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5G超密集组网技术
作者:朱剑驰,刘佳敏,曾捷,粟欣,王达,杨蓓,刘洋,杨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6-01
ISBN:9787115456939
定价:¥59.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5G超密集组网技术》首先介绍了异构网技术的发展,引出了超密集组网的必要性。然后阐述了超密集组网的问题和挑战。再针对这些问题,《5G超密集组网技术》介绍了超密集组网中的网络架构和关键技术。这些关键技术包括小区虚拟化技术、干扰管理和回传管理。
作者简介
朱剑驰,2007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先后工作于DOCOMO北京通信技术研究中心、诺基亚北京研究院。中国电信3GPP RAN1代表, IMT-2020(5G)推进组超密集专题组副组长。迄今为止,已申请发明专利50余项,发表国际期刊/会议论文20余篇,提交国际标准提案6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包括LTE、5G等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以及3GPP标准推进等。
目录
1.\t背景\t5
1.1.\t异构网技术及演进\t8
1.2.\t超密集组网必要性\t9
1.3.\t超密集组网应用场景\t11
1.4.\t超密集组网的问题与挑战\t13
2.\t网络架构\t15
2.1.\t概述\t15
2.2.\t分布式网络架构\t15
2.3.\t集中式网络架构\t18
2.4.\t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络架构\t19
3.\t小区虚拟化技术\t20
3.1.\t虚拟层技术\t21
3.2.\t以用户为中心的虚拟小区技术\t27
4.2.1虚拟小区系统模型\t29
4.2.2基于虚拟小区合并的下行传输\t31
4.2.3虚拟小区性能分析\t34
4.\t干扰管理\t39
4.1.\t基于网络侧的干扰管理\t40
4.1.1 协同多点传输(CoMP)\t40
4.1.2 时域干扰协调\t42
4.1.2.1 eICIC\t42
4.1.2.2 FeICIC\t45
4.1.2.3 动态小区开关\t46
4.1.3 频域干扰协调\t48
4.2.\t基于终端侧的干扰管理\t51
4.2.1 终端干扰抑制接收机\t51
4.2.1.1\t接收机结构\t52
4.2.1.2\t系统级性能增益\t53
4.2.1.3\t链路级性能增益\t55
4.2.2 基于网络辅助的终端干扰抑制/删除接收机\t57
4.2.2.1\t接收机结构\t57
4.2.2.2\t系统级干扰建模\t58
4.2.2.3\t链路级性能评估\t60
4.2.3 终端内多个数据流间的干扰抑制/删除接收机\t62
4.2.3.1\t接收机结构\t62
4.2.3.2\t性能增益\t63
5.\t回传管理\t66
5.1.\t无线回传\t67
5.1.1 回传演进及基本结构\t67
5.1.2 回传的拓扑结构及实现途径\t68
5.1.4 混合分层回传\t72
5.2.\t接入和回传联合设计\t75
5.2.1 多跳路由机制\t75
5.2.2 路径更新机制\t76
5.2.3 多路径联合传输机制\t76
5.3.\t前传的挑战及方案\t78
5.3.1 超密集组网中的前向传输挑战\t78
5.3.2 前向传输接口方案\t79
6.\t典型应用场景性能评估\t82
6.1.\t办公室场景\t82
6.1.1 办公室场景评估模型\t82
6.1.2 办公室场景性能评估\t84
6.2.\t密集住宅场景\t88
6.2.1 密集住宅场景评估模型\t88
6.2.2 密集住宅场景性能评估\t91
6.3.\t大型集会场景\t92
6.3.1 大型集会场景评估模型\t92
6.3.2 大型集会场景性能评估\t93
6.4.\t公寓场景\t93
6.4.1 公寓场景评估模型\t93
6.4.2 公寓场景性能评估\t94
6.5.\t移动性性能评估\t95
7.\t总结\t99
1.1.\t异构网技术及演进\t8
1.2.\t超密集组网必要性\t9
1.3.\t超密集组网应用场景\t11
1.4.\t超密集组网的问题与挑战\t13
2.\t网络架构\t15
2.1.\t概述\t15
2.2.\t分布式网络架构\t15
2.3.\t集中式网络架构\t18
2.4.\t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络架构\t19
3.\t小区虚拟化技术\t20
3.1.\t虚拟层技术\t21
3.2.\t以用户为中心的虚拟小区技术\t27
4.2.1虚拟小区系统模型\t29
4.2.2基于虚拟小区合并的下行传输\t31
4.2.3虚拟小区性能分析\t34
4.\t干扰管理\t39
4.1.\t基于网络侧的干扰管理\t40
4.1.1 协同多点传输(CoMP)\t40
4.1.2 时域干扰协调\t42
4.1.2.1 eICIC\t42
4.1.2.2 FeICIC\t45
4.1.2.3 动态小区开关\t46
4.1.3 频域干扰协调\t48
4.2.\t基于终端侧的干扰管理\t51
4.2.1 终端干扰抑制接收机\t51
4.2.1.1\t接收机结构\t52
4.2.1.2\t系统级性能增益\t53
4.2.1.3\t链路级性能增益\t55
4.2.2 基于网络辅助的终端干扰抑制/删除接收机\t57
4.2.2.1\t接收机结构\t57
4.2.2.2\t系统级干扰建模\t58
4.2.2.3\t链路级性能评估\t60
4.2.3 终端内多个数据流间的干扰抑制/删除接收机\t62
4.2.3.1\t接收机结构\t62
4.2.3.2\t性能增益\t63
5.\t回传管理\t66
5.1.\t无线回传\t67
5.1.1 回传演进及基本结构\t67
5.1.2 回传的拓扑结构及实现途径\t68
5.1.4 混合分层回传\t72
5.2.\t接入和回传联合设计\t75
5.2.1 多跳路由机制\t75
5.2.2 路径更新机制\t76
5.2.3 多路径联合传输机制\t76
5.3.\t前传的挑战及方案\t78
5.3.1 超密集组网中的前向传输挑战\t78
5.3.2 前向传输接口方案\t79
6.\t典型应用场景性能评估\t82
6.1.\t办公室场景\t82
6.1.1 办公室场景评估模型\t82
6.1.2 办公室场景性能评估\t84
6.2.\t密集住宅场景\t88
6.2.1 密集住宅场景评估模型\t88
6.2.2 密集住宅场景性能评估\t91
6.3.\t大型集会场景\t92
6.3.1 大型集会场景评估模型\t92
6.3.2 大型集会场景性能评估\t93
6.4.\t公寓场景\t93
6.4.1 公寓场景评估模型\t93
6.4.2 公寓场景性能评估\t94
6.5.\t移动性性能评估\t95
7.\t总结\t99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