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知识、欲望与幸福:亚里士多德论不自制的可能性
作者:陈玮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9-01
ISBN:9787308184458
定价:¥52.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暂缺《知识、欲望与幸福:亚里士多德论不自制的可能性》简介
作者简介
暂缺《知识、欲望与幸福:亚里士多德论不自制的可能性》作者简介
目录
导论 不自制akpaoia问题与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当代意义
节 古代哲学视野下的“不自制”问题
第二节 从“不自制”到“意志软弱”:问题的当代意义
第三节 几种重要的解释方案
1.苏格拉底:无人自愿作恶
2.亚里士多德:确实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不自制
3.黑尔的“评价性判断
4.戴维森:“深思熟虑的理由
5.戴维森之后的争论与发展
第四节 本书的论证思路
章 知识、行动与实践三段论:不自制何以可能
节 NE7.3 :不自制何以可能
第二节 如何理解亚里士多德的“实践三段论
第三节 “中项”与“品格”:对传统解释的捍卫与修正
第四节 对幸福的欲望:新方案的提出
第二章 自制如何可能
节 传统解读视野下的“自制
第二节 一种可能的解释方案:自制与对于幸福的欲望
1.亚里士多德对自制的说明
2.特殊欲望不等于二阶欲望
3.特殊欲望如何战胜其他的竞争性欲望
4.承诺与自制
第三章 欲望的本质:《论灵魂》
节 感觉作为欲望的来源
第二节 感觉是否必然引起一个相应的欲望
第三节 欲望的三种形式及其统一
第四节 欲望作为行动发生的根本原因
第四章 欲望、自愿与不自制
节 人类行动的始点与亚里士多德的“自愿”概念
1.人在何种意义上构成行动的始点
2.“自愿”与“不自愿”的概念
第二节 自愿与欲望:《欧德谟伦理学》第二卷
1.合乎原初欲望并不意味着自愿
2.自愿与想望
3.亚里士多德为什么认为自愿不诉诸欲望
第五章 欲望、功能与亚里士多德的“善”概念
节 两种行为阐释模型以及善概念的理论背景
1.两种行动阐释模型
2.善概念的理论背景
第二节 被渴望的善:作为目的
1.作为目标的善及其层级性
2.属人的善
3.作为善的幸福
第三节 被显现的善:作为功能
1.功能论证
2.功能论证的两个前提以及可能招致的批评
3.为亚里士多德的“功能”概念所作的辩护
4.“生产”与“高贵”:亚里士多德对“功能”概念的发展
第六章 作为特殊欲望的“想望
节 如何理解“想望
1.“想望”概念本身的困难以及可能产生的误解
2.恰当地理解“想望”:以灵魂统一性作为前提
3.想望概念的内涵
第二节 想望作为以幸福为目标的特殊欲望
1.二阶欲望与实践性承诺
2.“实践性承诺”可能遭遇的困境与“想望”概念的优势
结语 为什么今天我们需要重新理解亚里士多德的欲望概念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节 古代哲学视野下的“不自制”问题
第二节 从“不自制”到“意志软弱”:问题的当代意义
第三节 几种重要的解释方案
1.苏格拉底:无人自愿作恶
2.亚里士多德:确实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不自制
3.黑尔的“评价性判断
4.戴维森:“深思熟虑的理由
5.戴维森之后的争论与发展
第四节 本书的论证思路
章 知识、行动与实践三段论:不自制何以可能
节 NE7.3 :不自制何以可能
第二节 如何理解亚里士多德的“实践三段论
第三节 “中项”与“品格”:对传统解释的捍卫与修正
第四节 对幸福的欲望:新方案的提出
第二章 自制如何可能
节 传统解读视野下的“自制
第二节 一种可能的解释方案:自制与对于幸福的欲望
1.亚里士多德对自制的说明
2.特殊欲望不等于二阶欲望
3.特殊欲望如何战胜其他的竞争性欲望
4.承诺与自制
第三章 欲望的本质:《论灵魂》
节 感觉作为欲望的来源
第二节 感觉是否必然引起一个相应的欲望
第三节 欲望的三种形式及其统一
第四节 欲望作为行动发生的根本原因
第四章 欲望、自愿与不自制
节 人类行动的始点与亚里士多德的“自愿”概念
1.人在何种意义上构成行动的始点
2.“自愿”与“不自愿”的概念
第二节 自愿与欲望:《欧德谟伦理学》第二卷
1.合乎原初欲望并不意味着自愿
2.自愿与想望
3.亚里士多德为什么认为自愿不诉诸欲望
第五章 欲望、功能与亚里士多德的“善”概念
节 两种行为阐释模型以及善概念的理论背景
1.两种行动阐释模型
2.善概念的理论背景
第二节 被渴望的善:作为目的
1.作为目标的善及其层级性
2.属人的善
3.作为善的幸福
第三节 被显现的善:作为功能
1.功能论证
2.功能论证的两个前提以及可能招致的批评
3.为亚里士多德的“功能”概念所作的辩护
4.“生产”与“高贵”:亚里士多德对“功能”概念的发展
第六章 作为特殊欲望的“想望
节 如何理解“想望
1.“想望”概念本身的困难以及可能产生的误解
2.恰当地理解“想望”:以灵魂统一性作为前提
3.想望概念的内涵
第二节 想望作为以幸福为目标的特殊欲望
1.二阶欲望与实践性承诺
2.“实践性承诺”可能遭遇的困境与“想望”概念的优势
结语 为什么今天我们需要重新理解亚里士多德的欲望概念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