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马克思(视频书)
作者:《不朽的马克思》 摄影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6-01
ISBN:9787010193731
定价:¥49.00
一、研究缘起
有人提出要为地主“平反”,认为当年农村的地主其实是乡土中国的精英,《半夜鸡叫》中地主周扒皮的原型周春富,并没有半夜装过鸡叫,对长工也不像高玉宝描写的那么苛刻。因而要求纠正土改的历史错误,还地主及其后代以公道。
对土地改革如何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关联到中国革命是否有其必然性和正当性。
1.谁在替地主“鸣冤”
2.地主、富农的界定
3.旧中国土地占有情况
4.土地改革之意义
二、“五四指示”
毛泽东曾经说过:“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
为了应付可能发生的国共内战,迫切需要进一步组织动员农民,只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能使解放区农民坚定地站在中共一方。
1.减租减息政策评估
2.“五四指示”前夕的中国政局
3.“五四指示”的制定
4.“五四指示”的内容
三、运动的开展
土地改革有力地支持了解放区的战争动员,大批翻身农民参加了人民解放军。然而,由于基层干部忽视了宣传教育,个别地方在进行参军动员时引起了群众的误解。有的群众说:“这还不如不分地哩,分了二亩地把俺孩子分了去啦!”有的青年说:“你不是说俺分了地,不参军就是没良心吗,俺情愿不要地,俺也不参军。”
1.贯彻“五四指示”
2.动员组织群众
3.清算与献田
4.陕甘宁边区的土地征购
5.土地改革的初步成效
四、土地复查
土地改革动员教育的结果既激发了农民的阶级觉悟,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农民与地主间的阶级对立。中国农民本来就有一种强烈的平均主义思想,这种均贫富思想,在阶级对立被强化之后,容易造成阶级间强烈的复仇情绪。如果不加控制和引导,就可能对地主乱打乱杀。
有人将晋绥土地改革中出现的“左”倾错误,全都一股脑推到康生、陈伯达身上,这不是历史主义的态度。康生、陈伯达的问题,主要在于对已经出现的“左”的偏向没有认真去纠正,反而加以发展。
1.土地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2.煮“夹生饭”
3.运动的深入
4.土地政策的变化
五、全国土地会议
刘少奇说,消灭地主阶级一定要彻底,让地主扫地出门,土地财产一切搞彻底,让他要饭七天,挑粪三担,这时候他以为活不成了,农民说,本来是我们的,看你怪可怜的,恩赐你一点吧,于是地主就感恩不尽。一定要把地主打垮了,然后恩赐他一份,他才会感恩,我看是要这样的。
随着各地土地复查的开展,,土改中“左”的倾向正在滋长,本需要在全国土地会议上加以克服,但会议对这一问题注意不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
1.会议的筹备
2.会议的经过
3.《中国土地法大纲》
六、平分土地中的偏差
伴随平分土地而来的,是“左”倾错误的急剧发展,如在划分阶级成分时“查三代”,随意拔高阶级成分,在斗争方式上“扫堂子”“搬石头”,甚至有的地方还发生了乱打乱斗。当一些地方乱打乱杀的现象发生之后,解放区的报刊还不恰当地对其进行宣传报道,认为这是群众被发动起来的重要标志。
一位老干部回忆说,在本地地主财宝挖得差不多的时候,从外地传来“扫堂子”的经验。“扫堂子”也叫“扫荡”,各地农会为了多分到果实,纷纷组织扫荡队到外地去挖财宝。有的扫荡队见院就进,见东西就拿,绑人打人比较普遍。
1.“查三代”
2.“扫堂子”
3.“反对富农路线”
4.“搬石头”
5.更乐村的例子
6.偏差何以出现
七、纠“左”
安文钦是陕甘宁边区与李鼎铭齐名的开明绅士,曾任边区参议会副议长,但他的老家绥德县在土地改革时,也没收了他的浮财,并把他“扫地出门”了。连这样的“知名人士”都被扫地出门,一般地主的遭遇就可想而知了。
毛泽东强调,“地主作为一个阶级要消灭,作为个人要保护”,当“左”倾成为一种潮流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反对这个潮流。
1.发现问题
2.明确政策
3.典型经验
4.纠正偏差
5.老区结束土地改革
八、新区政策调整
谢富治明确表示,这次在豫西新区搞土改,就是要同以前打土豪、分田地一样搞。看见谁的房子好,谁家的门口栓有大骡子、大马,不用问,他就是地主,搞他就是了。要尽快发动群众,平分土地,做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
随着大片新解放区的开辟,这些地区一度进行的急性土改,引发了许多问题。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反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决定新区暂停土改,转而实行减租减息。
1.“村村点火,处处冒烟”
2.停止土改,减租减息
3.部分新区完成土改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