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历史:理想与现实(全两册)
作者:(美)埃里克·方纳 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7-12-01
ISBN:9787100154635
定价:¥198.00
前言
致谢
第一部 1763 年前的美洲殖民地
第一章 一个新大陆
第一批美洲人/ 印第安人的自由,欧洲人的自由/ 欧洲的扩张/
接触/ 西班牙帝国/ 法兰西帝国与荷兰帝国
第二章 英属美洲的开始,1607—1660年
英格兰与新大陆/ 英国人的来临/ 切萨皮克的开拓/
新英格兰之道/ 新英格兰人的分裂/ 宗教、政治与自由
第三章 创建盎格鲁人的美洲,1660—1750年
全球竞争与英帝国的扩张/ 北美奴隶制的起源/ 处于危机中的殖民地/
北美殖民地的成长/ 殖民地的社会阶层
第四章 奴隶制、自由与1763年前的帝国之争
奴隶制与英帝国/ 奴隶文化和奴隶的反抗/ 一个自由的帝国/
公共领域/ 大觉醒/ 帝国的竞争/ 争夺北美大陆的战斗
第二部 一个新国家,1763—1840年
第五章 美国革命,1763—1783年
危机的开始/ 走向革命之路/ 独立的来临/ 保障独立
第六章 内部革命
自由的民主化/ 走向宗教宽容之路/ 界定经济自由/
自由的局限/ 奴隶制与美国革命/ 自由之女
第七章 创建一个新的国家,1783—1791年
邦联体制下的美国/ 一部新宪法/ 围绕宪法批准的辩论和
《权利法案》的起源/ “我们,人民”
第八章 巩固共和国,1791—1815年
激情时代的政治/ 亚当斯政府/ 执政中的
杰斐逊/ “第二次独立战争”
第九章 市场革命,1800—1840年
一个新经济/ 市场社会/ 自由的个人/ 繁荣的局限
第十章 美国民主,1815—1840年
民主的胜利/ 民族主义及其反对派/ 国家、区域和政党/
杰克逊时代/ 银行战争及后事
第三部 奴隶制、自由与联邦的危机,1840—1877年
第十一章 特殊的体制
旧南部/ 奴隶制下的生活/ 奴隶的文化/ 对奴隶制的反抗
第十二章 改革的年代,1820—1840年
改革的冲动/ 反对奴隶制的斗争/ 黑人与白人废奴
主义运动/ 女权主义的起源
第十三章 分裂的国家,1840—1861年
天定命运的成果/ 一剂砒霜/ 共和党的兴起/
林肯的出现/ 即将来临的危机
第十四章 自由的新生:内战,1861—1865年
第一场现代战争/ 奴隶解放的来临/ 第二次美国革命/
南部同盟国家/ 转折点/ 重建的预演与战争的结束
第十五章 “ 何谓自由?”: 重建,1865—1877年
自由的含义/ 激进重建的形成/
南部的激进重建/ 颠覆重建
第四部 走向世界,1870—1920年
第十六章 美国的镀金时代,1870—1890年
第二次工业革命/ 西部的转型/ 镀金时代的政治/
镀金时代的自由/ 劳工与共和国
第十七章 自由在国内与国外的界限,1890—1900年
平民党人的挑战/ 实施种族隔离的南部/ 自由界限的
重新划分/ 走向世界强权
第十八章 进步时代,1900—1916年
都市时代和消费者社会/ 不同种类的进步主义/
进步主义的政治/ 进步时代的总统
第十九章 为保障民主而战:美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1916—1920年
干预的时代/ 美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在国内/ 谁是美国人?/ 1919年
第五部 大萧条与战争时代,1920—1953年
第二十章 从商业文化到大萧条:20世纪20年代,1920—1932年
美国的商业/ 商业界与政府/ 公民自由的诞生/
文化战争/ 大萧条
第二十一章 新政,1932—1940年
第一个新政/ 来自基层的反抗/ 第二个新政/
对自由的清算/ 改革的局限/ 一个新的美国观
第二十二章 为四大自由而战:第二次世界大战,1941—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斗/ 国内战线/ 战后自由的
不同想象/ 美国的困境/ 战争的结束
第二十三章 美国与冷战,1945—1953年
冷战的起源/ 冷战与自由的思想/
杜鲁门政府/ 反共运动
第六部 什么样的国家? 1953—2012年
第二十四章 一个富裕的社会,1953—1960年
黄金时代/ 艾森豪威尔时代/
自由运动/ 1960年总统竞选
第二十五章 六十年代,1960—1968年
民权革命/ 肯尼迪时代/ 林登·约翰逊的总统时代/ 变化中的
的黑人运动/ 越战与新左派/ 新运动与权利革命/ 1968年
第二十六章 保守主义的胜利,1969—1988年
尼克松总统/ 越战与水门事件/ 黄金时代的结束/
保守主义浪潮的高涨/ 里根革命
第二十七章 全球化时代的成就与失落,1989—2000年
后冷战时代的世界/ 一个新经济? / 文化战争/
弹劾与2000年总统选举/ 自由与新世纪
第二十八章 一个新世纪与新危机
反恐战争/ 一个美利坚帝国? / 9·11 之后的国内环境/ 改革的
风潮/ 奥巴马的崛起/ 奥巴马的第一届任期/ 以史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