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空间优化与环境治理:上海探索与实践
作者:刘新宇,张真,雷一东,曹莉萍,梅梦媛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1-01
ISBN:9787208156470
定价:¥70.00
绪论 上海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40年经验与展望
第一节 上海生态宜居城市演进的背景
第二节 “以人为本”是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初心
一、在城市建设中体现“生态民生观”
二、尊重民众在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中主体地位
三、生态宜居城市最终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第三节 环境战略随经济社会发展而演进
一、城市定位升级对生态环境提出更高要求
二、经济社会发展为环保提供更优支持条件
三、环境经济政策鼓励优美生态环境的生产
第四节 制度刚性是生态宜居城市的坚强保障
一、令行禁止的政府环境管理确保制度刚性
二、红线、底线、上限成为高压线
第五节 小结与展望
第一章 上海生态文明制度演进的40年经验与展望
第一节 改革以来上海生态文明制度演进的背景
一、中国环保事业的阶段演进
二、上海城市发展的阶段演进
第二节 上海政府环境管理的演进历程
一、1978-2000年:上海政府环境管理初创和打基础
二、2001-2010年:政府环境管理能力跃上新台阶
三、2011年至今:生态文明刚性约束强化
第三节 上海环境经济政策的演进历程
一、从计划经济时代就重视和善用环境经济政策
二、善于运用市场导向的环境经济政策
三、发挥全球城市作用更好为环保配置资源
第四节 环保社会参与的力量不断增强
一、社会参与形成完整的多元制衡治理体系
二、初级阶段个体化的环保社会参与
三、高级阶段组织化的环保社会参与
第二章 上海生态空间优化的40年经验与展望
第一节 生态空间概念与研究概况
一、生态空间的概念与功能
二、城市生态空间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 上海生态空间优化过程概述
一、缓慢发展时期(1978一1986年)
二、稳定增长时期(1986一1998年)
三、跨越式发展时期(1998-2005年)
四、机遇迭现时期(2005-2010年)
五、生态文明引领时期(2010年至今)
第三节 上海生态空间优化的过程
一、历次绿地系统规划与生态空间格局优化概述
二、基于《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的生态空间优化
第四节 上海生态空间优化的成就
一、总体特点
二、发展目标
三、未来展望
第三章 上海中心城区更新40年经验与展望
第一节 城市更新概述
一、城市更新起源与发展二、城市更新的国际经验
三、上海城市更新的政策背景
第二节 上海中心城区更新的基本历程
一、旧城改造,大拆大建(1978-1990年)
二、棚屋改造,风貌保护(1990-2000年)
三、城市再开发(2000-2014年)
四、城市有机更新(2014年至今)
第三节 上海城市更新的成功经验
一、上海城市更新的类型与经验
二、上海城市更新的模式探索
三、上海城市更新的升级
第四节 上海城市更新形势与展望
一、上海城市更新形势
二、上海城市更新展望
第四章 上海水环境治理的40年经验与展望
第一节 上海水环境治理发展成果
一、水污染形成过程概述
二、水污染治理的长足进步
三、水环境质量稳中有进
四、入水和谐的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第二节 上海水环境治理发展历程
一、上海水环境治理的起步阶段(1978-1998年)
二、上海水环境治理提质增能阶段(1999-2010年)
三、上海水环境持续改善常态化发展阶段(2011年至今)
第三节 上海水环境治理的经验与展望
一、上海水环境治理的经验
二、上海水环境治理展望
第五章 上海垃圾减量与资源化的40年经验与展望
第一节 上海垃圾减量与资源化的发展成就
一、上海垃圾处置能力的提升
二、上海生活垃圾量呈减量化发展
第二节 上海垃圾减量与资源化的发展历程
一、生活垃圾处置被动应对阶段(1978-1998年)
二、迎世博生活垃圾处置能力提升阶段(1999~2010年)
三、生活垃圾减量与资源化持续发展阶段(2011年至今)
第三节 上海垃圾减量与资源化经验、短板与展望
一、上海垃圾减量与资源化发展的经验
二、垃圾减量与资源化中尚待解决的问题
三、上海垃圾减量与资源化发展的展望
第六章 上海大气污染防治的40年经验与展望
第一节 上海40年大气污染防治的四个阶段
一、大气污染防治艰难起步阶段(1978-1990年)
二、大气污染总量浓度双控阶段(1991-2000年)
三、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阶段(2001-2010年)
四、市场导向大气治理试点阶段(2011年至今)
第二节 上海大气污染防治的现有制度框架
第三节 上海大气污染防治40年经验
一、产业结构调整符合城市功能定位
二、能源转型推进城市低碳发展
三、“新能源汽车+共享经济”减少交通污染四、长三角联防联控扩大大气环境治理效应
第四节 未来上海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展望
一、扩大对外开放,试点国际碳交易
二、拓展区域合作治理,提高污染防治效率
三、依托城市重大活动鼓励全社会参与
四、开展城市大气环境精细化管理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