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论丛(第11辑)

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论丛(第11辑)

作者:吴根友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12-01

ISBN:9787520312073

定价:¥8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吴根友“学以成人”(Learning to be human)是2018年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的主题。该次大会将在中国北京市北京大学召开。此次会议主题带有鲜明的中国哲学特点,但不能说只有中国哲学才关注如何成人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十分关注人对自己的认识,德斐尔神庙的格言就是“认识你自己”。近现代西方哲学的主题之一,就是在与基督宗教神学的斗争中,系统而深刻地阐述了现代世俗的人文主义思想,对于人的自由、权利等抽象的本性做了极其深刻而丰富的论述,为人的全面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如何成为人,成为什么样的人,是中西哲学,也可以说是世界哲学共同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如何从比较哲学的角度来开掘这一重要哲学问题,或许能给比较哲学提供一个极富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的哲学论域。从不同的文化传统来看,“学以成人”这一问题有丰富的哲学思想可以讨论,首先,对于“学”如何理解,就非常值得讨论。从广义的角度看,“学”既指学习书本知识,也可以指在实践中、行动中尝试做某事。甚至宗教信仰活动中的仪式、人在宗教场所里宗教心理的培养,都可以看作是“学”;而在一种文化传统、习俗中不自不觉的耳濡目染过程,也是一种广义上的“学”。不仅如此,在中华文化传统里,“学”还有“为学”与“为道”的区分。“为学”是知识的增长,“为道”是精神境界的提纯与提升,是知识与习俗偏见的被剔除或人的精神品质被升华的过程。而“为学”与“为道”的区别,实际上也是知识与智慧的区别,是专业技术知识与对人类根本意义的觉解、人文通识的区分。而无论是“为学”,还是“为道”,都属于广义的“学”。至于“成人”问题,在不同的文化传统里,在同一个文化传统的古今时间段里,在同一个文化传统内部的不同学派、哲学家的思想体系里,也都有相当大的不同。当然也可以找到某些相似点。在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思想体系里,他所说的美德是偏重于对知识的把握,所以有“美德即知识”的命题。其反命题,人缺乏美德不是德性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无知。但在中国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哲学传统里,仁智相乐、仁礼相得益彰,才具有美德。“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人必须具备爱自己的同类,即爱人的本性,才有了美德的必备基础。无知者虽愚而不一定为恶德。孔子以后的儒家在讲人的德性问题时,常喜欢以“智、仁、勇”构成人的美德的三种大纲大目。如果从各大宗教传统来看,基督教的“成人”其实就是与神更为接近,或被神恩典而得救;在佛教传统里,则是一种解脱人间苦难,进入不生不死,没有烦恼的涅槃境界,即成佛;而在道教传统里,则是成为各种各样的仙人。就世界范围内的现代文化而言,“成人”即是成为一个独立自主、具有自由意志、恰当地运用个人权利的自由人或现代社会的公民,按照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冯契的说法,即成为一个具有“平民化的自由人格”的普通人。这种“平民化的自由人格”的个人,能够恰当地理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者的关系,如果用庄子的哲学来解释,即是一个拥有一技之长而又能上达天道的匠人,如解牛的庖丁,承蜩的佝偻者,削木的梓庆,蹈水的吕梁丈人等等。简而言之,“学以成人”的哲学问题,在比较哲学的视野里可以有十分丰富的思想内容: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比较哲学的视野来丰富这一哲学问题的具体论述;另一方面,通过这一哲学问题的具体讨论,使得比较哲学由一种外在的比较转向一种以哲学问题本身为出发点的内在比较。这样,在深度全球化的时代里,通过比较哲学的途径逐渐形成一些具有全球共识的世界哲学问题意识。
作者简介
暂缺《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论丛(第11辑)》作者简介
目录

西方核心价值的城邦源头及其批判笑思

\n

唯识学专题

\n

唯识论的符号学诠释(总论)桑大鹏

\n

玄奘求法的唯识学释疑

\n

——基于当现二常观的探讨袁经文

\n

再论近代唯识学复兴的原因及其本质沈庭

\n

翻译、比较中的佛教与基督教

\n

心与道的差异

\n

——《心经》对话《约翰福音》谢劲松跨文化哲学理论探讨

\n

东学西渐的哲学史考察

\n

欧洲三位哲学家论孔子的思想及其方法论的反思吴根友

\n

“像中国人那样思考”

\n

——论杜威对西方哲学的批评及其中西哲学

\n

比较研究许苏民

\n

访谈与对话

\n

关于“理想人格”的对话吴根友刘素民

\n


\n


\n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