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非文字书写的文化史:视觉人类学论稿
作者:邓永耀 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9-11-01
ISBN:9787100167208
定价:¥8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非文字书写的文化史:视觉人类学论稿》是国内第一部从视觉人类学角度研究非文字书写文化史的著作。全书首先通过分析“Visual Anthropology”的译名,将其从过去的影视人类学拓展为视觉人类学,并对视觉人类学进行了学科定位和学科架构。具体以非文化书写时代的物象、图像,如洞穴画、岩壁画等为研究对象,探究人类文明起源及其生成的视觉展现、人类文明传承的手段以及人类知识的传播过程。最后通过对母体人类学学科架构的重温,论述了视觉人类学在人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及与其他学科的可能结合点。
作者简介
邓启耀,1952年生,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荣休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广州美术学院特聘教授,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宗教艺术遗产调查与数字化保存整理研究”首席专家。研究方向为视觉人类学和民间艺术学。出版学术专著《民族服饰:一种文化符号》《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中国巫蛊考察》《视觉人类学导论》等。民族志纪录片多次参加国际人类学电影节和学术会议,学术著作获“首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一等奖”“第四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教材二等奖”等。
目录
导言 视觉人类学(Visual Anthropology)学科建设架构
一、Visual Anthropology的译名和学科定位
二、Visual的表述层次与Visual Anthropology的学科架构
三、人类学学科架构中的视觉人类学
第一章 非文字书写的文化史
一、”史“之前的历史”书写
二、“史”之外的文化“书写
三、历史真相的视觉重建和多样书写
第二章 物象之观
一、木石指向性灵
二、如何看一座山
三、天象地貌之观
第三章 物象的表达与“修辞”
一、田野现场的物象表达
二、物象表达的类型和功能
三、物象表达符号化的方式
四、物象表达的“词组”与“组词”
第四章 物象媒介的图像化与符号转型
一、“画”之于山:从物象到图像
二、“看画为字”:误读的意义
第五章 陶塑:泥土烧结的文化志
一、陶器的塑型
二、泥土烧结的文化志
三、抟土为灵
第六章 陶纹:规律认知的思维痕迹
一、陶器纹饰的工艺类型与形式构成预设
二、陶纹图式的视觉逻辑
三、纹饰建构的“隐喻性秩序”和规律认知
四、陶符与初文
第七章 作为文明象征的矿冶及中国青铜的多元“面相”
一、作为文明核心支撑技术的矿冶
二、中国青铜器的几种面相
第八章 青铜“舆图”及其跨文化空间
一、九州舆图与古道行者:青铜器自述的文化空间关系
二、青铜之路:传说与史录
三、地望与流徙:族群互动的文化走廊
第九章 铸鼎象物与迁鼎兆运
一、铸鼎象物:青铜鼎的宗教意蕴
二、迁鼎兆运:君权神授的证言
第十章 家庙之鼎与公器之鼎
一、九鼎之言:权力的独白
二、“公器付之公论”
三、问鼎、鼎迁及其权力转移
第十一章 铸像民族志:古滇青铜器呈现的历史现场
一、古滇青铜铸像呈现的历史现场
二、铸像民族志的叙事特点
第十二章 针笔线墨:无文字民族的另类书写
一、民族服饰的文化语境
二、互文性:传说、图语、古籍的分述与通诠
三、作为一种”写本“的服饰
第十三章 灵的秘语:以苗族服饰中的蝴蝶纹样为中心
一、复生之灵
二、复仇与护生之灵
三、图像文献的意义建构与解读
第十四章 民间叙事中的文化变迁镜像
一、金戈铁马之后:被征服的征服者
二、“灵犀”指点的文化适应:渔夫、扁担和头饰的故事
三、农神、匠神与龙:文化融合的符号表象
结语 “非文字书写”行为的认知基础
一、物象表意:自然物的人化与结构化
二、图像叙事:摹写、想象、象征与类化表象
三、图画文字和动作表意
四、“非文字书写”行为的认知特征
参考文献
一、中文部分
二、外文论著
三、网络
后记
一、Visual Anthropology的译名和学科定位
二、Visual的表述层次与Visual Anthropology的学科架构
三、人类学学科架构中的视觉人类学
第一章 非文字书写的文化史
一、”史“之前的历史”书写
二、“史”之外的文化“书写
三、历史真相的视觉重建和多样书写
第二章 物象之观
一、木石指向性灵
二、如何看一座山
三、天象地貌之观
第三章 物象的表达与“修辞”
一、田野现场的物象表达
二、物象表达的类型和功能
三、物象表达符号化的方式
四、物象表达的“词组”与“组词”
第四章 物象媒介的图像化与符号转型
一、“画”之于山:从物象到图像
二、“看画为字”:误读的意义
第五章 陶塑:泥土烧结的文化志
一、陶器的塑型
二、泥土烧结的文化志
三、抟土为灵
第六章 陶纹:规律认知的思维痕迹
一、陶器纹饰的工艺类型与形式构成预设
二、陶纹图式的视觉逻辑
三、纹饰建构的“隐喻性秩序”和规律认知
四、陶符与初文
第七章 作为文明象征的矿冶及中国青铜的多元“面相”
一、作为文明核心支撑技术的矿冶
二、中国青铜器的几种面相
第八章 青铜“舆图”及其跨文化空间
一、九州舆图与古道行者:青铜器自述的文化空间关系
二、青铜之路:传说与史录
三、地望与流徙:族群互动的文化走廊
第九章 铸鼎象物与迁鼎兆运
一、铸鼎象物:青铜鼎的宗教意蕴
二、迁鼎兆运:君权神授的证言
第十章 家庙之鼎与公器之鼎
一、九鼎之言:权力的独白
二、“公器付之公论”
三、问鼎、鼎迁及其权力转移
第十一章 铸像民族志:古滇青铜器呈现的历史现场
一、古滇青铜铸像呈现的历史现场
二、铸像民族志的叙事特点
第十二章 针笔线墨:无文字民族的另类书写
一、民族服饰的文化语境
二、互文性:传说、图语、古籍的分述与通诠
三、作为一种”写本“的服饰
第十三章 灵的秘语:以苗族服饰中的蝴蝶纹样为中心
一、复生之灵
二、复仇与护生之灵
三、图像文献的意义建构与解读
第十四章 民间叙事中的文化变迁镜像
一、金戈铁马之后:被征服的征服者
二、“灵犀”指点的文化适应:渔夫、扁担和头饰的故事
三、农神、匠神与龙:文化融合的符号表象
结语 “非文字书写”行为的认知基础
一、物象表意:自然物的人化与结构化
二、图像叙事:摹写、想象、象征与类化表象
三、图画文字和动作表意
四、“非文字书写”行为的认知特征
参考文献
一、中文部分
二、外文论著
三、网络
后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