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瞿秋白传(共2册)
作者:卫华,化夷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8-01
ISBN:9787556110360
定价:¥29.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瞿秋白曾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周读书系:瞿秋白传(套装共2册)》以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运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报刊资料、口述资料,全面地记述了瞿秋白苦难童年、五四洗礼、饿乡之旅、革命怒涛、爱情生活、文坛领袖、浩气永存的曲折坎坷的生命历程,同时,对瞿秋白人生道路以及他在特定的政治背景下的功过是非,以科学的态度进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性分析。
作者简介
暂缺《瞿秋白传(共2册)》作者简介
目录
一、童年时代
常州府城东南青果巷里,一个男婴的啼哭声,惊动了左邻右舍。
这年春节,八桂堂的鞭炮放得格外响。
世代官宦的瞿家,日渐走向没落。郁闷与快乐伴随秋白度过了他的童年。
在常州府中学堂,用功好学的瞿秋白受到了老师的训斥。他不服气,写了首讽刺诗,这下可捅了马蜂窝。
二、世态炎凉
父亲拉着家具行李,母亲扶着阿婆,秋白牵着弟妹,一家人向瞿家祠堂走去。从族人、亲戚的目光中,秋白读出了嫌弃与鄙视,尝到了世态炎凉、人间辛酸。
第一次离开母亲,秋白不知道,这一走竞是永别。
秋白给堂兄写信,他想去武汉读书。
三、五四洗礼
为什么有人绫罗绸缎,有人破衣烂衫?为什么有人鸡鸭鱼肉,有人饿死街头?年轻的瞿秋白想在佛教书中找到答案。
在拘留所里,瞿秋白高声质问警察:“你们为什么要抓我?!”警察无言以对。
1920年5月初的一天,一帮警察气势汹汹来到青年会,宣称《新社会》杂志有不良行为。
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招聘到俄国去的记者,瞿秋白准备报考,却遭到堂兄的反对。
四、饿乡之旅
从天津到哈尔滨,一路上的所见所闻,给秋白上了深刻一课。
在莫斯科第一次进餐,瞿秋白和他的同伴出了一次洋相。好在他们是外国人,外交委员会给予了一定的照顾。
瞿秋白在走廊抽烟,迎面看见列宁精神抖擞地走了过来。他掐灭手中的纸烟,迎着列宁走了过去。瞿秋白两次见到列宁,这种殊荣,在早期中共领导人中是少有的。
在彼得堡,瞿秋白认识了前来参加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的陈独秀并为他当翻译。瞿秋白的工作精神和理论水平,深得陈独秀的赞赏。陈独秀邀请瞿秋白,他却一直犹豫。
五、赤潮新曲
铁路工人林祥谦面对敌人大义凛然:“我的头可断,工是不上的!”瞿秋白拍案而起,当夜写就《北京政府之财政破产与军阀之阴谋》一文,猛烈鞭挞军阀们的强盗行为。
“起来,受人污辱咒骂的!起来,天下饥寒的奴隶!”当年,瞿秋白这样翻译《国际歌》。
回到故里,秋白感觉到,除满城的乡音令他陶醉外,已没有什么值得留念的了。
讲台上的瞿秋白好像换了一个人,他知识渊博,旁征博引,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热血日报》的创办,表现了瞿秋白卓越的理论才能,瞿秋白的办报理念,就是在七十多年后的今天,也是值得借鉴的。
六、爱情生
王剑虹爱上了瞿秋白,瞿秋白也很苦恼。于是,丁玲穿针引线,当起了红娘。
看着剑虹写就的诗稿,用过的物品,秋白万分悲痛,他只能把这些深埋入心底。就在秋白对剑虹无限怀念之际,另一位女性走进了他的生活。
上海《民国日报》上登载了三则奇特的启事。瞿秋白、杨之华与沈剑龙很好地处理了彼此之间的关系,在沪上传为佳话。
在杨之华的眼里,瞿秋白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好老师,但又觉得他平时过于严肃,甚至冷酷,是一个不好接触的人。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杨之华改变了这种看法。
1924年11月,秋白和之华在上海举行了结婚仪式。秋白在一枚金别针上亲自刻上“赠我生命的伴侣”七个字,送给之华。后来秋白又精心刻了一枚印章,上刻“秋之白华”,将两人的名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七、革命怒涛
秋白在书桌旁放上一盆凉水,光着膀子,实在热得受不了,便起身用凉水擦擦身子,然后继续伏案写作,时间一长,那盆凉水也变成了温水。
1927年3月中旬,瞿秋白乘船来到武汉。这次,距他第一次到武汉,已经整整十年了。武汉的革命气氛,鼓舞着年轻的秋白,他投入了新的战斗。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消息传到武汉,瞿秋白拍案而起:“蒋介石是个政治流氓,彻头彻尾的反革命,他双手沾满了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鲜血,这笔血债一定要他偿还!”瞿秋白也指出,中共中央存在严重的问题。
秋白的卧室收拾得干净整齐,房间的物品显得那么熟悉。之华坐在写字台前的藤椅上,翻阅着秋白的手稿,心里很纳闷:既然秋白可以开会,身体应该不错啊!为什么要说病危呢?是不是组织上还有什么事情瞒着我呢?
八、武汉风云
中共五大上,瞿秋白与彭述之发生了激烈争论。瞿秋白的主张,得到了多数与会代表的赞同,陈独秀不得不作了检查。
瞿秋白想问问鲍罗廷,陈独秀作为党的总书记,为什么不通知他参加这次会议,几次话到嘴边他又咽下去了。秋白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不通知陈独秀与会,其中肯定另有原因。
瞿秋白对罗明纳兹的表现非常失望,他说:“共产国际怎么派这样一个少不更事的人来当代表?”
一路上,秋白对八七会议以来党的工作和自己的思想进行了反思,这个反思的过程,是极其痛苦的。
九、二赴苏俄
斯大林身着普通士兵服装,脚穿一双肥大的牛皮靴,微笑着把瞿秋白等人迎进了会见厅。他想听听这些中共领导人对中国革命的认识。
瞿秋白代表第五届中央委员会作了政治报告。他在报告中,对“左”倾盲动错误思想作了深刻检查。六届一次会议上,瞿秋白没能入政治局党委。
瞿秋白成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这是一段紧张而又最开心的日子。
秋白的弟弟景白,因不满米夫的清除运动,把联共党证退给了区党委。当天晚上,他就“失踪”了。
共产国际决定派瞿秋白、周恩来回国,主持召开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纠正李立三的错误路线。从撤职到重新起用,前后还不到一个月。也许共产国际认识到对瞿秋白的处分是错误的。
十、沉浮上海
“会师武汉,饮马长江。”中国革命在李立三的领导下,遭受到了全局性的重大损失。瞿秋白和周恩来匆匆赶回国,纠正立三错误。
六届三中全会圆满结束,瞿秋白那紧张的神经可以松弛一下了。共产国际的一封来信,打乱了他的这些计划,也使他的命运发生了巨大变化。
为掩人耳目,谢澹如在报上登了一则房屋招租的广告,没过几天,瞿秋白装扮成教书先生,住进了谢家。
面对王明的打击,秋白坦然对待。他说,一个人要经得起任何考验,不光是在顺利的情况下要考验得起,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更要经得住考验。
瞿秋白如鱼得水,在革命文艺的海洋里,酣畅淋漓地遨游着。中共失去了一位领导人,中国现代文坛,却诞生了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文艺理论家。
十一、人生知己
鲁迅看了瞿秋白的文章后赞不绝口:“在国内文艺界,能够写这样论文的,现在还没有第二个人!”
秋白得到组织上的通知,党内出了叛徒,必须立刻离开紫霞路68号。情况紧急,到哪里去躲避呢?
夜已经很深了,鲁迅留住了秋白,他一定要让秋白睡在自己的床上,自己与许广乎睡在地板上。两位肝胆相照的挚友,就用这种方式,度过了他们最难忘的一夜。这一夜,竟是他与鲁迅的永诀。
秋白告别战斗了将近八年的上海,和留在这里的至亲至爱的人.一去不回头地走了。之华情不自禁地也跟着往前走,一直看着秋白的身影消失在大街尽头。
十二、苏区教育
瑞金苏维埃共和国一个简陋的办公室门口,忽然出现一位身材高高的,穿着灰色中式棉袄的三十多岁的中年人。他面容清癯,戴着一副眼镜,神情略显疲惫。“秋白同志!”大家激动地叫起来。
秋白不顾手中繁忙的工作,常常亲自为戏剧学校学员们上课,解答时事问题。瞿秋白的课,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深受学员的欢迎.课堂上常常发出一阵阵会心的笑声。
在中央苏区。有两个人与瞿秋白关系最好,一个是冯雪峰,一个是毛泽东。有时毛泽东到瞿秋白这里来串门,有时瞿秋白到毛泽东那里去看望他。瞿秋白和毛泽东都喜欢写诗,人们常常看到两人,坐在树荫下、草地上,背靠着背,互相赋诗唱和。
“三人团”在9月上旬就已经做出中央红军撤出苏区的决定。虽然这属于最高绝密,除了“三人团”外,任何人都不知道,但细心的瞿秋白还是发现了红军要转移的种种迹象。
站在村头的大树底下,秋白挥手送别徐特立。夕阳西斜,红霞漫天,村头挤满了送行的人们。红军队伍缓缓地向前移动着,战士们举起手来,向伟大的红都,向苏区的父老乡亲们,敬上最后一个军礼。
形势越来越险恶,到处是敌人的部队。敌我双方。力量悬殊。部队只有昼伏夜行,路上不断与敌人遭遇,能打就打,不能打就跑。与敌人周旋。一个月下来,身患严重肺病的瞿秋白,身体完全拖垮了。
十三、浩气永存
狡猾的敌人知道山上还有人没突围出去,便躲在一块山石后,观察动静。果然,他们发现山腰有棵小树轻轻动了一下。接着两只受惊的小鸟扑腾腾飞走。敌人判断那里有人,于是圉了过去。
瞿秋白用鄙夷的目光扫了叛徒一眼,坦然笑着说:“既然这样,也用不着这位好汉拿脑壳作保,我也就不用‘再装下去’了。瞿秋白就是我,我就是瞿秋白,十多天来我的什么‘林琪祥’,‘上海人’之类的笔供和口供,就算作一篇小说吧。”
“我情愿作一个不识时务笨拙的人,不愿作一个出卖灵魂的识时务者!”在瞿秋白面前,王杰夫就像一个小丑,哪是瞿秋白的对手。最后夹着公文包灰溜溜地回了南京。
按照安排,秋白在亭前照相。只见他背手挺胸,面带微笑,神情自如。一位革命者最后的风采,就这样被定格在历史的镜头里。瞿秋白来到草坪前,对身后全副武装的士兵笑着点头说:“此地很好。”便面对枪口盘腿而坐。
十四、平反前后
1954年7月,按照党中央的指示,瞿秋白的遗骨被从福建长汀专程运到北京。北京协和医院对瞿秋白的遗骨进行了整理。江西景德镇瓷器厂还特地烧制了一个瓷盒,用以装殓遗骨。
北京航空学院的红卫兵冲进八宝山革命公墓,砸碎了瞿秋白的墓碑,红卫兵们还企图用炸药破坏墓穴,但因水泥浇注牢固未能得逞,最后将墓体砸得遍体鳞伤。瞿秋白母亲在常州的基地也被人砸了。秋白的妻子杨之华被关进了“牛棚”。
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了瞿秋白就义五十周年纪念大会。杨尚昆代表中央发表讲话。他特别说明,因秋白同志在身前、身后都遭到不公平的待遇,因此不是在诞辰,而是在他牺牲的日子开纪念会。
主要参考书目
附录:瞿秋白《多余的话》
瞿秋白就义前14天访谈录
后记
常州府城东南青果巷里,一个男婴的啼哭声,惊动了左邻右舍。
这年春节,八桂堂的鞭炮放得格外响。
世代官宦的瞿家,日渐走向没落。郁闷与快乐伴随秋白度过了他的童年。
在常州府中学堂,用功好学的瞿秋白受到了老师的训斥。他不服气,写了首讽刺诗,这下可捅了马蜂窝。
二、世态炎凉
父亲拉着家具行李,母亲扶着阿婆,秋白牵着弟妹,一家人向瞿家祠堂走去。从族人、亲戚的目光中,秋白读出了嫌弃与鄙视,尝到了世态炎凉、人间辛酸。
第一次离开母亲,秋白不知道,这一走竞是永别。
秋白给堂兄写信,他想去武汉读书。
三、五四洗礼
为什么有人绫罗绸缎,有人破衣烂衫?为什么有人鸡鸭鱼肉,有人饿死街头?年轻的瞿秋白想在佛教书中找到答案。
在拘留所里,瞿秋白高声质问警察:“你们为什么要抓我?!”警察无言以对。
1920年5月初的一天,一帮警察气势汹汹来到青年会,宣称《新社会》杂志有不良行为。
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招聘到俄国去的记者,瞿秋白准备报考,却遭到堂兄的反对。
四、饿乡之旅
从天津到哈尔滨,一路上的所见所闻,给秋白上了深刻一课。
在莫斯科第一次进餐,瞿秋白和他的同伴出了一次洋相。好在他们是外国人,外交委员会给予了一定的照顾。
瞿秋白在走廊抽烟,迎面看见列宁精神抖擞地走了过来。他掐灭手中的纸烟,迎着列宁走了过去。瞿秋白两次见到列宁,这种殊荣,在早期中共领导人中是少有的。
在彼得堡,瞿秋白认识了前来参加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的陈独秀并为他当翻译。瞿秋白的工作精神和理论水平,深得陈独秀的赞赏。陈独秀邀请瞿秋白,他却一直犹豫。
五、赤潮新曲
铁路工人林祥谦面对敌人大义凛然:“我的头可断,工是不上的!”瞿秋白拍案而起,当夜写就《北京政府之财政破产与军阀之阴谋》一文,猛烈鞭挞军阀们的强盗行为。
“起来,受人污辱咒骂的!起来,天下饥寒的奴隶!”当年,瞿秋白这样翻译《国际歌》。
回到故里,秋白感觉到,除满城的乡音令他陶醉外,已没有什么值得留念的了。
讲台上的瞿秋白好像换了一个人,他知识渊博,旁征博引,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热血日报》的创办,表现了瞿秋白卓越的理论才能,瞿秋白的办报理念,就是在七十多年后的今天,也是值得借鉴的。
六、爱情生
王剑虹爱上了瞿秋白,瞿秋白也很苦恼。于是,丁玲穿针引线,当起了红娘。
看着剑虹写就的诗稿,用过的物品,秋白万分悲痛,他只能把这些深埋入心底。就在秋白对剑虹无限怀念之际,另一位女性走进了他的生活。
上海《民国日报》上登载了三则奇特的启事。瞿秋白、杨之华与沈剑龙很好地处理了彼此之间的关系,在沪上传为佳话。
在杨之华的眼里,瞿秋白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好老师,但又觉得他平时过于严肃,甚至冷酷,是一个不好接触的人。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杨之华改变了这种看法。
1924年11月,秋白和之华在上海举行了结婚仪式。秋白在一枚金别针上亲自刻上“赠我生命的伴侣”七个字,送给之华。后来秋白又精心刻了一枚印章,上刻“秋之白华”,将两人的名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七、革命怒涛
秋白在书桌旁放上一盆凉水,光着膀子,实在热得受不了,便起身用凉水擦擦身子,然后继续伏案写作,时间一长,那盆凉水也变成了温水。
1927年3月中旬,瞿秋白乘船来到武汉。这次,距他第一次到武汉,已经整整十年了。武汉的革命气氛,鼓舞着年轻的秋白,他投入了新的战斗。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消息传到武汉,瞿秋白拍案而起:“蒋介石是个政治流氓,彻头彻尾的反革命,他双手沾满了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鲜血,这笔血债一定要他偿还!”瞿秋白也指出,中共中央存在严重的问题。
秋白的卧室收拾得干净整齐,房间的物品显得那么熟悉。之华坐在写字台前的藤椅上,翻阅着秋白的手稿,心里很纳闷:既然秋白可以开会,身体应该不错啊!为什么要说病危呢?是不是组织上还有什么事情瞒着我呢?
八、武汉风云
中共五大上,瞿秋白与彭述之发生了激烈争论。瞿秋白的主张,得到了多数与会代表的赞同,陈独秀不得不作了检查。
瞿秋白想问问鲍罗廷,陈独秀作为党的总书记,为什么不通知他参加这次会议,几次话到嘴边他又咽下去了。秋白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不通知陈独秀与会,其中肯定另有原因。
瞿秋白对罗明纳兹的表现非常失望,他说:“共产国际怎么派这样一个少不更事的人来当代表?”
一路上,秋白对八七会议以来党的工作和自己的思想进行了反思,这个反思的过程,是极其痛苦的。
九、二赴苏俄
斯大林身着普通士兵服装,脚穿一双肥大的牛皮靴,微笑着把瞿秋白等人迎进了会见厅。他想听听这些中共领导人对中国革命的认识。
瞿秋白代表第五届中央委员会作了政治报告。他在报告中,对“左”倾盲动错误思想作了深刻检查。六届一次会议上,瞿秋白没能入政治局党委。
瞿秋白成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这是一段紧张而又最开心的日子。
秋白的弟弟景白,因不满米夫的清除运动,把联共党证退给了区党委。当天晚上,他就“失踪”了。
共产国际决定派瞿秋白、周恩来回国,主持召开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纠正李立三的错误路线。从撤职到重新起用,前后还不到一个月。也许共产国际认识到对瞿秋白的处分是错误的。
十、沉浮上海
“会师武汉,饮马长江。”中国革命在李立三的领导下,遭受到了全局性的重大损失。瞿秋白和周恩来匆匆赶回国,纠正立三错误。
六届三中全会圆满结束,瞿秋白那紧张的神经可以松弛一下了。共产国际的一封来信,打乱了他的这些计划,也使他的命运发生了巨大变化。
为掩人耳目,谢澹如在报上登了一则房屋招租的广告,没过几天,瞿秋白装扮成教书先生,住进了谢家。
面对王明的打击,秋白坦然对待。他说,一个人要经得起任何考验,不光是在顺利的情况下要考验得起,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更要经得住考验。
瞿秋白如鱼得水,在革命文艺的海洋里,酣畅淋漓地遨游着。中共失去了一位领导人,中国现代文坛,却诞生了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文艺理论家。
十一、人生知己
鲁迅看了瞿秋白的文章后赞不绝口:“在国内文艺界,能够写这样论文的,现在还没有第二个人!”
秋白得到组织上的通知,党内出了叛徒,必须立刻离开紫霞路68号。情况紧急,到哪里去躲避呢?
夜已经很深了,鲁迅留住了秋白,他一定要让秋白睡在自己的床上,自己与许广乎睡在地板上。两位肝胆相照的挚友,就用这种方式,度过了他们最难忘的一夜。这一夜,竟是他与鲁迅的永诀。
秋白告别战斗了将近八年的上海,和留在这里的至亲至爱的人.一去不回头地走了。之华情不自禁地也跟着往前走,一直看着秋白的身影消失在大街尽头。
十二、苏区教育
瑞金苏维埃共和国一个简陋的办公室门口,忽然出现一位身材高高的,穿着灰色中式棉袄的三十多岁的中年人。他面容清癯,戴着一副眼镜,神情略显疲惫。“秋白同志!”大家激动地叫起来。
秋白不顾手中繁忙的工作,常常亲自为戏剧学校学员们上课,解答时事问题。瞿秋白的课,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深受学员的欢迎.课堂上常常发出一阵阵会心的笑声。
在中央苏区。有两个人与瞿秋白关系最好,一个是冯雪峰,一个是毛泽东。有时毛泽东到瞿秋白这里来串门,有时瞿秋白到毛泽东那里去看望他。瞿秋白和毛泽东都喜欢写诗,人们常常看到两人,坐在树荫下、草地上,背靠着背,互相赋诗唱和。
“三人团”在9月上旬就已经做出中央红军撤出苏区的决定。虽然这属于最高绝密,除了“三人团”外,任何人都不知道,但细心的瞿秋白还是发现了红军要转移的种种迹象。
站在村头的大树底下,秋白挥手送别徐特立。夕阳西斜,红霞漫天,村头挤满了送行的人们。红军队伍缓缓地向前移动着,战士们举起手来,向伟大的红都,向苏区的父老乡亲们,敬上最后一个军礼。
形势越来越险恶,到处是敌人的部队。敌我双方。力量悬殊。部队只有昼伏夜行,路上不断与敌人遭遇,能打就打,不能打就跑。与敌人周旋。一个月下来,身患严重肺病的瞿秋白,身体完全拖垮了。
十三、浩气永存
狡猾的敌人知道山上还有人没突围出去,便躲在一块山石后,观察动静。果然,他们发现山腰有棵小树轻轻动了一下。接着两只受惊的小鸟扑腾腾飞走。敌人判断那里有人,于是圉了过去。
瞿秋白用鄙夷的目光扫了叛徒一眼,坦然笑着说:“既然这样,也用不着这位好汉拿脑壳作保,我也就不用‘再装下去’了。瞿秋白就是我,我就是瞿秋白,十多天来我的什么‘林琪祥’,‘上海人’之类的笔供和口供,就算作一篇小说吧。”
“我情愿作一个不识时务笨拙的人,不愿作一个出卖灵魂的识时务者!”在瞿秋白面前,王杰夫就像一个小丑,哪是瞿秋白的对手。最后夹着公文包灰溜溜地回了南京。
按照安排,秋白在亭前照相。只见他背手挺胸,面带微笑,神情自如。一位革命者最后的风采,就这样被定格在历史的镜头里。瞿秋白来到草坪前,对身后全副武装的士兵笑着点头说:“此地很好。”便面对枪口盘腿而坐。
十四、平反前后
1954年7月,按照党中央的指示,瞿秋白的遗骨被从福建长汀专程运到北京。北京协和医院对瞿秋白的遗骨进行了整理。江西景德镇瓷器厂还特地烧制了一个瓷盒,用以装殓遗骨。
北京航空学院的红卫兵冲进八宝山革命公墓,砸碎了瞿秋白的墓碑,红卫兵们还企图用炸药破坏墓穴,但因水泥浇注牢固未能得逞,最后将墓体砸得遍体鳞伤。瞿秋白母亲在常州的基地也被人砸了。秋白的妻子杨之华被关进了“牛棚”。
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了瞿秋白就义五十周年纪念大会。杨尚昆代表中央发表讲话。他特别说明,因秋白同志在身前、身后都遭到不公平的待遇,因此不是在诞辰,而是在他牺牲的日子开纪念会。
主要参考书目
附录:瞿秋白《多余的话》
瞿秋白就义前14天访谈录
后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