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从道安到傅雷
作者:王宏印
出版社: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6-01
ISBN:9787563234790
定价:¥46.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从道安到傅雷》内容涉及从东汉的道安到当代的傅雷,从中国的佛经翻译到外国文学翻译的理论研究,约两千年的翻译历史。书中精选十家有代表性的译论进行详细解析和现代阐释,多数情况下也会考察包括内政外交和学术背景在内的历史文化知识,对于迄今为止的各家研究,则会从新的角度加以关注和评论。历史分期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外部的政治礼会系统,分三期;一个是内部的学术研究系统,分四期。两者之间有重叠部分,而以后者为主线。整部*述采用了历史评价、理论评判和理论的创造转化三位一体的研究方法,努力实现基本论题、概念范畴、理论形态的现代转换。在传统译论的界定和分期中,兼顾了特定社会历史条件、学术文化渊源和译论本身的沿革关系,讨论了传统译论的优势、不足及终结等问题。后部分纳入了作荇近年来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新译学尝试的初步成果,涉及重新认识佛经翻译的伟大传统及其理论成果,考察中国当代译学建设的应对策略和发展趋势,以及笔者本人对于文学翻译笔法、表现手法和翻译标准的构建系统,权作沿着民族化方向进行新的译学探讨的一个标本,供译界批评讨论。总之,《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从道安到傅雷》是一部隐含西方哲学史发展路径和运用解释学方法系统理清中国传统译论的专*,指归是挖掘中周传统文化的译学遗产,促使国学传统从古代形态向现代形态的理论转化,旨在为建立中国现代译学理论和普遍的科学的世界译学准备条件。
作者简介
王宏印(笔名朱墨),陕西华阴人。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历任中华文化典籍翻译研究会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翻译协会理事(专家会员)、《国际汉语诗坛》艺术顾问等。
目录
绪论 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译论的人文精神
卷上
上编 古代部分(148—1840)
第一章 翻译本体论的失落:道安“五失本,三不易”的本体论诠释
第一节 “五失本”从客体角度论述翻译本体论
第二节 “三不易”从主体性差异角度论述翻译本体论
第三节 翻译本体论失落的现代含义
第二章 译者主体性的经典论述:彦琮“八备”说的主体性地位
第一节 彦琮《辩正论》及其重要思想勾勒
第二节 彦琮“八备”说及其翻译主体性阐释
第三节 翻译主客体问题与中国翻译史评论
第三章 保守原著秘密的法宝:玄奘“五不翻”的真谛
第一节 唐玄奘的“五不翻”与大亮的“五不可翻”
第二节 玄奘“五不翻”的现代阐释
第三节 关于朱自清对“五不翻”讨论的批评意见
第四章 翻译的语言策略:赞宁“六例”的方法论意义
第一节 赞宁关于翻译与交流的一般论述
第二节 赞宁的“六例”说及其理论解读
第三节 赞宁“六例”说的思维方式与理论基点
中编 近现代部分(1840—1949)
第五章 回归写作的翻译理论基础:再论严复的译事三难“信达雅”
第一节 严复“信达雅”的文化探源
第二节 严复“信达雅”的意义探微
第三节 严复“信达雅”的研究反思
第六章 译名的本质在于命名:章士钊与胡以鲁关于音译与意译的争论
第一节 音译说痛陈意译之弊
第二节 意译说提出系统的翻译语言观
第三节 一个译名翻译策略的可行方案
第七章 翻译之是否可能的哲学沉思:贺麟论翻译的“言意之辨”
第一节 独断论:文学可译论的预演
第二节 反驳法:哲学可译论的论证
第三节 限度论:可译性的局限
第八章 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的划界:金岳霖论译意与译味
第一节 思想、情感与语言:翻译的认识论基础
第二节 译意与译味: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的分野
下编 当代部分(1949—2000)
第九章 翻译能达的境界:钱锺书翻译“化境”说的魅力
第一节 “化境”的来源说:从翻译追到创作
第二节 “化境”的解说:由“化”向“讹”的滑落
第三节 林纾的翻译:“古文”的解放
第十章 重神似不重形似:傅雷翻译艺术观之再考察
第一节 关于神似与形似及“翻译似临画”说
第二节 关于中西语言差异及汉语文学语言问题
第三节 关于理想的文学语言与傅雷译笔及其限制
第四节 关于翻译的神圣职责与译者的艺术修养
结语 试论中国传统译论的终结
卷下
余编 新译学探索(2000—2003)
绪论 革新传统译论精神,迎接新译学的曙光
第一节 以史为鉴:中国译史的系统整理
第二节 融合创新:中西译论的互相阐发
第三节 平衡推进:新译学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 翻译笔法的本体论阐释与现象学描述
第一节 以技进艺:翻译教学范围内的技能突破
第二节 以艺进道:翻译批评视野下的译笔反思
第三节 道可道者:文学翻译笔法的本体论阐释
第四节 目击道存:文学翻译笔法的现象学描述
第二章 简释文学艺术翻译的表现手法
第一节 立名:同声相求
第二节 走笔:运思取势
第三节 简洁:如沙淘金
第四节 规整:变化统一
第五节 意韵:丘壑濡染
第六节 形象:万象更新
第七节 节奏:生命律动
第八节 连贯:文气浩然
第九节 谋篇:胸有成竹
第十节 标题:领袖风采
第三章 探寻文学翻译批评的评判标准
第一节 前提与原则
第二节 标准与解说
第三节 评判与分级
余论 中国传统译论的终结与更生(2003—2016)
第四章 以史为鉴:新译学视野下的中国传统译论
第一节 《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缘起与回应
第二节 中国传统译论的资料整理与理论阐释
第三节 中国翻译史编撰类型与中国译学构建问题
附录 中华民族典籍翻译研究理论术语摘要
第五章 回眸传统:经典重读与历史文本的重新阐释
第一节 佛经翻译的伟大传统及其深远影响
第二节 佛经翻译活动的译场组织与运作机制
第三节 佛经理论范畴与佛经翻译十大范畴说略
第六章 理论辨析:昔日的文质之争与今日的直译意译
第一节 佛经翻译中文质概念的理论基础和最初表述形态
第二节 佛经译论中文派质派的基本含义及其历史运行轨迹
第三节 不应当把传统译论的文质概念等同于今日的直译与意译概念
第四节 重新认识文质之论对于今天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建设的启示
附录 《圣经》汉译与传统《圣经》解经学十法
第七章 问题转换:中西译论的借鉴与融合前景
第一节 国学与西学的几对矛盾及其解决思路
第二节 中国翻译学建设的十大问题
第三节 文化转向与中国翻译界的十种回应
附录 中国翻译学建设十大领域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卷上
上编 古代部分(148—1840)
第一章 翻译本体论的失落:道安“五失本,三不易”的本体论诠释
第一节 “五失本”从客体角度论述翻译本体论
第二节 “三不易”从主体性差异角度论述翻译本体论
第三节 翻译本体论失落的现代含义
第二章 译者主体性的经典论述:彦琮“八备”说的主体性地位
第一节 彦琮《辩正论》及其重要思想勾勒
第二节 彦琮“八备”说及其翻译主体性阐释
第三节 翻译主客体问题与中国翻译史评论
第三章 保守原著秘密的法宝:玄奘“五不翻”的真谛
第一节 唐玄奘的“五不翻”与大亮的“五不可翻”
第二节 玄奘“五不翻”的现代阐释
第三节 关于朱自清对“五不翻”讨论的批评意见
第四章 翻译的语言策略:赞宁“六例”的方法论意义
第一节 赞宁关于翻译与交流的一般论述
第二节 赞宁的“六例”说及其理论解读
第三节 赞宁“六例”说的思维方式与理论基点
中编 近现代部分(1840—1949)
第五章 回归写作的翻译理论基础:再论严复的译事三难“信达雅”
第一节 严复“信达雅”的文化探源
第二节 严复“信达雅”的意义探微
第三节 严复“信达雅”的研究反思
第六章 译名的本质在于命名:章士钊与胡以鲁关于音译与意译的争论
第一节 音译说痛陈意译之弊
第二节 意译说提出系统的翻译语言观
第三节 一个译名翻译策略的可行方案
第七章 翻译之是否可能的哲学沉思:贺麟论翻译的“言意之辨”
第一节 独断论:文学可译论的预演
第二节 反驳法:哲学可译论的论证
第三节 限度论:可译性的局限
第八章 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的划界:金岳霖论译意与译味
第一节 思想、情感与语言:翻译的认识论基础
第二节 译意与译味: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的分野
下编 当代部分(1949—2000)
第九章 翻译能达的境界:钱锺书翻译“化境”说的魅力
第一节 “化境”的来源说:从翻译追到创作
第二节 “化境”的解说:由“化”向“讹”的滑落
第三节 林纾的翻译:“古文”的解放
第十章 重神似不重形似:傅雷翻译艺术观之再考察
第一节 关于神似与形似及“翻译似临画”说
第二节 关于中西语言差异及汉语文学语言问题
第三节 关于理想的文学语言与傅雷译笔及其限制
第四节 关于翻译的神圣职责与译者的艺术修养
结语 试论中国传统译论的终结
卷下
余编 新译学探索(2000—2003)
绪论 革新传统译论精神,迎接新译学的曙光
第一节 以史为鉴:中国译史的系统整理
第二节 融合创新:中西译论的互相阐发
第三节 平衡推进:新译学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 翻译笔法的本体论阐释与现象学描述
第一节 以技进艺:翻译教学范围内的技能突破
第二节 以艺进道:翻译批评视野下的译笔反思
第三节 道可道者:文学翻译笔法的本体论阐释
第四节 目击道存:文学翻译笔法的现象学描述
第二章 简释文学艺术翻译的表现手法
第一节 立名:同声相求
第二节 走笔:运思取势
第三节 简洁:如沙淘金
第四节 规整:变化统一
第五节 意韵:丘壑濡染
第六节 形象:万象更新
第七节 节奏:生命律动
第八节 连贯:文气浩然
第九节 谋篇:胸有成竹
第十节 标题:领袖风采
第三章 探寻文学翻译批评的评判标准
第一节 前提与原则
第二节 标准与解说
第三节 评判与分级
余论 中国传统译论的终结与更生(2003—2016)
第四章 以史为鉴:新译学视野下的中国传统译论
第一节 《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缘起与回应
第二节 中国传统译论的资料整理与理论阐释
第三节 中国翻译史编撰类型与中国译学构建问题
附录 中华民族典籍翻译研究理论术语摘要
第五章 回眸传统:经典重读与历史文本的重新阐释
第一节 佛经翻译的伟大传统及其深远影响
第二节 佛经翻译活动的译场组织与运作机制
第三节 佛经理论范畴与佛经翻译十大范畴说略
第六章 理论辨析:昔日的文质之争与今日的直译意译
第一节 佛经翻译中文质概念的理论基础和最初表述形态
第二节 佛经译论中文派质派的基本含义及其历史运行轨迹
第三节 不应当把传统译论的文质概念等同于今日的直译与意译概念
第四节 重新认识文质之论对于今天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建设的启示
附录 《圣经》汉译与传统《圣经》解经学十法
第七章 问题转换:中西译论的借鉴与融合前景
第一节 国学与西学的几对矛盾及其解决思路
第二节 中国翻译学建设的十大问题
第三节 文化转向与中国翻译界的十种回应
附录 中国翻译学建设十大领域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