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览胜
-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研究张魏 著本书在分析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情况和旅游开发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评价体系,并对云南非遗旅游资源进行等级划分,为不同等级非遗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实现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推动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
亚洲跨境第一河峰 著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我国青海玉树,蜿蜒向南,流经5国,为亚洲跨境河。澜沧江-湄公河是中国面对东南亚桥头堡的重要纽带;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孕育了丰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走廊;澜沧江-湄公河穿越了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地区,是一条佛教之河;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物产丰富,是一条富饶之河。本书为大型画册,用精美的图片、生动的文字展现澜沧江-湄公河的全貌。
-
西湖图像志王双阳 著《西湖图像志》选取了有绘画实物可供参证并极具典型意义的一些画家,以他们对西湖山水图的创作体验为线索,来贯穿并考察明清之际西湖山水图的丰富变化。其中还附有对明清版画中西湖山水图以及日本所存西湖山水图的论述,借此可见西湖文化在民间流传的痕迹和在外域人士心目中西湖文化在中国文化领域的代表性地位。
-
山西旅游文化高薇 编《山西旅游文化》是在“五千年文明看山西,游山西就是读历史”的思想指导下,希望把山西这个“大地上的中华文明博物馆”更好地呈现出来,因此以“文化·旅游”为主线,按照地理山西、历史山西、文化山西、旅游山西四大类分篇,通过十二章的篇幅系统地介绍了山西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三晋历史、古建文化、宗教文化、晋商文化、红色文化、根祖文化、旅游资源等内容。学生可以在学习中品读华夏历史,畅游三晋大地,坚定文化自信。《山西旅游文化》在编写过程中,除了借鉴相关教材的优秀经验外,也注意体现《山西旅游文化》的特色。一是内容丰富,体例新颖。《山西旅游文化》每章都安排引言、导入、基础知识、德育渗透、拓展练习、知识问答等环节,将内容学习与考核相结合,拓展练习与知识问答相结合,既能提升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巩固学习成果。二是寓教于乐,思政融合。将厚重的文化通俗化、兴趣化,并与思政教育结合,即在每章之后增设了“德育渗透”环节,将地方历史文化与思政元素结合,以提升大学生的爱国爱乡热情,推动区域历史文明的传承。
-
乡村振兴战略下湖北省旅游扶贫研究李会琴,杨树旺 著本研究通过分析湖北省乡村旅游资源类型、结构,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借鉴国内外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系统总结湖北省乡村旅游扶贫模式,运用可持续生计理论及DEA等方法客观评价旅游扶贫效果,从农户生计可持续性角度研究乡村旅游对农户生计的转型及可持续减贫的意义。理论上,基于多维贫困理论、可持续生计理论、旅游可持续减贫理论,研究湖北省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模式与效果。实践上,运用相关案例研究,对湖北省典型区域乡村旅游减贫进行了分析。因此,本研究丰富了乡村振兴、贫困治理及乡村发展的相关理论,充实了乡村振兴的研究内容。《乡村振兴战略下湖北省旅游扶贫研究》共有8章: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2章:国内外乡村旅游扶贫典型案例。主要通过日本、巴西、印度等国外案例及国内袁家村、三瓜公社等乡村旅游减贫的案例,探讨其乡村振兴的做法和启示,为湖北乡村旅游减贫与乡村振兴提供借鉴。第3章:湖北省乡村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乡村旅游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提出了湖北省乡村旅游资源分类体系,系统梳理了湖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分类,并从资源开发的角度探讨了湖北省旅游资源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第4章:湖北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系统梳理了湖北省乡村旅游近年来发展现状与成就,总结发展经验,分析存在问题。第5章:湖北省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在分析湖北省致贫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湖北省旅游扶贫的主要模式,并结合相关案例对旅游减贫及乡村振兴的做法进行了总结。第6章:湖北省乡村旅游扶贫效率。主要分析乡村旅游投入产出效率,运用DEA模型,构建乡村旅游扶贫的投入、产出指标,对湖北省地级市旅游扶贫效率进行了横向对比研究和纵向时间序列的研究。以期为湖北省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提供更好的资源投入决策参考。第7章: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地居民生计转型。运用可持续生计理论,对湖北省相关案例地农户生计转型进行了研究。以武汉市黄陂区、十堰市龙韵村、十堰市樱桃沟村为例,研究了案例地农户生计的转型动力及可持续性,从而提出乡村振兴的路径及发展方向。第8章:湖北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路径与政策优化。从政府、企业、农户三个层次提出乡村振兴的相关对策及策略。
-
深圳村落概览深圳市史志办公室 编一、《深圳村落概览(第二辑)》是深圳市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成果。根据广东省统一部署,本次普查以自然村为单位,按照“能查尽查”的原则,对境内现存自然村、“城中村”和虽已更名但普查内容基本清晰的原自然村(村名采用更名前的最后名称)进行全面普查。在此基础上,按统一体例编写各村简介,全面客观反映深圳现存村落可查的历史人文状况。、该书分8卷,根据全市各区(含大鹏新区、深汕特别合作区)地理位置和村落数量情况而设。第一辑包括宝安卷、光明龙华卷,第二辑包括福田南山卷、罗湖盐田卷、龙岗卷、坪山卷、大鹏卷。此外,还有深汕卷。第二辑中的福田南山卷收录了南园、福田、沙头、梅林、莲花、华富、福保、南头、南山、西丽、沙河、蛇口、招商、粤海、桃源共15个街道78个村的简介;罗湖盐田卷收录了黄贝、南湖、桂园、东门、笋岗、清水河、翠竹、东晓、东湖、莲塘、沙头角、海山、盐田、梅沙共14个街道和中英街管理局合计75个村的简介;龙岗卷收录了平湖、布吉、坂田、南湾、横岗、龙岗、龙城、坪地共8个街道280个村的简介;坪山卷收录了坪山、坑梓共2个街道170个村的简介;大鹏卷收录了葵涌、大鹏、南澳共3个街道121个村的简介。深汕卷收录了鹅埠、小漠、赤石、鲘门共4个镇179个村的简介。卷内设各区综述及各街道(镇)概述。三、该书记述时间上限不限,尽量追溯到村落形成时,下限原则上为2015年12月31日,部分图片拍摄时间延至出版印制前。各村简介按照属地原则,记述至2015年底该村区域内的事物,不涉及权属关系。2017年9月,广东省委省政府明确深汕特别合作区由深圳全面负责建设管理,成为深圳的“飞地”。深汕卷记述下限适当后延。四、2015年底时,深圳市设福田、罗湖、南山、盐田、宝安、龙岗等6个区,光明新区、坪山新区、龙华新区、大鹏新区等4个功能区,各区下设街道,各新区下设办事处。各新区下设的办事处为功能区设于街道的派出机构。该书各村简介,统一以“街道”指称各街道和办事处。但在区综述和街道概述,则按2015年底时当地实际工作习惯保留“新区”和“办事处”的称谓,“办事处”写为“街道(办事处)”,在各村简介中则省去“(办事处)”。五、该书地图为用来标示村落分布和位置的示意图,其底图均有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核发的审图号,由各区或街道分别组织制作和提供,制作时间和具体形式并不统一。各地图底图图幅内,关于区、新区,街道、办事处的称谓,反映的是该底图制图时所收资料的实际情况。各地图图幅下方的说明,相关称谓则与该书该部分文稿保持一致。如龙华街道(办事处)概述所附自然村落分布图,即写“龙华街道(办事处)自然村落分布图”。该书收录的地图由各区或街道委托专业制图公司编制,不作为权属争议依据。由于图书版面限制,该书部分地图比例尺已改变。六、该书以自然村为记述实体,各街道、社区、自然村一般依当地约定俗成顺序排列。主要资料来源于广东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深圳市部分的普查成果,包括实地调查、部门供稿、史料摘录等。一些主管部门没有统计的数据,通过实地采访获得。因各村落保存的历史人文资源丰富程度不同,该书各村落简介内容、篇幅存在差异。七、该书收录的人物为各村(含祖籍为该村或在该村出生、主要活动在外地的人员)历代志书中立传人物,有科举功名人物,当代人物中副县级(副团级)以上党政军领导干部、获省部级以上嘉奖人员、战斗英雄、经认定的烈士、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博士、博士后、有特殊技艺的人才、对本地发展有较大贡献或影响的各界人物。八、该书收录的村落荣誉为省级以上机构授予,以村落为评比对象的历史人文方面的荣誉。九、该书文字,除必要时使用繁体字外,一律使用国家规定的规范汉字。书中记述历史朝代、机构、官职、地名、人名,均依当时称谓。历史纪年加注公元纪年。十、该书数字、标点按国家标准执行。计量单位采用法定标准,记述历史上的计量时,仍按当时的计量单位记载。
-
城外读城胡杨 著茫茫戈壁滩上的每块石头,都能讲出一个故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放射出古老而又迷人的灵光。天无飞鸟,地无草木的金色沙滩上,柔和流畅的线条,如凝固的泥浪,流向天际。最早,在这里繁衍生息的人,居住在水草丰茂的火烧沟。最早,这里是玉石障和天门关。后来,这里是嘉峪关。
-
鼓楼街巷录南京市鼓楼区档案馆,南京市鼓楼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编地名既是城市变迁的历史印记,也是乡土文化的组成部分,既是经济信息的重要载体,也是文脉传承的珍贵资源。《鼓楼街巷录》由南京市鼓楼区档案馆(南京市鼓楼区地方志)编写,对收录的鼓楼区街巷做了详细解读,包括街巷名称的由来,街巷名人以及传说等。全书按照以省级行政区命名,以市/区/县级行政区命名,以名山大川命名,以寺庙道观命名,以城门城池命名,以兵衙官署命名,以园林宅邸命名,以书院学堂命名,以桥梁车站命名,以动物命名,以山岭河湾命名,以地理方位命名,以匠作工艺命名,以人物命名,以事件命名,以故事命名,以“家”命名,以吉祥寓意命名,以数字命名等进行分类、溯源和介绍。
-
舟楫千里王春法 编本书为中国国家博物馆“舟楫千里——大运河文化展”同名图书。全书共分为“一河千载通南北”“货通南北利四方”“千艘并进万夫牵”“神工当惊世界殊”“因河而生文化兴”五个部分,通过180余件(套)珍藏文物及大量图表集中展示了大运河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历代王朝的稳固及强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融、沿线城市的兴起与繁荣、对外交流互鉴的连接所做出的很好贡献。
-
丝绸之路发展史马曼丽,李丁 著本书是一部运用历史、地理、考古等多学科的实证资料,从史前时期丝路源头为起点,直到当代“一带一路”空间格局,论述了丝绸之路主要通道的形成、发展和贸易交往等内容。本书视野宽阔、时贯古今、学贯中西,是一部史实故事详实、笔锋生动可读性强的学术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