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科普杂志翻译规范研究:基于Scientific American三个中译本的调查

科普杂志翻译规范研究:基于Scientific American三个中译本的调查

作者:冷冰冰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6-01

ISBN:9787313192769

定价:¥82.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翻译规范”被视为现代翻译研究*必要的概念,是解释译者翻译选择的*步,是翻译社会学视角的重要研究工具。《科普杂志翻译规范研究:基于Scientific American三个中译本的调查》以翻译规范理论作为分析工具,选取美国经典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三个中文译本,通过抽取1979—2007年近30年的案例,来抽象不同历史时期——“科技情报时期”“高端科普时期”到“大众科普时期”科普翻译规范演变的动态规律。同时分析实现现代科普交流目的的重要策略——编译,提出并尝试建立科普编译模因池。《科普杂志翻译规范研究:基于Scientific American三个中译本的调查》适合翻译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科普翻译爱好者与从业者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上海外国语大学翻译方向博士,现为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翻译与跨文化中心(CTIS)访问学者,主要学术兴趣为科技翻译、应用翻译学、职业笔译员培训等,在《中国翻译》、《上海翻译》、《中国科技翻译》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5 章节安排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科普”概念的演进
2.1.1 科普模式的演进
2.1.2 以“公众理解科学”为核心的西方现代科普
2.1.3 现代科普的内涵特征
2.1.4 现代科普的重要手段:新闻体科普文
2.2 国内科普翻译研究现状
2.2.1 立足于“传统科普”
2.2.2 研究成果匮乏
2.2.3 国内科普研究梳理
2.2.4 当下科普翻译研究的缺陷
2.3 翻译规范理论工具
2.3.1 翻译模因与翻译规范
2.3.2 翻译规范理论解析
2.3.3 翻译策略与翻译规范
2.4 小结
第3章 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及中译本
3.1 Scientific American竹杂志简介
3.2 SciAm的三个中译本
3.2.1 《科学》发行背景及命运
3.2.2 《环球科学》发行背景及现状
3.2.3 《科学人》发行背景及现状
3.2.4 小结
3.3 SciAm文本分析
3.3.1 科普杂志与新闻特写
3.3.2 标题和导语
3.3.3 ScLAm标题与导语的分析
3.3.4 小结
第4章 《科学》一《环球科学》翻译规范的历时分析
4.1 《科学》(1979-2000)译文的分析
4.1.1 关系规范:译文与原文极似
4.1.2 传意规范特点一:消极传意
4.1.3 传意规范特点二:社会文化语境不连贯
4.1.4 期望规范:科技情报与高端科普
4.2 《科学》(2002-2005)译文的分析
4.2.1 关系规范:极似与近似交融
4.2.2 传意规范:意译和变译优化传意
4.2.3 新旧翻译规范的竞争共存
4.2.4 期望规范:向“大众科普”转变
4.3 《环球科学》(2006-2007)译文的分析
4.3.1 关系规范:“不似”成为主流
4.3.2 传意规范特点一:社会文化语境连贯
4.3.3 传意规范特点二:积极传意
4.3.4 期望规范:科学传播与科普话语体系
4.4 科普翻译规范历时对比阐述
4.4.1 《科学》(1979)一《环球科学》(2007)
4.4.2 《环球科学》(2007-2009)
第5章 《环球科学》与《科学人》翻译规范的共时对比
5.1 “编译”:新闻文本中的“变译”
5.2 编译者扮演的角色
5.2.1 社会评论家
5.2.2 科普教师
5.2.3 科技倡导者
5.2.4 科技产品推销员
5.2.5 文学家
5.2.6 寓趣者
5.2.7 小结
5.3 编译者对通俗文风的创造
5.3.1 对专业词汇、逻辑的处理
5.3.2 大众语言的使用
5.3.3 小结
5.4 编译者对感叹号的使用
5.4.1 兴奋与惊讶
5.4.2 强调和召唤
5.4.3 呼告——特殊的召唤
5.4.4 分析与小结
5.5 编译者对插图的利用
5.6 小结
第6章 新闻体科普编译模因池的构建
6.1 “模因”的内涵
6.2 编译目的模因
6.2.1 寓趣
6.2.2 求近
6.2.3 通俗化
6.2.4 开启对话
6.2.5 引导评价
6.2.6 政治守门
6.3 编译手段模因
6.3.1 译写
6.3.2 改译
6.3.3 改写
6.3.4 减译和删译
6.4 编译位置模因
6.4.1 段首:预设点
6.4.2 分散:传意焦点
6.4.3 段末:主题意义
6.5 积极修辞模因
6.5.1 摹声
6.5.2 拟人
6.5.3 映衬
6.5.4 譬喻
6.5.5 辞趣
6.5.6 仿拟
6.5.7 呼告
6.5.8 对偶
6.5.9 概数
6.5.10设问
6.5.11感叹
第7章 结论
7.1 内容总结
7.2 局限与不足
7.3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索引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