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高考效度研究
作者:吴根洲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2-01
ISBN:9787562276296
定价:¥41.3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高考效度研究/高考改革研究丛书》选择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效度作为研究对象,以大量的原始数据为基础,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高考效度的状况、高考效度的解释与提高、影响高考效度的因素、提高高考效度的途径和实践条件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高考效度研究/高考改革研究丛书》正面回答了高考是否为普通高校选择了合适生源的问题,指出了评价高考科学性的正确路径,初步理顺了提高高考科学性的改革思路。
作者简介
吴根洲,男,河北赵县人,2007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获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任南昌大学教育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科举考试制度研究,先后主持完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等10项纵向课题。已出版学术著作两部,在《中国高等教育》《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江苏高教》等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论文曾获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江西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江西省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目录
绪论
一、研究内容
二、已有研究
三、如何研究
四、研究意义
第一章 高考与效度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高考辨析
一、考试辨析
二、如何理解高考
第二节 效度概论
一、测验与效度
二、效度凭证的分类与效度的测算方法
三、相关分析与效度的验证
第二章 高考效度的定量研究(上)
第一节 定量研究说明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处理
二、效标选择
第二节 以大学学业总成绩为效标度量高考的效度
一、2002年高考的效度分析
二、1993年高考的效度分析
三、1984年高考的效度分析
四、比较研究
第三节 以三种学业成绩分别为效标时高考效度的比较
一、以专业课成绩为效标时高考的效度状况
二、以公共课成绩为效标时高考的效度状况
三、三种效标度量高考效度的一致性分析
四、公共课与专业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
第三章 高考效度的定量研究(下)
第一节 不同群体的高考效度
一、各学科门类的比较
二、同类专业的校际比较
三、文理兼招专业不同科类的比较
四、小结
第二节 高考各科目成绩与大学学业成绩的相关分析
一、2002年的分析
二、1993年的分析
三、1984年的分析
四、结论
第三节 高考英语与高考数学的效度
一、高考英语的效度
二、高考数学的效度
第四节 负相关问题与录取标准科学性问题初探
一、负相关问题初探
二、不同录取标准科学性问题初探
第四章 高考效度的解释与提高
第一节 高考效度的解释
一、对效度系数的解释
二、高考效度的再评价
第二节 高考效度的提高
一、效度系数与效标关联效度的关系
二、命题的维度
三、施考、阅卷与分数解释的维度
四、效标的维度
第五章 高考效度提高的实践条件
第一节 直接条件
一、考试理论与技术
二、考试模式
三、考试成本
第二节 间接条件
一、招生录取制度与相关高等教育管理制度
二、舆论环境
三、利益的调整
结语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反思
三、改革设想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一、研究内容
二、已有研究
三、如何研究
四、研究意义
第一章 高考与效度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高考辨析
一、考试辨析
二、如何理解高考
第二节 效度概论
一、测验与效度
二、效度凭证的分类与效度的测算方法
三、相关分析与效度的验证
第二章 高考效度的定量研究(上)
第一节 定量研究说明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处理
二、效标选择
第二节 以大学学业总成绩为效标度量高考的效度
一、2002年高考的效度分析
二、1993年高考的效度分析
三、1984年高考的效度分析
四、比较研究
第三节 以三种学业成绩分别为效标时高考效度的比较
一、以专业课成绩为效标时高考的效度状况
二、以公共课成绩为效标时高考的效度状况
三、三种效标度量高考效度的一致性分析
四、公共课与专业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
第三章 高考效度的定量研究(下)
第一节 不同群体的高考效度
一、各学科门类的比较
二、同类专业的校际比较
三、文理兼招专业不同科类的比较
四、小结
第二节 高考各科目成绩与大学学业成绩的相关分析
一、2002年的分析
二、1993年的分析
三、1984年的分析
四、结论
第三节 高考英语与高考数学的效度
一、高考英语的效度
二、高考数学的效度
第四节 负相关问题与录取标准科学性问题初探
一、负相关问题初探
二、不同录取标准科学性问题初探
第四章 高考效度的解释与提高
第一节 高考效度的解释
一、对效度系数的解释
二、高考效度的再评价
第二节 高考效度的提高
一、效度系数与效标关联效度的关系
二、命题的维度
三、施考、阅卷与分数解释的维度
四、效标的维度
第五章 高考效度提高的实践条件
第一节 直接条件
一、考试理论与技术
二、考试模式
三、考试成本
第二节 间接条件
一、招生录取制度与相关高等教育管理制度
二、舆论环境
三、利益的调整
结语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反思
三、改革设想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