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朱熹《家礼》思想的朝鲜化

朱熹《家礼》思想的朝鲜化

作者:彭卫民 著

出版社:巴蜀书社

出版时间:2019-05-01

ISBN:9787553111353

定价:¥2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16世纪之后的中国与朝鲜王朝(1392-1910)的关系,已经不能简单地用“况我累世笃忠贞,岂但输珍与献宝”那种顶礼膜拜式的朝贡关系来描述,作为“番邦”的朝鲜对“上国”明朝的认识停留在了乌托邦武的想象当中:此时的大明王朝与梦想中的中华帝国之间已经呈现出并不对等的影像。古代中朝关系研究者或多或少会从“天下主义”与“中国中心主义”的路径出发,大致形成如下三种代表性的观点:其一,东亚的形成有其自身的内在理路,东亚近代化的原因并不全然在于过去学者所说的“冲击与回应”或“欧洲中心论”,而在于17世纪中期因为有了朝贡体系内部催生的自我消化与认同迷失,使得东亚传统的国际关系名存实亡。其二,以朝鲜的认知及域外史料为镜鉴,重新认识中国、定义中国,认为因明清易代而导致中国政治权力的转移,从“朝天”到“燕行”带来了藩国认同观的改变。其三,从以朱子《家礼》朝鲜化为象征的儒教文明域外实践的角度出发探讨中朝关系,认为中国文化在朝鲜适应、生长及其对朝鲜政制构建的影响,是自称“礼义之邦”的朝鲜自我认同的关键。朝鲜王朝开国后,改变了高丽时期佛教教义控制世俗政权的局面,开始由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变,构建以《家礼》为代表的儒教体系并使其国法化,其本质是“彬彬乎拟唐宋之制”。朝鲜在14至16世纪,是礼制政典化、法规化、“治由道同,政由俗革”的时期,同时也是借《家礼》《经国大典》等典籍完善两班社会政治制度和政府体系的时期。从宗藩关系角度来讲,运用中国礼学体系来重构藩国王朝秩序,是延续中国“经典治国”这一传统经验的域外实践;但从另一个角度讲,朝鲜建国对唐宋礼制国家化的运用以及朝鲜儒学的自我繁荣,本身又是建构其自身文化及政治认同的过程,即体现文化与政治自我张力的时期。
作者简介
  彭卫民,男,1987年生,湖南双峰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博士后,长江师范学院重庆民族研究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等资助)、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等六项,独著有《礼法与天理:朱熹(家礼)思想研究》《和刻本家礼校注》等书六部。以独立作者身份在《人文杂志》《国际汉学》等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其中十篇论文为《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年鉴》全文转载。研究成果获“第七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重庆市第九次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
目录
前言
绪论
第一章 中朝关系史料中的文化认同失落感
第一节 明亡而清替,朝鲜抉择两难
第二节 大中华失礼,小中华求诸己
第三节 “清夷”攘中国,“东夷”朝而不宗
第二章 朝鲜使节中国行记中的华夷观
第一节 晚明华制失正统,朝鲜俨然礼义国
第二节 王纲坠而蛮貊起,中华认同感沦丧
第三节 鸠占鹊巢腥秽熏,悲情痛叹季文兰
第三章 文化认同中的《家礼》东迁进路
第一节 《家礼》与东亚文化共同体
第二节 朝鲜礼学的范式沿革与声教异变
第三节 “礼义之邦”与“蛮貊之邦”易位
第四章 政治认同中的《家礼》国法化与士庶化
第一节 “家国礼法”关系的演进
第二节 建构朝鲜前期国法体系的家礼
第三节 从礼讼看朝鲜中期国法与家礼的分离
第四节 朝鲜后期法典的修订与士礼的多元性
第五章 朝鲜王朝通制与典章对《家礼》的继受
第一节 《经国大典》
第二节 《国朝五礼仪》
第三节 《国朝丧礼补编》
第六章 《韩国礼学丛书》所见朝鲜王朝礼书
第一节 朝鲜礼学宗派与“家礼”汉籍
第二节 《韩国礼学丛书》在域外汉籍整理中的价值
第三节 《韩国礼学丛书》补遗要点
第四节 《韩国礼学丛书》补遗一览表
结语
征引书目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