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近代以来《论语》注疏辨正

近代以来《论语》注疏辨正

作者:陈洪杏 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6-01

ISBN:9787520127875

定价:¥12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在“中西之辨”这一时代背景下,以人生的有待性价值(孟子所谓“求之有道”而“求在外者”)与无待性价值(孟子所谓“求有益于得”而“求在我者”)的分辨为前设,将近代以来的《论语》注疏置于三重语境下:?老子、孔子出现前后中国人心灵眷注的焦点发生了由“命”而“道”的深刻转换;?炎汉以降、近代以前,《论语》注疏先后历经了伦理政治化、玄学化、理学化、朴学化,但对“道”的瞩望始终未曾衰减;?当今世界文化出现了严重危机,中国文化相对于西方文化迟迟未能真正进入近代、现代。在此理解前设、复杂语境下,本研究致力于深入考察、系统辨正近代以来的《论语》注疏,探究《论语》章、篇之精义及隐贯全书的孔子之“道”,寻问新时期《论语》注疏的现代转换之途。主要观点如下:(1)近代以来的《论语》注疏是《论语》注疏史上语境复杂、面临挑战强、体例创多的一段时期。考辨这时期的注疏,有助于探究《论语》章、篇之精义及隐贯全书的孔子之“道”,寻问新时期《论语》注疏的现代转换之途。(2)“时代的双重脱序”导致了当前的《论语》热内藏着深重的危机。长达两千多年的《论语》注疏史,“道”一直是其最后的价值归宿,新时期的注疏正可以从这里汲取珍贵的养分。(3)将人生的“境界”向度与“权利”向度错落开来,援引各种中外理论再度阐释《论语》里的孔子之“道”,自觉反省传统“内圣外王”说在对个体“权利”求取上的不足,这可能是近代以来《论语》注疏实现现代转换的必经之途。(4)近代以来的《论语》注疏对历史大的贡献在于体例的创制,如“依篇疏解”、“就章迻译”。“依篇疏解”的运用要求注家当在信念笃守与理性探索之间保持一种恰当的张力。(5)从总体上看,近代以来的注疏较为逊色。不过,这时期的注疏先后受到了各种理论坐标系的影响,这些坐标系带来了各种问题,同时亦激发出了各种发人深省的胜义,后者是《论语》注疏有望再度经典化的希望之所在。学术创新:(1)以“中西之辨”为历史背景,将近代以来的《论语》注疏置于“时代的双重脱序”这一语境下,遂使这时期的《论语》注疏研究有了世界性的“时代”视野。(2)以人生的有待性价值与无待性价值的分辨为前提,借重黄克剑对中国“轴心时代”——出现了老子、孔子的那个时代——所作的中国人心灵眷注重心发生了“由‘命’而‘道’”转换的阐释,将《论语》把握为一位穿透了“命”的忐忑而归心于“道”之从容的哲人所遗教诲的辑录,从而使对近代以来《论语》注疏的品评有了一个不落于俗格的准矱。(3)在《论语》注疏研究史上,首次注意到并探讨了“依篇疏解”体例施于《论语》的依据、制约因素,为《论语》微义的进一步抉发提供了一个新颖、独特的视角。此外,还首次深入总结了“就章迻译”体例的实践效果。清末、民国的《论语》注疏之研究学界已在开展,但就近代以来直至当下这整个时期而言,本研究尚属首次。(4)本研究以义利之辨、文质之辨、形上形下之辨、内圣外王之辨概括孔门“道”辨,为学界鲜见。这一简明、扼要的思路,或对《论语》注疏史研究、四书注疏史研究乃至儒学史研究,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陈洪杏1976年生,广东揭阳人,副研究员。1997年、2000年先后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获哲学学士、哲学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目前任教并从事研究于福建省委党校哲学部。曾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书目季刊》等海内外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并有论文为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所译。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学说、道家学说和马克思学说之西方哲学渊源。
目录
自 序
导论:跨进近代门槛的《论语》注疏
引 言 西学:“骑在炮弹上飞过来”的入侵者?
  一 从夷夏之辨到中西之辨(1870年前后至1895年前后)
  二 三种“体”、“用”论与《论语》注疏之致思(1895年前后至1919年前后)
  三 三种文化坐标系张力下的《论语》注疏之演递(1919年前后至1949年前后)
  四 两岸格局与《论语》注疏之断续(1949年前后至2010年前后)
  五 结语:《论语》注疏的现代之路在何方?
上编:体例辨正篇
小 引
第一章 “依篇疏解”施于《论语》的依据、难题
  一 从“依章疏解”到“依篇疏解”
  二 “依篇疏解”的根据、意义
  三 制约“依篇疏解”的第一重因素
  四 制约“依篇疏解”的第二重因素
第二章 《论语》若干迻译示例辩难
  一 “就章迻译”:从“话解”到“译文”
  二 若干迻译示例辩难
中编:章句辨正篇
小 引
第一章 从《学而》到《里仁》章句辨正
  一 《学而》“学而时习之”章
  二 《学而》“孝弟也者”章
  三 《为政》“为政以德”章
  四 《为政》“思无邪”章
  五 《为政》“五十而知天命”章
  六 《为政》“孝乎惟孝”章
  七 《八佾》“绘事后素”章(附:《八佾》“礼之本”章)
  八 《里仁》“吾道一以贯之”章
第二章 从《公冶长》到《述而》章句辨正
  一 《公冶长》“性与天道”章(附:《述而》“默而识之”章)
  二 《雍也》“人之生也直”章
  三 《述而》“游于艺”章
  四 《述而》“我非生而知之者”章
第三章 从《子路》到《宪问》章句辨正
  一 《子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章(附:《述而》“昭公知礼乎”章)
  二 《宪问》“知我者其天乎”章
  三 《宪问》“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章(附:《述而》“天生德于予”章、《子罕》“子
    畏于匡”章)
第四章 从《季氏》到《尧曰》章句辨正
  一 《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章(附:《述而》“知之次”章)
  二 《阳货》“性相近也”章(附:《阳货》“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章)
  三 《尧曰》“尧曰”章
下编:主题辨正篇
小 引
第一章 “义”、“利”之辨
  一 君子唯义、小人唯利?
  二 孔子之前中国人心灵眷注的重心在于“命”
  三 孔子之后中国人心灵眷注的重心在于“道”
  四 “道”、“命”之辨
第二章 “文”、“质”之辨
  一 “君子”说、“历史嬗替”说、“仁”说
  二 从君子人格的养成看“文质彬彬”
  三 从社会风尚的淳化再看“文质彬彬”
第三章 “形上”、“形下”之辨
  一 朱子:“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二 近代以来注家之“中庸”观(一)
  三 近代以来注家之“中庸”观(二)
  四 近代以来注家之“中庸”观(三)
第四章 “内圣”、“外王”之辨
  一 “修己”、“为政”纽结上的“教之”
  二 “修己”而“为政”的极境:“无为而治”
  三 “修己”、“为政”的错落:“境界”、“权利”之辨
参考文献
附录一:钱穆《论语新解》探微——以“学为人之道”为致思线索
附录二:近代以来《论语》注疏的又一范本——对黄克剑《论语疏解》的解读
后 记
鸣 谢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