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览胜
-
苏州状元李嘉球著苏州的历史源远流长,建城二千五百多年以来,文化积淀十分浓厚。在这块得天独厚而又美丽富饶的土地上,世世代代的苏州人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吴地文化,并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而在华夏文化史上占有着重要的位置。苏州地灵水秀,人文荟萃。先辈们在这里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其丰厚性体现在古城名镇、园林胜迹、街坊居民以至丝绸、刺绣、工艺珍品等丰富多彩的物化形态,体现在昆曲、苏剧、评弹、吴门画派等门类齐全的艺术形态,还体现在文化心理的成熟、文化氛围的浓重,等等。千百年来苏州人才辈出,如满天繁星,闪烁生辉。文化底蕴的厚重深邃和文化内涵的丰富博大,是苏州成为中华文苑艺林渊薮之区的重要原因。
-
大理导游尹明举主编;大理州文联编撰大理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总面积29459平方公里,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山川秀丽,四季如春,是祖国大西南一块待开发的宝地。全州辖一市十一县,是一个居住着汉、白、彝、回、傈僳、藏、纳西等26个民族的地区,1999年末总人口326.0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50%,其中白族人口108.53万人,是一个以白族为自治民族的自治州,是闻名于世的电影“五朵金花”的故乡。州府所在地大理市,是滇缅、滇藏公路交汇地,滇西的交通枢纽;是历史上我国与东南亚各国文化交流、通商贸易的重要门户;是唐代南诏和宋代大理国五百年都邑所在地,素称“文献名邦”;以“风、花、雪、月”著称的大理,现为国家对外开放城市、全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和44个风景名胜区之一、全国文化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的南诏崇圣寺三塔,剑川石宝山石窟,宾川佛教圣地鸡足山,以及挺拔雄伟的苍山,明媚清澈的洱海,蝴蝶泉的湖光山色,构成了一幅美丽而又神奇的画卷。大理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文物古迹,优美的民族风情为特色而闻名遐迩,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这本书,以国家级的大理风景名胜区、大理历史文化名城、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为主,突出新近推出的九条二三日旅游线路,对在中外都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80个景点作了简明快的介绍,涉其境,揽其胜,再读其书,听导游介绍,便将悠远,神奇的大理与令人向往和陶醉的大理融为一体,顿生“远近高低各不同,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感。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又不仅是一本工具书,而且是认识大理之窗口,走进大理之桥梁。本书的特点:内容准确、观点新颖、符合体例。
-
吴郡志(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江苏自古以来为人文荟萃之地,流传至今的文献典籍浩如烟海。有关苏州的方志,影响最大的当推《吴郡志》,大量辑录成书之前名家的有关诗赋、笔记等,不少资料为今本所至,或与今本有异,因而极有研究价值。
-
苏州文选秦兆基选注写苏州的文章实在太多了,只能先框定一个编选原则来决定取舍。这个编选原则有三:其一是有代表性;其二是文字不太艰深;其三是篇幅不过长,所言不过分专门化。
-
石林中国旅游出版社编这里的石头生得奇形怪状,巍然耸立的石峰酷似莽莽苍苍的黑森林一般,所以人们形象地将她称为“石林”。没有到过石林的人想象不出石林是个什么样子,不相信世界上会有万石成林胜似仙境的地方,然而大自然无奇不有,神州大地就有几座石峰成林并叫“石林”的地方。但以云南石林最著名。石林位于云南省会昆明东南郊80余公里处,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众多的山川名胜景区中,云南石林以其雄、奇、险、幽的地貌风光独树一帜。在世界溶岩地貌风光中,中国云南石林又以其面积广,岩柱高,小尺度造型见长,一定范围内景点集中而独占鳌头。面对气势磅礴、逶竾连绵的石海,人们会情不自禁地问,这些鬼斧神工的石林是从哪里来的啊!对此,古今中外许多人都走进石林大揭秘的行列,试图作出完美的回答。科学家说:两亿年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经过漫长的地质运动和物质进化,才使昔日的茫茫沧海变成了今日的莽莽石林。当地的老百姓说:石林是一位大力神用神鞭像赶着羊群一样从遥远的地方赶来的,本来要赶它们去阻挡肆虐的洪水,不知是神鞭失灵,或还是这群有灵性的石头恋上了这方水土、这方人?行色匆匆的石群,戛然止步,无悔无怨地在这里安了“家”。石林是大自然恩赐于人类的超然艺术杰作。在350平方公里的石林自然风景区内,天公又把大小石林、乃古石林、芝云洞、奇风洞、长湖、月湖、飞龙瀑等景点巧妙地分布在东西南北中。这些说不尽、道不完的景点,分作山光和水色两类来分别叙述可能会道得更明白一些。大小石林、乃古石林、芝云洞、奇风洞等景点为山光景色,这类景色以天下第一奇观——石林为代表。石林,包括大小石林,占地40公顷。一座座石头拔地而起,一派波浪翻滚的景象。仿佛神宫般的石林,峰回路转。昂首望空,时而疏朗,时而压抑,一座座石峰像一根根石柱似的在争奇,又像比美。有的石峰巍然高耸,刺破青天;有的嵯峨嶙峋;有的摇摇欲坠,令人目荡神摇。拔地擎天的石柱下,碧水绕着一座座奇石丁冬作响,滋润着一片绿色、一片鲜花。
-
西藏寺庙梅朵藏传佛教是藏族传统文化的基础,对中国西藏的政治、经济、教育、生活与习俗诸方面,均有深刻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就是通过寺庙产生的。西藏寺庙最早建立于公元8世纪。约在公元779年,在吐蕃王赤松德赞亲自主持下,历时12个春秋,桑耶寺建设完工,这是藏传佛教史上的第一座具有真正意义的寺庙。桑耶寺的建立,显示了佛教势力的上升。由于赤松德赞贱民纵僧,引起了民众的广泛反感。赤松德赞去世后,佛教遭到了压制。至9世纪末, 西藏历经百余年的战乱,民众强烈要求社会安定,恢复生产。奴隶制度的解体,封建农奴制的形成,也需要建立新的统治秩序,佛教再度兴起。1054年,从印度来西藏讲法的佛学大师阿底峡病逝。1076年,在古格王的主持下,托林寺举办了纪念阿底峡的“火龙年法会”,规模盛大,显示了佛教的复苏与中兴。会后,各地寺庙便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藏传佛教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产生了不同的教派,各教派都建有自己的寺庙,如宁玛派先后于16世纪晚期在拉萨附近建立多吉扎寺,17世纪中期建敏珠林寺,两寺后来成为西藏宁玛派两个支系的发源地。噶丹派为藏传佛教后弘期产生的一个教派,1054年建热振寺,并以此为基地形成噶丹派,后又建立了博多寺、怯喀寺、基布寺,并兼并了一些小寺庙,形成了辖区广阔的寺院集团,后因此教派消失得早,保存下来的寺庙也不多,日喀则的纳塘寺可算代表之一。纳塘寺兴盛时有3000余名僧人,13间经堂。其印经院是藏区三大印经院中最早的一座,珍藏大量藏文印版和佛经手抄本,分别于1732年、1742年刻印完成的一套大藏经是西藏最早的刻版,《甘珠尔》据传则是格鲁派唯一正统的版本。萨迦派是以昆氏家族为中心形成的,9世纪初,贡觉杰布脱离宁玛派,1073年在萨迦地方建萨迦寺,逐渐形成萨迦派。所谓“萨迦”藏语意为白色或无色,此寺建在白土山附近,故称“萨迦寺”。由于萨迦寺墙壁上涂满青、白、红三种颜色,又俗称“花教”。1449年建立的哲域结蔡寺是萨迦派晚期的重要讲经场所。噶举派俗称“白教”,分支众多,每个分支教派也都有自己的寺庙。帕竹噶举1351年建立的泽当寺是格鲁派兴起前的著名大寺。1410年藏历二月初五日,宗喀巴主持建立的甘丹寺举行了开光典礼,于是,以宗喀巴为首的新教派——格鲁派形成,俗称“黄教”。1419年宗喀巴圆寂后,名徒济济,格鲁派势力更加壮大,建立了大量寺庙。绛央却杰于1415年建立哲蚌寺,全名“吉祥米聚十方尊胜洲”。哲蚌意为米聚,象征繁荣。1418年,绛央却杰赴明朝见永乐皇帝,用所获赏赐建立了色拉寺。色拉意为玫瑰,即“野玫瑰园寺”,正式名称为“色拉大乘洲”。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合称前藏三大寺。1447年,根敦朱巴在日喀则建立扎什伦布寺,意为“吉祥须弥”,此寺后为历代班禅所掌管。三大寺中,甘丹寺因宗喀巴亲自传播经典,奠定了显密二宗圆满的教法基础,成为格鲁派佛学研究中心。哲蚌寺因寺主扎希贝丹出身豪门,与帕竹政权关系密切,实际上成为格鲁派掌权机构。格鲁派另一重要人物根敦嘉措为格鲁派寺庙的发展及管理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死后,一个帕竹官宦人家的儿子索南嘉措被认定为转世灵童迎入哲蚌寺。格鲁派正式推行转世制度,从此有了达赖喇嘛的称号。索南嘉措追尊根敦朱巴、根敦嘉措为第一、第二世达赖喇嘛,他本人则为第三世达赖喇嘛。1644年,清朝建立后,为巩固中央政府在藏区的统治,对藏传佛教,尤其是对格鲁派表示了极大的关注。顺治9年(1652年),五世达赖喇嘛及班禅喇嘛、固始汗受邀来京,仪式隆重,赏赐丰厚,并封达赖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坦喇达赖喇嘛”,明确其宗教领袖地位。1654年固始汗去世后,达赖喇嘛扩展政治势力,在宗教上确立了格鲁派的统治地位,寺庙达到3000余座。藏传佛教寺庙建筑极具特色,宫殿塔寺合一,充分表现了政教合一的性质。一些著名的大寺,融合了藏族、汉族以及印度佛教建筑的风格,巍峨庄严,殿宇层叠,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表现了极高的工艺水准。西藏寺庙的建筑类型大致可分为平川式建筑和依山式建筑两大类,平川式建筑可以以大昭寺为代表,依山式建筑可以布达拉宫和拉萨三大寺(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为典型。在藏传佛教寺庙中,释迦牟尼殿供释迦牟尼佛,弥勒殿供弥勒佛,宗喀巴殿供宗喀巴佛。外有文珠菩萨,为释迦牟尼左助侍,专司“智慧”,常与司“理”的右助侍普贤并称。文殊菩萨顶结五髻,手持宝剑,表示智慧锐利。观音菩萨,特别是千手千眼观音,为表示大慈大悲之心,乃以千手护持众生,千眼观照人间。另有许多护法神。藏传佛教寺庙的法器极其繁杂,大致可分礼敬用器、称赞用器、供养用器、持验用器、护摩用器和劝导用器六种。藏传佛教寺庙主要法事活动大体相同,只是因教派之别及寺庙大小而存在少许差异。西藏的寺庙中,最主要的法事活动,是每年藏历1月3日——25日的传召大会,规模宏大,内容繁多,影响很大,是西藏寺庙法会与节日之首。藏语称为“莫朗钦茂”。2月15日为传召小会。2月30日是“赛宝会”,届时各寺僧及贵族、官员等,手持各种宝贝珍玩在布达拉宫前展示表演,最后从小昭寺返回大昭寺。4月15日为“莎噶达瓦”节, 纪念释迦牟尼诞辰与圆寂。6月15日至7月30日为哲蚌寺雪顿节,7月8日哲蚌寺还有“龙崩节”,允许广大僧俗群众前来大经堂朝拜第三、四世达赖喇嘛的灵塔。10月25日燃灯节,纪念宗喀巴成道。12月29日驱鬼节,各寺举行跳神活动,以布达拉宫最为盛大,以祈来年丰顺。西藏寺庙中保存了大量的艺术品及珍贵的历史文物,寺庙内的雕塑、壁画和各类装饰品,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西藏各大寺庙还保存着大量的经书以及文学、历史、地理、哲学、医学、天文历算等方面的典籍。一座寺庙就是一座藏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博物馆,体现了藏族文化的精髓。西藏寺庙历史悠久,历尽桑沧,自然灾害如雷电、地震等以及历史上的多次战乱都对寺庙造成了一定的危害。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国家十分重视对西藏寺庙的保护工作。国家先后将布达拉宫、大昭寺等一大批寺庙列为全国或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10年来,国家拨款两亿多元人民币,本着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基本原则,维修了布达拉宫、扎什伦布寺、大昭寺、桑耶寺等重点文物建筑,修复了寺庙里的壁画、雕塑,使这些古老的文化遗产重放异彩。现在西藏共有1400多座寺庙,各个教派的重要节日均已恢复。
-
西藏的黄金和银币(法)布尔努瓦著;耿昇译本书是一部有关亚洲、特别是西藏贵金属的专著。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它都是在该学科中的一部很稀见的著作。此书是以对西文、俄文和汉文文献的研究为基础,全面地研究了西世故的金银、西藏以金银为中心而与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史、沙皇掠夺西域和西藏之黄金的来胧去脉。书中资料丰富、观点新颖、论述清楚、结论公正。
-
鄂伦春族风情录刘晓春等本书分“起源、姓氏、地名篇”、“行为、道德、气质篇”、“宗教信仰篇”、“节日篇”、“服饰工艺篇”等十三个部分,介绍了鄂伦春族的风情。
-
老北京的吃喝周家望著暂缺简介...
-
老北京的玩乐崔普权著在所写的章节中,有的曾经有人写过,但大多是介绍玩的方法和形式,而此次则重在突出地方性和知识性,着得描写其中的乐趣、内幕和名人参与其中的趣闻轶事。大多数的章节则是未见有人涉及笔触的。 本着尊重史实的原则,对书画作伪、鸦片屋、赌场及八大胡同等社会中的丑恶行为和场所也略述一笔,以使今天的读者对北京有全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