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大气二次污染手工监测标准操作程序
作者:袁鸾 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1-01
ISBN:9787122340771
定价:¥9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是《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系列丛书》之一。 本书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大气二次污染概况和监测进展,介绍了国外多个国家大气二次污染监测及质量管理进展,主要内容包括概述、PM2.5手工采样标准操作程序、PM2.5称量与实验室分析标准操作程序、VOCs手工采样标准操作程序、VOCs实验室分析标准操作程序、数据确认与评估等。 本书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性和针对性,可供大气污染环境监测、环境工程等行业的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作者简介
钟流举,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现在暨南大学任职),副院长,教授,钟流举同志曾任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现就职于暨南大学,任环境与气候研究院副院长,兼任广东省环保厅大气环境首席专家、广东省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科学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环保咨询专家候选人、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客座研究员、环保部清洁空气研究计划总体专家组成员。主要专业方向为区域空气质量监测技术与区域大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策略研究。1999年以来,共同主持和承担完成科技部973计划课题、863计划重大项目、国家基金委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及面上课题、粤港大气环境合作课题等10多项重要研究工作;主持设计和建设了我国具有区域代表性并与国际接轨的粤港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提出区域空气质量指数(RAQI)评价及分级技术,在粤港两地实现业务化应用;与北京大学张远航等合作者共同主持完成973计划“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的立体观测及污染过程”等课题研究,构建了我国大气复合污染研究的技术体系;担任总体专家组成员和课题技术负责人,完成“十一五”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重点城市群大气复合污染综合防治技术与集成示范”研究,共同主持设计和建设了珠江三角洲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立体监测网络,主持研发和创建了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的网络化在线质控技术体系;担任项目技术组组长,共同主持开展“新一代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传输与信息及网络化质控系统建设”研究,提出新一代国家空气质量实时发布的技术思路和框架设计,主持研制出粤港澳珠江三角洲和全国新一代空气质量实时发布业务平台,并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部署应用。发表SCI论文20余篇,出版技术专著5部,研究成果在Atmospheric Environment上组织出版专辑。获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目及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多项,被授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国家环境监测“三五人才”尖端人才。
目录
第1章 概述1
1.1 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概况 1
1.1.1 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总体状况 1
1.1.2 港澳台地区空气质量监测总体状况 4
1.1.3 广东省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空气质量监测总体状况 5
1.2 国外大气二次污染监测进展 6
1.2.1 美国大气二次污染监测及质量管理进展 6
1.2.2 欧洲大气二次污染监测及质量管理进展 9
1.2.3 日本大气二次污染监测及质量管理进展 10
1.3 我国大气污染性质的转变 10
1.3.1 大气污染性质转变 10
1.3.2 二次污染成分监测将常态化 11
1.4 主要内容及框架 12
参考文献 12
第2章 PM2.5手工采样标准操作程序14
2.1 大流量采样器手工采样(TE-6070/HIVOL-C-M-A-B-D) 14
2.1.1 适用范围 14
2.1.2 方法摘要 14
2.1.3 干扰因素 14
2.1.4 设备与耗材 15
2.1.5 采样器安装 18
2.1.6 安全问题 18
2.1.7 校准方法 18
2.1.8 采样方法 21
2.1.9 维护流程 24
2.2 大流量采样器手工采样(TH-1000) 25
2.2.1 适用范围 25
2.2.2 工作方式 25
2.2.3 参数设置 26
2.2.4 日常采样 27
2.2.5 流量校准 28
2.2.6 注意事项 28
2.2.7 常见故障及处理 29
2.3 多通道采样器手工采样(Met One 空气组分采样系统) 29
2.3.1 适用范围 29
2.3.2 方法摘要 29
2.3.3 设备与耗材 30
2.3.4 采样器安装 32
2.3.5 安全问题 33
2.3.6 参数配置 34
2.3.7 日常采样 34
2.3.8 质量控制及质量保证程序 38
2.3.9 维护流程 40
2.4 多通道采样器手工采样(ZR-3930) 41
2.4.1 适用范围 41
2.4.2 方法摘要 41
2.4.3 设备与耗材 41
2.4.4 采样器安装 44
2.4.5 安全问题 45
2.4.6 日常操作 45
2.4.7 校准方法 50
2.4.8 维护保养 56
2.5 多通道采样器手工采样(TH-16A) 57
2.5.1 适用范围 57
2.5.2 方法摘要 57
2.5.3 仪器结构 57
2.5.4 采样器安装 58
2.5.5 日常操作 58
2.5.6 校准方法 61
2.6 颗粒物粒径分级采样器手工采样(MOUDI 100/110) 64
2.6.1 适用范围 64
2.6.2 工作原理 64
2.6.3 仪器和设备 65
2.6.4 切割粒径和效率曲线 67
2.6.5 日常操作 67
2.6.6 仪器安装 68
2.6.7 采样膜的准备工作 69
2.6.8 操作步骤 69
参考文献 69
第3章 PM2.5称量与实验室分析标准操作程序71
3.1 滤膜手工称重 71
3.1.1 适用范围 71
3.1.2 方法摘要 71
3.1.3 干扰因素 71
3.1.4 设备与材料 72
3.1.5 称重准备与要求 73
3.1.6 天平校准程序 74
3.1.7 滤膜检查 74
3.1.8 滤膜平衡 75
3.1.9 滤膜称重 75
3.1.10 计算 76
3.1.11 质量控制 77
3.2 滤膜自动称重(AWS-1) 78
3.2.1 概述 78
3.2.2 系统概况 79
3.2.3 安装和调试 84
3.2.4 称重任务参数设定和准备工作 85
3.2.5 自动称重任务的启动和运行过程 102
3.2.6 数据保存和处理 105
3.2.7 机器人控制软件 114
3.2.8 特殊功能和手动控制 118
3.2.9 空调单元(可选) 121
3.2.10 保养、维护和存放 122
3.2.11 故障和消除 123
3.3 元素碳、有机碳检测(DRI) 125
3.3.1 范围和应用 125
3.3.2 方法概述 125
3.3.3 干扰因素 125
3.3.4 设备和材料 126
3.3.5 分析仪启动 127
3.3.6 关闭分析仪 128
3.3.7 校准 129
3.3.8 系统空白 132
3.3.9 例行操作 132
3.3.10 检测限 134
3.4 元素碳、有机碳检测(Sunset) 134
3.4.1 范围和应用 134
3.4.2 方法概述 135
3.4.3 干扰因素 135
3.4.4 设备 136
3.4.5 试剂 136
3.4.6 标准溶液配制和分析 137
3.4.7 滤膜样品分析 138
3.4.8 计算 143
3.4.9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程序 146
3.5 无机水溶性阴阳离子检测(IC) 149
3.5.1 概述 149
3.5.2 方法总结 149
3.5.3 干扰和限制 150
3.5.4 仪器和设备 151
3.5.5 材料和化学试剂 152
3.5.6 洗脱剂的制备 152
3.5.7 阴离子和阳离子标准溶液配制 153
3.5.8 滤膜样品分析 154
3.5.9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程序 155
3.6 金属元素检测(XRF) 156
3.6.1 概述 156
3.6.2 仪器、设备、试剂和表格 159
3.6.3 标准曲线 163
3.6.4 样品分析 164
3.6.5 计算 167
3.6.6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程序 168
3.6.7 日常维护 169
3.6.8 安全问题 169
3.7 非极性有机化合物检测(TD-GC/MS) 170
3.7.1 概述 170
3.7.2 安全性要求 174
3.7.3 仪器设备、化学试剂和分析记录要求 174
3.7.4 GC/MS系统维护 177
3.7.5 标准品制备与存储 181
3.7.6 样品的制备与存储 182
3.7.7 GC/MS系统的开机与关机 183
3.7.8 TD-GC/MS分析程序 184
3.7.9 数据处理 187
3.7.10 质控要求 190
3.7.11 数据管理 191
参考文献 191
第4章 VOCs手工采样标准操作程序193
4.1 苏玛罐手工采样(瞬时) 193
4.1.1 概述 193
4.1.2 使用范围和适用性 194
4.1.3 方法总结 194
4.1.4 术语 194
4.1.5 健康和安全警示 195
4.1.6 干扰 195
4.1.7 安装流程 195
4.1.8 维护与质量控制流程 200
4.1.9 数据有效性和质量保证 201
4.1.10 故障诊断与检修 203
4.2 苏玛罐手工采样(定量) 203
4.2.1 概述 203
4.2.2 标准操作流程 203
4.3 采样管采样 204
4.3.1 概述 204
4.3.2 采样管和吸附剂的选择 205
4.3.3 采样前准备 206
4.3.4 样品采集 207
4.3.5 样品保存 208
参考文献 208
第5章 VOCs实验室分析标准操作程序209
5.1 苏玛罐采样-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 209
5.1.1 概述 209
5.1.2 检测步骤 210
5.1.3 定性定量方法评价 212
5.2 在线挥发性有机物质谱仪法 217
5.2.1 适用范围 217
5.2.2 方法原理 217
5.2.3 校准条件 218
5.2.4 操作项目及具体操作步骤 218
参考文献 222
第6章 数据确认与评估223
6.1 细颗粒物(PM2.5)化学组成监测数据有效性确认 223
6.1.1 化学分析精密度 224
6.1.2 化学组分浓度总和与重量分析的相关性 224
6.1.3 硫酸根离子浓度与总硫浓度的比较 224
6.1.4 水溶性钾离子浓度与总钾浓度的比较 226
6.1.5 铵根离子平衡 226
6.1.6 电荷平衡 226
6.1.7 质量重构 228
6.2 颗粒物采样器比对 229
6.2.1 中流量多通道采样器间比对 229
6.2.2 中流量采样器不同通道之间的比对 231
6.2.3 大流量采样器间比对 232
6.3 颗粒物化学分析方法比对 233
6.3.1 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检测方法比对 233
6.3.2 金属元素检测方法比对 235
6.4 颗粒物化学分析实验室间比对 248
6.4.1 滤膜样品处理 249
6.4.2 比对结果 249
6.5 颗粒物离线监测与在线监测结果比较 254
6.5.1 主要水溶性离子 254
6.5.2 有机碳和元素碳 256
参考文献 257
1.1 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概况 1
1.1.1 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总体状况 1
1.1.2 港澳台地区空气质量监测总体状况 4
1.1.3 广东省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空气质量监测总体状况 5
1.2 国外大气二次污染监测进展 6
1.2.1 美国大气二次污染监测及质量管理进展 6
1.2.2 欧洲大气二次污染监测及质量管理进展 9
1.2.3 日本大气二次污染监测及质量管理进展 10
1.3 我国大气污染性质的转变 10
1.3.1 大气污染性质转变 10
1.3.2 二次污染成分监测将常态化 11
1.4 主要内容及框架 12
参考文献 12
第2章 PM2.5手工采样标准操作程序14
2.1 大流量采样器手工采样(TE-6070/HIVOL-C-M-A-B-D) 14
2.1.1 适用范围 14
2.1.2 方法摘要 14
2.1.3 干扰因素 14
2.1.4 设备与耗材 15
2.1.5 采样器安装 18
2.1.6 安全问题 18
2.1.7 校准方法 18
2.1.8 采样方法 21
2.1.9 维护流程 24
2.2 大流量采样器手工采样(TH-1000) 25
2.2.1 适用范围 25
2.2.2 工作方式 25
2.2.3 参数设置 26
2.2.4 日常采样 27
2.2.5 流量校准 28
2.2.6 注意事项 28
2.2.7 常见故障及处理 29
2.3 多通道采样器手工采样(Met One 空气组分采样系统) 29
2.3.1 适用范围 29
2.3.2 方法摘要 29
2.3.3 设备与耗材 30
2.3.4 采样器安装 32
2.3.5 安全问题 33
2.3.6 参数配置 34
2.3.7 日常采样 34
2.3.8 质量控制及质量保证程序 38
2.3.9 维护流程 40
2.4 多通道采样器手工采样(ZR-3930) 41
2.4.1 适用范围 41
2.4.2 方法摘要 41
2.4.3 设备与耗材 41
2.4.4 采样器安装 44
2.4.5 安全问题 45
2.4.6 日常操作 45
2.4.7 校准方法 50
2.4.8 维护保养 56
2.5 多通道采样器手工采样(TH-16A) 57
2.5.1 适用范围 57
2.5.2 方法摘要 57
2.5.3 仪器结构 57
2.5.4 采样器安装 58
2.5.5 日常操作 58
2.5.6 校准方法 61
2.6 颗粒物粒径分级采样器手工采样(MOUDI 100/110) 64
2.6.1 适用范围 64
2.6.2 工作原理 64
2.6.3 仪器和设备 65
2.6.4 切割粒径和效率曲线 67
2.6.5 日常操作 67
2.6.6 仪器安装 68
2.6.7 采样膜的准备工作 69
2.6.8 操作步骤 69
参考文献 69
第3章 PM2.5称量与实验室分析标准操作程序71
3.1 滤膜手工称重 71
3.1.1 适用范围 71
3.1.2 方法摘要 71
3.1.3 干扰因素 71
3.1.4 设备与材料 72
3.1.5 称重准备与要求 73
3.1.6 天平校准程序 74
3.1.7 滤膜检查 74
3.1.8 滤膜平衡 75
3.1.9 滤膜称重 75
3.1.10 计算 76
3.1.11 质量控制 77
3.2 滤膜自动称重(AWS-1) 78
3.2.1 概述 78
3.2.2 系统概况 79
3.2.3 安装和调试 84
3.2.4 称重任务参数设定和准备工作 85
3.2.5 自动称重任务的启动和运行过程 102
3.2.6 数据保存和处理 105
3.2.7 机器人控制软件 114
3.2.8 特殊功能和手动控制 118
3.2.9 空调单元(可选) 121
3.2.10 保养、维护和存放 122
3.2.11 故障和消除 123
3.3 元素碳、有机碳检测(DRI) 125
3.3.1 范围和应用 125
3.3.2 方法概述 125
3.3.3 干扰因素 125
3.3.4 设备和材料 126
3.3.5 分析仪启动 127
3.3.6 关闭分析仪 128
3.3.7 校准 129
3.3.8 系统空白 132
3.3.9 例行操作 132
3.3.10 检测限 134
3.4 元素碳、有机碳检测(Sunset) 134
3.4.1 范围和应用 134
3.4.2 方法概述 135
3.4.3 干扰因素 135
3.4.4 设备 136
3.4.5 试剂 136
3.4.6 标准溶液配制和分析 137
3.4.7 滤膜样品分析 138
3.4.8 计算 143
3.4.9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程序 146
3.5 无机水溶性阴阳离子检测(IC) 149
3.5.1 概述 149
3.5.2 方法总结 149
3.5.3 干扰和限制 150
3.5.4 仪器和设备 151
3.5.5 材料和化学试剂 152
3.5.6 洗脱剂的制备 152
3.5.7 阴离子和阳离子标准溶液配制 153
3.5.8 滤膜样品分析 154
3.5.9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程序 155
3.6 金属元素检测(XRF) 156
3.6.1 概述 156
3.6.2 仪器、设备、试剂和表格 159
3.6.3 标准曲线 163
3.6.4 样品分析 164
3.6.5 计算 167
3.6.6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程序 168
3.6.7 日常维护 169
3.6.8 安全问题 169
3.7 非极性有机化合物检测(TD-GC/MS) 170
3.7.1 概述 170
3.7.2 安全性要求 174
3.7.3 仪器设备、化学试剂和分析记录要求 174
3.7.4 GC/MS系统维护 177
3.7.5 标准品制备与存储 181
3.7.6 样品的制备与存储 182
3.7.7 GC/MS系统的开机与关机 183
3.7.8 TD-GC/MS分析程序 184
3.7.9 数据处理 187
3.7.10 质控要求 190
3.7.11 数据管理 191
参考文献 191
第4章 VOCs手工采样标准操作程序193
4.1 苏玛罐手工采样(瞬时) 193
4.1.1 概述 193
4.1.2 使用范围和适用性 194
4.1.3 方法总结 194
4.1.4 术语 194
4.1.5 健康和安全警示 195
4.1.6 干扰 195
4.1.7 安装流程 195
4.1.8 维护与质量控制流程 200
4.1.9 数据有效性和质量保证 201
4.1.10 故障诊断与检修 203
4.2 苏玛罐手工采样(定量) 203
4.2.1 概述 203
4.2.2 标准操作流程 203
4.3 采样管采样 204
4.3.1 概述 204
4.3.2 采样管和吸附剂的选择 205
4.3.3 采样前准备 206
4.3.4 样品采集 207
4.3.5 样品保存 208
参考文献 208
第5章 VOCs实验室分析标准操作程序209
5.1 苏玛罐采样-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 209
5.1.1 概述 209
5.1.2 检测步骤 210
5.1.3 定性定量方法评价 212
5.2 在线挥发性有机物质谱仪法 217
5.2.1 适用范围 217
5.2.2 方法原理 217
5.2.3 校准条件 218
5.2.4 操作项目及具体操作步骤 218
参考文献 222
第6章 数据确认与评估223
6.1 细颗粒物(PM2.5)化学组成监测数据有效性确认 223
6.1.1 化学分析精密度 224
6.1.2 化学组分浓度总和与重量分析的相关性 224
6.1.3 硫酸根离子浓度与总硫浓度的比较 224
6.1.4 水溶性钾离子浓度与总钾浓度的比较 226
6.1.5 铵根离子平衡 226
6.1.6 电荷平衡 226
6.1.7 质量重构 228
6.2 颗粒物采样器比对 229
6.2.1 中流量多通道采样器间比对 229
6.2.2 中流量采样器不同通道之间的比对 231
6.2.3 大流量采样器间比对 232
6.3 颗粒物化学分析方法比对 233
6.3.1 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检测方法比对 233
6.3.2 金属元素检测方法比对 235
6.4 颗粒物化学分析实验室间比对 248
6.4.1 滤膜样品处理 249
6.4.2 比对结果 249
6.5 颗粒物离线监测与在线监测结果比较 254
6.5.1 主要水溶性离子 254
6.5.2 有机碳和元素碳 256
参考文献 257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