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魔法外套

魔法外套

作者:[意] 迪诺·布扎蒂,Dino,Buzzati 著,倪安宇 译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4-01

ISBN:9787220112966

定价:¥45.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魔法外套》是意大利作家迪诺·布扎蒂的短篇小说集,收录现代寓言小说42则。这些小说的内容包括:被不存在的鲨所追踪、与一栋房子坠入爱河、去地铁通道深处寻访地狱……阅读布扎蒂的小说,如穿行在一幕幕超现实的场景之间,幽默、荒诞、奇想扑面而来。 迪诺·布扎蒂被誉为“意大利的卡夫卡”,博尔赫斯曾将他的长篇小说《鞑靼人沙漠》列入“私人藏书”。
作者简介
  著者简介 迪诺·布扎蒂(Dino Buzzati,1906—1972) 20世纪意大利著名作家,同时也是记者和画家。他一生创作颇丰。二战时曾以特派员身份赴非洲,看到埃塞俄比亚一望无际的荒凉景象后,开始构思《鞑靼人沙漠》。这本书1940年出版,奠定了他的文坛地位。《魔法外套》是他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作品四十余篇。其他重要作品还有:《山里的巴尔纳博》《神秘商店》《瓦尔·莫雷尔的奇迹》等。布扎蒂小说中的荒诞感和存在主义意蕴,让人们常常把他与卡夫卡、加缪联系在一起。 译者简介 倪安宇,淡江大学大众传播系学士,威尼斯大学意大利文学研究所肄业。旅居威尼斯近十年,曾任威尼斯大学中文系口笔译组成员、辅仁大学意大利文系专任讲师,现专职文字工作,译著有《我是说谎者:费里尼的笔记》《巴黎隐士:卡尔维诺自传》《玫瑰的名字》等。
目录
真实与虚幻之间的小距离 (译者序)
 
一切从上帝开始,后仍归于上帝。
在天上的主有心启发下,众天使有了在诸星球间加上地球的灵感,并且让那小小的球体上有各式各样会生、老、病、死的生命。上帝也莞尔。于是天使们便兴高采烈地将所有生命的设计图(实物比例)呈献给他们的大家长看。鲸获得满堂彩,恐龙引发议论纷纷,狗、玫瑰和跳蚤显见前途无量。这时猥猥琐琐出现的一个大天使挤到主的面前,不顾众人非议展开了自己的设计图:人类。线条不够流畅,毛发东一撮西一撮,貌似猴子,模样滑稽,笨拙难看。可是设计师说:“万物中,他们将是理性、知道您的存在、懂得敬仰您的。他们会兴建巨大的庙宇,浴血奋战,使您荣耀。”上帝不是不知道后果为何(“你是说知识分子?……离知识分子好远一点……这个人类啊,你给他一点甜头,他可以给你搞出一堆事来……”),然而刺激游戏的诱惑难挡,于是乎有了人类,以及所有因为一时任性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上帝的任性之作只有人类吗?
迪诺·布扎蒂(Dino? Buzzati)一九〇六年出生于米兰,童年及成年后分别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二十世纪的种种迹象,如果朝现代化及非精英社会迈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帝国主义的扩张,原本昭示着美好的前程,却因为战争顿时化为乌有,意大利在次世界大战后面临了政治的积弱不振,社会动荡,心理上渴望强人领导的需求日增,造就了法西斯的崛起,以维持“秩序”之名行强权之实,进而宣布独裁(一九二五年)。毕业自法律系的迪诺·布扎蒂于一九二八年进入报业工作,担任地方记者,一九三九年任非洲特派员。
作为知识分子,却无法发挥知识分子直言敢谏的批判角色,迪诺·布扎蒂应该有极其深刻的内疚和焦虑,还有自抑心理。纵握有一支笔,在必须“客观”陈述的新闻报道中却找不到宣泄管道,他转而寄情于文学。
同时期,卡夫卡的作品已经广为世人所认识。对乌托邦的期待落空,二十世纪初维也纳政治、文化地位的日趋式微对当时整个中-东欧的影响甚巨,视这段历史为人只要存在便无法避免的伤口的卡夫卡,在文字间透露出虚无主义的阴郁、凝滞、空虚,“说尽一切却什么也不予肯定”(加缪语)。迪诺·布扎蒂在结束非洲之旅,着手进行小说《鞑靼人沙漠》的创作时(一九四〇年出版)毫不掩饰他对卡夫卡的仰慕。
但布扎蒂毕竟是新闻人,关注的对象是包括他自己在内的芸芸众生,是入世的。而且不同于卡夫卡的专研语言(锋利、不带感情、超乎现实的隐喻笔触),布扎蒂视语言为媒介、沟通的工具,然后在看似“正常”的基础上架构一个神秘、荒谬的世界,随着故事铺陈,让挥之不去的心底梦魇慢慢在文字间浮现。
在一九六六年出版的这本短篇小说集《魔法外套》中,他屡次借造物主或人称表达对知识分子的鄙夷,说明了布扎蒂即使在极权时代结束后对自身角色认识上仍抱持相当的不信任与焦虑,在偌大的不安笼罩下,虽然有时候撇开了沉重的说教式叙述,改以戏谑口吻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怀抱重建梦的人说出自己的悲观看法,却挥不去自然形成的神秘色彩。这些神秘色彩仿佛为人类种种无常找到了依靠和借口。
以报道者(上帝?)之姿端坐于现实之上居高俯瞰,看尽人间百态,有得失,有嘲讽,有觉悟,有批判,直看到起了《凡心》,因为在人类的追求过程中“又找到了生气、活力、哭泣、绝望、青春的生涩力量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刹那间天上—人间∕真实—虚幻的距离被拉近了,人们对极乐至福的渴望不再遥不可及,因为造物主决定纵身一跳,与我们同在。虽说当他点头同意人类的设计图时,是这一切苦难、喜悦、期待的开始,却也是现实真正落地生根的时候。 倪安宇
 
  意大利文版导读
 
“你看到那个浮出海面跟着我们的,”罗伊船长跟他的儿子史蒂凡诺说,“不是一个东西,是一只鲨。是全世界水手闻之丧胆的鲨鱼。神秘、凶猛……”
史蒂凡诺继承父志后(一开始也曾经试着要过陆上生活),终其一生跑遍了五湖四海。而那魔鬼,如影随形,出现在每一处海平线上默默地守候。来日不多的史蒂凡诺决定向命运挑战,主动去找鲨。结果,“我跟你走遍全世界,不是你所认为的是为了吃你,”鲨对史蒂凡诺说,“只是因为海神要我把这个交给你。”史蒂凡诺认出那是象征财富、权力和爱情的海珍珠,明白自己错了,可是太迟了。
有被迫害妄想的布扎蒂,不能不摇身一变,成为作家布扎蒂。鲨是永远紧咬着我们不放的厄运、疾病、死亡。但也有可能代表幸福、好运。你怎么知道?
未揭示的秘密如此遥远,一直呼唤着,而人始终选错时机,于是只得透过永远互相矛盾的种种来诠释一生。我们被命运所左右,未必注定乖舛,可是我们不相信,因而与之对立。遍寻蛛丝马迹,又不懂得解读。或许是代代相传的恐惧,人类流传这样的神话:我们不愿接受命运不确定性和等待的安排。我们什么都要,一刻也等不及,却总是晚一步或错失时机。
迪诺·布扎蒂,一九〇六年十月十六日生于意大利贝鲁诺市(Belluno)附近的圣佩雷葛林诺(San?Pellegrino),出身于富裕的威尼托家族,为匈牙利后裔,有深厚的文化传统。父亲朱利欧·契撒雷是帕维亚大学(Universita?di?Pavia)和米兰博孔尼大学(Universita?Bocconi?di?Milano)的国际法教授;母亲阿芭·芒托瓦尼是位多愁善感、饱读诗书的女性;外祖父行医,舅舅则是知名作家迪诺·芒托瓦尼。迪诺·布扎蒂从小就热爱音乐,小提琴和钢琴都很拿手,初中和高中皆就读于米兰的帕理尼中学;为接续家庭文人传统,大学读的是米兰大学法律系,一九二八年毕业。
一九二六年至一九二八年布扎蒂入伍服役,成为军校学生。这期间他开始对同胞反感的种种产生了高度兴趣:纪律、责任感、时间,这些军中生活的“几何理论”在他后来的作品《鞑靼人沙漠》,及许多短篇中都是相当重要的主题。
退伍后,应征《晚邮报》的工作,于一九二八年十月七日以实习生名义被录用。热忱、积极及他的个人特质与聪颖,都有助于他在新闻工作上的表现。结束了七年忙碌但丰富的地方记者生活后,他从音乐评论版副主编,到地方版主编、特派员、战地记者,做到总编;后来拒接社长一职,只是因为过于自谦,类似这样的例子日后还会出现,甚至接近自我贬抑。
布扎蒂开始在文学领域崭露头角时(一九三〇年着手长篇小说《山上的巴纳伯》的写作,于一九三三年出版),文学界掌握在亲法西斯的作家和艺术家手中。可是布扎蒂编织幻想世界、与读者分享人性挣扎的风格,跟极权思想及其执行面保持了一定的距离。
《山上的巴纳伯》之后,一九三五年出版了《老森林的秘密》,用心底欲望、童年景象或无意识的幽暗影像来表现似梦似幻或者身处噩梦中的氛围,奠定了布扎蒂道德寓言作家的名声。
一九三九年,布扎蒂正式展开他的特派员生涯:除了埃塞俄比亚外,他的足迹还到过东非和南非。看到埃塞俄比亚一望无际的凄凉、悲伤景象,开始构思后来出现在长篇小说《鞑靼人沙漠》中的“沙漠”这个隐喻场所。
一九四〇年《鞑靼人沙漠》出版,立刻确定了布扎蒂的文学地位:不仅是对他过去作品的见证,由此也预见了他未来的成绩。期待、焦虑、挣扎、时间、孤独、迷惘的爱、死亡都是他常诠释的情感,也是对他和所有人而言值得玩味的议题。
布扎蒂因《鞑靼人沙漠》获得评论界的青睐,他小说中的神秘、晦涩氛围,人与外界非理性、荒诞、匪夷所思的关系,为他博得了“意大利卡夫卡”之名,不过此说曾引起多方争议,后来予以重新评估。《鞑靼人沙漠》之后,足足过了二十年,布扎蒂的第二本长篇小说才问世。这期间,他出版的作品主要是短篇小说集,如《七位信使》(一九四二年)、?《史卡拉歌剧院之谜》(一九四九年)、?《那一刻》(一九五〇年)、?《垮台的巴利维纳》(一九五七年)、?《短篇六十则》(一九五八年)、?《魔法演练》(一九五八年)。
一九六〇年《伟大肖像》出版,是一部着眼于科幻、心理问题的长篇小说。此外,那几年对已经享誉国内外的布扎蒂而言,比较重要的事件还有《临床案例》经加缪翻译后搬上法国舞台;至于个人方面,一九六一年母亲去世。
一九六三年,布扎蒂以长篇小说《相爱一场》在意大利文学界喧腾一时,毁誉参半,有人评价其为现代文学诠释情感的力作,有人则认为是沉沦于情欲的淫秽之作。
布扎蒂同时也是位诗人,一九六五年出版了两本诗集:?《皮克上尉及其他诗选》,以及《对不起,主教堂是在哪一个方向?》。
除此之外,他也展现了其他才华:绘画并非只是业余的喜好,一九六九年出版的《漫画诗篇》是现代版的奥菲欧和爱欧里蒂齐的故事,图文并茂;至于《瓦·莫雷的奇迹》则结合了训世警句及信仰者的还愿图像。
一九六六年他与阿美莉娜·安东尼亚兹结婚,并有短篇小说《魔法外套》的结集出版,两年后问世的是短篇小说精选集《神秘小店》,可以说是他神秘、幻想风格的代表作品。
七十年代初,布扎蒂的健康情形每况愈下,按他自己的说法是“举步维艰”,已走到了人生尽头。一九七一年住进米兰的圣母疗养院,只来得及看到《暗夜》(发表在《晚邮报》文章的选集)出版,却不及看到收录早期精彩新闻报道的《人间报道》(一九七二年)的印行。
一九七二年一月二十八日下午,布扎蒂逝世。当天风雨交加,米兰都会呈现出意想不到的奇幻风貌,以他笔下某些英雄人物同样的优雅姿态,布扎蒂离开了人世。
他死后,作品不断再版,其书信、短文、随笔和众多已整理好但尚未发表的作品也陆续结集成册。尽管布扎蒂与“梦幻”被画上了等号,那是他打开事实之门恰当的钥匙,是异于此时、此地的表现手法,是对可能性的不设限的质疑,但布扎蒂留给我们的财产更是他掷地有声、就多方面寻求解答的真实创作。由看起来并不丰富的调色盘泉涌出不同的色调、笔触、层次和变幻,灵巧地目视生活中种种变化而相互调和、混合、结合、综合一致。
在《魔法外套》一书中,布扎蒂一贯的嘲讽手法结合了变幻风格(《造物》《床边故事》);有时候为短篇的悲剧涂上颜色(“撒旦”往往慈眉善目,不过一旦笑眯眯地现身,主角的命运已然注定);亦有结合写实报道(《无名将军》《周末》)及自我贬抑(《给社长的一封密函》《作家的秘密》《两个司机》)风格的;另外还有嘲讽、感人的短篇如《谦逊》《花园里的小土丘》《嫉妒》。
布扎蒂幻想中亦不乏幽默(《错误的死讯》);或者利用修辞达到感人效果(《要是?》);或选择谜语(《暧昧情愫》);或历史-存在主义的小品(《可怜的小孩》《账单》)。另外有些短篇则有着社会批判色彩(《老人猎杀小组》《蛋》《坠落的女孩》《衰竭》);或说教意味(《魔法外套》《分身术》),布扎蒂的作品向来不乏社会及道德寓意。
自然也有一些惊悚的尝试(《第十八洞》《甜蜜夜晚》);或超现实手法(《泰迪男孩》),及感人、真诚的宗教性(《讨债鬼》《凡心》《圣坛》);夹杂了诡异气氛、具神学争议性的背景和出人意表的属于形而上的质问。《世纪地狱之旅》算是例外,接近中篇小说,多样的主题难以一一列举,以暗喻手法记录世间人和生活的点点滴滴。
“四月三十七号。”哪一年并不重要,书中的迪诺·布扎蒂以人称受命采访米兰地铁。据说地下挖掘工程进行中,找到了—地狱之门。以写实报道手法呈现这出以地狱为背景的喜剧,以世纪地狱之旅为题,布扎蒂向我们描述他的亲身经历。按照那里的规定,凡入境者皆得遵照当地的习俗并承担一切后果。作者便以被打入地狱的身份,在那里住上一段时间。趁机告诉大家相较于地狱,我们的日常生活并没有好到哪里去。布扎蒂后下结论说:“连我这个去过地狱的人都说不清楚究竟地狱真的是在冥界,还是在那里和我们这里之间游走。就我所闻所见,我倒怀疑地狱根本就在我们这里……”
在一次访谈中,布扎蒂曾经说,他的幻想其实始终是以事实做蓝图。他举例时就提到但丁。但丁在地狱里除了前所未闻的妖魔或难以置信的死亡景象外,还看到了朋友、邻居,以及他同一时代的政治、宗教和民间人物。
若以为短篇是文学创作中较为容易的类型就错了。虽然相较于长篇小说其篇幅较短,但绝不代表在追求完美形式、理想文学韵味时所费心力更少。短篇由来已久,兼具传统和创新,有限的篇幅足以赋予人物灵魂、架构剧情,让情感活起来。
如果要问布扎蒂“为什么写短篇”,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复你:“为什么要写长篇?”短篇也可以深刻描绘人物、命运、欲望;或罗织魔法、秘密;消解理性的事实,让幻想成真。所以他选择短篇,要感动、震撼读者,引导他们更深入生活并探讨每天面对的生死之谜:探讨不寻常的存在,一如探讨存在的不寻常。
布扎蒂每一本短篇小说集的魅力同时也在于它的架构。有情境的巧妙安排和不同案例的交织穿插;人物因其社会背景及心理描写所以鲜活;场景依据时空而转换(虚构或幻想)。
他短篇的结构形式往往受到新闻稿模式的影响。新闻与文学之间的模糊界限由这位热爱神秘的新闻工作者以不苟的精确找到了良好的关系:所以他的短篇中同时有惊奇与焦虑,纪实与幻想—超现实、虚幻与现实。
“当我在叙述一件虚构事件时,”布扎蒂在他的日记中写道,“我必须让它看起来可行而且不得不然。虚幻应该要尽可能地接近事实。”
关于他的写作风格,布扎蒂说:主题越天马行空,短篇本身就应该越干净、简洁且扼要。所以《魔法外套》一书跟他其他作品一样,简单、节制、一致。他用的是未经修饰、不造作的口语:我们每天交谈、用以沟通的语句。
刻意避开矫饰的语言,布扎蒂展现了他多样的表达能力。在短篇之间,在剧情铺陈和给予解答的游戏之间,即便平淡无奇的话,甚至陈腔滥调,都有它的模棱两可、玄秘、虚幻和令人害怕的力量。布扎蒂证明了不需要玩弄繁复的风格,一样可以塑造超现实情境。当你越过了常理的分界,或因与果之间的逻辑关系被淡化,或让不可能的事成为可能,对自然法则丧失信心,朦胧和神秘取而代之时,即使稀松平常的言语、一般的口语、平铺直叙的结构也同样具有震撼力及神奇的魅力。只要一个恰如其分的形容词,适当的韵律、节奏,就可以将朴素、利落的新闻体转换成有无限想象空间、抒发情感的文学作品。
布扎蒂在传递隐喻、启发、死亡、边界、天堂、冥思、走投无路、世界末日这些他创作的基本主题时并不多言。是害怕,就写害怕,他长于运用文字的组合或排列来精确传达惊慌、沉重、心神不宁、不安、魔幻和梦境的感觉。
布扎蒂的写作秘密是可以解释的,却未必能够模仿:次阅读布扎蒂或许会觉得浅显天真,其实他对文字的认识与其对人生的领悟同样深刻。 克劳迪欧·托斯卡尼(Claudio?Toscani)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