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中华传统美学精神

中华传统美学精神

作者:祁志祥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8-01

ISBN:9787208153202

定价:¥65.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概述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古代美学精神”,即在美论方面呈现的以“味”为美、以“意”为美、以“道”为美、以“文”为美、主客同构为美五大互补形态,以及儒家美论、道家美论、佛家美论的表现形态,以此作为考察中国古代美学史运行的轴心,为美学史的书写提供强大而独特的理论指导与支撑。
作者简介
  祁志祥,1958年出生于江苏大丰。文学博士,先后在上海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执教,任博士生导师。现为上海政法学院国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美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市美学学会会长、上海市第四届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高级专家、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外文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理事。主治文艺美学,旁及哲学、佛学、中国思想史等。主持并独立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主持并独立完成教育部社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各1项。出版个人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400余篇。作品曾获全国第六届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上海市高校优秀教材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界年会优秀论文奖等。
目录
前言  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核心及其逻辑结构1
 
章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基本形态1
节中华传统美学的乐感精神1
第二节中华传统美学的好文精神10
第三节中华传统美学的主体精神24
第四节中华传统美学的道德精神35
第五节中华传统美学的适性精神52
 
第二章中华传统美学的儒家精神69
节儒家论自然美的“比德”精神69
第二节儒家论人格美的“风骨”精神83
第三节儒家论社会美的“中和”精神88
第四节儒家论情感美的“节情”精神96
第五节儒家论艺术内涵美的“沉郁”精神111
第六节儒家论文艺形式美的“中的”精神115
 
第三章中华传统美学的道家精神125
节以“无”为美:道家论至美在无限125
第二节以“妙”为美:道家论美在有中通无143
第三节以“淡”为美:道家论大浓化淡之美154
第四节以“柔”为美:道家论以退为进的人生美164
第五节“自然”为美:道家论美的无意识性167
第六节“生气”为美:道家论美在生命181
第七节“适性”为美:道家论美的自主性和自由性192
 
第四章中华传统美学的佛家精神201
节“色即是空”:佛教对现实美的基本否定201
第二节“涅槃极乐”:佛教对本体美的独特肯定209
第三节“醍醐灌顶”:佛教对味觉美的变相肯定230
第四节“法无定相”:佛教对视觉美的变相肯定234
第五节“光中极尊”:佛教对光明美的变相肯定238
第六节“圆全无缺”:佛教对圆相美的变相肯定248
第七节“十十无尽”:佛教对十全美的变相肯定255
第八节“法音清净”:佛教对听觉美的变相肯定262
第九节“香气普熏”:佛教对嗅觉美的变相肯定266
第十节“莲花胜”:佛教对世俗美的变相肯定269
第十一节“七宝和合”:佛教对功利美的变相肯定272
 
第五章中华传统文艺美学的表现精神277
节文艺创作过程的表现精神277
第二节文艺作品中的表现精神280
第三节文艺鉴赏中的表现精神282
 
第六章中华传统文艺美学的尚象精神285
节“意象”说的历史演变脉络285
第二节“意境”范畴的审美意涵290
第三节“意境”与“形象”“典型”的异同292
 
第七章中华传统美学的美感特征思想294
节美感的愉乐性294
第二节美感的直觉性298
第三节美感的主观性300
第四节美感的客观性303
第五节美感的真实性304
 
第八章中华传统美学的审美方法思想308
节“咀嚼回味”的“体味”方法308
第二节“以物观物”的“静观”方法311
第三节“以我观物”的“情观”方法315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前言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核心及其逻辑结构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