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医学导论(第5版/本科临床/配增值)
作者:马建辉,闻德亮 著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7-01
ISBN:9787117266826
定价:¥42.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 规划教材修订说明 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教材自1978年轮出版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几十年来,在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领导和支持下,以裘法祖、吴阶平、吴孟超、陈灏珠等院士为代表的我国几代德高望重、有丰富的临床和教学经验、有高度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的国内外著名院士、专家、医学家、教育家参与了本套教材的创建和每一轮教材的修订工作,使我国的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教材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到精,不断丰富、完善与创新,形成了课程门类齐全、学科系统优化、内容衔接合理、结构体系科学的由规划教材、配套教材、网络增值服务、数字出版等组成的立体化教材格局。这套教材为我国千百万医学生的培养和成才提供了根本保障,为我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高水平、高素质的合格医学人才,为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历史性巨大贡献,并通过教材的创新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推动了我国高等医学本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了我国医药学相关学科或领域的教材建设和教育发展,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医药学教育和卫生事业发展实际的具有中国特色医药学教材建设和发展的道路,创建了中国特色医药学教育教材建设模式。老一辈医学教育家和科学家们亲切地称这套教材是中国医学教育的“干细胞”教材。 本套第九轮教材修订启动之时,正是我国进一步深化医教协同之际,更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全方位深入推进之时。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亲自批示“人才是卫生与健康事业的资源,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对于加强医学人才队伍建设、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并着重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奋力推动建设健康中国。 教材建设是事关未来的战略工程、基础工程,教材体现国家意志。人民卫生出版社紧紧抓住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历史发展机遇期,以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全面启动为契机,以规划教材创新建设,全面推进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工作,服务于医改和教改。第九轮教材的修订原则,是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努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发展以“5+3”模式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临床实践教学,切实落实好“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要求,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在全国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精神鼓舞下和老一辈医学家奉献精神的感召下,全国一大批临床教学、科研、医疗线的中青年专家、学者、教授继承和发扬了老一辈的优秀传统,以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积极参与第九轮教材的修订和建设工作,紧密结合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和医药卫生行业人才的需求,借鉴国内外医学教育教学的经验和成果,不断创新编写思路和编写模式,不断完善表达形式和内容,不断提升编写水平和质量,已逐渐将每一部教材打造成了学科精品教材,使第九轮全套教材更加成熟、完善和科学,从而构建了适合以“5+3”为主体的医学教育综合改革需要、满足卓越临床医师培养需求的教材体系和优化、系统、科学、经典的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 其修订和编写特点如下: 1.教材编写修订工作是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部的领导和支持下,由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学组规划,临床医学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审定,院士专家把关,全国各医学院校知名专家教授编写,人民卫生出版社高质量出版。 2.教材编写修订工作是根据教育部培养目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行业要求、社会用人需求,在全国进行科学调研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和教材建设经验,充分研究论证本专业人才素质要求、学科体系构成、课程体系设计和教材体系规划后,科学进行的。 3.在教材修订工作中,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战略部署要求,贯穿教材编写全过程。全套教材在专业内容中渗透医学人文的温度与情怀,通过案例与病例融合基础与临床相关知识,通过总结和汲取前八轮教材的编写经验与成果,充分体现教材的科学性、代表性和适用性。 4.教材编写修订工作着力进行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和教材体系的建设创新——科学整合课程、淡化学科意识、实现整体优化、注重系统科学、保证点面结合。继续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教材编写原则,以确保教材质量。 5.为配合教学改革的需要,减轻学生负担,精炼文字压缩字数,注重提高内容质量。根据学科需要,继续沿用大16开国际开本、双色或彩色印刷,充分拓展侧边留白的笔记和展示功能,提升学生阅读的体验性与学习的便利性。 6.为满足教学资源的多样化,实现教材系列化、立体化建设,进一步丰富了理论教材中的数字资源内容与类型,创新在教材移动端融入AR、V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课堂学习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每种教材均配有2套模拟试卷,线上实时答题与判卷,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重点知识。同时,根据实际需求进一步优化了实验指导与习题集类配套教材的品种,方便老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 第九轮教材共有53种,均为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套教材将于2018年6月出版发行,数字内容也将同步上线。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同志亲自为本套教材撰写序言,并对通过修订教材启发和指导高校不断深化医学教育改革、进一步推进医教协同,为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服务人民群众健康乃至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寄予厚望。希望全国广大院校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多提供宝贵意见,反馈使用信息,以逐步修改和完善教材内容,提高教材质量,为第十轮教材的修订工作建言献策。
作者简介
主 审 简 介 文历阳男,1938年出生于湖北省。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教授;原同济医科大学副校长。担任教育部、卫生健康委医学教育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顾问;教学管理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国家医学考试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能力评价》杂志主编。主 编 简 介 马建辉男,1964年出生于湖北省,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目前担任全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薪酬管理研究分会副理事长、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常务理事。 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与研究工作,在创新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做了富有成效的工作。主持的“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方法在医学教育中的改革与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参与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试行)》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参与了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和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发表高等教育研究论文数十篇,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担任《医学导论》第2、3版编委,第4版主编。 闻德亮男,1966年1月生于辽宁省沈阳市。中国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89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儿科医学系,现任中国医科大学校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六届辽宁省优秀专家、第三批“辽宁特聘教授”。目前兼任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从事教学、科研、医疗工作29年。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和卫生事业管理学专业研究生60余名。先后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20余项课题。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作为主要参与者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l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奖1项。 副主编简介 曹德品男,1958年出生于黑龙江省。现任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校长,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委,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教育杂志》和《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编辑委员会副总编辑。 1984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1995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工程硕士学位,一直从事医学教育管理与研究工作,现为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博士研究生导师,先后承担教育研究课题10余项,撰写教育研究论文50余篇,获国家和省级教学成果奖10余项。 董 健男,1965年出生,浙江杭州人。复旦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任,脊柱外科主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委员;SICOT中国部脊柱外科学会、骨肿瘤学会常委;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委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分会副主委,上海分会主委;中华系列杂志及10余本SCI杂志编委和审稿人。 从事医学教学工作30年。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二十八项课题。腰突症防治和脊柱肿瘤治疗在国内外居领先地位,被诸多媒体报道,在国际杂志发表。以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10余项。原国家卫生计生委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上海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荣获“上海医学发展杰出贡献奖”。郭永松男,1957年6月出生于杭州。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理事、浙江省医学科学院伦理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常务理事;教育部高职高专医学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医学教育教材建设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理事;教育部医学教育认证工作委员会委员等;目前还担任全国高等医学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社常务副主编、副社长等职务。 从事医学社会学(医疗社会工作,工作压力与健康)、生命伦理学(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医学教育等的教学与研究工作35年。先后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原卫生部、医学教育学会等研究课题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参加编写教材十余部。
目录
篇 医学的起源与发展
章 古代医学 2
节 原始医学 2
第二节 古代东方医学 2
一、中国古代医学 3
二、古埃及医学 4
三、古印度医学 4
四、古巴比伦和亚述的医学 5
第三节 古代西方医学 5
一、古希腊的医学 5
二、古罗马的医学 6
第二章 近代医学 7
节 近代医学的发展 7
一、文艺复兴时期的近代医学 7
二、17世纪的医学 8
三、18世纪的医学 10
四、19世纪的医学 11
第二节 近代医学的特点与启示 13
一、实验医学是近代医学的奠基石 14
二、医学的三个学派促进了近代医学的发展 14
三、自然科学进步是近代医学发展的动力 14
四、医学交流架起了近代医学发展的桥梁 14
第三章 现代医学 15
节 现代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15
一、药物学与治疗学的飞跃 15
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16
三、免疫学的发展 16
四、医学遗传学的发展 17
五、器官移植与人造器官 18
六、医学模式的转变 18
七、传染病的新动态 19
八、医学影像学的发展 20
第二节 现代医学的特点 21
一、医学分科专门化 21
二、医学发展国际化 22
三、医学技术逐渐现代化 22
四、医学学科交叉渗透产生新学科 23
第三节 现代医学发展的启示 23
一、临床必须与预防相结合 23
二、技术的转移与综合是医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23
三、既要重视延长寿命又要重视生命质量 24
第四节 21世纪医学的发展趋势 24
一、分子生物学将成为新世纪医学发展的龙头 24
二、再生医学将促进21世纪的医疗革命 25
三、医学与众多学科融合发展为疾病诊断与治疗带来新突破 25
四、预防医学发展将促进卫生革命 26
五、老年医学将成为新世纪的重要医学课题 26
六、全科医学 26
七、系统生物学与系统生物医学 27
八、微创外科 27
九、循证医学 28
十、转化医学 29
十一、精准医学 29
十二、医学整合 29
第四章 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31
节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31
一、阴阳五行学说 31
二、脏腑学说 31
三、经络学说 32
四、病因病机 32
五、诊法与辨证 32
六、治则与治法 33
七、养生与预防 33
第二节 中医学各专科的形成和发展 33
一、中医诊断学 33
二、中医内科 34
三、中医外科 34
四、中医骨伤科学 34
五、中医妇产科 35
六、儿科 35
七、五官科 35
八、针灸科 35
九、药物学 36
十、方剂学 36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与中医学的发展 36
一、中医学外传国外 36
二、西洋医学传入中国 37
三、中医药的发展和中西医结合 37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取得突出的成果 38
第二篇 医学教育与医学学习
第五章 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40
节 医学生的知识结构 40
一、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40
二、自然科学知识 40
三、医学专业知识 41
第二节 医学生的能力结构 41
一、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1
二、实践能力 41
三、自主学习能力 42
四、创新能力 42
五、交流能力 42
六、信息管理能力 42
七、组织和管理能力 42
八、团队协作能力 43
九、批判性思维能力 43
第三节 医学生的素质 43
一、思想道德素质 43
二、文化素质 44
三、专业素质 44
四、身心素质 45
第六章 医学教育教学概论与现代医学教育思想 46
节 我国医学教育体系 46
一、医学教育体系的层次结构 46
二、医学教育体系的专业结构 47
三、医学教育体系的类型结构 49
第二节 医学教育教学过程 50
一、医学教育教学过程的概念 50
二、医学教育教学过程的主要任务 50
三、医学教育教学过程的特点 51
第三节 医学教学管理 52
一、医学课程 52
二、医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 53
第四节 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54
一、医学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54
二、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56
第五节 现代医学教育思想的形成及其主要内容 57
一、教育思想的概念 57
二、教育思想的形成 57
三、传统教育思想的强化 58
四、当代教育思想的形成 58
五、医学模式及其观念对现代医学教育思想形成的影响 59
六、现代医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60
第七章 学习的理论与医学学习 61
节 学习的理论概述 61
一、学习的内涵 61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61
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63
四、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64
第二节 大学学习与医学学习的特点 66
一、大学学习的特点 66
二、医学学习的特点 67
三、医学学习应遵循的原则 68
第三节 医学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69
一、医学知识的记忆技巧 69
二、医学思维的训练策略 71
三、医学的学习方法 74
第三篇 卫生人员与卫生服务工作
第八章 卫生人员 78
节 卫生人员的分类与准入 78
一、卫生人员的分类 78
二、卫生人员的准入 78
第二节 临床医生 81
一、临床医生的使命与职责 81
二、临床医生的社会声望、权利与岗位要求 82
第三节 护理人员 84
一、护理人员的产生和社会地位 84
二、护理模式转变对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 85
第四节 临床卫生技术人员 87
一、临床卫生技术人员的特点 87
二、对临床卫生技术人员的素质要求 87
第五节 公共卫生人员 88
一、卫生防疫人员 88
二、卫生执法监督人员 89
第六节 基层卫生人员与全科医生 89
一、全科医生 90
二、社区卫生人员 92
三、农村基层卫生人员 93
第七节 卫生管理人员 94
第九章 病人 96
节 病人角色 96
一、病人概念与病人角色 96
二、疾病行为 96
三、求医行为 97
四、遵医行为 98
第二节 病人需要与期望 98
一、病人需要 98
二、病人期望 99
第三节 病人的权利与义务 100
一、病人权利 100
二、病人义务 101
第四节 病人心理变化 101
一、认知变化 102
二、情感变化 102
三、意志行为变化 102
四、人格变化 102
第五节 以病人为中心 102
一、以病人为中心的意义 102
二、以病人为中心的内涵 103
第十章 医学人际关系与沟通 105
节 沟通概述 105
一、沟通的概念与类型 105
二、沟通的基本要素与模式 106
三、沟通的特点与功能 107
四、沟通的基本原则 108
第二节 人际关系 108
一、人际关系的内容 108
二、人际关系的特点 108
三、人际关系的作用 109
第三节 医学人际关系 109
一、医学人际关系特征 109
二、医患关系 110
三、医务人员的人际关系 111
四、医患沟通 112
五、治疗性沟通 113
六、常用的医患沟通技巧 114
第十一章 健康与疾病 116
节 生命 116
一、生命的定义 116
二、生命的进化 116
三、生命的标准 116
四、生命的价值 117
第二节 健康 117
一、健康的定义 117
二、健康的标准 118
三、亚健康状态 118
第三节 疾病 119
一、疾病的定义 119
二、疾病的原因 119
三、疾病的自然进程 123
四、疾病过程的共同规律 124
五、疾病发生的一般机制 125
六、疾病的分类 126
七、疾病谱变化 127
八、疾病的价值与意义 128
第四节 衰老 128
一、衰老的定义 128
二、衰老的机制 128
第五节 死亡 129
一、死亡的定义 129
二、脑死亡 129
三、安乐死 130
四、临终关怀 130
第十二章 临床诊断与治疗 131
节 临床诊断 131
一、临床诊断的思维过程及基本原则 131
二、临床诊断中常用的思维方法 133
三、临床诊断方法、技术及其评价 134
第二节 临床治疗 137
一、治疗的思维过程及基本原则 137
二、常用治疗方法及其评价 138
第三节 病历记录与表达 140
一、病历记录的基本要求 140
二、病历保存与管理 141
第四节 临床实践中的法律问题 142
一、卫生法律与法规 142
二、卫生法中的法律责任 143
三、医疗损害和纠纷的现场处置 143
四、医疗损害及其分类 143
五、医疗行为中的告知义务 144
六、医疗损害鉴定及法律处理程序 145
七、减少医疗损害和纠纷的措施 146
第五节 循证医学 146
一、循证医学的定义 146
二、循证医学的历史 147
三、循证医学的基本过程和研究方法 147
四、循证医学的价值 148
五、循证医学的局限性 149
第十三章 疾病预防与卫生保健 150
节 疾病预防概论 150
一、疾病预防与预防医学 150
二、预防医学的基本任务 150
三、疾病预防的主要特点 151
第二节 疾病预防的宏观策略 151
一、“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 151
二、医学模式与疾病预防模式的转变 152
三、社会大卫生观念 153
第三节 疾病预防的主要措施 153
一、个体预防和群体预防 153
二、三级预防 154
三、公共卫生监测 158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 158
第四节 卫生保健 159
一、卫生保健的主要形式 159
二、卫生保健的全球战略 160
三、初级卫生保健 161
第十四章 疾病的康复 162
节 康复医学概述 162
一、康复 162
二、康复医学 163
三、康复医学的工作方式 164
四、残疾学 164
五、社区康复 165
第二节 康复医学的发展与作用 165
一、康复与康复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165
二、康复医学发展的基础 165
三、康复医学的作用 166
第三节 康复医学评定与康复治疗技术 167
一、康复医学评定 167
二、康复治疗技术 168
第十五章 中国卫生国情 169
节 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 169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卫生工作方针的形成和发展 169
二、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的形成及意义 169
三、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的内涵 169
第二节 卫生资源与卫生服务 170
一、卫生资源 170
二、卫生服务 171
第三节 我国健康事业发展成就 172
一、健康环境与条件持续改善 172
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173
三、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大幅提高 174
四、全民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174
五、特定群体的健康水平显著进步 175
六、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和国际医疗援助 175
第四节 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76
一、2009—2011年期间医改的基本情况 176
二、“十二五”期间医改的基本情况 177
三、“十三五”期间医改的目标和任务 178
第五节 健康中国战略 181
一、战略主题 181
二、战略目标 181
三、战略任务 182
附录1 诺贝尔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83
附录2 本科医学教育质量改进全球标准(2012年修订版) 189
附录3 全球医学教育基本要求 206
附录4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版) 209
参考文献 228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229
本书测试卷
章 古代医学 2
节 原始医学 2
第二节 古代东方医学 2
一、中国古代医学 3
二、古埃及医学 4
三、古印度医学 4
四、古巴比伦和亚述的医学 5
第三节 古代西方医学 5
一、古希腊的医学 5
二、古罗马的医学 6
第二章 近代医学 7
节 近代医学的发展 7
一、文艺复兴时期的近代医学 7
二、17世纪的医学 8
三、18世纪的医学 10
四、19世纪的医学 11
第二节 近代医学的特点与启示 13
一、实验医学是近代医学的奠基石 14
二、医学的三个学派促进了近代医学的发展 14
三、自然科学进步是近代医学发展的动力 14
四、医学交流架起了近代医学发展的桥梁 14
第三章 现代医学 15
节 现代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15
一、药物学与治疗学的飞跃 15
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16
三、免疫学的发展 16
四、医学遗传学的发展 17
五、器官移植与人造器官 18
六、医学模式的转变 18
七、传染病的新动态 19
八、医学影像学的发展 20
第二节 现代医学的特点 21
一、医学分科专门化 21
二、医学发展国际化 22
三、医学技术逐渐现代化 22
四、医学学科交叉渗透产生新学科 23
第三节 现代医学发展的启示 23
一、临床必须与预防相结合 23
二、技术的转移与综合是医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23
三、既要重视延长寿命又要重视生命质量 24
第四节 21世纪医学的发展趋势 24
一、分子生物学将成为新世纪医学发展的龙头 24
二、再生医学将促进21世纪的医疗革命 25
三、医学与众多学科融合发展为疾病诊断与治疗带来新突破 25
四、预防医学发展将促进卫生革命 26
五、老年医学将成为新世纪的重要医学课题 26
六、全科医学 26
七、系统生物学与系统生物医学 27
八、微创外科 27
九、循证医学 28
十、转化医学 29
十一、精准医学 29
十二、医学整合 29
第四章 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31
节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31
一、阴阳五行学说 31
二、脏腑学说 31
三、经络学说 32
四、病因病机 32
五、诊法与辨证 32
六、治则与治法 33
七、养生与预防 33
第二节 中医学各专科的形成和发展 33
一、中医诊断学 33
二、中医内科 34
三、中医外科 34
四、中医骨伤科学 34
五、中医妇产科 35
六、儿科 35
七、五官科 35
八、针灸科 35
九、药物学 36
十、方剂学 36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与中医学的发展 36
一、中医学外传国外 36
二、西洋医学传入中国 37
三、中医药的发展和中西医结合 37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取得突出的成果 38
第二篇 医学教育与医学学习
第五章 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40
节 医学生的知识结构 40
一、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40
二、自然科学知识 40
三、医学专业知识 41
第二节 医学生的能力结构 41
一、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1
二、实践能力 41
三、自主学习能力 42
四、创新能力 42
五、交流能力 42
六、信息管理能力 42
七、组织和管理能力 42
八、团队协作能力 43
九、批判性思维能力 43
第三节 医学生的素质 43
一、思想道德素质 43
二、文化素质 44
三、专业素质 44
四、身心素质 45
第六章 医学教育教学概论与现代医学教育思想 46
节 我国医学教育体系 46
一、医学教育体系的层次结构 46
二、医学教育体系的专业结构 47
三、医学教育体系的类型结构 49
第二节 医学教育教学过程 50
一、医学教育教学过程的概念 50
二、医学教育教学过程的主要任务 50
三、医学教育教学过程的特点 51
第三节 医学教学管理 52
一、医学课程 52
二、医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 53
第四节 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54
一、医学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54
二、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56
第五节 现代医学教育思想的形成及其主要内容 57
一、教育思想的概念 57
二、教育思想的形成 57
三、传统教育思想的强化 58
四、当代教育思想的形成 58
五、医学模式及其观念对现代医学教育思想形成的影响 59
六、现代医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60
第七章 学习的理论与医学学习 61
节 学习的理论概述 61
一、学习的内涵 61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61
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63
四、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64
第二节 大学学习与医学学习的特点 66
一、大学学习的特点 66
二、医学学习的特点 67
三、医学学习应遵循的原则 68
第三节 医学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69
一、医学知识的记忆技巧 69
二、医学思维的训练策略 71
三、医学的学习方法 74
第三篇 卫生人员与卫生服务工作
第八章 卫生人员 78
节 卫生人员的分类与准入 78
一、卫生人员的分类 78
二、卫生人员的准入 78
第二节 临床医生 81
一、临床医生的使命与职责 81
二、临床医生的社会声望、权利与岗位要求 82
第三节 护理人员 84
一、护理人员的产生和社会地位 84
二、护理模式转变对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 85
第四节 临床卫生技术人员 87
一、临床卫生技术人员的特点 87
二、对临床卫生技术人员的素质要求 87
第五节 公共卫生人员 88
一、卫生防疫人员 88
二、卫生执法监督人员 89
第六节 基层卫生人员与全科医生 89
一、全科医生 90
二、社区卫生人员 92
三、农村基层卫生人员 93
第七节 卫生管理人员 94
第九章 病人 96
节 病人角色 96
一、病人概念与病人角色 96
二、疾病行为 96
三、求医行为 97
四、遵医行为 98
第二节 病人需要与期望 98
一、病人需要 98
二、病人期望 99
第三节 病人的权利与义务 100
一、病人权利 100
二、病人义务 101
第四节 病人心理变化 101
一、认知变化 102
二、情感变化 102
三、意志行为变化 102
四、人格变化 102
第五节 以病人为中心 102
一、以病人为中心的意义 102
二、以病人为中心的内涵 103
第十章 医学人际关系与沟通 105
节 沟通概述 105
一、沟通的概念与类型 105
二、沟通的基本要素与模式 106
三、沟通的特点与功能 107
四、沟通的基本原则 108
第二节 人际关系 108
一、人际关系的内容 108
二、人际关系的特点 108
三、人际关系的作用 109
第三节 医学人际关系 109
一、医学人际关系特征 109
二、医患关系 110
三、医务人员的人际关系 111
四、医患沟通 112
五、治疗性沟通 113
六、常用的医患沟通技巧 114
第十一章 健康与疾病 116
节 生命 116
一、生命的定义 116
二、生命的进化 116
三、生命的标准 116
四、生命的价值 117
第二节 健康 117
一、健康的定义 117
二、健康的标准 118
三、亚健康状态 118
第三节 疾病 119
一、疾病的定义 119
二、疾病的原因 119
三、疾病的自然进程 123
四、疾病过程的共同规律 124
五、疾病发生的一般机制 125
六、疾病的分类 126
七、疾病谱变化 127
八、疾病的价值与意义 128
第四节 衰老 128
一、衰老的定义 128
二、衰老的机制 128
第五节 死亡 129
一、死亡的定义 129
二、脑死亡 129
三、安乐死 130
四、临终关怀 130
第十二章 临床诊断与治疗 131
节 临床诊断 131
一、临床诊断的思维过程及基本原则 131
二、临床诊断中常用的思维方法 133
三、临床诊断方法、技术及其评价 134
第二节 临床治疗 137
一、治疗的思维过程及基本原则 137
二、常用治疗方法及其评价 138
第三节 病历记录与表达 140
一、病历记录的基本要求 140
二、病历保存与管理 141
第四节 临床实践中的法律问题 142
一、卫生法律与法规 142
二、卫生法中的法律责任 143
三、医疗损害和纠纷的现场处置 143
四、医疗损害及其分类 143
五、医疗行为中的告知义务 144
六、医疗损害鉴定及法律处理程序 145
七、减少医疗损害和纠纷的措施 146
第五节 循证医学 146
一、循证医学的定义 146
二、循证医学的历史 147
三、循证医学的基本过程和研究方法 147
四、循证医学的价值 148
五、循证医学的局限性 149
第十三章 疾病预防与卫生保健 150
节 疾病预防概论 150
一、疾病预防与预防医学 150
二、预防医学的基本任务 150
三、疾病预防的主要特点 151
第二节 疾病预防的宏观策略 151
一、“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 151
二、医学模式与疾病预防模式的转变 152
三、社会大卫生观念 153
第三节 疾病预防的主要措施 153
一、个体预防和群体预防 153
二、三级预防 154
三、公共卫生监测 158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 158
第四节 卫生保健 159
一、卫生保健的主要形式 159
二、卫生保健的全球战略 160
三、初级卫生保健 161
第十四章 疾病的康复 162
节 康复医学概述 162
一、康复 162
二、康复医学 163
三、康复医学的工作方式 164
四、残疾学 164
五、社区康复 165
第二节 康复医学的发展与作用 165
一、康复与康复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165
二、康复医学发展的基础 165
三、康复医学的作用 166
第三节 康复医学评定与康复治疗技术 167
一、康复医学评定 167
二、康复治疗技术 168
第十五章 中国卫生国情 169
节 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 169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卫生工作方针的形成和发展 169
二、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的形成及意义 169
三、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的内涵 169
第二节 卫生资源与卫生服务 170
一、卫生资源 170
二、卫生服务 171
第三节 我国健康事业发展成就 172
一、健康环境与条件持续改善 172
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173
三、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大幅提高 174
四、全民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174
五、特定群体的健康水平显著进步 175
六、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和国际医疗援助 175
第四节 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76
一、2009—2011年期间医改的基本情况 176
二、“十二五”期间医改的基本情况 177
三、“十三五”期间医改的目标和任务 178
第五节 健康中国战略 181
一、战略主题 181
二、战略目标 181
三、战略任务 182
附录1 诺贝尔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83
附录2 本科医学教育质量改进全球标准(2012年修订版) 189
附录3 全球医学教育基本要求 206
附录4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版) 209
参考文献 228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229
本书测试卷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