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半信半疑:刑事司法中的心理学
作者:(美)丹·西蒙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3-01
ISBN:9787313126122
定价:¥9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刑事司法与证据法译丛 半信半疑:刑事司法中的心理学》借用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瑕疵的侦查程序如何生产出错误的证据,而一个善意的陪审员又为何会将一个个无辜者送进监狱,却让那些真正的罪犯逍遥法外。侦查人员的任务诚然困难,并且总是带着偏见的倾向,因此经常导致其在评价犯罪嫌疑人供述的真实性时得出错误的结论、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强制审讯,并因此酿造了众多的虚假供述。目击证人对犯罪嫌疑人的辨认和对犯罪细节的描述取决于其经常被侦查人员的种种不当行为所扭曲的认知过程。而在法庭审判过程中,法官和陪审中却总是缺乏评估证人证言准确性的必要知识,特别是在面对所控犯罪引致的沸腾民意之时。西蒙教授从心理学的视角,对导致刑事错案的典型认知障碍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对如何提升侦查结果和审判裁决的准确性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作者简介
刘方权,福建建宁人,毕业于西南政法学院、四川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曾在美国加州州立大学萨克拉门托分校、美国纽约大学亚美法研究所、美国伊利诺依州州立大学香槟分校访学。译有《犯罪侦查的计算机搜查扣押与电子证据的获取》、《警察审讯与美国刑事司法》。陈晓云,福建福清人,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法学院,法学硕士,福建警察学院教授。著有《目击证人辨认问题研究一法学与心理学之双重视角》。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实验心理学的视角
二、程序失灵
三、案件类型学
四、研究的说明与限定
五、研究方法论问题
六、改革方向:准确而透明的证据
第二章 “我们就要锁定他了”——侦查动力学
一、侦查任务
二、认知因素
三、动机因素
四、一致性效应
五、五种偏见性推理机制
六、侦查的不透明性
七、布兰顿·梅菲尔德案件的侦查
八、改革建议
第三章 “警察,就是他”——目击证人辨认
一、辨认准确性综述
二、潜在的记忆过程
三、目击犯罪嫌疑人:事件因素
四、辨认犯罪嫌疑人:系统因素
五、改革的建议
六、重大突破:计算机化的列队辨认
第四章 “警察,事情就是这样”——目击证人对犯罪事件的记忆
一、准确性与完整性
二、人类记忆的一般特征
三、不完整的记忆
四、虚假记忆
五、真实记忆和虚假记忆的辨别
六、事件记忆的因素
七、提取:警察询问
八、改革建议
第五章 “承认吧,你是有罪的”——审讯犯罪嫌疑人
一、谎言的识别
二、行为分析询问法
三、审讯
四、改革建议
第六章 “我们认为被告有罪”——审判中的事实发现
一、证据的正洁性问题
二、人们在评估证言时的表现
三、使事实发现任务复杂化的其他因素
四、改革的建议
第七章 “去伪存真”——审判中的事实发现机制
一、交叉询问
二、陪审团指示
三、陪审员对公正的保证
四、控方过重的负担
五、陪审团评议
六、上诉和定罪后审查
七、结论与改革建议
第八章 向准确性迈进
一、准确性赤字
二、事实准确性的边缘化
三、对错误的否认
四、减少准确性赤字
致谢
索引
译后记
一、实验心理学的视角
二、程序失灵
三、案件类型学
四、研究的说明与限定
五、研究方法论问题
六、改革方向:准确而透明的证据
第二章 “我们就要锁定他了”——侦查动力学
一、侦查任务
二、认知因素
三、动机因素
四、一致性效应
五、五种偏见性推理机制
六、侦查的不透明性
七、布兰顿·梅菲尔德案件的侦查
八、改革建议
第三章 “警察,就是他”——目击证人辨认
一、辨认准确性综述
二、潜在的记忆过程
三、目击犯罪嫌疑人:事件因素
四、辨认犯罪嫌疑人:系统因素
五、改革的建议
六、重大突破:计算机化的列队辨认
第四章 “警察,事情就是这样”——目击证人对犯罪事件的记忆
一、准确性与完整性
二、人类记忆的一般特征
三、不完整的记忆
四、虚假记忆
五、真实记忆和虚假记忆的辨别
六、事件记忆的因素
七、提取:警察询问
八、改革建议
第五章 “承认吧,你是有罪的”——审讯犯罪嫌疑人
一、谎言的识别
二、行为分析询问法
三、审讯
四、改革建议
第六章 “我们认为被告有罪”——审判中的事实发现
一、证据的正洁性问题
二、人们在评估证言时的表现
三、使事实发现任务复杂化的其他因素
四、改革的建议
第七章 “去伪存真”——审判中的事实发现机制
一、交叉询问
二、陪审团指示
三、陪审员对公正的保证
四、控方过重的负担
五、陪审团评议
六、上诉和定罪后审查
七、结论与改革建议
第八章 向准确性迈进
一、准确性赤字
二、事实准确性的边缘化
三、对错误的否认
四、减少准确性赤字
致谢
索引
译后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