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药理学(第9版)

药理学(第9版)

作者:杨宝峰,陈建国 著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7-01

ISBN:9787117266048

定价:¥79.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 规划教材修订说明 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教材自1978年轮出版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几十年来,在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领导和支持下,以裘法祖、吴阶平、吴孟超、陈灏珠等院士为代表的我国几代德高望重、有丰富的临床和教学经验、有高度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的国内外著名院士、专家、医学家、教育家参与了本套教材的创建和每一轮教材的修订工作,使我国的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教材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到精,不断丰富、完善与创新,形成了课程门类齐全、学科系统优化、内容衔接合理、结构体系科学的由规划教材、配套教材、网络增值服务、数字出版等组成的立体化教材格局。这套教材为我国千百万医学生的培养和成才提供了根本保障,为我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高水平、高素质的合格医学人才,为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历史性巨大贡献,并通过教材的创新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推动了我国高等医学本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了我国医药学相关学科或领域的教材建设和教育发展,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医药学教育和卫生事业发展实际的具有中国特色医药学教材建设和发展的道路,创建了中国特色医药学教育教材建设模式。老一辈医学教育家和科学家们亲切地称这套教材是中国医学教育的“干细胞”教材。 本套第九轮教材修订启动之时,正是我国进一步深化医教协同之际,更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全方位深入推进之时。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亲自批示“人才是卫生与健康事业的资源,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对于加强医学人才队伍建设、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并着重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奋力推动建设健康中国。 教材建设是事关未来的战略工程、基础工程,教材体现国家意志。人民卫生出版社紧紧抓住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历史发展机遇期,以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全面启动为契机,以规划教材创新建设,全面推进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工作,服务于医改和教改。第九轮教材的修订原则,是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努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发展以“5+3”模式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临床实践教学,切实落实好“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要求,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在全国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精神鼓舞下和老一辈医学家奉献精神的感召下,全国一大批临床教学、科研、医疗线的中青年专家、学者、教授继承和发扬了老一辈的优秀传统,以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积极参与第九轮教材的修订和建设工作,紧密结合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和医药卫生行业人才的需求,借鉴国内外医学教育教学的经验和成果,不断创新编写思路和编写模式,不断完善表达形式和内容,不断提升编写水平和质量,已逐渐将每一部教材打造成了学科精品教材,使第九轮全套教材更加成熟、完善和科学,从而构建了适合以“5+3”为主体的医学教育综合改革需要、满足卓越临床医师培养需求的教材体系和优化、系统、科学、经典的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 其修订和编写特点如下: 1.教材编写修订工作是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部的领导和支持下,由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学组规划,临床医学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审定,院士专家把关,全国各医学院校知名专家教授编写,人民卫生出版社高质量出版。 2.教材编写修订工作是根据教育部培养目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行业要求、社会用人需求,在全国进行科学调研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和教材建设经验,充分研究论证本专业人才素质要求、学科体系构成、课程体系设计和教材体系规划后,科学进行的。 3.在教材修订工作中,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战略部署要求,贯穿教材编写全过程。全套教材在专业内容中渗透医学人文的温度与情怀,通过案例与病例融合基础与临床相关知识,通过总结和汲取前八轮教材的编写经验与成果,充分体现教材的科学性、代表性和适用性。 4.教材编写修订工作着力进行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和教材体系的建设创新——科学整合课程、淡化学科意识、实现整体优化、注重系统科学、保证点面结合。继续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教材编写原则,以确保教材质量。 5.为配合教学改革的需要,减轻学生负担,精炼文字压缩字数,注重提高内容质量。根据学科需要,继续沿用大16开国际开本、双色或彩色印刷,充分拓展侧边留白的笔记和展示功能,提升学生阅读的体验性与学习的便利性。 6.为满足教学资源的多样化,实现教材系列化、立体化建设,进一步丰富了理论教材中的数字资源内容与类型,创新在教材移动端融入AR、V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课堂学习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每种教材均配有2套模拟试卷,线上实时答题与判卷,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重点知识。同时,根据实际需求进一步优化了实验指导与习题集类配套教材的品种,方便老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 第九轮教材共有53种,均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套教材将于2018年6月出版发行,数字内容也将同步上线。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同志亲自为本套教材撰写序言,并对通过修订教材启发和指导高校不断深化医学教育改革、进一步推进医教协同,为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服务人民群众健康乃至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寄予厚望。希望全国广大院校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多提供宝贵意见,反馈使用信息,以逐步修改和完善教材内容,提高教材质量,为第十轮教材的修订工作建言献策。
作者简介
  主 编 简 介杨宝峰男,中国工程院院士,1957年11月生于吉林省松源市。现任英国皇家生物学会院士,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田纳西大学、密苏里堪萨斯城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医科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及日本医科大学等国际著名院校客座教授或荣誉博士,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中方主席;中华医学会副会长、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药理学会心血管药理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国家重大心脏疾病研究973计划项目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首席科学家,药理学国家重点学科及药理学教学团队带头人,教学名师。现任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主任。执教三十余载,主编原卫生部及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规划教材《药理学》(第6~8版),并获全国高等学校医药优秀教材一等奖。培养大批人才,指导学生获长江学者、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光华工程科技青年奖等。从事心脏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新药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申报发明专利60余项,多项新药成功转化并取得较大经济效益。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是首届“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及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及重点项目等重大课题20余项。陈建国男,1963年4月出生于湖北省赤壁市,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海德堡大学博士,美国爱荷华大学博士后。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院长,中国药理学会副理事长、神经精神药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国际期刊Current Medical Science主编,CNS Neuroscience& Therapeutics,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编委。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负责人,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从事教学工作至今20余年,是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药理学”负责人,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宝钢优秀教师奖”等。主要从事神经精神药理学研究,先后承担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等重大重点项目,在Nature,Nature Neuroscience,Neuron,Molecular Psychiatry,Biological Psychiatry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文章100多篇,他引3000余次。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等奖等。副主编简介臧伟进女,1958年4月生于陕西省西安市,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日本京都大学、英国利兹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做访问学者、博士后及客座教授等。现任职于西安交通大学。“药理学”优秀教学团队和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负责人。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教三十余年,主要从事迷走神经调控对心血管及代谢相关疾病的机制及防治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发表SCI收录论文90余篇,主编和参编教材及参考书20余部。曾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魏敏杰女,1963年6月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女王大学荣誉教授。现任中国医科大学药学院院长,中国药理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辽宁省药理学重点实验室及创新团队带头人,中央组织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教学名师,“药理学”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负责人。从事药理学教学三十年。主编国家规划教材10部;主持国家和省级教学改革课题18项。主要从事肿瘤药理学研究,在Cancer Cell等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8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3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课题15项。
目录
章 药理学总论——绪言1
         一、药理学的性质与任务  1
   二、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史  1
   三、新药开发与研究  2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4
  节 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  4
   一、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4
   二、影响药物通透细胞膜的因素  5
 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7
   一、吸收  7
   二、分布  8
   三、代谢  9
   四、排泄  11
 第三节 房室模型  13
   一、一室模型  13
   二、二室模型  13
   三、多室模型  13
 第四节 药物消除动力学  14
   一、药物的血药浓度时间关系  14
   二、药物消除动力学类型  14
 第五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重要参数  16
   一、峰浓度和达峰时间  16
   二、曲线下面积  16
   三、生物利用度  17
   四、表观分布容积  17
   五、消除速率常数  18
   六、消除半衰期  18
   七、清除率  18
 第六节 药物剂量的设计和优化  18
   一、多次给药的稳态血浆浓度  18
   二、靶浓度  20
   三、维持剂量  20
   四、负荷剂量  20
   五、个体化治疗  21
第三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22
   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  22
   一、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22
   二、治疗效果  22
   三、不良反应  23
 第二节 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  23
 第三节 药物与受体  25
   一、受体研究的历史  25
   二、受体的概念和特性  26
   三、受体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26
   四、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  27
   五、受体类型  29
   六、细胞内信号转导  30
   七、受体的调节  31
 第四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32
   节 药物因素  32
   一、药物制剂和给药途径  32
   二、药物相互作用  32
 第二节 机体因素  33
   一、年龄  33
   二、性别  33
   三、遗传因素  34
   四、疾病状态  36
   五、心理因素安慰剂效应  36
   六、长期用药引起的机体反应性变化  37
 第五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38
   节 概述  38
 第二节 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和受体  40
   一、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  40
   二、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  44
 第三节 传出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  48
 第四节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基本作用及其分类  49
   一、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基本作用  49
   二、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分类  50
 第六章 胆碱受体激动药51
   节 M胆碱受体激动药  51
   一、胆碱酯类  51
   二、生物碱类  53
 第二节 N胆碱受体激动药  56
 第七章 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57
   节 胆碱酯酶  57
 第二节 抗胆碱酯酶药  58
   一、易逆性抗胆碱酯酶药  58
   二、难逆性抗胆碱酯酶药——有机磷酸酯类  61
 第三节 胆碱酯酶复活药  63
 第八章 胆碱受体阻断药(Ⅰ)——M胆碱受体阻断药65
   节 阿托品及其类似生物碱  65
 第二节 阿托品的合成代用品  68
   一、合成扩瞳药  69
   二、合成解痉药  69
   三、选择性M受体阻断药  70
 第九章 胆碱受体阻断药(Ⅱ)——N胆碱受体阻断药72
   节 神经节阻断药  72
 第二节 骨骼肌松弛药  73
   一、除极化型肌松药  73
   二、非除极化型肌松药  74
第十章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77
   节 构效关系及分类  77
   一、构效关系  77
   二、分类  78
 第二节 α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78
 第三节 α、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81
 第四节 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84
第十一章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87
   节 α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87
   一、非选择性α受体阻断药  88
   二、选择性α1受体阻断药  89
   三、选择性α2受体阻断药  90
 第二节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90
   一、非选择性β受体阻断药  93
   二、选择性β1受体阻断药  94
 第三节 α、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94
第十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97
  节 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胞学基础  97
   一、神经元  97
   二、神经胶质细胞  97
   三、神经环路  98
   四、突触与信息传递  98
 第二节 中枢神经递质及其受体  99
   一、乙酰胆碱  99
   二、γ氨基丁酸  100
   三、兴奋性氨基酸  101
   四、去甲肾上腺素  102
   五、多巴胺  102
   六、5羟色胺  103
   七、组胺  104
   八、神经肽  104
 第三节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特点  105
第十三章 全身麻醉药107
   节 吸入性麻醉药  107
 第二节 静脉麻醉药  109
 第三节 复合麻醉  110
第十四章 局部麻醉药112
第十五章 镇静催眠药117
   节 苯二氮类  117
 第二节 巴比妥类  119
 第三节 新型非苯二氮类镇静催眠药  120
 第四节 其他镇静催眠药  121
第十六章 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123
   节 癫痫及临床分类  123
 第二节 抗癫痫药  124
   一、抗癫痫药作用机制  124
   二、常用抗癫痫药  124
   三、抗癫痫药的用药原则及注意事项  130
 第三节 抗惊厥药  130
第十七章 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132
   节 抗帕金森病药  132
   一、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简介  132
   二、拟多巴胺类药  134
   三、抗胆碱药  137
 第二节 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药  138
   一、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  138
   二、胆碱酯酶抑制药  139
   三、NMDA受体非竞争性拮抗药  140
   四、AD治疗药物的新进展  140
第十八章 抗精神失常药142
  节 抗精神分裂症药  142
   一、经典抗精神分裂症药  143
   二、非典型抗精神分裂症药  147
 第二节 抗躁狂症药  149
 第三节 抗抑郁药  149
   一、三环类抗抑郁药  150
   二、NA摄取抑制药  151
   三、5HT再摄取抑制药  152
   四、其他抗抑郁药  153
第十九章 镇痛药156
   节 概述  156
 第二节 阿片受体和内源性阿片肽  157
 第三节 吗啡及其相关阿片受体激动药  158
 第四节 阿片受体部分激动药和激动拮抗药  164
 第五节 其他镇痛药  165
 第六节 阿片受体拮抗药  166
第二十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168
   节 概述  168
   一、药理作用与机制  168
   二、常见不良反应  170
 第二节 非选择性环氧化酶抑制药  172
   一、水杨酸类  172
   二、苯胺类  174
   三、吲哚类  174
   四、芳基乙酸类  175
   五、芳基丙酸类  176
   六、烯醇酸类  176
   七、吡唑酮类  177
   八、烷酮类  177
   九、异丁芬酸类  178
 第三节 选择性环氧化酶2抑制药  178
第二十一章 离子通道概论及钙通道阻滞药182
   节 离子通道概论  182
   一、离子通道研究简史  182
   二、离子通道的特性  182
   三、离子通道的分类  182
   四、离子通道的生理功能  185
   五、离子通道的调控  185
 第二节 作用于钠通道和钾通道的药物  186
   一、作用于钠通道的药物  186
   二、作用于钾通道的药物  186
 第三节 钙通道阻滞药  186
   一、钙通道阻滞药分类  187
   二、钙通道阻滞药的药动学特性  187
   三、钙通道阻滞药的作用机制  187
   四、钙通道阻滞药的药理作用  188
   五、钙通道阻滞药的临床应用  189
   六、钙通道阻滞药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190
第二十二章 抗心律失常药191
   节 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基础  191
   一、正常心脏电生理特性  191
   二、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192
 第二节 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机制和分类  193
   一、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机制  193
   二、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  194
 第三节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195
   一、Ⅰ类钠通道阻滞药  195
   二、Ⅱ类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197
   三、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198
   四、Ⅳ类钙通道阻滞药  199
   五、其他类  199
 第二十三章 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药物201
   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201
 第二节 肾素抑制药  202
 第三节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203
   一、化学结构与分类  203
   二、药理作用与应用  203
   三、不良反应  204
   四、常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205
 第四节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受体)阻断药  206
   一、基本药理作用与应用  206
   二、常用AT1受体阻断药  206
 第二十四章 利尿药209
   节 利尿药作用的生理学基础  209
 第二节 常用利尿药  212
   一、袢利尿药  212
   二、噻嗪类及类噻嗪类  213
   三、保钾利尿药  215
   四、碳酸酐酶抑制药  216
   五、渗透性利尿药  217
第二十五章 抗高血压药219
   节 抗高血压药物分类  219
 第二节 常用抗高血压药物  220
   一、利尿药  220
   二、钙通道阻滞药  220
   三、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221
   四、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222
   五、AT1受体阻断药  222
 第三节 其他抗高血压药物  223
   一、中枢性降压药  223
   二、血管平滑肌扩张药  224
   三、神经节阻断药  225
   四、α1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225
   五、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阻断药  225
   六、钾通道开放药  226
   七、肾素抑制药  226
   八、其他  226
 第四节 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新概念  227
第二十六章 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229
   节 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学及治疗心力衰竭药物的分类  229
   一、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学  229
   二、治疗心力衰竭药物的分类  231
 第二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药  231
   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231
   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阻断药  232
   三、抗醛固酮药  232
 第三节 利尿药  232
 第四节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233
 第五节 正性肌力药物  234
   一、强心苷类  234
   二、非苷类正性肌力药  237
 第六节 扩血管药  238
 第七节 钙增敏药及钙通道阻滞药  239
   一、钙增敏药  239
   二、钙通道阻滞药  240
第二十七章 调血脂药与抗动脉粥样硬化药241
   节 调血脂药  241
   一、主要降低TC和LDL的药物  242
   二、主要降低TG及VLDL的药物  246
   三、降低Lp(a)的药物  248
 第二节 抗氧化剂  248
 第三节 多烯脂肪酸  249
   一、n3型多烯脂肪酸  249
   二、n6型多烯脂肪酸  250
 第四节 黏多糖和多糖类  250
第二十八章 抗心绞痛药252
   节 常用的抗心绞痛药物  253
   一、硝酸酯类  253
   二、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256
   三、钙通道阻滞药  257
 第二节 其他抗心绞痛药物  258
第二十九章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260
   节 抗凝血药  260
   一、凝血酶间接抑制药  260
   二、凝血酶抑制药  264
 第二节 抗血小板药  265
   一、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的药物  266
   二、增加血小板内cAMP的药物  267
   三、抑制ADP活化血小板的药物  267
   四、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阻断药  268
 第三节 纤维蛋白溶解药  268
 第四节 促凝血药  270
 第五节 抗贫血药及造血细胞生长因子  271
   一、抗贫血药  271
   二、造血细胞生长因子  274
 第六节 血容量扩充药  275
第三十章 影响自体活性物质的药物278
    节 膜磷脂代谢产物类药物及拮抗药  278
   一、花生四烯酸的生物合成与转化  278
   二、前列腺素和血栓素  279
   三、白三烯及拮抗药  280
   四、血小板活化因子及拮抗药  281
 第二节 5羟色胺类药物及拮抗药  281
   一、5羟色胺及受体激动药  281
   二、5羟色胺受体拮抗药  282
 第三节 组胺和抗组胺药  282
   一、组胺及组胺受体激动药  282
   二、组胺受体阻断药  283
 第四节 多肽类  285
   一、P物质  285
   二、激肽类  285
   三、内皮素  286
   四、利尿钠肽  286
   五、血管紧张素  286
   六、其他  287
 第五节 一氧化氮及其供体与抑制剂  287
   一、NO的合成与生物学作用  287
   二、一氧化氮供体  287
   三、一氧化氮抑制剂  288
 第六节 腺苷类  288
第三十一章 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290
   节 平喘药  290
   一、抗炎平喘药  290
   二、支气管扩张药  291
   三、抗过敏平喘药  294
 第二节 镇咳与祛痰药  295
   一、镇咳药  295
   二、祛痰药  296
 第三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药  297
   一、磷酸二酯酶4抑制药  297
   二、抗胆碱药  298
第三十二章 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300
   节 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  300
   一、抗酸药  300
   二、抑制胃酸分泌药  301
   三、胃黏膜保护药  303
   四、抗幽门螺杆菌药  305
 第二节 消化系统功能调节药  305
   一、助消化药  305
   二、止吐药  305
   三、胃肠动力药  306
   四、止泻药与吸附药  307
   五、泻药  307
   六、利胆药  308
第三十三章 子宫平滑肌兴奋药和抑制药311
   节 子宫平滑肌兴奋药  311
   一、缩宫素  311
   二、垂体后叶素  312
   三、麦角生物碱  313
   四、前列腺素类  314
 第二节 子宫平滑肌抑制药  314
第三十四章 性激素类药及避孕药316
   节 雌激素类药及抗雌激素类药  317
   一、雌激素类药  317
   二、抗雌激素类药  319
 第二节 孕激素类药及抗孕激素类药  320
   一、孕激素类药  320
   二、抗孕激素类药  321
 第三节 雄激素类药和抗雄激素类药  321
   一、雄激素类药  321
   二、抗雄激素类药  322
 第四节 避孕药  323
   一、主要抑制排卵的避孕药  323
   二、其他避孕药  325
第三十五章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327
   节 糖皮质激素  328
 第二节 盐皮质激素  334
 第三节 促皮质素及皮质激素抑制药  335
   一、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335
   二、皮质激素抑制药  335
第三十六章 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337
   节 甲状腺激素  337
   一、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及调节  337
   二、甲状腺激素  338
 第二节 抗甲状腺药  339
   一、硫脲类  339
   二、碘及碘化物  341
   三、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341
   四、放射性碘  342
第三十七章 胰岛素及其他降血糖药344
   节 胰岛素  344
 第二节 口服降血糖药  346
   一、磺酰脲类  346
   二、双胍类  348
   三、胰岛素增敏剂  348
   四、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与餐时血糖调节剂  349
 第三节 其他降血糖药  350
   一、胰高血糖素样肽1  350
   二、胰淀粉样多肽类似物  350
第三十八章 抗骨质疏松药352
   节 骨质疏松症的病理生理机制  352
 第二节 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  353
   一、骨吸收抑制药  353
   二、骨形成促进药  357
   三、骨矿化促进药  357
   四、其他药物  358
 第三节 骨质疏松症药物的合理应用  359
第三十九章 抗菌药物概论361
   节 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  361
 第二节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362
 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  363
 第四节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367
第四十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369
   节 分类、抗菌作用机制和耐药机制  369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类  369
   二、抗菌作用机制  369
   三、耐药机制  370
 第二节 青霉素类抗生素  371
   一、窄谱青霉素类  371
   二、耐酶青霉素类  373
   三、广谱青霉素类  374
   四、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  374
   五、抗革兰阴性杆菌青霉素类  375
 第三节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375
 第四节 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  376
   一、碳青霉烯类  376
   二、头霉素类  377
   三、氧头孢烯类  377
   四、单环β内酰胺类  377
 第五节 β内酰胺酶抑制药及其复方制剂  377
   一、β内酰胺酶抑制药  377
   二、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复方制剂  378
第四十一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381
   节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381
   一、抗菌作用及机制  381
   二、耐药机制  382
   三、药动学  382
 第二节 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384
 第三节 多肽类抗生素  385
   一、万古霉素类  385
   二、多黏菌素类  385
   三、杆菌肽类  386
第四十二章 氨基苷类抗生素388
         一、抗菌作用和机制  388
   二、耐药机制  388
   三、体内过程  389
   四、临床应用  389
   五、不良反应  389
   六、常用氨基苷类抗生素  390
第四十三章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393
   节 四环素类  393
 第二节 氯霉素类  396
第四十四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399
   节 喹诺酮类抗菌药  399
   一、概述  399
   二、常用氟喹诺酮类药物  402
 第二节 磺胺类抗菌药  404
   一、概述  404
   二、常用磺胺类药物  406
 第三节 其他合成类抗菌药  407
第四十五章 抗病毒药和抗真菌药409
   节 抗病毒药  409
   一、广谱抗病毒药  410
   二、抗HIV药  411
   三、抗疱疹病毒药  414
   四、抗流感病毒药  416
   五、抗肝炎病毒药  416
 第二节 抗真菌药  419
   一、抗生素类抗真菌药  419
   二、唑类抗真菌药  420
   三、丙烯胺类抗真菌药  422
   四、嘧啶类抗真菌药  422
第四十六章 抗结核药及抗麻风病药424
   节 抗结核药  424
   一、一线抗结核药  424
   二、二线抗结核药  427
   三、新一代抗结核药  428
   四、抗结核药的应用原则  428
 第二节 抗麻风病药  429
第四十七章 抗寄生虫药431
   节 抗疟药  431
   一、疟原虫的生活史及疟疾的发病机制  431
   二、抗疟药的分类  432
   三、常见的抗疟药  432
 第二节 抗阿米巴病药及抗滴虫药  436
   一、抗阿米巴病药  436
   二、抗滴虫药  437
 第三节 抗血吸虫病药和抗丝虫病药  437
   一、抗血吸虫病药  437
   二、抗丝虫病药  438
 第四节 抗肠蠕虫药  439
第四十八章 抗恶性肿瘤药443
  节 抗恶性肿瘤药的药理学基础  443
   一、抗肿瘤药的分类  443
   二、抗肿瘤药的药理作用和耐药机制  443
 第二节 细胞毒类抗肿瘤药  445
   一、影响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  445
   二、影响DNA结构与功能的药物  446
   三、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RNA合成的药物  449
   四、抑制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的药物  449
 第三节 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  450
   一、调节体内激素平衡药物  450
   二、分子靶向药物  452
   三、肿瘤免疫治疗药物  456
 第四节 细胞毒抗肿瘤药应用的药理学原则和毒性反应  457
   一、药理学应用原则  457
   二、毒性反应  458
第四十九章 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462
   节 免疫应答和免疫病理反应  462
   一、免疫应答  462
   二、免疫病理反应  462
 第二节 免疫抑制药  463
   一、环孢素  464
   二、他克莫司  464
   三、肾上腺皮质激素类  465
   四、抗代谢类药  465
   五、烷化剂  465
   六、吗替麦考酚酯  466
   七、单克隆抗体  466
   八、抗淋巴细胞球蛋白  466
   九、来氟米特  467
   十、雷公藤总苷  467
 第三节 免疫增强药  467
   一、免疫佐剂  467
   二、干扰素  468
   三、白细胞介素2  468
   四、左旋咪唑  468
   五、依他西脱  469
   六、转移因子  469
   七、胸腺素  469
   八、异丙肌苷  469
   九、免疫核糖核酸  469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471
英中文名词对照索引484
本书测试卷
章 药理学总论——绪言1
         一、药理学的性质与任务  1
   二、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史  1
   三、新药开发与研究  2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4
   节 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  4
   一、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4
   二、影响药物通透细胞膜的因素  5
   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7
   一、吸收  7
   二、分布  8
   三、代谢  9
   四、排泄  11
 第三节 房室模型  13
   一、一室模型  13
   二、二室模型  13
   三、多室模型  13
 第四节 药物消除动力学  14
   一、药物的血药浓度时间关系  14
   二、药物消除动力学类型  14
 第五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重要参数  16
   一、峰浓度和达峰时间  16
   二、曲线下面积  16
   三、生物利用度  17
   四、表观分布容积  17
   五、消除速率常数  18
   六、消除半衰期  18
   七、清除率  18
 第六节 药物剂量的设计和优化  18
   一、多次给药的稳态血浆浓度  18
   二、靶浓度  20
   三、维持剂量  20
   四、负荷剂量  20
   五、个体化治疗  21
第三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22
   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  22
   一、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22
   二、治疗效果  22
   三、不良反应  23
 第二节 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  23
 第三节 药物与受体  25
   一、受体研究的历史  25
   二、受体的概念和特性  26
   三、受体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26
   四、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  27
   五、受体类型  29
   六、细胞内信号转导  30
   七、受体的调节  31
第四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32
   节 药物因素  32
   一、药物制剂和给药途径  32
   二、药物相互作用  32
 第二节 机体因素  33
   一、年龄  33
   二、性别  33
   三、遗传因素  34
   四、疾病状态  36
   五、心理因素安慰剂效应  36
   六、长期用药引起的机体反应性变化  37
第五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38
   节 概述  38
 第二节 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和受体  40
   一、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  40
   二、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  44
 第三节 传出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  48
 第四节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基本作用及其分类  49
   一、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基本作用  49
   二、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分类  50
第六章 胆碱受体激动药51
   节 M胆碱受体激动药  51
   一、胆碱酯类  51
   二、生物碱类  53
 第二节 N胆碱受体激动药  56
第七章 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57
   节 胆碱酯酶  57
 第二节 抗胆碱酯酶药  58
   一、易逆性抗胆碱酯酶药  58
   二、难逆性抗胆碱酯酶药——有机磷酸酯类  61
 第三节 胆碱酯酶复活药  63
第八章 胆碱受体阻断药(Ⅰ)——M胆碱受体阻断药65
   节 阿托品及其类似生物碱  65
 第二节 阿托品的合成代用品  68
   一、合成扩瞳药  69
   二、合成解痉药  69
   三、选择性M受体阻断药  70
第九章 胆碱受体阻断药(Ⅱ)——N胆碱受体阻断药72
   节 神经节阻断药  72
 第二节 骨骼肌松弛药  73
   一、除极化型肌松药  73
   二、非除极化型肌松药  74
第十章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77
   节 构效关系及分类  77
   一、构效关系  77
   二、分类  78
 第二节 α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78
 第三节 α、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81
 第四节 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84
第十一章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87
   节 α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87
   一、非选择性α受体阻断药  88
   二、选择性α1受体阻断药  89
   三、选择性α2受体阻断药  90
 第二节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90
   一、非选择性β受体阻断药  93
   二、选择性β1受体阻断药  94
 第三节 α、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94
第十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97
   节 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胞学基础  97
   一、神经元  97
   二、神经胶质细胞  97
   三、神经环路  98
   四、突触与信息传递  98
 第二节 中枢神经递质及其受体  99
   一、乙酰胆碱  99
   二、γ氨基丁酸  100
   三、兴奋性氨基酸  101
   四、去甲肾上腺素  102
   五、多巴胺  102
   六、5羟色胺  103
   七、组胺  104
   八、神经肽  104
 第三节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特点  105
第十三章 全身麻醉药107
   节 吸入性麻醉药  107
 第二节 静脉麻醉药  109
 第三节 复合麻醉  110
第十四章 局部麻醉药112
第十五章 镇静催眠药117
   节 苯二氮类  117
 第二节 巴比妥类  119
 第三节 新型非苯二氮类镇静催眠药  120
 第四节 其他镇静催眠药  121
第十六章 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123
   节 癫痫及临床分类  123
 第二节 抗癫痫药  124
   一、抗癫痫药作用机制  124
   二、常用抗癫痫药  124
   三、抗癫痫药的用药原则及注意事项  130
 第三节 抗惊厥药  130
第十七章 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132
   节 抗帕金森病药  132
   一、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简介  132
   二、拟多巴胺类药  134
   三、抗胆碱药  137
 第二节 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药  138
   一、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  138
   二、胆碱酯酶抑制药  139
   三、NMDA受体非竞争性拮抗药  140
   四、AD治疗药物的新进展  140
第十八章 抗精神失常药142
   节 抗精神分裂症药  142
   一、经典抗精神分裂症药  143
   二、非典型抗精神分裂症药  147
 第二节 抗躁狂症药  149
 第三节 抗抑郁药  149
   一、三环类抗抑郁药  150
   二、NA摄取抑制药  151
   三、5HT再摄取抑制药  152
   四、其他抗抑郁药  153
第十九章 镇痛药156
   节 概述  156
 第二节 阿片受体和内源性阿片肽  157
 第三节 吗啡及其相关阿片受体激动药  158
 第四节 阿片受体部分激动药和激动拮抗药  164
 第五节 其他镇痛药  165
 第六节 阿片受体拮抗药  166
第二十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168
   节 概述  168
   一、药理作用与机制  168
   二、常见不良反应  170
 第二节 非选择性环氧化酶抑制药  172
   一、水杨酸类  172
   二、苯胺类  174
   三、吲哚类  174
   四、芳基乙酸类  175
   五、芳基丙酸类  176
   六、烯醇酸类  176
   七、吡唑酮类  177
   八、烷酮类  177
   九、异丁芬酸类  178
 第三节 选择性环氧化酶2抑制药  178
第二十一章 离子通道概论及钙通道阻滞药182
   节 离子通道概论  182
   一、离子通道研究简史  182
   二、离子通道的特性  182
   三、离子通道的分类  182
   四、离子通道的生理功能  185
   五、离子通道的调控  185
 第二节 作用于钠通道和钾通道的药物  186
   一、作用于钠通道的药物  186
   二、作用于钾通道的药物  186
 第三节 钙通道阻滞药  186
   一、钙通道阻滞药分类  187
   二、钙通道阻滞药的药动学特性  187
   三、钙通道阻滞药的作用机制  187
   四、钙通道阻滞药的药理作用  188
   五、钙通道阻滞药的临床应用  189
   六、钙通道阻滞药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190
第二十二章 抗心律失常药191
   节 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基础  191
   一、正常心脏电生理特性  191
   二、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192
 第二节 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机制和分类  193
   一、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机制  193
   二、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  194
 第三节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195
   一、Ⅰ类钠通道阻滞药  195
   二、Ⅱ类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197
   三、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198
   四、Ⅳ类钙通道阻滞药  199
   五、其他类  199
第二十三章 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药物201
   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201
 第二节 肾素抑制药  202
 第三节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203
   一、化学结构与分类  203
   二、药理作用与应用  203
   三、不良反应  204
   四、常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205
 第四节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受体)阻断药  206
   一、基本药理作用与应用  206
   二、常用AT1受体阻断药  206
第二十四章 利尿药209
   节 利尿药作用的生理学基础  209
 第二节 常用利尿药  212
   一、袢利尿药  212
   二、噻嗪类及类噻嗪类  213
   三、保钾利尿药  215
   四、碳酸酐酶抑制药  216
   五、渗透性利尿药  217
第二十五章 抗高血压药219
   节 抗高血压药物分类  219
 第二节 常用抗高血压药物  220
   一、利尿药  220
   二、钙通道阻滞药  220
   三、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221
   四、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222
   五、AT1受体阻断药  222
 第三节 其他抗高血压药物  223
   一、中枢性降压药  223
   二、血管平滑肌扩张药  224
   三、神经节阻断药  225
   四、α1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225
   五、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阻断药  225
   六、钾通道开放药  226
   七、肾素抑制药  226
   八、其他  226
 第四节 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新概念  227
第二十六章 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229
   节 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学及治疗心力衰竭药物的分类  229
   一、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学  229
   二、治疗心力衰竭药物的分类  231
 第二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药  231
   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231
   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阻断药  232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