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多孔介质油气藏岩石表面气体润湿性理论基础与应用(精)
作者:蒋官澄
出版社: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12-01
ISBN:9787563651290
定价:¥12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多孔介质油气藏岩石表面气体润湿性理论基础与应用/石油石化学术文库》是以蒋官澄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通过对岩石表面气体润湿性的深入研究完成的。《多孔介质油气藏岩石表面气体润湿性理论基础与应用/石油石化学术文库》明确了气体润湿性的概念,建立了两种气体润湿性评价方法,研发了系列储层气润湿反转材料,并解释了实现气润湿反转的机理,探讨了气体润湿性对毛细管力、油/气/水分布和渗流规律的影响,最后介绍了气体润湿性在石油工程中的应用实例。相信《多孔介质油气藏岩石表面气体润湿性理论基础与应用/石油石化学术文库》的出版对石油院校师生、石油工程科研工作者、油田企业石油工程师等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并以此为基础加快研发非常规油气藏高效勘探开发新技术,从而推进我国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是有所裨益的。
作者简介
暂缺《多孔介质油气藏岩石表面气体润湿性理论基础与应用(精)》作者简介
目录
绪论
第1章 气体润湿性概念及研究现状
1.1 气体润湿性的提出
1.1.1 液体对固体表面的选择性润湿
1.1.2 油气藏岩石的润湿性及影响因素
1.1.3 气体对油气藏岩石的选择性润湿
1.2 气体润湿性(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气体润湿性国外研究现状
1.2.2 气体润湿性国内研究现状
1.2.3 超疏水理论研究进展
1.3 气体润湿性的概念/定义
第2章 气体润湿性评价方法和影响因素
2.1 传统润湿性评价方法
2.1.1 接触角法(Contact Angle)
2.1.2 Amott法
2.1.3 USBM法
2.1.4 相对渗透率曲线法(Relative Permeability Curyes)
2.1.5 显微镜观察法(Microscope Examination)
2.1.6 浮选法(Flotation)
2.1.7 毛细测量法(Capillarimetric Method)
2.1.8 自吸速率法(ImbibitionRates)
2.1.9 核磁共振张弛法(NMR-Relaxation)
2.1.1 0燃料吸附法(DyeAdsorption)
2.2 传统方法评价气体润湿性
2.2.1 毛细管力法评价气体润湿性
2.2.2 接触角评价气体润湿性
2.2.3 Washburn法评价气体润湿性
2.3 气体润湿性评价方法的建立
2.3.1 停滴法
2.3.2 气泡捕获法
2.3.3 气体润湿性评价方法的实验验证
2.4 气体润湿性的影响因素
2.4.1 气体润湿性的过程及实质
2.4.2 表(界)面自由能对气体润湿性的影响
2.4.3 测试基质性质对气体润湿性的影响
2.4.4 表面粗糙度对气体润湿性的影响
2.4.5 不同液体在气体润湿性岩样表面的润湿情况
第3章 表面活性剂类气润湿反转处理剂
3.1 氟碳表面活性剂气润湿反转处理剂的研发
3.1.1 氟碳表面活性剂概述
3.1.2 氟碳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3.2 表面活性剂气体润湿反转效果评价
3.2.1 FC911的气体润湿反转效果
3.2.2 FG40的气体润湿反转效果
3.2.3 FS811的气体润湿反转效果
3.2.4 FG1105的气体润湿反转效果
3.2.5 CTAB、FC、FS的气体润湿反转效果
3.2.6 FG40的适用条件及影响因素
3.2.7 FS811的适用条件及影响因素
第4章 聚合物类气润湿反转处理剂及气润湿反转机理
4.1 氟碳聚合物气润湿反转处理剂的研发
4.1.1 含氟丙烯酸酯无规共聚物
4.1.2 含氟丙烯酸酯核壳共聚物
4.1.3 含氟丙烯酸酯接枝多巴胺共聚物
4.1.4 含氟两亲性嵌段聚合物
4.2 岩心气润湿反转机理
4.2.1 气润湿反转机理的实验研究
4.2.2 气润湿性反转机理的量子化学研究
第5章 气体润湿性对岩石表面性质的影响
5.1 岩石的气体吸附能力
5.1.1 岩石气体吸附基础理论
5.1.2 岩石气体吸附能力的实验研究
5.1.3 岩石气体吸附能力的量子化学理论研究
5.2 黏土矿物的膨胀分散特性
5.2.1 蒙脱土的气润湿反转
5.2.2 Zeta电位
5.2.3 阳离子交换能力
5.2.4 膨胀性能
5.3 岩石的导电能力
5.3.1 饱和流体条件下的岩心电阻率
5.3.2 含气饱和度与岩石电阻率的关系
5.4 岩石的渗吸过程
5.4.1 岩心的气润湿反转
5.4.2 岩石单向渗吸过程
5.4.3 岩石逆向渗吸过程
第6章 气体润湿性对毛细管力、油气水分布和渗流状态的影响
6.1 单直毛细管的气体润湿性研究
6.1.1 毛细管中水驱气
6.1.2 毛细管中气驱水
6.1.3 毛细管中油驱气
6.1.4 毛细管中气驱油
6.2 刻蚀玻璃网络模型的气体润湿性研究
6.2.1 刻蚀玻璃网络模型的制作和实验方法
6.2.2 刻蚀玻璃网络模型研究气/水体系的气体润湿性
6.2.3 刻蚀玻璃网络模型研究气/油体系的气体润湿性
6.3 岩心的气体润湿性研究
6.3.1 岩心气测渗透率的影响
6.3.2 岩心驱替特性的影响
第7章 气体润湿性在石油工程中的应用
7.1 保护不同渗透性储层的系列钻井液新技术
7.1.1 目前各保护储层钻井液技术存在的缺点
7.1.2 保护低渗特低渗储层的改变岩石表面性质型钻井液新技术
7.1.3 保护中渗透储层的贴膜型钻井液新技术
7.1.4 保护高渗透、特高渗透储层的“零”损害协同增效型钻井液新技术
7.2 钻井液携屑技术
7.2.1 大位移井携屑技术发展现状
7.2.2 携屑剂FGC-1的制备与性能
7.2.3 FGC-1在模拟装置中携屑效果评价
7.3 低渗特低渗注水储层梯形保护技术
7.3.1 注水作业研究现状
7.3.2 梯形保护剂A
7.4 含油钻屑微乳除油技术
7.4.1 含油钻屑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7.4.2 含油钻屑除油剂的设计、制备与评价
7.4.3 现场应用
第1章 气体润湿性概念及研究现状
1.1 气体润湿性的提出
1.1.1 液体对固体表面的选择性润湿
1.1.2 油气藏岩石的润湿性及影响因素
1.1.3 气体对油气藏岩石的选择性润湿
1.2 气体润湿性(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气体润湿性国外研究现状
1.2.2 气体润湿性国内研究现状
1.2.3 超疏水理论研究进展
1.3 气体润湿性的概念/定义
第2章 气体润湿性评价方法和影响因素
2.1 传统润湿性评价方法
2.1.1 接触角法(Contact Angle)
2.1.2 Amott法
2.1.3 USBM法
2.1.4 相对渗透率曲线法(Relative Permeability Curyes)
2.1.5 显微镜观察法(Microscope Examination)
2.1.6 浮选法(Flotation)
2.1.7 毛细测量法(Capillarimetric Method)
2.1.8 自吸速率法(ImbibitionRates)
2.1.9 核磁共振张弛法(NMR-Relaxation)
2.1.1 0燃料吸附法(DyeAdsorption)
2.2 传统方法评价气体润湿性
2.2.1 毛细管力法评价气体润湿性
2.2.2 接触角评价气体润湿性
2.2.3 Washburn法评价气体润湿性
2.3 气体润湿性评价方法的建立
2.3.1 停滴法
2.3.2 气泡捕获法
2.3.3 气体润湿性评价方法的实验验证
2.4 气体润湿性的影响因素
2.4.1 气体润湿性的过程及实质
2.4.2 表(界)面自由能对气体润湿性的影响
2.4.3 测试基质性质对气体润湿性的影响
2.4.4 表面粗糙度对气体润湿性的影响
2.4.5 不同液体在气体润湿性岩样表面的润湿情况
第3章 表面活性剂类气润湿反转处理剂
3.1 氟碳表面活性剂气润湿反转处理剂的研发
3.1.1 氟碳表面活性剂概述
3.1.2 氟碳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3.2 表面活性剂气体润湿反转效果评价
3.2.1 FC911的气体润湿反转效果
3.2.2 FG40的气体润湿反转效果
3.2.3 FS811的气体润湿反转效果
3.2.4 FG1105的气体润湿反转效果
3.2.5 CTAB、FC、FS的气体润湿反转效果
3.2.6 FG40的适用条件及影响因素
3.2.7 FS811的适用条件及影响因素
第4章 聚合物类气润湿反转处理剂及气润湿反转机理
4.1 氟碳聚合物气润湿反转处理剂的研发
4.1.1 含氟丙烯酸酯无规共聚物
4.1.2 含氟丙烯酸酯核壳共聚物
4.1.3 含氟丙烯酸酯接枝多巴胺共聚物
4.1.4 含氟两亲性嵌段聚合物
4.2 岩心气润湿反转机理
4.2.1 气润湿反转机理的实验研究
4.2.2 气润湿性反转机理的量子化学研究
第5章 气体润湿性对岩石表面性质的影响
5.1 岩石的气体吸附能力
5.1.1 岩石气体吸附基础理论
5.1.2 岩石气体吸附能力的实验研究
5.1.3 岩石气体吸附能力的量子化学理论研究
5.2 黏土矿物的膨胀分散特性
5.2.1 蒙脱土的气润湿反转
5.2.2 Zeta电位
5.2.3 阳离子交换能力
5.2.4 膨胀性能
5.3 岩石的导电能力
5.3.1 饱和流体条件下的岩心电阻率
5.3.2 含气饱和度与岩石电阻率的关系
5.4 岩石的渗吸过程
5.4.1 岩心的气润湿反转
5.4.2 岩石单向渗吸过程
5.4.3 岩石逆向渗吸过程
第6章 气体润湿性对毛细管力、油气水分布和渗流状态的影响
6.1 单直毛细管的气体润湿性研究
6.1.1 毛细管中水驱气
6.1.2 毛细管中气驱水
6.1.3 毛细管中油驱气
6.1.4 毛细管中气驱油
6.2 刻蚀玻璃网络模型的气体润湿性研究
6.2.1 刻蚀玻璃网络模型的制作和实验方法
6.2.2 刻蚀玻璃网络模型研究气/水体系的气体润湿性
6.2.3 刻蚀玻璃网络模型研究气/油体系的气体润湿性
6.3 岩心的气体润湿性研究
6.3.1 岩心气测渗透率的影响
6.3.2 岩心驱替特性的影响
第7章 气体润湿性在石油工程中的应用
7.1 保护不同渗透性储层的系列钻井液新技术
7.1.1 目前各保护储层钻井液技术存在的缺点
7.1.2 保护低渗特低渗储层的改变岩石表面性质型钻井液新技术
7.1.3 保护中渗透储层的贴膜型钻井液新技术
7.1.4 保护高渗透、特高渗透储层的“零”损害协同增效型钻井液新技术
7.2 钻井液携屑技术
7.2.1 大位移井携屑技术发展现状
7.2.2 携屑剂FGC-1的制备与性能
7.2.3 FGC-1在模拟装置中携屑效果评价
7.3 低渗特低渗注水储层梯形保护技术
7.3.1 注水作业研究现状
7.3.2 梯形保护剂A
7.4 含油钻屑微乳除油技术
7.4.1 含油钻屑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7.4.2 含油钻屑除油剂的设计、制备与评价
7.4.3 现场应用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