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成城:马克思的城乡分工理论与中国的城市化道路
作者:屈婷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1-01
ISBN:9787305172830
定价:¥68.00
导 论 1
一、为什么回到马克思 1
二、马克思对东西方城乡分工问题的研究 7
三、中国传统社会的城乡分工 13
四、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15
五、基本结构和主要创新点 20
第一章 城邦及其哲学中的城乡关系 25
第一节 古典古代城邦城乡关系的基本特征 25
第二节 城邦哲学话语中的城乡关系 30
一、哲学反思中的社会分工 31
二、交换价值的有限发展与伦理共同体主义的碰撞 35
第三节 西方思想史中的城市偏向及其影响 41
第二章 近代城乡分工研究的思想资源 47
第一节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城乡分工理论 48
一、城乡分工的物质基础 49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型期和确立期的城乡分工 51
第二节 黑格尔的市民社会论与城乡差别观 61
一、现代市民社会的生成及其本质特征 62
二、思辨阐述的社会性城市和自然性乡村的区别 65
第三节 18世纪末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的城乡融合思想 70
一、圣西门的实业制度 71
二、傅立叶的农业法郎吉 72
三、欧文的农业新村 74
四、空想社会主义构建理想城乡关系的意义与局限 76
第四节 弗·李斯特对欧洲各国城乡分工模式的考察 78
第三章 马克思的城乡分工理论 86
第一节 城乡分工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 86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早期研究 86
二、城乡分工理论的形成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 92
第二节 西方中世纪以来的城乡分工发展脉络 96
一、中世纪自治城市的兴起及其双重性 96
二、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城乡关系 101
三、现代城市的诞生和世界历史的形成 105
第三节 城乡分工和社会形态的历史演进 111
一、商品交换和城乡分工在前资本主义时代的有限发展 112
二、交换价值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 116
三、普遍的交换价值体系为未来社会创造物质前提 121
四、现代城市化的实质和东西方的不平衡性 123
第四章 比较视野下中国传统社会的城乡分工 128
第一节 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重新思考 129
一、本源共同体的研究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前提 129
二、“亚细亚生产方式”适用范围的限制 131
第二节 中国封建社会城乡分工的基本结构 136
一、中国古代高于西方古代的城市化水平 137
二、自然经济框架下的特殊商品经济:土地买卖 141
三、国家对城市/市民社会的制约作用 144
四、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农业结合的强化 149
第五章 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164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的城乡分工和城乡关系 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