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小白礁I号清代沉船遗址发掘报告

小白礁I号清代沉船遗址发掘报告

作者: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象山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4-01

ISBN:9787030609960

定价:¥26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小白礁I号”清代沉船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披市象山县石浦镇东南约26海里的北渔山岛小白礁北侧水下24米。该沉船遗址的发掘是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重点项目之一,也是浙江头一个水下考古发掘项目。《“小白礁I号”——清代沉船遗址发掘报告》不仅因其众多珍贵的出水文物和中西合璧的船体构造为社会所关注,更因其先进的工作理念、科学的考古方法、创新的科技应用、超前的保护意识和多重的安全保障,被业界誉为“我国水下考古走向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又一重要标识”“我国水下考宵的又一刨新之作”,并荣获2011~2015年度“田野考古奖”三等奖。(“小白礁I 号”一一清代沉船遗址水下考古发掘报告》一书,就是对该沉船遗址的考古经过与主要成果做的总结报告。
作者简介
暂缺《小白礁I号清代沉船遗址发掘报告》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总序 (i)
前言 (iii)
第一章 自然地理与历史沿革 (1)
第一节 自然地理 (1)
一、地理位置 (1)
二、地质地貌 (3)
三、土壤植被 (3)
四、气象水文 (4)
五、渔业资源 (5)
第二节 历史沿革 (6)
一、象山历史沿革 (6)
二、石浦历史沿革 (7)
三、渔山列岛开发史 (9)
第二章 水下考古调查与发掘 (12)
第一节 调查经过 (12)
一、普查发现 (12)
二、重点调查 (17)
第二节 发掘经过 (18)
一、遗址表面清理 (18)
二、船载遗物发掘 (19)
三、沉船船体发掘 (23)
第三章 沉船遗迹 (31)
第一节 埋藏环境 (31)
第二节 遗址堆积 (35)
第三节 船体遗迹 (36)
第四节 器物分布 (36)
第四章 出水遗物 (39)
第一节 船体构件 (39)
一、龙骨 (40)
二、肋骨及相关构件 (44)
三、船壳板 (55)
四、舱室构件 ( 70)
五、桅座 (81)
第二节 出水器物 (82)
一、青花瓷器 ( 84)
二、五彩瓷器 (113)
三、陶器 (118)
四、金属器 (121)
五、其他 (129)
第五章 出水文物保护 (131)
第一节 现场文物保护 (131)
一、保护经过 (131)
二、保护情况 (132)
第二节 室内保护与展示 (144)
一、实验室保护修复 (144)
二、对外展示宣传 (148)
第六章 初步认识 (150)
第一节 沉船年代与性质 (150)
第二节 沉没原因 (151)
第三节 始发港与目的地 (152)
第四节 船体特征与工艺 (154)
第五节 造船用材与建造地 (155)
注释 (156)
附表 (162)
宁波象山“小白礁I号”清代沉船出水船体构件一览表 (162)
附录 (173)
附录一 宁波象山“小白礁I号”清代沉船树种鉴定和用材分析 ( 173 )
附录二 宁波象山“小白礁I号”清代沉船复原研究初探 (188)
Abstract (203)
后记 (205)
插图目录
图一 渔山列岛GEOEYE-1全色0.5米分辨率遥感影像 (2)
图二 “小白礁I号”沉船遗址历年工作 ( 12)
图三 《郑和航海图》中的“鱼山”航线图 (13)
图四 水下考古潜水探摸示意图 (15)
图五 “小白礁I号”沉船遗址平、剖视及出水器物分布图(2008年普查草绘) (16)
图六 “小白礁I号”沉船遗址平、剖面及部分遗物分布图(2009年调查实测) (插页)
图七 2014年船体发掘具体实施过程 (26)
图八 “小白礁I号”沉船遗址平、剖面图(2012年发掘实测) (37)
图九 “小白礁I号”沉船船体遗迹平、剖面图(2014年发掘实测) (插页)
图一〇 艏龙骨 (41)
图一一 主龙骨 ( 42)
图一二 艉龙骨 (45)
图一三 龙骨搭接图 (45)
图一四 肋骨和相关构件平面分布图及船底肋骨后视图 (插页)
图一五 船底肋骨 (49)
图一六 舷侧肋骨 (52)
图一七 肋骨补强材、肋骨补强板 (53)
图一八 内层船壳板平面分布图 (56)
囹一九 龙骨翼板 (57)
图一〇 内层船壳板 (59)
图二一 外层船壳板平面分布图 (66)
图二二 外层船壳板 (67)
图二三 龙骨与龙骨翼板连接方式示意图 (68)
图二四 舱室构件平面分布图 (71)
图二五 隔舱板 (72)
图二六 隔舱板与压条、隔舱板扶强材的钉连 ( 73)
图二七 铺舱板 (75)
图二八 隔舱板补强材与顶杠位置示意图 (78)
图二九 部分舱室构件 (79)
图三〇 桅座 ( 81)
图三一 青花篆文方形印章 式款 (85)
图三二 缠枝花卉纹弧腹青花瓷碗(大碗) (86)
图三三 缠枝花卉纹弧腹青花瓷碗(中碗) (88)
图三四 缠枝花卉纹弧腹青花瓷碗(中小碗) ( 90)
图三五 缠枝花卉纹弧腹青花瓷碗(小碗) (92)
图三六 灵芝纹弧腹青花瓷碗 (104)
图三七 斜腹青花瓷碗 (105)
图三八 青花瓷豆 (107)
图三九 青花瓷盘、碟 (109)
图四〇 青花瓷杯、勺、盖、灯盏 (111)
图四一五 彩瓷碗、罐 (1 14)
图四二五 彩瓷盖 (116)
图四三 陶器 (118)
图四四 出水器物 (120)
图四五 陶器 (121)
图四六 铜钱 (123)
图四七 铜制品 (126)
图四八 锡制品 (127)
图四九 铅、镩、银制品 (128)
图五〇 其他出水器物 (130)
图五一 “小H礁I号”沉船出水船体构件现场保护流程图 (140)
图五二 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沉船修复展示室平面图 ( 147 )
图版目录
图版一 宁波市地图上的渔山列岛
图版二 渔山列岛岛礁分布图
图版三 海蚀崖、五虎礁
图版四 北渔山灯塔、渔村
图版五 “小白礁I号”沉船遗址位置示意图
图版六 水下考古综合物探示意图
图版七 海床表面的船材、石板
图版八 成排成摞的青花瓷碗
图版九 水下考古发掘分层示意图
图版一〇 2012年度“小白礁I号”沉船遗址发掘
图版一一 2014年度“小白礁I号”沉船遗址发掘
图版一二 三维声呐成像、三维激光扫描
图版一三 工作船锚定在“小白礁I号”沉船遗址正上方
图版一四 “小白礁I号”沉船遗址地势、器物上附着生物
图版一五 水下船体构件
图版一六 艏龙骨
图版一七 主龙骨
图版一八 艉龙骨
图版一九 船底肋骨(肋东8)
图版一〇 船底肋骨(肋东15)
图版二一 船底肋骨(肋东16)
图版二二 船底肋骨(肋东21)
图版二三 船底肋骨(肋东22)
图版二四 舷侧肋骨(肋西13,原编号为肋西11)
图版二五 舷侧肋骨(肋西20,原编号为肋西18)
图版二六 肋骨补强材、肋骨补强板及船体构件连接情况
图版二七 内层船壳板(壳西4-3/3内嵌于壳西4-2/3)
图版二八 内层船壳板(壳ff14-3/3)
图版二九 内层船壳板(壳西8-1/4)
图版三〇 内层船壳板(壳西10-2/4)
图版三一 内层船壳板(壳东2-5/5)
图版三二 外层船壳板(主龙骨下1-1/3)
图版三三 外层船壳板(壳东下7-3/4)
图版三四 船壳板连接方式
图版三五 船壳板连接方式
图版三六 隔舱板(隔1)
图版三七 隔舱板(隔2)
图版三八 隔舱板(隔3)
图版三九 铺舱板(铺6、铺22、铺28)
图版四〇 隔舱板补强材
图版四一 顶杠(原编名为“凸木”)
图版四二 压条(压4,原编号为压5)
图版四三 压条(压5,原编号为压6)
图版四四 桅座
图版四五 缠枝花卉纹弧腹青花瓷碗(大碗)
图版四六 缠枝花卉纹弧腹青花瓷碗(中碗)
图版四七 缠枝花卉纹弧腹青花瓷碗(中小碗)
图版四八 缠枝花卉纹弧腹青花瓷碗(小碗)
图版四九 灵芝纹弧腹青花瓷碗
图版五〇 斜腹青花瓷碗
图版五一 斜腹青花瓷碗
图版五二 青花瓷豆
图版五三 青花瓷盘
图版五四 青花瓷盘、碟
图版五五 青花瓷杯
图版五六 青花瓷勺、盖
图版五七 青花瓷灯盏、五彩瓷碗
图版五八 五彩瓷罐
图版五九 五彩瓷罐、盖
图版六〇 五彩瓷盖
图版六一 五彩瓷盖
图版六二 陶器
图版六三 陶器
图版六四 陶器
图版六五 铜制品
图版六六 锡、铅、锌制品
图版六七 出水器物
图版六八 出水器物
图版六九 现场文物保护
图版七〇 现场文物保护
图版七一 现场文物保护
图版七二 出水文物保护
图版七三 “水下考古在中国”专题陈列
图版七四 木材样品解剖特征
图版七五 术材样品解剖特征
图版七六 木材样品解剖特征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