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随笔
-
艺术家的街道(韩)田苑京 著,李华 译作者所到之处并不是当地的名胜和大博物馆,而是伦敦、维也纳、巴黎欧洲三大文化都市所孕育出的艺术家的故居、街道,是莎士比亚、济慈、贝多芬、莫奈……这些伟大心灵的真实生活痕迹。同时,《艺术家的街道》还是一个人到中年、为人妻、为人母、充满焦虑的普通女性寻找自我的人生之旅,在追寻伟大心灵的旅途中,作者领悟到:人生永远是璀璨闪光的。
-
风展如画尚昌平 著策勒县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是昆仑山北麓早期人类文明史发祥地之一。它不仅是古代佛教东传必经之地,也是魏晋以后向中原输送佛教经典的文库,是中国佛教发展史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在策勒看到风中劳作的人和顶风屹立的胡杨林,简直是一幅壮丽的景面,生命不屈是这幅画面的动力,这让人欣赏到了画魂。沙海行旅虽苦,僧众的心境却镇定自若,佛心提示他们,定会有一尊幻化万千之象的佛在这条路上巡礼,这尊佛像也是别处所无的,这便是古代于阗——今天的策勒。
-
西行茶马古道杨福泉 著本书系人文华夏丛书之一,主题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的“茶马古道”。本书以由海内外学者组成的“滇藏茶马古道”考察队一行所历经的古村落、寺院及其相关的遗址为主轴,记载了沿途所见、所闻、所感,包含了丰富的民族学、民俗学、地理学和历史学知识,展现了这一具有丰富人文历史内涵的古道所及之处的优美风光、独特民俗、神奇古迹和悠远历史。“茶马古道”从横断山脉东侧的云南和四川的产茶地起始,以马匹驮载的方式,穿过横断山脉的高山峻岭和金沙江、澜沧江、独龙江、雅砻江等大江大河,西向拉萨,最后通向喜马拉雅西部的的南亚次大陆。它是以滇藏川三角地带为中心,伸向中国内地、印度、东南亚的古代文明古道。 本书以由海内外学者组成的“滇藏茶马古道”考察队一行所历经的古村落、寺院及其相关的遗址为主轴,记载了沿途所见、所闻、所感,包含了丰富的民族学、民俗学、地理学和历史学知识,展现了这一具有丰富人文历史内涵的古道所及之处的优美风光、独特民俗、神奇古迹和悠远历史。
-
马可·波罗行纪(意大利)马可·波罗 著《马可·波罗行纪》记述了马可·波罗在当时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此书成书不久即传遍欧洲,知识界人士几乎人手一册,被视为“世界一大奇书”。在《马可·波罗行纪(图注经典)》中,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以一个游历者的视角记叙了他往返于中国和意大利威尼斯之间的沿途见闻,其中的重点是讲述当时正处于元朝的中国,给西方人描绘了一个天堂般富庶、美好的国度,一种迥异于西方的风俗习惯、社会生活和文化思想,它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另一方面讲,马可·波罗是用一个西方基督徒的眼光来评判其所见所闻的,其局限性是不可避免的。
-
万水千山走遍三毛 著《万水千山走遍》内容为:三毛一生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万水千山走遍》主要记录了她在中南美洲和祖国大陆的游历见闻和感受,作为读者,我们不妨跟随她的脚步,也做一次纸上的旅行。
-
瓦尔登湖(美)亨利·大卫·梭罗 著,穆紫 译哈丁(Walter Harding)曾经说过,《瓦尔登湖》内容丰厚、意义深远,它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是一部圣书。本书结构严谨,语言生动,字里行间不时闪现出哲理的灵光,颇有高山流水的味道。它的许多章节描绘得优美细致,像湖水的纯洁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绿;也有一些篇章说理透彻,十分精辟,很有启发性,需要反复颂读才能体味,而且感觉常读常新。这是一百多年以前的书,至今还未失去它的意义,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动人衷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这本《瓦尔登湖》毫不晦涩,清澄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近几年来,梭罗的这本《瓦尔登湖》在西方世界更获得重视。严重污染使人们更向往瓦尔登湖和山林的澄净的清新空气。梭罗能从食物、住宅、衣服和燃料等这些生活之必需出发,以经济作为本书的开篇,他崇尚实践,带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其亲近自然的思想为美国乃至整个世界带来了清新之风。
-
告别甘地贝尔纳德·伊姆哈斯利 著,王印宝 译一般探讨印度发展的书籍,都在讨论印度快速且无法阻挡的窜升力量。本书作者自一九九○年后为欧洲数家报纸担任驻印度特派记者,拥有丰富的人类学田野研究经验,他抛开数字统计,提供官方数据和财经报告都无法提供的深刻观察。作者在印度进行了一次历史痕迹的探索之旅,而他选择的导游正是甘地。作者造访了一片荣景的都会区,那里已然形成新时代的中产阶级。他也走访了偏远乡镇,见识到宛如生活在遥远古代的人们。他笔下的印度众生形形色色,有土邦大君、人权斗士,有农民、叛军,还有程序设计师、巴士司机和剧场工作者,每个人都对甘地有不同的看法,对于印度的未来,也抱持不同的希望。作者使用简单流畅的文字,充分发挥记者本能,让报导与访谈自然交织,说故事的方法自然动人,且能保有专业角度。读者将第一次发现印度社会处处矛盾的现实,真正了解印度人自己在想什么,以及世人奉为圭臬的甘地形象与理想,是如何牵动着这个古老国家。
-
印象西部新疆西行部落,王福振 编著新疆,遥远神秘而独具魅力。千年沧桑的丝绸古道、瀚海无垠的沙漠戈壁、绝美精伦的冰川雪湖,香气袭人的葡萄沟、人间天堂的喀纳斯、热气腾腾的火焰山、神秘无比的楼兰故城,富有特色的多元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观……走进新疆,您可以感受色彩斑斓的神秘异域。 本书作为一本图文并茂旅游工具书,囊括令人神往的新疆所有旅行线路和景点。以资深旅行家的经验为基点,尽可能向读者提供翔实完备的旅游资讯,行文充满了对读者的情感关怀和人文关怀。 书中信息准确、内容丰富,文字易懂、图片生动,不仅是您旅游出行的最佳帮手,也是您开阔眼界、了解世界的必备手册。
-
山河人文游记苏兴良 著以一个学者的胸襟,以一份长者的睿智,以一种人文的情怀书写在路上的风景。在描山画水,再现逶迤的自然风光的同时,叩问人文历史,深掘细察,发人之未发;在登山访城,享受纯粹旅行带来的快乐的同时,又细味家国兴衰,人生百味,感人之未感。在这本小书中,苏先生的旅迹遍及国内江、浙、皖、闽、川、滇、琼等地,同时还有韩、日、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屐痕所至融汇进了历史人文的感慨,使之成为文化之旅;对每一处景观的描述,都是精雕细磨,细腻平淡中再现了一个学者的山河情怀。
-
访景寻情来新夏 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直是自古以来熔铸文人学者的两大途径。其最具典型性的便是三代以下第一作者司马迁,他从十岁开始读《左传》、《国语》、《世本》和儒家诸经典;二十岁就周游江浙、两湖、鲁豫、四川的名山大川。访求遗佚,搜集口碑。后世文人学者多奉为圭臬。有唐柳宗元以撰写游记著称于唐宋八家,所写《永州八记》刻画唐代湖南零陵优美山水,竹木怪石,久称古今名篇。明人徐霞客跋山涉水,攀悬崖,登绝顶,考察自然与人文现象,穷一生精力,撰成举世驰名之杰作《徐霞客游记》,熠熠发光于中华文化之宝库。近之如清代,游记之作,所在多有。如清初古文名家宋荦与汪琬各有一篇同名《游姑苏台记》的游记,描绘苏州城外姑苏山上姑苏台山水情景,宋文并引入汪文写景片段,比读之下,汪文于情以似略胜宋文一筹。乾隆时诗人沈德潜有《雨中游虞山记》一文,是一篇情景交融的好游记,作者始而写两过其山而未登的憾意,继而写某次雨中登临,又未能尽探幽邃,而感到心甚怏怏,终而发抒对世事的感慨说:“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噫嘻!岂独寻山也哉!”晚清时期,中国处在一个历史转型期,有人开始动念走向世界。我的一位乡前辈单士厘女士于1903年从日本经朝鲜,中国东北、西伯利亚,至欧俄。历时80日,写成了中国第一部女子出国游记———《癸卯旅行记》,介绍所见所闻,不仅量其风物,更对时事感到忧虑与愤懑,充分反映20世纪初一位封建时代女性的远见卓识。1910年,她又写出一部名为《归潜记》的游记,记其在意大利的见闻和她对中西文化交流的看法,更借犹太人在意大利的屈辱惨状,以启迪国人对国事日衰的警觉,体现了游记中的文化内涵。上一世纪的八十年代,中国进入政通人和,文化繁荣的时期,文人学者渐渐摆脱自我封闭状态,不仅国内时有学术研讨,甚且越洋交流,亦非罕见。所到之地,往往将见闻形诸笔墨,于是游记之作时见报刊,而自藏于箧者尤不可胜数。从此,海内外一地之历史沿革、山川风光、民情习俗,名胜遗迹,以及民众之精神素质、文明程度等等,大都见诸文字,斯情斯景,宛在眼前,几于目不暇接。文化内涵更见深厚,中西文化之沟通,日益畅达。不论古今,凡出于文人学者之手的这些游记,不仅使人广其见闻,更重要的还能以作者对人文意识的诠释,起到了发挥人们追索知识和开拓思路的效能。也引发我对这些文化游记的关爱和思考。能亲临海内外胜地,并写出文化游记的人,终究是少数,更多的人虽有此要求与愿望,但一则限于精力,二则限于财力,三则限于时间,无法实现自己的向往,于是只好通过图像和文字来满足自己的文化要求。我曾把这种文化享受称之为“卧游”,所谓“卧游”,并非实指,而是借指一种消闲模式,偎在被窝里,仰摊在老板椅上,斜靠着羊皮沙发的扶手,歪躺在被垛上……都属于“卧游”的范畴;但许多文化游记,多散刊在各处,搜寻困难。因此我曾设想如能选辑一批出于文人学者之手,具有文化内涵的游记于一编,提供给那些或年高体衰者,或公私繁忙者,或阮囊羞涩者作“卧游”之需,岂不甚好?几年前,我和忘年挚友韩小蕙女士曾编过一套《当代文化游记》,含域内域外各一册,为多人一集,颇得同好赞许,惟所收篇什较少,时思增益扩编。去年冬日,岳麓书社曾主陶社长告知,该社拟组编一套文人学者走天下的游记性丛书,内容不只描写自然景物,还应有人文内涵,并打破学者作家界限,各成专集。我被邀加盟,甚感愉悦,乃汇集旧有拙文数十篇,成一小集。各篇插入相应图片,庶看图文,益增情趣。既记录平生游踪,又可备卧游者浏览,岂不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