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音乐上海学系列丛书(20种)

音乐上海学系列丛书(20种)

作者:洛秦 主编

出版社: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11-01

ISBN:9787556602353

定价:¥1600.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音乐上海学”是一个基于“地方性知识”的城市音乐研究论域。虽然研究的主体是“音乐”,研究对象无疑是上海的音乐,其包括上海音乐的各个方面,即音乐家、音乐作品、乐队社团、学校机构、活动事件,以及乐论思想等涉及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问题。“音乐上海学丛书”真是这一学术理念的产物,是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建设工作十余年来最重要的项目,目前 “音乐上海学丛书”共有20种。内容诸如:1)传统音乐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变迁、2)音乐媒体与大众音乐研究、3)音乐产业与消费研究、4)音乐教育与传播方式及其作用研究、5)音乐场所的社会功能、6)城市“飞地”音乐现象研究、7)地方传统城市化中的社会性别研究、8)社会学与亚文化类角度的研究等,这批成果也正在出版中。等等。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建设工作十余年,在此期间,其中最重要的项目就是“音乐上海学”的研究。“音乐上海学丛书”是一个开放的系列,随着研究不断深入,丛书的内容和数量将不断增加。1.洛秦《海上回音叙事》。本书的研究以相关的文章及珍贵的图片,特别是12集音乐电视纪录片系列《海上回音》的珍贵DVD视频资料,多侧面且生动形象地记载了上海近代的音乐文化历史。图书通过一段特定的历史(1843—1949)和一个特定的地域(上海)与音乐相关的文化记忆,试图建构起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认知和情感表达。2.汪之成《俄侨音乐家在上海(1920s—1940s)》。著作以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旅沪俄侨的音乐生活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俄侨音乐活动、工部局乐队、国立音专、俄侨音乐教育、俄侨音乐家、舞蹈家等方面,对该时间段旅沪俄侨的音乐活动加以讲述。3.韦慈朋《江南丝竹音乐在上海》。著作以江南丝竹作为研究对象,既分析了江南丝竹音乐的多个层面(乐器、曲目、曲式、变奏、织体、审美)、生存环境和与之相关的思想体系,也探讨了专业演奏者、业余演奏者和中西方音乐理论家所持的看法与价值观。4.施祥生《沪剧:现代上海的传统戏曲》。著作将沪剧作为城市民族音乐学的一个研究个案,评估沪剧在上海的产生、改变等问题;关注女性表演者在沪剧发展史上的重要影响;音乐如何刻录社会变革;并从方法论上对学科理论进行反思。5.汤亚汀《上海犹太社区的音乐生活(1939—1949,1998—2005)》。该书运用音乐人类学-文化研究的整体理论模式,描述犹太人在上海近百年的移民音乐文化史,聚焦于二战前后中欧——来自德奥和波兰等国的犹太社群(此即狭义的“上海犹太社区”)在上海的音乐文化。6.齐琨《历史地阐释:上海南汇丝竹乐清音的传承与变迁研究》。该书选择江南富庶乡村社区的传统丝竹音乐为研究对象,探讨在中国近百年(1850—2004)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南汇清音这一传统乐种以何种音乐文化内应机制,既适应了不断变迁的社会环境,又延续了音乐文化传统。7.孙继南《黎锦晖与黎派音乐》。该书旨在通过已掌握的可靠史料、史实,对黎锦晖其人、其作加以评述,对黎锦晖在音乐史上的贡献作出了正面积极的评价,认识其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过程中应有的地位与作用。8.汤亚汀《帝国飞散变奏曲:上海工部局乐队史(1879—1949)》。著作以城市社会学/文化研究/音乐人类学跨学科的方法,以移民史的角度,尤其是“帝国流散”的角度,反思上海1870—1940年代,工部局乐队作为一种外国流散群体的跨国音乐文化机构,在上海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变迁,对工部局乐队历史进行描述与阐释。9.李岩《情深至吻:上海中华口琴会及其推广的音乐》。著作采用民族音乐学的视角,论述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口琴音乐在上海城市中的发展史,将中国口琴音乐的历史源头、流传经过、演变过程及中国口琴音乐发展史予以钩沉,并对王庆勋的个人历史作用重点予以阐述。10.王艳莉《上海工部局乐队研究》。著作将“工部局乐队”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放在中国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来考察,通过对工部局乐队历史的追述,探寻其与中国社会交往的历史轨迹,并对其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影响进行客观地总结与评价。11.陈晶《上海基督教会学校女子音乐教育研究》。著作以上海三所基督教会学校,两所中学——中西女塾、圣玛利亚女校,一所大学——沪江大学为切入点,旨在通过对这三所学校音乐教育模式的探究,以厘清其女子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发展规律。12.黄婉《凝聚族群的“飞地”音乐生活:以上海的韩国离散族群为个案》。著作对此拥有近二十年移居历史(1992—2009)的上海韩国跨境“离散”族群为考察和研究对象,通过历时三年的“参与观察”的田野作业方式,考察了位于该“韩人村”里的四万名韩国人的“飞地”音乐生活。13.胡斌《文化认同与现代表征:百年上海古琴文化变迁》。著作以近一百年来的上海古琴文化变迁为个案,通过相关史料的梳理以及对当下上海古琴在各个领域发展过程的田野调查,试图从文化认同与文化表征的理论视角对这一个案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14.吴艳《从“门图”到“搭班”:上海民俗音乐传统的变迁研究》。作者对旧时上海民俗音乐班社“门图”制和当下上海民俗音乐艺人“搭班”制,分别加以追溯、描述和解析,借鉴洛秦提出的“音乐人事与文化研究”模式,以试图多层面地阐释民俗音乐的“传统”与“现代”如何得以承接和怎样产生变异的关系。15.潘妍娜《“回归传统”的理念与实践——上海昆剧团全本研究》。2007年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上演了上海昆剧团的全本《长生殿》,这是昆剧经典《长生殿》300年来首次以“全本演出”的方式重现舞台。著作从上述活动入手展开田野考察,同时对四本《长生殿》进行文本分析,进而从洛秦提出的“音乐人事与文化研究模式”的思考角度对该事件展开音乐文化分析与阐释。16.张延莉《评弹流派的历史与变迁:流派机制的上海叙事》。著作以评弹流派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晚清以来有关评弹的大量历史资料的梳理和作者数年的田野考察,对评弹流派兴盛的两个黄金期(20世纪二三十年代和20世纪50年代)与当今流派发展展开历时比较分析,将文化现象放置于动态发展的历史语境与生态系统中,使用历史叙事和现实叙事相结合的叙述方式,试图探讨评弹流派在上海的历史与变迁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17.宫宏宇《海上乐事:上海开埠后西洋乐人、乐事考(1843-1910)》。著作拟就目前所见的相关中西文文献及中外研究成果来探讨上海1843年开埠后寓沪西侨及来华西人间的音乐活动,所涵盖的时段为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18.肖阳《国立音乐院-国立音乐专科学校音乐教育制度研究(1927—1937)》。著作聚焦于国立音乐院-国立音专的音乐教育制度,以1927—1937年国立音乐院-国立音专的初创十年为研究时限,以上海音乐学院历史档案及民国相关文献史料为基础,从“国立音乐院-国立音专音乐教育制度生成的社会历史环境”“教育制度保障”“人才培养制度”“办学理念及办学成果”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19.秦萌《一个音乐群体的社会角色研究——上海交响乐团(1949—2009)。该书研究上海交响乐团(1949—2009年)音乐家群体的社会角色。从1949年至2009年,60年的社会、历史、政治的剧变中,每一时期演奏家群体社会角色的转变,都与社会政治风向和文艺政策的变化有紧密的联系。作者针对音乐家群体社会身份的转变,试图以大量历史事实来阐述演奏家群体及其所处社会环境和音乐实践诸方面交互影响下社会角色形成的缘由。20.张鸾《政治制度下的近代上海社团的音乐生活(1927—1937)》。作者通过整理《申报》等历史文献,辑录了近代上海社会团体音乐活动的相关史料,了解到近代上海的历史中存在有一批社会团体,它们不以音乐为主要的社会活动,但音乐却成为了它们参与社会事务、表达政治立场的一个重要方面。著作描述了近代上海三起社会事件中,社团音乐活动的方方面面,并思考1927-1937年间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语境与社会团体音乐活动的互动关系。
作者简介
  洛秦,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导、中国音乐史学学会会长、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等,带领团队进行多元音乐文化结构的研究,特别是音乐人类学与音乐史学研究的交叉结合,提倡音乐作为文化表现的学术思想,探索音乐人类学的中国实践与经验。主要著作《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街头音乐:美国社会和文化的一个缩影》等十余种及论文百万字。荣获上海市首批领军人才荣誉称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评论奖银奖,上海市优秀文艺人才,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多项,连续第四至第七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等多种。
目录
暂缺《音乐上海学系列丛书(20种)》目录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