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汽车振动噪声控制技术
作者:高波克治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12-01
ISBN:9787111572329
定价:¥69.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在汽车的舒适性、特别是振动噪声相关的领域内,多数场合需要具备基础工程理论知识,一般来讲,作为研究对象的车身构造、零部件,会涉及多个知识领域,常常需要进行逻辑、系统性的研究。以前难以解决的问题,在计算机技术的推动下,CAE、解析技术、测试技术等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并且还在不断地发展当中。接下来要做的是超越汽车安静性能,根据顾客的喜好、感受,来研究什么样的音质才是所需要的,在更宽的范围内开展研究。本书在以上背景的基础上,旨在传递正确的技术信息,邀请了多位活跃在技术第壹线的研究人员执笔。另外,对于每一个课题,在从根本上加以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的解说,各章节之间虽然因为个人理解等原因而有所矛盾,但是通过大限度的调整,力求自由地阐述各人的观点是本系列丛书的编辑主旨。
作者简介
暂缺《汽车振动噪声控制技术》作者简介
目录
序
前言
第 1章 绪论 1
第 2章 汽车振动噪声环境 2
2.1 提高声音环境的强烈需求 2
2.1.1 提高乘坐舒适性:高品质及
环境安全 2
2.1.2 保护居住环境 2
2.2 车内噪声环境的发展动向 2
2.2.1 低噪声对象、技术及
轻量化 2
(1)低噪声对象 2
(2)降噪技术 3
(3)轻量化 3
2.2.2 提高声品质,与感觉对应的
评价指标、生理现象 4
(1)声品质的感觉表现 4
(2)声音再现模拟,通过声音
加工追求舒适性 4
(3)表现声品质的代用特征 5
(4)与感觉对应的评价指标例子 5
(5)对生理现象的影响 5
2.3 车外噪声控制动向 5
2.3.1 车外噪声控制对象、降噪技术 5
(1)声源 5
(2)控制方法 5
(3)发动机噪声改良 6
(4)降低放射噪声 6
(5)降低排气噪声 6
(6)降低轮胎噪声 6
(7)测试技术、解析技术、
模拟技术 7
2.3.2 道路表面构造变更 7
2.3.3 交通流控制 7
2.4 法规动向 7
2.4.1 新车、旧车、非法改装车 7
2.4.2 各国的法规、试验方法的协调 8
2.4.3 今后的动向 8
2.5 汽车振动噪声现象 8
2.5.1 现象的种类、发生原理 8
2.5.2 激励源 9
2.5.3 传递系统 9
(1)传递路径 9
(2)传递系统的代表原因 9
(3)轰鸣噪声的传递路径 10
(4)传递路径的特性改进 10
(5)振动传递系统构成部分的特性 10
(6)构成部件的规格选择 10
2.5.4 车内噪声现象 10
2.5.5 车外噪声现象 13
参考文献 13
第 3章 振动噪声的评价方法 14
3.1 前言 14
3.2 试验与评价 14
3.2.1 动力总成的多点激励法振动
解析试验 14
(1)激励点的选择 14
(2)激励试验方法 14
3.2.2 发动机扭转振动的测试和
解析 15
(1)一般的解析方法 15
(2)扭转角的解析方法 16
3.2.3 手动变速器怠速噪声的
台架解析方法 17
(1)台架试验目标 17
(2)试验方法 17
(3)试验装置 18
3.2.4 风振颤声试验方法 18
3.2.5 悬置衬套类的振动特性试验 18
3.2.6 防振材料评价试验 18
(1)单板梁 18
(2)中央激励法 19
(3)双线悬吊法与 2点支撑法 19
3.3 要因分析 21
3.3.1 要因分析的概要与种类 21
3.3.2 激励点的要因分析 22
(1)激励点要因分析的计算方法 22
(2)激励评价法 22
(3)车身声学灵敏度评价法 23
3.3.3 放射系统的要因分析 23
3.3.4 基于信号处理的要因分析 24
(1)相干法 24
(2)时间领域贡献量分析 25
3.3.5 SEA法 26
(1)SEA法概要 26
(2)SEA法的理论 26
(3)基于 SEA法的要因分析 27
(4)SEA法的特征 28
3.4 汽车的声品质评价 29
3.4.1 声品质评价的基本方法 29
(1)声品质开发的基本方法 29
(2)主观评价试验 29
(3)主观评价试验结果的分析方法 30
(4)噪声加工系统 30
(5)相关分析 30
3.4.2 实际声品质问题的应用
案例 30
(1)加速时发动机噪声 30
(2)排气噪声 32
(3)车外噪声 34
(4)路面噪声 35
(5)车门关闭声 36
(6)异响 37
3.4.3 新声品质评价方法的组合 38
3.4.4 听觉训练 39
参考文献 40
第 4章 测试分析技术 41
4.1 测试分析技术的发展动向 41
4.2 实机振动模态分析 42
4.2.1 前言 42
4.2.2 激励模态分析 42
4.2.3 实机振动模态分析 42
4.2.4 对实机模态振型的考察 43
4.3 近场声学灵敏度 44
4.3.1 前言 44
4.3.2 试验分析方法概要 44
(1)试验分析方法流程 44
(2)板件声学灵敏度模拟 44
(3)从声学灵敏度到板件贡献量的
变换 45
(4)声压预测及贡献量计算方法 46
4.3.3 分析结果 46
(1)车内噪声预测结果 46
(2)板件贡献量分析结果 46
4.3.4 实车改良案例 47
4.4 近场声全息法 47
4.4.1 前言 47
4.4.2 近场声全息法的原理 47
4.4.3 近场声全息法的应用 48
4.4.4 应用案例 49
4.5 二重声全息法 53
4.5.1 前言 53
4.5.2 二重声全息法原理 53
(1)声学全息法原理 53
(2)二重声全息法的原理和特征 54
4.5.3 扬声器激励试验 55
4.5.4 发动机声源探测 56
(1)测试试验方法 56
(2)试验结果 56
4.6 今后的展望 58
参考文献 58
第 5章 模拟技术 59
5.1 模拟技术发展动向 59
5.2 模拟模型的要求 60
5.2.1 掌握现象 60
5.2.2 模型的表现 60
Ⅶ5.2.3 系统模型 60
5.2.4 模型的搭建和验证 62
5.3 优化流程 64
5.3.1 优化系统 64
5.3.2 多峰性和拓扑优化 65
5
前言
第 1章 绪论 1
第 2章 汽车振动噪声环境 2
2.1 提高声音环境的强烈需求 2
2.1.1 提高乘坐舒适性:高品质及
环境安全 2
2.1.2 保护居住环境 2
2.2 车内噪声环境的发展动向 2
2.2.1 低噪声对象、技术及
轻量化 2
(1)低噪声对象 2
(2)降噪技术 3
(3)轻量化 3
2.2.2 提高声品质,与感觉对应的
评价指标、生理现象 4
(1)声品质的感觉表现 4
(2)声音再现模拟,通过声音
加工追求舒适性 4
(3)表现声品质的代用特征 5
(4)与感觉对应的评价指标例子 5
(5)对生理现象的影响 5
2.3 车外噪声控制动向 5
2.3.1 车外噪声控制对象、降噪技术 5
(1)声源 5
(2)控制方法 5
(3)发动机噪声改良 6
(4)降低放射噪声 6
(5)降低排气噪声 6
(6)降低轮胎噪声 6
(7)测试技术、解析技术、
模拟技术 7
2.3.2 道路表面构造变更 7
2.3.3 交通流控制 7
2.4 法规动向 7
2.4.1 新车、旧车、非法改装车 7
2.4.2 各国的法规、试验方法的协调 8
2.4.3 今后的动向 8
2.5 汽车振动噪声现象 8
2.5.1 现象的种类、发生原理 8
2.5.2 激励源 9
2.5.3 传递系统 9
(1)传递路径 9
(2)传递系统的代表原因 9
(3)轰鸣噪声的传递路径 10
(4)传递路径的特性改进 10
(5)振动传递系统构成部分的特性 10
(6)构成部件的规格选择 10
2.5.4 车内噪声现象 10
2.5.5 车外噪声现象 13
参考文献 13
第 3章 振动噪声的评价方法 14
3.1 前言 14
3.2 试验与评价 14
3.2.1 动力总成的多点激励法振动
解析试验 14
(1)激励点的选择 14
(2)激励试验方法 14
3.2.2 发动机扭转振动的测试和
解析 15
(1)一般的解析方法 15
(2)扭转角的解析方法 16
3.2.3 手动变速器怠速噪声的
台架解析方法 17
(1)台架试验目标 17
(2)试验方法 17
(3)试验装置 18
3.2.4 风振颤声试验方法 18
3.2.5 悬置衬套类的振动特性试验 18
3.2.6 防振材料评价试验 18
(1)单板梁 18
(2)中央激励法 19
(3)双线悬吊法与 2点支撑法 19
3.3 要因分析 21
3.3.1 要因分析的概要与种类 21
3.3.2 激励点的要因分析 22
(1)激励点要因分析的计算方法 22
(2)激励评价法 22
(3)车身声学灵敏度评价法 23
3.3.3 放射系统的要因分析 23
3.3.4 基于信号处理的要因分析 24
(1)相干法 24
(2)时间领域贡献量分析 25
3.3.5 SEA法 26
(1)SEA法概要 26
(2)SEA法的理论 26
(3)基于 SEA法的要因分析 27
(4)SEA法的特征 28
3.4 汽车的声品质评价 29
3.4.1 声品质评价的基本方法 29
(1)声品质开发的基本方法 29
(2)主观评价试验 29
(3)主观评价试验结果的分析方法 30
(4)噪声加工系统 30
(5)相关分析 30
3.4.2 实际声品质问题的应用
案例 30
(1)加速时发动机噪声 30
(2)排气噪声 32
(3)车外噪声 34
(4)路面噪声 35
(5)车门关闭声 36
(6)异响 37
3.4.3 新声品质评价方法的组合 38
3.4.4 听觉训练 39
参考文献 40
第 4章 测试分析技术 41
4.1 测试分析技术的发展动向 41
4.2 实机振动模态分析 42
4.2.1 前言 42
4.2.2 激励模态分析 42
4.2.3 实机振动模态分析 42
4.2.4 对实机模态振型的考察 43
4.3 近场声学灵敏度 44
4.3.1 前言 44
4.3.2 试验分析方法概要 44
(1)试验分析方法流程 44
(2)板件声学灵敏度模拟 44
(3)从声学灵敏度到板件贡献量的
变换 45
(4)声压预测及贡献量计算方法 46
4.3.3 分析结果 46
(1)车内噪声预测结果 46
(2)板件贡献量分析结果 46
4.3.4 实车改良案例 47
4.4 近场声全息法 47
4.4.1 前言 47
4.4.2 近场声全息法的原理 47
4.4.3 近场声全息法的应用 48
4.4.4 应用案例 49
4.5 二重声全息法 53
4.5.1 前言 53
4.5.2 二重声全息法原理 53
(1)声学全息法原理 53
(2)二重声全息法的原理和特征 54
4.5.3 扬声器激励试验 55
4.5.4 发动机声源探测 56
(1)测试试验方法 56
(2)试验结果 56
4.6 今后的展望 58
参考文献 58
第 5章 模拟技术 59
5.1 模拟技术发展动向 59
5.2 模拟模型的要求 60
5.2.1 掌握现象 60
5.2.2 模型的表现 60
Ⅶ5.2.3 系统模型 60
5.2.4 模型的搭建和验证 62
5.3 优化流程 64
5.3.1 优化系统 64
5.3.2 多峰性和拓扑优化 65
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