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周期与效率:基于时间集合数据的动态离散选择模型估计
作者:李委明 著
出版社: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12-01
ISBN:9787563830350
定价:¥40.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首先,本书从“r期状态随机概率转换矩阵”的数据,得到了“单期状态随机概率转换矩阵”的分析解,从而解决了由于时间跨度r存在而不能使用传统模型方法的问题。其次,本书对二维随机概率转换矩阵的开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到了矩阵开方可能存在“wei一性”和“存在性”的很多细节结果。最后,通过对间接估计量和直接估计量的比较,从理论推导和数值模拟两个角度得到了与一般直觉不一致的结论。
作者简介
李委明,20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同年进入我院工作。他已在Journal of Econometrics,Journal of Business & Economic Statistics,Economics Letters等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主持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主要研究涉及非参数估计,微观理论计量,因子模型,金融计量等多个领域。
目录
目录
1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11文献综述
12实际问题提出
13解决方案
14创新与贡献
15本书结构
2模型框架与数据结构
21模型框架
22拉斯特方法
23霍茨—米勒方法
24离散模型的矩阵估计
25数据结构与估计困境
3简约模型中的非参数估计和识别
31问题引出
32非参数识别的推导与证明
33非参数估计的存在性和唯一性
34二阶随机概率矩阵的求根
35二阶随机概率转换矩阵的动态迁移
36随机概率转换矩阵的求根图示
37随机概率转换矩阵的识别性
38非参数估计与最大似然法估计的比较
4集合数据与非集合数据估计的效率比较
41问题引出
42一维案例的分析解演示
43二维案例的数值解演示
44简约模型程序模拟结果
45结构模型程序模拟结果
46一般性数据缺失估计
5结论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51总体评述
52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第一篇管理变革的研究方法与理论依据
1管理变革的研究对象——关于管理的普适性概念
11走出管理概念的“丛林”
12有关管理的一个普适性定义
13管理的概念模型
2管理变革的分析模型——金字塔参数体系
21关于管理学体系的文献综述
22一个关于管理现代化研究的参数模型
23管理学体系的金字塔参数模型
3管理变革的比较基准——工业化中后期的管理
31管理阶段的划分依据——文献综述
32工业化时代管理的发展
33系统化管理的主要特征
第二篇21世纪的管理环境——智能互联时代
4管理环境的研究方法及时代命名
41管理环境分析的思路与方法
42时代巨变共识与“时代新概念丛林”
4321世纪时代特征及其命名的理论思考
5人类社会的智能互联时代
51广泛的智能互联现象
52智能互联是推动生产方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耦合动力
53智能互联大趋势
6企业面临智能互联的机遇和挑战
61智能互联时代企业的宏观环境特点
62智能互联化提供的机遇
63组织面临智能互联化的严峻挑战
第三篇智能互联视角下的管理对象
7管理对象的认识论和研究方法
71管理对象认识论
72管理对象的认知方法和分析参数
8智能互联环境下的管理对象
81经济分系统的特点
82技术分系统的特点
83社会分系统的特点
84生态分系统的特点
85治理分系统的特点
第四篇智能互联管理变革动向与经验
9智能互联环境下经营战略和经营模式的变革
91合作共赢的主流价值导向
92智能互联主导战略决策及实施
93创新商业模式
10智能互联环境下组织体制的变革
101智能互联化推动企业制度的变革
102智能互联助推企业运营体制的变革
103智能互联环境下的作业体制创新
11智能互联环境下管理方法与工具的变革
111业务领域智能互联的方法与工具
112管理职能智能互联的方法与工具
113智能互联管理的集成应用
第五篇智能互联展望与转型规划
12智能互联变革展望与思考
121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变革
122“互联网思维”的是与非
123智能互联变革的进化性特征
13智能互联转型的规划
131企业机会分析
132技术及经济资源
133数字化转型的目标、路径和措施
14新春公司智能互联转型实例
141新春公司面临恶劣地质条件下油气资源的开发难题
142以智能互联思路破解企业价值创造难题
143新春公司智能互联实践的启示
第六篇智能互联时代的管理者
15智能互联时代的管理者及其角色和素质
151智能互联时代的管理者及其面临的压力
152智能互联时代管理者的角色和行为转变
153智能互联时代对管理者素质的新要求
附录
附录1本书图表总揽
附录2与智能互联有关的常用专用术语
参考文献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创新驱动已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支撑
(二)城市群创新已经成为实现国家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载体
(三)企业科技创新已成为引领科技进步的核心力量
(四)企业创新能力是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
(五)优化创新扩散机制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水平的必然要求
二、研究意义
(一)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是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需要
(二)推进企业创新发展,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
三、研究综述
(一)关于区域科技协同创新能力方面的研究
(二)关于企业创新能力测度方法方面的研究
(三)关于指数分析方法应用方面的研究
(四)关于京津冀协同创新路径方面的研究
(五)关于创新空间扩散机制及测度方法方面的研究
四、研究框架
第二章创新理论基础与国际借鉴
一、创新理论基础
(一)创新发展理论
(二)创新驱动理论
(三)经济增长理论
(四)系统协同理论
(五)知识溢出理论
二、 国际借鉴
(一)德国,以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推动企业创新
(二)英国,以创新规划和定期监测引导企业创新
(三)美国硅谷以优化创新环境来保障企业创新
(四)日本筑波,以引入市场机制来激活企业创新
(五)小结
第三章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
一、构建原则
二、研究思路
三、指标体系
(一)京津冀企业综合发展能力研究
(二)京津冀企业创新能力研究
四、研究方法与测度模型
(一)指数评价模型
(二)“三度”融合计量测度模型
(三)创新扩散空间计量模型
(四)耦合度测算模型
第四章结果测度与实证分析
一、京津冀企业综合发展能力测度
(一)指数评价与测度结果
(二)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二、京津冀企业创新能力评价
(一)基于区域内部比较的京津冀企业创新能力测度
(二)基于三大城市群比较的京津冀企业创新能力评价
(三)基于行业发展的京津冀企业创新能力分析
(四)基于产业结构升级的京津冀企业创新能力研究
三、基于三度融合的测度分析
(一)基于联系度的测度
(二)基于均衡度的测度
(三)基于融合度的测度
三、京津冀企业创新扩散效应评价
(一)创新扩散效应评价
(二)京津冀企业创新扩散的基础与环境分析
四、研究结论与基本判断
(一)京津冀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方面的基本结论
(二)京津冀创新扩散成效评价方面的基本结论
(三)基于三度测度的协同成效评价方面的基本结论
第五章京津冀创新发展对策建议
一、加大非首都功能疏解力度,促进区域内企业协同发展
(一)强化疏解政策,加大非首都功能疏解力度
(二)优化企业在区域内的空间布局
(三)强调优势互补,推动区域功能定位的相互衔接
二、推动京津冀高水平、高质量、高层次充分均衡发展
(一)推动京津冀地区充分均衡发展
(二)推动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
(三)推进京津冀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完善京津冀创新扩散机制,促进创新在区域内扩散
(一)围绕高技术产业布局创新链,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
融合
(二)依靠制度创新推动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实现区域内各
主体间的利益融合
(三)结合创新城市建设,提升重点城市的研发转化能力,
构建区域创新扩散枢纽
四、优化北京企业空间布局,打造创新策源地
(一)强化功能分区定位,在企业空间布局上应实现“内外
有别”
(二)依托优势产业、优势技术和重大战略价值的前沿领域,
打造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策源地
五、推动天津各区间均衡发展,打造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基地
(一)避免滨海新区“一枝独大”,加快实现区县间相对“均衡
发展”
(二)面向国际、借势北京、立足自身,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研发
转化基地
六、发挥河北现有产业优势,实现企业“提质增效”
(一)实施三大重点战略,实现企业发展的“提质增量”
(二)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发挥现有产业优势,实现跨越式
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课题组近年来出版的主要专著
附录二近年来本人主持或参与的课题情况
附录三本书部分成果应用转化
1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11文献综述
12实际问题提出
13解决方案
14创新与贡献
15本书结构
2模型框架与数据结构
21模型框架
22拉斯特方法
23霍茨—米勒方法
24离散模型的矩阵估计
25数据结构与估计困境
3简约模型中的非参数估计和识别
31问题引出
32非参数识别的推导与证明
33非参数估计的存在性和唯一性
34二阶随机概率矩阵的求根
35二阶随机概率转换矩阵的动态迁移
36随机概率转换矩阵的求根图示
37随机概率转换矩阵的识别性
38非参数估计与最大似然法估计的比较
4集合数据与非集合数据估计的效率比较
41问题引出
42一维案例的分析解演示
43二维案例的数值解演示
44简约模型程序模拟结果
45结构模型程序模拟结果
46一般性数据缺失估计
5结论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51总体评述
52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第一篇管理变革的研究方法与理论依据
1管理变革的研究对象——关于管理的普适性概念
11走出管理概念的“丛林”
12有关管理的一个普适性定义
13管理的概念模型
2管理变革的分析模型——金字塔参数体系
21关于管理学体系的文献综述
22一个关于管理现代化研究的参数模型
23管理学体系的金字塔参数模型
3管理变革的比较基准——工业化中后期的管理
31管理阶段的划分依据——文献综述
32工业化时代管理的发展
33系统化管理的主要特征
第二篇21世纪的管理环境——智能互联时代
4管理环境的研究方法及时代命名
41管理环境分析的思路与方法
42时代巨变共识与“时代新概念丛林”
4321世纪时代特征及其命名的理论思考
5人类社会的智能互联时代
51广泛的智能互联现象
52智能互联是推动生产方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耦合动力
53智能互联大趋势
6企业面临智能互联的机遇和挑战
61智能互联时代企业的宏观环境特点
62智能互联化提供的机遇
63组织面临智能互联化的严峻挑战
第三篇智能互联视角下的管理对象
7管理对象的认识论和研究方法
71管理对象认识论
72管理对象的认知方法和分析参数
8智能互联环境下的管理对象
81经济分系统的特点
82技术分系统的特点
83社会分系统的特点
84生态分系统的特点
85治理分系统的特点
第四篇智能互联管理变革动向与经验
9智能互联环境下经营战略和经营模式的变革
91合作共赢的主流价值导向
92智能互联主导战略决策及实施
93创新商业模式
10智能互联环境下组织体制的变革
101智能互联化推动企业制度的变革
102智能互联助推企业运营体制的变革
103智能互联环境下的作业体制创新
11智能互联环境下管理方法与工具的变革
111业务领域智能互联的方法与工具
112管理职能智能互联的方法与工具
113智能互联管理的集成应用
第五篇智能互联展望与转型规划
12智能互联变革展望与思考
121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变革
122“互联网思维”的是与非
123智能互联变革的进化性特征
13智能互联转型的规划
131企业机会分析
132技术及经济资源
133数字化转型的目标、路径和措施
14新春公司智能互联转型实例
141新春公司面临恶劣地质条件下油气资源的开发难题
142以智能互联思路破解企业价值创造难题
143新春公司智能互联实践的启示
第六篇智能互联时代的管理者
15智能互联时代的管理者及其角色和素质
151智能互联时代的管理者及其面临的压力
152智能互联时代管理者的角色和行为转变
153智能互联时代对管理者素质的新要求
附录
附录1本书图表总揽
附录2与智能互联有关的常用专用术语
参考文献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创新驱动已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支撑
(二)城市群创新已经成为实现国家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载体
(三)企业科技创新已成为引领科技进步的核心力量
(四)企业创新能力是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
(五)优化创新扩散机制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水平的必然要求
二、研究意义
(一)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是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需要
(二)推进企业创新发展,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
三、研究综述
(一)关于区域科技协同创新能力方面的研究
(二)关于企业创新能力测度方法方面的研究
(三)关于指数分析方法应用方面的研究
(四)关于京津冀协同创新路径方面的研究
(五)关于创新空间扩散机制及测度方法方面的研究
四、研究框架
第二章创新理论基础与国际借鉴
一、创新理论基础
(一)创新发展理论
(二)创新驱动理论
(三)经济增长理论
(四)系统协同理论
(五)知识溢出理论
二、 国际借鉴
(一)德国,以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推动企业创新
(二)英国,以创新规划和定期监测引导企业创新
(三)美国硅谷以优化创新环境来保障企业创新
(四)日本筑波,以引入市场机制来激活企业创新
(五)小结
第三章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
一、构建原则
二、研究思路
三、指标体系
(一)京津冀企业综合发展能力研究
(二)京津冀企业创新能力研究
四、研究方法与测度模型
(一)指数评价模型
(二)“三度”融合计量测度模型
(三)创新扩散空间计量模型
(四)耦合度测算模型
第四章结果测度与实证分析
一、京津冀企业综合发展能力测度
(一)指数评价与测度结果
(二)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二、京津冀企业创新能力评价
(一)基于区域内部比较的京津冀企业创新能力测度
(二)基于三大城市群比较的京津冀企业创新能力评价
(三)基于行业发展的京津冀企业创新能力分析
(四)基于产业结构升级的京津冀企业创新能力研究
三、基于三度融合的测度分析
(一)基于联系度的测度
(二)基于均衡度的测度
(三)基于融合度的测度
三、京津冀企业创新扩散效应评价
(一)创新扩散效应评价
(二)京津冀企业创新扩散的基础与环境分析
四、研究结论与基本判断
(一)京津冀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方面的基本结论
(二)京津冀创新扩散成效评价方面的基本结论
(三)基于三度测度的协同成效评价方面的基本结论
第五章京津冀创新发展对策建议
一、加大非首都功能疏解力度,促进区域内企业协同发展
(一)强化疏解政策,加大非首都功能疏解力度
(二)优化企业在区域内的空间布局
(三)强调优势互补,推动区域功能定位的相互衔接
二、推动京津冀高水平、高质量、高层次充分均衡发展
(一)推动京津冀地区充分均衡发展
(二)推动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
(三)推进京津冀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完善京津冀创新扩散机制,促进创新在区域内扩散
(一)围绕高技术产业布局创新链,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
融合
(二)依靠制度创新推动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实现区域内各
主体间的利益融合
(三)结合创新城市建设,提升重点城市的研发转化能力,
构建区域创新扩散枢纽
四、优化北京企业空间布局,打造创新策源地
(一)强化功能分区定位,在企业空间布局上应实现“内外
有别”
(二)依托优势产业、优势技术和重大战略价值的前沿领域,
打造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策源地
五、推动天津各区间均衡发展,打造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基地
(一)避免滨海新区“一枝独大”,加快实现区县间相对“均衡
发展”
(二)面向国际、借势北京、立足自身,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研发
转化基地
六、发挥河北现有产业优势,实现企业“提质增效”
(一)实施三大重点战略,实现企业发展的“提质增量”
(二)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发挥现有产业优势,实现跨越式
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课题组近年来出版的主要专著
附录二近年来本人主持或参与的课题情况
附录三本书部分成果应用转化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