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针灸新医师手册
作者:岳进 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9-09-01
ISBN:9787122339959
定价:¥5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临证备查腧穴180多个,以及针灸治疗原则、针灸处方原则、针灸注意事项、常用针灸方法和常见病针灸治疗方法等内容。在各病种针灸治疗方法中又系统地介绍了中西医诊断要点、病因病机、辨证、针灸治法及取穴、方义、针法及其他针灸治疗方法、中药治疗、西医治疗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本书还配有局部及全身经络腧穴图,在其他针灸治疗方法中重点介绍了电针、埋线、耳针、穴位注射、火针、浮针、小针刀、三棱针、皮肤针、温针灸、艾灸、拔罐、推拿、刺络放血、穴位贴敷、中频理疗等治疗方法。本书内容丰富系统、实用性强,可供针灸专业医师、学生及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基层医师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岳进,南宁市中医院院长,针灸主任医师, 中国针灸学会理事,广西针灸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广西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师从于全国名老中医韦立富教授,擅长用中医、朱琏独特针灸方法及毫针、电针、艾灸、埋线、穴位注射、中药热敷、刮痧等方法治疗内、外、妇、儿、皮肤科等疾病,特别是擅长治疗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运动系统、各类疼痛病症及多种疑难杂症等疾病。
目录
第一章 常用腧穴 1
第一节 头面部常用腧穴 1
口禾髎(LI 19) 1
迎香(LI 20) 2
耳门(SJ 21) 2
丝竹空(SJ 23) 2
颧髎(SI 18) 2
听宫(SI 19) 2
承泣(ST 1) 3
四白(ST 2) 3
巨髎(ST 3) 4
地仓(ST 4) 4
大迎(ST 5) 5
颊车(ST 6) 5
下关(ST 7) 6
头维(ST 8) 6
瞳子髎(GB 1) 6
听会(GB 2) 6
率谷(GB 8) 7
阳白(GB 14) 7
头临泣(GB 15) 8
睛明(BL 1) 8
天柱(BL 10) 9
百会(DU 20) 9
上星(DU 23) 10
素髎(DU 25) 10
水沟(DU 26) 10
廉泉(RN 23) 10
承浆(RN 24) 11
四神聪(EX-HN1) 11
印堂(EX-HN3) 11
太阳(EX-HN5) 12
球后(EX-HN7) 12
金津、玉液(EX-HN12、EX-HN13) 13
牵正 13
第二节 颈部常用腧穴 13
扶突(LI 18) 13
翳风(SJ 17) 13
人迎(ST 9) 14
风池(GB 20) 14
哑门(DU 15) 15
风府(DU 16) 15
天突(RN 22) 15
翳明(EX-HN14) 16
安眠 16
第三节 胸腹部常用腧穴 16
中府(LU 1) 16
大横(SP 15) 16
大包(SP 21) 17
章门(LR 13) 17
期门(LR 14) 17
俞府(KI 27) 18
梁门(ST 21) 18
天枢(ST 25) 19
水道(ST 28) 20
归来(ST 29) 20
日月(GB 24) 20
带脉(GB 26) 20
中极(RN 3) 21
关元(RN 4) 22
气海(RN 6) 22
神阙(RN 8) 22
下脘(RN 10) 23
中脘(RN 12) 23
膻中(RN 17) 23
子宫(EX-CA1) 24
第四节 背部常用腧穴 25
天宗(SI 11) 25
肩井(GB 21) 25
大杼(BL 11) 26
风门(BL 12) 26
肺俞(BL 13) 26
心俞(BL 15) 26
膈俞(BL 17) 27
肝俞(BL 18) 28
胆俞(BL 19) 28
脾俞(BL 20) 28
胃俞(BL 21) 28
肾俞(BL 23) 29
大肠俞(BL 25) 29
膀胱俞(BL 28) 29
次髎(BL 32) 30
膏肓(BL 43) 30
秩边(BL 54) 30
长强(DU 1) 31
腰阳关(DU 3) 31
命门(DU 4) 31
至阳(DU 9) 32
大椎(DU 14) 33
定喘(EX-B1) 34
夹脊(EX-B2) 34
腰眼(EX-B7) 34
第五节 上肢常用腧穴 34
尺泽(LU 5) 34
孔最(LU 6) 35
列缺(LU 7) 35
太渊(LU 9) 35
鱼际(LU 10) 36
少商(LU 11) 36
天池(PC 1) 36
曲泽(PC 3) 36
内关(PC 6) 37
大陵(PC 7) 37
劳宫(PC 8) 37
中冲(PC 9) 38
极泉(HT 1) 38
少海(HT 3) 38
通里(HT 5 ) 38
阴郄(HT 6) 39
神门(HT 7) 39
少冲(HT 9) 39
商阳(LI 1) 40
三间(LI 3) 40
合谷(LI 4) 40
阳溪(LI 5) 40
偏历(LI 6) 41
手三里(LI 10) 41
曲池(LI 11) 41
臂臑(LI 14) 42
肩髃(LI 15) 42
关冲(SJ 1) 42
中渚(SJ 3) 42
阳池(SJ 4) 43
外关(SJ 5) 43
支沟 (SJ 6) 43
肩髎 (SJ 14) 44
少泽(SI 1) 44
后溪(SI 3) 44
腕骨(SI 4) 44
养老(SI 6) 45
支正(SI 7) 45
小海(SI 8) 45
二白(EX-UE 2) 45
腰痛点(EX-UE 7) 46
外劳宫(EX-UE 8) 46
八邪 (EX-UE9) 46
四缝(EX-UE10) 47
十宣 (EX-UE11) 47
第六节 下肢常用腧穴 47
隐白(SP 1) 47
太白(SP 3) 48
公孙(SP 4) 48
三阴交(SP 6) 48
地机(SP 8) 49
阴陵泉(SP 9) 49
血海(SP 10) 49
大敦(LR 1) 50
行间(LR 2) 50
太冲(LR 3) 51
蠡沟(LR 5) 51
曲泉(LR 8) 51
涌泉(KI 1) 52
然谷(KI 2) 52
太溪(KI 3) 52
大钟(KI 4) 53
照海(KI 6) 53
复溜(KI 7) 54
伏兔(ST 32) 54
梁丘(ST 34) 54
足三里(ST 36) 54
上巨虚(ST 37) 55
下巨虚(ST 39) 55
丰隆(ST 40) 55
解溪(ST 41) 56
内庭(ST 44) 56
厉兑(ST 45) 56
环跳(GB 30) 57
风市(GB 31) 57
阳陵泉(GB 34) 57
光明(GB 37) 57
悬钟(GB 39) 58
丘墟(GB 40) 58
足临泣(GB 41) 58
足窍阴(GB 44) 59
委阳(BL 39) 59
委中(BL 40) 59
承山(BL 57) 59
飞扬(BL 58) 60
昆仑(BL 60) 60
申脉(BL 62) 60
束骨(BL 65) 61
至阴(BL 67) 61
鹤顶(EX-LE2) 61
百虫窝(EX-LE3) 61
膝眼(EX-LE5) 62
胆囊(EX-LE6) 62
阑尾(EX-LE7) 62
八风(EX-LE10) 62
第二章 针灸治疗原则 63
第一节 补虚与泻实 63
第二节 清热与温寒 66
第三节 治标与治本 67
第四节 三因制宜 68
第五节 局部与整体 70
第六节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71
第三章 针灸处方原则 73
第一节 选穴原则 73
第二节 配穴方法 74
第四章 针灸注意事项 76
第一节 针刺宜忌 76
第二节 针刺异常情况预防与处理 77
第三节 灸法操作注意事项及异常情况处理 79
第五章 常用针灸方法 80
第一节 毫针 80
第二节 电针疗法 83
第三节 灸法 84
第四节 拔罐 87
第五节 腹针 89
第六节 放血疗法 91
第七节 火针 92
第八节 小针刀 93
第九节 浮针 94
第十节 韧针 95
第十一节 穴位挑治 96
第十二节 穴位注射 97
第十三节 穴位离子导入法 98
第十四节 头针 98
第十五节 耳针 99
第十六节 穴位埋线 101
第十七节 皮肤针 102
第十八节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103
第十九节 朱琏针灸 105
第六章 内科病针灸治疗 109
第一节 中风 109
第二节 头痛 114
第三节 面瘫 118
第四节 面肌痉挛 122
第五节 动眼神经麻痹 125
第六节 三叉神经痛 128
第七节 周围神经损伤 131
第八节 失眠 135
第九节 抑郁症 138
第十节 眩晕 142
第十一节 癫痫 145
第十二节 狂病 149
第十三节 痴呆 152
第十四节 痿证 156
第十五节 震颤麻痹 159
第十六节 慢性疲劳综合征 163
第十七节 哮喘 167
第十八节 感冒 170
第十九节 咳嗽 174
第二十节 心律失常 177
第二十一节 冠心病 181
第二十二节 高血压 186
第二十三节 胃炎 189
第二十四节 呃逆 193
第二十五节 呕吐 196
第二十六节 便秘 200
第二十七节 肠炎 203
第二十八节 糖尿病 207
第二十九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211
第三十节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214
第三十一节 肥胖症 218
第三十二节 衰老 221
第三十三节 痛风 224
第三十四节 风湿性关节炎 228
第三十五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 232
第三十六节 遗精 237
第三十七节 阳痿 239
第三十八节 早泄 242
第三十九节 淋证 245
第四十节 黄疸 248
第七章 外科病针灸治疗 251
第一节 乳腺炎 251
第二节 乳腺增生 254
第三节 阑尾炎 256
第四节 胆囊炎 259
第五节 肋间神经痛 262
第六节 尿潴留 265
第七节 肠梗阻 268
第八节 尿失禁 270
第九节 慢性前列腺炎 273
第十节 男性不育症 276
第十一节 脱肛 278
第八章 皮肤病针灸治疗 282
第一节 荨麻疹 282
第二节 湿疹 285
第三节 皮肤瘙痒症 288
第四节 带状疱疹 291
第五节 斑秃 294
第六节 白癜风 297
第七节 痤疮 299
第八节 黄褐斑 303
第九节 丹毒 305
第九章 脊柱、骨关节病针灸治疗 308
第一节 颈椎病 308
第二节 落枕 312
第三节 颈肩综合征 316
第四节 肱骨外上髁炎 320
第五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 323
第六节 急性腰扭伤 327
第七节 梨状肌综合征 330
第八节 膝关节炎 334
第九节 腓肠肌损伤 338
第十节 踝关节扭伤 341
第十一节 肩周炎 345
第十二节 腱鞘炎 348
第十三节 腱鞘囊肿 352
第十四节 臂丛神经痛 355
第十五节 坐骨神经痛 358
第十六节 外伤性截瘫 361
第十章 妇儿病针灸治疗 365
第一节 月经不调 365
第二节 月经前后诸症 368
第三节 绝经前后诸症 370
第四节 闭经 373
第五节 不孕 375
第六节 产后乳少 378
第七节 痛经 380
第八节 崩漏 383
第九节 带下病 386
第十节 恶露不绝 388
第十一节 胎位不正 391
第十二节 阴挺 393
第十三节 小儿遗尿 395
第十四节 小儿脑瘫 398
第十五节 疳证 401
第十六节 小儿积滞 404
第十一章 五官病针灸治疗 407
第一节 眼睑下垂 407
第二节 近视 410
第三节 麦粒肿 413
第四节 青盲 416
第五节 耳鸣、耳聋 419
第六节 鼻渊 422
第七节 鼻衄 425
第八节 牙痛 428
第九节 眼睑 动 430
第十节 斜视 433
第十一节 咽喉肿痛 436
第十二节 喉喑 439
第十三节 口腔溃疡 442
第十二章 急症针灸治疗 445
第一节 抽搐 445
第二节 胆绞痛 448
第三节 高热 451
第四节 肾绞痛 454
第五节 呕血 457
第六节 心绞痛 459
第七节 晕厥 462
第八节 昏迷 466
参考文献 469
全身经络腧穴图 470
第一节 头面部常用腧穴 1
口禾髎(LI 19) 1
迎香(LI 20) 2
耳门(SJ 21) 2
丝竹空(SJ 23) 2
颧髎(SI 18) 2
听宫(SI 19) 2
承泣(ST 1) 3
四白(ST 2) 3
巨髎(ST 3) 4
地仓(ST 4) 4
大迎(ST 5) 5
颊车(ST 6) 5
下关(ST 7) 6
头维(ST 8) 6
瞳子髎(GB 1) 6
听会(GB 2) 6
率谷(GB 8) 7
阳白(GB 14) 7
头临泣(GB 15) 8
睛明(BL 1) 8
天柱(BL 10) 9
百会(DU 20) 9
上星(DU 23) 10
素髎(DU 25) 10
水沟(DU 26) 10
廉泉(RN 23) 10
承浆(RN 24) 11
四神聪(EX-HN1) 11
印堂(EX-HN3) 11
太阳(EX-HN5) 12
球后(EX-HN7) 12
金津、玉液(EX-HN12、EX-HN13) 13
牵正 13
第二节 颈部常用腧穴 13
扶突(LI 18) 13
翳风(SJ 17) 13
人迎(ST 9) 14
风池(GB 20) 14
哑门(DU 15) 15
风府(DU 16) 15
天突(RN 22) 15
翳明(EX-HN14) 16
安眠 16
第三节 胸腹部常用腧穴 16
中府(LU 1) 16
大横(SP 15) 16
大包(SP 21) 17
章门(LR 13) 17
期门(LR 14) 17
俞府(KI 27) 18
梁门(ST 21) 18
天枢(ST 25) 19
水道(ST 28) 20
归来(ST 29) 20
日月(GB 24) 20
带脉(GB 26) 20
中极(RN 3) 21
关元(RN 4) 22
气海(RN 6) 22
神阙(RN 8) 22
下脘(RN 10) 23
中脘(RN 12) 23
膻中(RN 17) 23
子宫(EX-CA1) 24
第四节 背部常用腧穴 25
天宗(SI 11) 25
肩井(GB 21) 25
大杼(BL 11) 26
风门(BL 12) 26
肺俞(BL 13) 26
心俞(BL 15) 26
膈俞(BL 17) 27
肝俞(BL 18) 28
胆俞(BL 19) 28
脾俞(BL 20) 28
胃俞(BL 21) 28
肾俞(BL 23) 29
大肠俞(BL 25) 29
膀胱俞(BL 28) 29
次髎(BL 32) 30
膏肓(BL 43) 30
秩边(BL 54) 30
长强(DU 1) 31
腰阳关(DU 3) 31
命门(DU 4) 31
至阳(DU 9) 32
大椎(DU 14) 33
定喘(EX-B1) 34
夹脊(EX-B2) 34
腰眼(EX-B7) 34
第五节 上肢常用腧穴 34
尺泽(LU 5) 34
孔最(LU 6) 35
列缺(LU 7) 35
太渊(LU 9) 35
鱼际(LU 10) 36
少商(LU 11) 36
天池(PC 1) 36
曲泽(PC 3) 36
内关(PC 6) 37
大陵(PC 7) 37
劳宫(PC 8) 37
中冲(PC 9) 38
极泉(HT 1) 38
少海(HT 3) 38
通里(HT 5 ) 38
阴郄(HT 6) 39
神门(HT 7) 39
少冲(HT 9) 39
商阳(LI 1) 40
三间(LI 3) 40
合谷(LI 4) 40
阳溪(LI 5) 40
偏历(LI 6) 41
手三里(LI 10) 41
曲池(LI 11) 41
臂臑(LI 14) 42
肩髃(LI 15) 42
关冲(SJ 1) 42
中渚(SJ 3) 42
阳池(SJ 4) 43
外关(SJ 5) 43
支沟 (SJ 6) 43
肩髎 (SJ 14) 44
少泽(SI 1) 44
后溪(SI 3) 44
腕骨(SI 4) 44
养老(SI 6) 45
支正(SI 7) 45
小海(SI 8) 45
二白(EX-UE 2) 45
腰痛点(EX-UE 7) 46
外劳宫(EX-UE 8) 46
八邪 (EX-UE9) 46
四缝(EX-UE10) 47
十宣 (EX-UE11) 47
第六节 下肢常用腧穴 47
隐白(SP 1) 47
太白(SP 3) 48
公孙(SP 4) 48
三阴交(SP 6) 48
地机(SP 8) 49
阴陵泉(SP 9) 49
血海(SP 10) 49
大敦(LR 1) 50
行间(LR 2) 50
太冲(LR 3) 51
蠡沟(LR 5) 51
曲泉(LR 8) 51
涌泉(KI 1) 52
然谷(KI 2) 52
太溪(KI 3) 52
大钟(KI 4) 53
照海(KI 6) 53
复溜(KI 7) 54
伏兔(ST 32) 54
梁丘(ST 34) 54
足三里(ST 36) 54
上巨虚(ST 37) 55
下巨虚(ST 39) 55
丰隆(ST 40) 55
解溪(ST 41) 56
内庭(ST 44) 56
厉兑(ST 45) 56
环跳(GB 30) 57
风市(GB 31) 57
阳陵泉(GB 34) 57
光明(GB 37) 57
悬钟(GB 39) 58
丘墟(GB 40) 58
足临泣(GB 41) 58
足窍阴(GB 44) 59
委阳(BL 39) 59
委中(BL 40) 59
承山(BL 57) 59
飞扬(BL 58) 60
昆仑(BL 60) 60
申脉(BL 62) 60
束骨(BL 65) 61
至阴(BL 67) 61
鹤顶(EX-LE2) 61
百虫窝(EX-LE3) 61
膝眼(EX-LE5) 62
胆囊(EX-LE6) 62
阑尾(EX-LE7) 62
八风(EX-LE10) 62
第二章 针灸治疗原则 63
第一节 补虚与泻实 63
第二节 清热与温寒 66
第三节 治标与治本 67
第四节 三因制宜 68
第五节 局部与整体 70
第六节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71
第三章 针灸处方原则 73
第一节 选穴原则 73
第二节 配穴方法 74
第四章 针灸注意事项 76
第一节 针刺宜忌 76
第二节 针刺异常情况预防与处理 77
第三节 灸法操作注意事项及异常情况处理 79
第五章 常用针灸方法 80
第一节 毫针 80
第二节 电针疗法 83
第三节 灸法 84
第四节 拔罐 87
第五节 腹针 89
第六节 放血疗法 91
第七节 火针 92
第八节 小针刀 93
第九节 浮针 94
第十节 韧针 95
第十一节 穴位挑治 96
第十二节 穴位注射 97
第十三节 穴位离子导入法 98
第十四节 头针 98
第十五节 耳针 99
第十六节 穴位埋线 101
第十七节 皮肤针 102
第十八节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103
第十九节 朱琏针灸 105
第六章 内科病针灸治疗 109
第一节 中风 109
第二节 头痛 114
第三节 面瘫 118
第四节 面肌痉挛 122
第五节 动眼神经麻痹 125
第六节 三叉神经痛 128
第七节 周围神经损伤 131
第八节 失眠 135
第九节 抑郁症 138
第十节 眩晕 142
第十一节 癫痫 145
第十二节 狂病 149
第十三节 痴呆 152
第十四节 痿证 156
第十五节 震颤麻痹 159
第十六节 慢性疲劳综合征 163
第十七节 哮喘 167
第十八节 感冒 170
第十九节 咳嗽 174
第二十节 心律失常 177
第二十一节 冠心病 181
第二十二节 高血压 186
第二十三节 胃炎 189
第二十四节 呃逆 193
第二十五节 呕吐 196
第二十六节 便秘 200
第二十七节 肠炎 203
第二十八节 糖尿病 207
第二十九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211
第三十节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214
第三十一节 肥胖症 218
第三十二节 衰老 221
第三十三节 痛风 224
第三十四节 风湿性关节炎 228
第三十五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 232
第三十六节 遗精 237
第三十七节 阳痿 239
第三十八节 早泄 242
第三十九节 淋证 245
第四十节 黄疸 248
第七章 外科病针灸治疗 251
第一节 乳腺炎 251
第二节 乳腺增生 254
第三节 阑尾炎 256
第四节 胆囊炎 259
第五节 肋间神经痛 262
第六节 尿潴留 265
第七节 肠梗阻 268
第八节 尿失禁 270
第九节 慢性前列腺炎 273
第十节 男性不育症 276
第十一节 脱肛 278
第八章 皮肤病针灸治疗 282
第一节 荨麻疹 282
第二节 湿疹 285
第三节 皮肤瘙痒症 288
第四节 带状疱疹 291
第五节 斑秃 294
第六节 白癜风 297
第七节 痤疮 299
第八节 黄褐斑 303
第九节 丹毒 305
第九章 脊柱、骨关节病针灸治疗 308
第一节 颈椎病 308
第二节 落枕 312
第三节 颈肩综合征 316
第四节 肱骨外上髁炎 320
第五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 323
第六节 急性腰扭伤 327
第七节 梨状肌综合征 330
第八节 膝关节炎 334
第九节 腓肠肌损伤 338
第十节 踝关节扭伤 341
第十一节 肩周炎 345
第十二节 腱鞘炎 348
第十三节 腱鞘囊肿 352
第十四节 臂丛神经痛 355
第十五节 坐骨神经痛 358
第十六节 外伤性截瘫 361
第十章 妇儿病针灸治疗 365
第一节 月经不调 365
第二节 月经前后诸症 368
第三节 绝经前后诸症 370
第四节 闭经 373
第五节 不孕 375
第六节 产后乳少 378
第七节 痛经 380
第八节 崩漏 383
第九节 带下病 386
第十节 恶露不绝 388
第十一节 胎位不正 391
第十二节 阴挺 393
第十三节 小儿遗尿 395
第十四节 小儿脑瘫 398
第十五节 疳证 401
第十六节 小儿积滞 404
第十一章 五官病针灸治疗 407
第一节 眼睑下垂 407
第二节 近视 410
第三节 麦粒肿 413
第四节 青盲 416
第五节 耳鸣、耳聋 419
第六节 鼻渊 422
第七节 鼻衄 425
第八节 牙痛 428
第九节 眼睑 动 430
第十节 斜视 433
第十一节 咽喉肿痛 436
第十二节 喉喑 439
第十三节 口腔溃疡 442
第十二章 急症针灸治疗 445
第一节 抽搐 445
第二节 胆绞痛 448
第三节 高热 451
第四节 肾绞痛 454
第五节 呕血 457
第六节 心绞痛 459
第七节 晕厥 462
第八节 昏迷 466
参考文献 469
全身经络腧穴图 470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