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创意产业时空过程模拟

创意产业时空过程模拟

作者:刘合林,(葡)伊丽莎白·席尔瓦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11-01

ISBN:9787564175023

定价:¥59.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创意产业时空过程模拟/中国城乡规划与多支持系统前沿研究丛书》是在英国剑桥大学博士论文基础上改写而成的。《创意产业时空过程模拟/中国城乡规划与多支持系统前沿研究丛书》采用基于多主体建模技术(Agent-Based Modelling)对创意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动态互动关系进行了探索。笔者通过梳理创意企业与创意工人在城市中的区位行为及其与城市空间结构的互动关系的相关理论,提出采用复杂系统的视角分析由上述相关利益主体之间互动所形成的复杂系统。基于这一目标,《创意产业时空过程模拟/中国城乡规划与多支持系统前沿研究丛书》就数据收集、数据分析以及模型设计等作了详细阐述。以南京市为具体案例,建立仿真模型,就创意产业的动态发展及其所引起的城市空间变动作了详细分析,并根据这些结论提出了相关政策指引。全书基于理论探索和案例研究,可作为高等院校城市规划、人文地理等相关专业的学生的扩展阅读材料,也可为相关学术研究、规划实践、规划管理部门提供有益参考;特别适合对基于多主体建模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感兴趣的人群。
作者简介
  刘合林,湖北咸宁人,英国剑桥大学土地经济学博士、博士后。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二批国家“干人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经济、城市与区域创新发展、城市与区域规划智能决策支持技术、气候变化与低碳城市规划响应。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基金2项,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中英文专著2部,译著1部,参编著作5部。
目录
前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两个关键术语
1.4 本书章节安排
2 创意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互动理论
2.1 引言
2.1.1 英国创意产业概念演进
2.1.2 创意产业概念在全球的传播
2.2 术语阐述:关于创意产业的论争
2.2.1 创意产业概念源起及早期发展
2.2.2 关于创意产业的典型定义
2.2.3 关于创意产业所包含的产业门类的论争
2.3 培育创意产业:一种城市发展策略
2.3.1 创意产业的经济推进潜能和就业创造潜力
2.3.2 创意产业作为一种城市发展战略
2.3.3 创意产业发展对城市带来的挑战
2.4 创意企业与创意工人在城市中的区位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2.4.1 创意企业在城市中的区位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2.4.2 创意工人在城市中的区位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2.5 创意企业、创意工人、城市居民和城市政府相互作用下的城市空间结构变动
2.5.1 创意企业和创意工人选择城市中心区——市场驱动的自发模式.
2.5.2 与城市更新紧密关联的政策驱动模式
2.5.3 市场驱动与政策驱动带来的许多社会问题
2.5.4 创意产业去中心化的趋势
2.5.5 多因素相互作用下的城市空间结构变动
2.6 现有研究的四点不足及其改进方法
2.6.1 以“社会网络”的观点理解创意产业
2.6.2 研究创意企业的区位行为需区分不同门类及具体研究案例
2.6.3 探索“创意工人”的工作、生活特点以区别于“创意阶层”
2.6.4 以系统的观点审视企业、工人、市民、政府与城市土地空间的互动
2.7 小结
3 研究框架与数据分析方法
3.1 总体研究逻辑框架
3.1.1 文献研究与文件梳理阶段
3.1.2 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阶段
3.1.3 模型建立与情景分析阶段
3.2 案例选择
3.2.1 案例城市选择
3.2.2 创意产业部类选择
3.3 数据收集
3.3.1 前期勘探
3.3.2 数据收集
3.4 数据分析
3.4.1 数据与研究问题的关系
3.4.2 地理区位因素的影响力计算
3.5 基于多主体建模
3.5.1 基本概念
3.5.2 建模的软件环境
3.5.3 区位效用函数
3.6 小结
4 创意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的互动机制
4.1 案例南京的简介
4.1.1 案例基本情况与研究范围
4.1.2 人口分布与城市空间划分
4.2 创意企业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其区位行为的决定性因素
4.2.1 创意企业的发展轨迹
4.2.2 创意企业的规模分布特征
4.2.3 创意企业的办公区位分布特征
4.2.4 影响创意企业办公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4.3 创意工人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其区位行为的决定性因素
4.3.1 创意工人的年龄分布与教育背景
4.3.2 创意工人的收入水平、居住空间与工作空间
4.3.3 创意工人的居住区位分布特征
4.3.4 影响创意工人居住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4.4 城市居民与城市土地利用政策的互动关系
4.4.1 城市居民对开发居住地产的应对态度
4.4.2 城市居民对开发办公地产的应对态度
4.5 结论整合:各行为主体的相互作用机制框架
4.5.1 创意企业、创意工人以及城市居民所扮演的角色
4.5.2 城市政府作为创意产业发展的倡导者与引导者
4.5.3 四个行为主体相互作用的理论框架
4.6 小结
5 创意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的互动:基于多主体建模
5.1 引言
5.2 模型设计
5.2.1 互动机制框架的简化
5.2.2 模型环境
5.2.3 行为主体及其行为规则(condition-ActionRules)
5.3 模型实现
5.3.1 模型的初始化
5.3.2 行为主体互动的动态模拟
5.3.3 模拟结果的呈现媒介
5.4 小结
6 模型有效性检验与情景分析
6.1 引言
6.2 内部有效性检验
6.2.1 检验地块的区位属性的正确性
6.2.2 检验行为主体属性与地块属性变动的正确性
6.2.3 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6.3 外部有效性检验
6.3.1 创意企业和创意工人的数量检验
6.3.2 创意企业和创意工人的属性检验
6.3.3 办公租金与住房租金的检验
6.3.4 创意企业和创意工人的空间分布与集聚特征的检验
6.4 情景分析
6.4.1 创意企业与创意工人的数量增长模式分析
6.4.2 创意企业和创意工人空间分布模式的时空变动特征分析
6.4.3 创意企业和创意工人空间集聚的时空变动特征分析
6.4.4 办公租金与居住租金的时空变动特征分析
6.5 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基本结论
7.1.1 社会调查与数据分析
7.1.2 动态互动框架及模型构建
7.1.3 模型有效性检验与情景分析
7.2 政策启示
7.2.1 根据决定创意企业和创意工人区位行为的影响因素投资城市基础设施
7.2.2 根据创意企业和创意工人的空间布局特点安排基础设施的空间分布
7.2.3 投资建设信息共享平台有利于加速创意企业和创意工人的空间集聚
7.2.4 根据总体发展目标制定不同的政策方案与政策有效周期
7.3 研究局限性
7.3.1 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7.3.2 研究方法用于其他城市案例的限制性
7.3.3 政策启示的适用范围
7.4 前景展望
7.4.1 利用本书研究框架进行多案例比较研究
7.4.2 整合基于多主体建模(A。BM)技术与GIS系统
7.4.3 模型在城市产业布局规划中的应用
附录
附录1 南京市界定的10个重点文化创意产业门类
附录2 全球范围内创意产业概念的内涵本土化理解
附录3 创意产业的产业门类界定:全球代表性观点比较
附录4 国家统计局和北京市共同颁布的文化创意产业定义及分类统计标准(至中类)
附录5 南京35个创意产业集聚区(产业园)
附录6 南京市创意产业的企业区位特征调查问卷
附录7 南京市创意工人工作与居住特征调查问卷
附录8 南京市市民与创意产业发展互动特征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中英术语对照
图表来源
后记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