其作用方式
(二)教育影响:结构及其作用方式
二、社会环境影响的具体分析
(一)社会经济环境因素
(二)政治环境因素
(三)文化环境分析
三、教育因素影响的具体分析
(一)教育者因素
(二)教育内容和教育媒介分析
第五章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有效性的内部因素分析
一、接受者主体性发展
(一)主体性生成的基础性要素:个体生理与心理发展
(二)主体性发展的阶段性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的阶段性特征
(三)主体性的阶段性转化不畅甚至断裂
二、接受主体之需要:现实性与功利性
(一)接受主体需要的现实性
(二)满足需要途径的功利性
三、接受主体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一)情感:旺盛与敏感并存
(二)意志:低自觉与高依赖
(三)价值取向的偏移
四、接受主体的能力
(一)求知欲强,有敏锐的认知能力然分析鉴别能力弱
(二)获取与验证信息能力强大但过度依赖即时搜索与网络
(三)实践能力不足
结论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有效性的探索
一、主体自觉:接受主体的自为与超越
(一)思想政治素质“状态差距”及其影响的自我确认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之价值的自我确认
(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之自我定向
(四)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之自我监控
(五)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之自我超越
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调适与功能提升
(一)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调适
(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升
三、社会环境优化
(一)增强人民获得感的经济环境
(二)廉洁与回应性的政治环境
(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参考文献
后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