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记忆:1986-2016中国文化报创刊三十周年纪念

记忆:1986-2016中国文化报创刊三十周年纪念

作者:徐涟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5-01

ISBN:9787503963025

定价:¥6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记忆(1986-2016 中国文化报创刊三十周年纪念)》精选了《中国文化报》创刊30年来刊发的各种形式的新闻报道和评论等共130篇,作者均为中国文化报社编辑和记者。这些文章从亲历者的不同视角,折射中国文化发展繁荣的30年历程。一路繁花,留下芬芳记忆:杖笔前行,拥抱崭新明天……下一个30年,仍与您同行,与时代同步!
作者简介
暂缺《记忆:1986-2016中国文化报创刊三十周年纪念》作者简介
目录
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雒树刚对《中国文化报》创刊30周年的批示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努力创办有影响力的报纸
芳华初度(1986—1996)
科教电影生产中的几个问题——访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厂长万迪基
唯事业是重 唯团结是本——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骆玉笙
文学三十年(节选)
在寻觅美的路上——访女服装设计师李艳萍
中国,世界:既要横着比更要竖着比——访爱泼斯坦同志
提高文艺理论修养 加强观察生活训练——中央戏剧学院表演干部专修班举行汇报演出
此心与谁共 惟系故国情
只有善于竞争 才能踏出生路——上海出版界改革初貌
一个“走穴”者的自述
黄山行
自强不息 拼搏不止——记京剧作曲家关雅浓
人民的文化人民办——访七届人大代表、济南市市长翟永淳
喜剧队哪儿去了
天津的剧团建设搞得好
陈可之其人其画
圣火颂
他们都是共产党员——记宜兴灾区的乡文化站长们
不重复的神话世界——观北京龙庆峡第六届冰灯艺术节
在“阿诗玛”家做客
智欲圆而行欲方——王先霈教授访谈录
通俗文学怎么样了
三峡文物抢救工作刻不容缓——全国政协文物调查团考察三峡侧记
振翅的“凤凰”
图书馆喜忧录
李德伦的“历史癖”
文化记者,用好你的双刃剑——对一种“新批评”的批评
优化环境 突出特色——黑龙江省戏剧艺术蓬勃发展
戴耀明:一路搏击
声乐“奥运会”的金牌得主——第十届柴可夫斯基金奖获得者袁晨野
这里,没有出现“滑坡”——沅陵县文化工作纪实
植根民族艺术 为群众送歌献舞——鄂尔多斯歌舞剧团以艺术精品奉献群众
国产片票房收入向“大片”叫板
寻常百姓缘何不进歌舞厅
两个古老文明的握手——以色列文化官员访谈
时间的刻痕
摘翰振藻(1997—2006)
文化工作者要提高文化素养——访著名学者王朝闻
社区文化:我国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
广阔天地觅知音——四川省营山县川剧团的振兴之路
沈谱与范长江“走马灯”式的婚姻生活
三条路上三个人生
人民需要艺术 艺术更需要人民
华文文学:扎根本土面向世界
罗工柳和他的“金牌梦”
工作很忙很难,但很重要——杭州市文化市场稽查队队员董宏访谈
安徽省委省政府发出今年一号文件:进一步加快文化事业改革与发展
敬礼,“一分钟的演讲”!
也谈荧屏上的“沙子”
貌似公允的西方中心主义——评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继承与超越——中国近代文化史专家郑师渠谈五四新文化运动
问情何得深如许
一位沙漠考古学家对黄河断流的考察
抹不去的岁月留痕——记崇文区工人文化宫《老知青歌会》
最伟大的作家是上帝——近访刘震云
《生死抉择》热引发的文化思考
校园一朵民乐花
经纪人能否走上经理之路
国际友谊珍藏品何时才能有个家
傅彪:小角色堆出大明星
文化产业知识经济时代的动力
惛惛之事 赫赫之功
当代全球文化产业扫描
舞台摄影艺术之我见
舞台美术立体包装的喜与忧
怎样突破国有文化企业改制瓶颈——访著名经济学家唐丰义教授
打造王府文化世界名牌
从文化温饱迈向文化小康——天津宜兴埠镇农民文化需求调查
这一时刻写下历史——“台湾美术发展1950一2000”展在京举办
纵笔风云(2007—2016)
百年大师叶浅予
文化创新的几点思考
中国气息弥漫瓜纳华托
思念像泉水
江西卫东农民业余剧团:红土地上的乌兰牧骑
张家口影院拆迁事件调查
中国合唱比赛何时摆脱自娱自乐
师生情深一江水——怀念韩作黎
农村题材小戏小品创作喜中有忧
“总分馆制”使图书馆走近市民
雪中太行寻“虎”记
一座作家扛起的博物馆——关于航鹰的十年
昭陵“二骏”:流落异乡何时回
花香如故,清气满乾坤——“不负丹青——吴冠中纪念特展”侧记
政府“输血”,能否使文学刊物强健起来
一半是异域,一半却是古昔——日本行纪
给活跃的一小撮
续、断历史之利益情结
十年辛苦不寻常——《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出台记
当代“齐人”会脸红吗
血缘和文化是维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动力——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在台北会见中华文化联谊会代表团纪实
一座别具特色的明清城堡式建筑群走进山西皇城相府
稿酬缘何成“稿愁” 作家“讨薪”为哪般——出版社拖欠作家稿酬现象调查
时代赋予戏曲继承创新的良机
瑞芳老师远去的夏日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追忆启功先生
奇幻过后是什么——关于“少年派”的意识漂流
跨年晚会:“七年之痒”后走向何方
中国让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南苏丹首任驻华大使毛肯的中国故事
上海图书馆推出多项服务——技术服务双升级带动读者体验“新阅读”
演出未动舞美先行——巡演剧目舞美道具运输揭秘
“苦白”的启示
好的就是这一口儿——走访北京的民间曲艺票房
直指灵魂的《印象·普陀》
当代“磨针人”的钢铁坚守
舞剧该不该有字幕
惠民文化广场何以成了烂尾项目——河南辉县文化广场“文化苑”建设调查
黄巧灵:草根演出撑起百亿元市值
港澳非遗:呵护“油炸鬼”里的文化记忆
唤声姐姐叫萧红
中国动漫产业在“报告”——十年产业,五方力量,十二本《报告》
书香芬芳惹人醉——内蒙古包头市图书馆创新服务纪实
杭州:文化创意的天堂
别把儿童剧当做儿戏——第八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观察
公共文化涌动青春的力量
馆内艺术课堂: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英雄的艺术与艺术的英雄——评话剧《生如夏花》的典型方志敏
霸州老刘和他的书店
此刻,卖力、用心向老乡“汇报”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探秘
把两项法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电影《老炮儿》:“手艺”比较地道“规矩”需要反思
“最美文化站长”的平凡之美
30岁,有质朴,无沧桑——重访北京音乐厅
电影中无法忽视的“她”
“赛锣赛亮”,最温暖的乡愁
上海文化消费跃上新台阶
戏比天大 修身立德——谢涛:晋剧的守望者
有的偃旗息鼓,有的活跃依旧——山寨文艺社团调查
这是一次未完成的采访——专访梅葆玖先生追记
六十年、六代人、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十五贯》时隔60年再进京
小戏演活浙江新农村
为中塞两国人民心灵相通打开新渠道——记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奠基仪式
后记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