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随笔
-
大香格里拉坐标耿占坤我的语言在一片有限的领地以游牧采集为生,从不向帝王乞讨或者纳贡,也不愿学习雕刻象牙、淘金采玉、殷勤顾盼或者以搔首弄姿的妖媚赢得宠幸的技艺。我的言辞是一群鸟,追随变幻的季风和性情迁徙,它们远行之时,把几枚洁白的羽毛和一串感恩的歌,留在生命中那片值得赞美的原野。
-
走马安多梅卓青海人民出版社推出以青海省青年作家为主的《西海文学丛书》,以为青海地方文学接续文脉,聚集力量,推动本土文化的发展。文化,或者文明的形成,从来是需要经过漫长积累、艰辛努力而致。文学作品更是作为基础性的因素,对一个时代发挥着精神层面的积极影响。今天,青海人民出版社推出《星宿海文丛》,即缘于这样一种认识,缘于我们对当下时代的一种理解和判断。
-
林心如纽约日记林心如 著,蓝陈福堂 摄《林心如纽约日记》精彩记录了林心如在纽约游学的各种点滴,这也是一本文字与写真合二为一的作品。爱看《欲望城市》的林心如,特别选择了纽约作为这次游学的地点,也圆了她长久以来想要出国进修的梦想。只身来到异地,学习用不同的语言自我表达,林心如这趟纽约之旅除了在忙碌的工作中得到了休息,也在独自生活的归零中,寻回人生最初的感动,当然三个月的进修更让林心如在英文能力上精进不少。书中还贴心收录了纽约游学和当地著名景点与美食的详细信息,提供给也有大苹果游学之梦的朋友更多圆梦的力量。
-
苍洱之间罗常培 著罗常培先生是著名的语言学家,他的《苍洱之间》为一本非常有名的游记,包括《蜀道难》和《苍洱之间》两部分,都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罗常培先生的散文作品。如果不是十多年前辽宁教育出版社重印了此书,一般普通读者很难见到语言学家的散文集子。中国老辈学者虽然各有专业,但一般都是文章高手。西南联大时期,此类著述非常普遍,比如陈达《浪迹十年》、王力《龙虫并雕斋琐语》、费孝通《鸡足朝山记》等,这些集子都是散文佳作,不但文字好,更有知识、思想和当时的历史情景,我平时读书,最喜欢这一类的文章,尤其是专业学者偶然写就的散文小品,更保有一种单纯和自然天趣,因为他们自己有稳定的专业,文章纯粹是兴趣所致,读来别有一番兴味。我曾推荐过地质学家黄汲清早年一本类似的书《天山之麓》,真是极好的散文。有专业的人写散文和作家的散文有明显不同,作家的散文一般不如有专业而偶然为文的学者自然风趣,比较起来,我在散文中最喜欢读的不是作家的散文,而是有专业的人写的散文,比如学者、比如科学家。《苍洱之间》肯定是一本名著,不但因为罗常培先生的文字美,更在于罗先生叙述的历史有趣味,还在于罗先生的书中有许多学术史的材料。罗先生此书恰好完成在四十年代,当时中国学术重心还在西南,重要的研究机关和大学在罗先生的笔下均有记述,涉及的学者相当广泛,以后凡做中国现代学术史研究,罗先生的这本游记一定是最好的参考资料,它的好处不在完整,而在细节,不在刻意保留史料,而在无意间叙述出了学者生活的情调。
-
徐霞客游记(明)徐弘祖 著,汤化,郭丹 注评《徐霞客游记》首先是一部科学巨著。科学的精神,首先就在于不迷信前人旧说,善于独立思考,注重考察实证,勇于探索求真。对于我国的山川地理,自古也不乏各种史书文献记载。但徐霞客却发现:“昔人志星官舆地,多以承袭附会。”(陈函辉《徐霞客墓志铭》)“山川面目,多为图经志籍所蒙。”(吴国华《邝志铭》)因此,他不论对于山脉河流,还是奇洞怪穴,甚至聚落村居、逸闻传说,总要细细观察,思考分析。遇有奇异疑问,必穷究不舍。如首游雁荡山时,为了证实《大明一统志》中“龙湫之水,即自宕来”的记载,奋力寻湖,却无功而返。但他不罢休,后来重游时,改道重探,终于以亲身实地的考察,得出雁湖之水“皆与大龙湫风马牛无及云”的结论,推翻了当时最为权威的《大明一统志》的错误记载。儒家经典《禹贡》,有“岷山导江”的说法,自古以来就一直是权威之论,但徐霞客经过考察,写出《溯江纪源》(又名《江源考》),明确提出:“岷流入江,而未始为江源,正如渭流入河,而未始为河源也。……故推江源者,必当以金沙为首。”甚至一些无名山水,他也往往细加分析,弄清原委。如《浙游日记》中记载,他路过三九山,就对其山脉河流的分布走向进行详细分析,领悟出“三九”的得名由来。徐霞客对洞穴似乎情有独钟,遇有奇洞异穴,尤其是石灰岩溶洞,他总是不畏艰险,必欲深入细探而后快。这在《游记》中也有大量的记载。最典型的是关于桂林的七星岩,他先后考察了两次,对岩洞的位置、方向、大小、深浅以及洞内形态结构和洞外情况等,都作了详细的记录和生动的描写,这些记录和描写竟与用现代科学手段勘测的结果十分吻合。科学史家们发现,《徐霞客游记》中关于石灰岩地貌的考察和描述,比欧洲人要早一百五十年。总之,在整部《游记》中,涉及山形地貌、悬崖岩洞、江河水文、地热泉流、物产风俗、政区地理、道路交通、宗教民族、史迹文物等等方面的考察研究及其丰硕成果和科学价值,都是令人惊叹的。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在其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说《徐霞客游记》,“读起来并不像是十七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位二十世纪的学者所写的考察记录”。当然,徐霞客对山川地理的考察分析,也有许多不科学,甚至唯心的地方;他在旅途中遇到一些危难困惑,有时也求神问卜。另外,他似乎很精于堪舆学,《游记》中经常使用龙砂、虎砂、朝山、案山等堪舆术语来分析山形水势,这其中有多少科学和迷信的成分,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徐霞客游记》还是一部游记文学巨著。虽然作者的本意,并非专在从事文学创作,因此从科学考察的需要,《游记》中有大量的关于山形水势、距离里程等等的类似“流水账”的记叙,但是他对神州山川的极其热爱之情、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卓越的文学才华,却自然而然地在这“流水账”中十分鲜明地体现出来。
-
史蒂文生游记选(英国)史蒂文生(Stevenson,W.L.) 著 倪庆饩 译十九世纪英国作家史蒂文生,以其独具风格的小说创作为中国读者所熟悉,《史蒂文生游记选》译介的足他的两部游记散文:《驱驴旅行记》和《内陆航行记》。这两部游记饶有风趣地记叙了作者沿水、陆两途在比利时和法国旅行的生活。沿途的秀美景观、风土人情和作者的愉悦之情跃然纸上,使人读后如同和作者一起游历,一起陶醉在大自然中一样。
-
伊本·白图泰中国纪行考李光斌 著本书的主人公伊本•白图泰在风华正茂、才思敏捷的22岁便毅然决然地离开家乡,开始了亚、非、欧近30个国家的约30年的旅游生涯。认真阅读《异境奇观——伊本•白图泰游记》之后,就会发现凡具有世界影响的伟人的一生,都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华章。高山仰止,游记文学是万种奇观的一面镜子。对年幼者来说,它是一本教科书;对年长者来说,它是人生经历的总结。在阅读此书的同时,仿佛看到一位远方来客风尘仆仆的举止言谈,面对他淳朴的音容笑貌,从而被他所描述的一切深深感动。这部书是作者在翻译、考证《异境奇观——伊本•白图泰游记》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收集到一起,编辑而成书。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是翻译的副产品。我在翻译过程中试图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辨证的分析研究方法,在尽可能多地占有历史、地理、社会、宗教的材料的基础上,对这位中世纪的历史人物及其在华所见所闻的情况进行了全面地研究,得出了迄今为止最新的综合研究结论。这是中国东方学及白图泰学研究人员从20世纪初至今连续努力探讨的结果。但是,这份研究报告不是这一领域研究的终结,而仅仅是开始。我的这一篇文字只能。是抛砖引玉性质的试探而已。中国与阿拉伯、中国与非洲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友谊。华夏文明与阿拉伯文明关系密切,从来就相互支持,相互帮助,促进文明对话,谋求共同发展。本文共分三篇,上篇:伊本•白图泰与《异境奇观——伊本•白图泰游记》,全面介绍伊本•白图泰其人、其书、其事及其历史意义;中篇:伊本•白图泰中国纪行考,分30节分别介绍了伊本•白图泰在华期间的所见所闻及其真实性;下篇:结论与展望。
-
一霎江南芊予 著“灯要放平,手要轻……“清朗的声音从背后淌出。水里却只有我一个人的影子,可转身,就看见他了。俊逸的脸孔,修眉朗目,在我的面前,温柔的薄薄的嘴唇正微微笑,每个字,都带走我一分自制一一除了他,还能是谁?“为何只收到小乔自巴丘写来的信,之后便音讯全无?”他不答,手里竞也是一盏莲花灯。放下水,并蒂莲。波涛是舒缓的,每一盏灯都会有好去向。幽幽,悠悠,沿河水入江,远去了。
-
巴黎情事赵波 著《巴黎情事》为作家赵波的欧洲人文游记。她走过法国、意大利、荷兰、德国等国家,用细腻丰沛的笔调写下了与人、与景、与文学、与艺术等等方面的思考和体验,全书观点独特、文字优美,是不可多得的随笔集。这是一个在文字中无法作假的女人的内心剖白。
-
流动的窗口黄方兴 著这个夏天,一位当摄影师的美国爸爸和曾任记者的中国妈妈带着精灵可爱的三岁半儿子龙龙,搭乘火车横越亚欧大陆。他们一家三口从北京出发,搭上火车一路往西行,在干枯的蒙古草原上骑马、烤羊肉、睡帐篷,穿越西伯利亚,在莫斯科红场上流连忘返,在赫尔辛基过仲夏节,在斯德哥尔摩皇宫里闲庭信步,在柏林追寻柏林墙的遗痕,在巴黎小住,把时间花在众多博物馆和无数咖啡店里,后又在伯尔尼爬阿尔卑斯山,在佛罗伦萨感受文艺复兴,寻找莎士比亚的灵感,吃吉拉特(意大利雪糕),最后迷失在荒野一般的古罗马帝国的遗迹中。这一家三口,以六十天的时间,从北京到罗马,他们用旅行写日记,用旅行观察异国文化,学习人生,体验生命。这一对父母,就是这样让孩子与自己一起成长。带上一个三岁的孩子旅行两个月,很多人都会觉得匪夷所思,但事实上孩子是旅途上的亲善大使。除了游历外,书中提供“有用小贴士”,介绍火车班次、设备和目的地天气等必备资料。全书以文字及图片交互呈现,透过作者真挚而深入的文笔,带领读者开启一段崭新的欧亚之旅及异国文化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