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浙籍文学史家群体研究(1909-1949)
作者:付祥喜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6-01-01
ISBN:9787519201593
定价:¥59.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但以鲁迅、茅盾领衔的浙江新文学作家群,阵容壮观,而且以王国维、鲁迅、郑振铎等为代表的浙籍文学史家群体,也占据现代中国文学史家的“半壁江山”。这个群体大都是一种文学思潮、文学史观念或某种文学史著作体裁的开创者、领衔者,正是他们引领了20世纪前期中国文学史写作的潮流,创造了辉煌业绩,为推动中国文学史写作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浙籍文学史家群体研究(1909-1949)》一书,论述浙籍文学史家群体,既侧重对群体的整体概述,如这一群体的生成背景、成员构成、文学史写作特征等,也从个案研究的角度,展示代表性史家的独特成就及其为中国文学史写作提供的独到历史贡献。此外,书中还披露和整理浙籍文学史家编写的中国文学史著作约100余种。书稿以作者的博士后出站报告为基础,经修改而成。该书系作者所著《20世纪前期中国文学史写作编年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姊妹篇。
作者简介
暂缺《浙籍文学史家群体研究(1909-1949)》作者简介
目录
前言
一、文学史家·浙籍文学史家群体
二、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三、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上编 通论
第一章 地域文化传统与浙籍文学史家群体的崛起
一、厚重的历史文化沉淀
二、历史机运提供的文化先机
三、地域文化品质的驱动
第二章 浙籍文学史家群体的基本状况
一、主体构成
二、亲缘、地缘、学缘:浙籍文学史家群体的关系网络
第三章 浙籍文学史家群体的个性特征及其局限
一、群体的个性特征
二、群体的局限
第四章 20世纪前期浙籍文学史家群体文学史写作的主要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一、文学观由泛及纯,文学史观从退化史观、进化史观到唯物史观
二、文学史料不断丰富、拓展,为文学史写作奠定基础
三、述史模式的形成与僵化
中编 专论
第五章 郑振铎的中国俗文学研究
一、郑振铎“俗文学”概念在理论上的狭义性与实践上的广义性
二、搜集、收藏和出版俗文学研究资料
三、对俗文学的评价
第六章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研究
一、引言
二、搜集整理文献史料:早期的学术准备
三、《中国小说史略》的成绩和不足
四、小结
第七章
杨荫深对中国俗文学学科建设的贡献
一、《中国民间文学概说》民间文学视野下的俗文学学科建设
二、俗文学学科确立中的《中国俗文学概论》
第八章
赵景深对文学史类型的开拓——以《中国文学小史》为中心
第九章
董每戡的“两重性”戏剧史研究路向
一、对“两重性”戏剧史研究路向的论说
二、对“两重性”戏剧史研究路向的实践
三、“两重性”戏剧史研究路向的张力
本篇余论
下篇 文学史著编年研究
1909年(宣统元年)
1914年(民国三年)
1915年(民国四年)
1919年(民国八年)
1920年(民国九年)
1921年(民国十年)
1922年(民国十一年)
1923年(民国十二年)
1924年(民国十三年)
1925年(民国十四年)
1926年(民国十五年)
1927年(民国十六年)
1928年(民国十七年)
1929年(民国十八年)
1930年(民国十九年)
1931年(民国二十年)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
1941年(民国三十年)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
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一、文学史研究专著
二、中国文学史著书目
三、相关研究论文
附录 “编年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学术评价——兼答杨洪承教授
一、历史依据和现实考虑
二、“编年”作为主体的理论意义
三、学术评价的方法和态度
一、文学史家·浙籍文学史家群体
二、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三、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上编 通论
第一章 地域文化传统与浙籍文学史家群体的崛起
一、厚重的历史文化沉淀
二、历史机运提供的文化先机
三、地域文化品质的驱动
第二章 浙籍文学史家群体的基本状况
一、主体构成
二、亲缘、地缘、学缘:浙籍文学史家群体的关系网络
第三章 浙籍文学史家群体的个性特征及其局限
一、群体的个性特征
二、群体的局限
第四章 20世纪前期浙籍文学史家群体文学史写作的主要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一、文学观由泛及纯,文学史观从退化史观、进化史观到唯物史观
二、文学史料不断丰富、拓展,为文学史写作奠定基础
三、述史模式的形成与僵化
中编 专论
第五章 郑振铎的中国俗文学研究
一、郑振铎“俗文学”概念在理论上的狭义性与实践上的广义性
二、搜集、收藏和出版俗文学研究资料
三、对俗文学的评价
第六章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研究
一、引言
二、搜集整理文献史料:早期的学术准备
三、《中国小说史略》的成绩和不足
四、小结
第七章
杨荫深对中国俗文学学科建设的贡献
一、《中国民间文学概说》民间文学视野下的俗文学学科建设
二、俗文学学科确立中的《中国俗文学概论》
第八章
赵景深对文学史类型的开拓——以《中国文学小史》为中心
第九章
董每戡的“两重性”戏剧史研究路向
一、对“两重性”戏剧史研究路向的论说
二、对“两重性”戏剧史研究路向的实践
三、“两重性”戏剧史研究路向的张力
本篇余论
下篇 文学史著编年研究
1909年(宣统元年)
1914年(民国三年)
1915年(民国四年)
1919年(民国八年)
1920年(民国九年)
1921年(民国十年)
1922年(民国十一年)
1923年(民国十二年)
1924年(民国十三年)
1925年(民国十四年)
1926年(民国十五年)
1927年(民国十六年)
1928年(民国十七年)
1929年(民国十八年)
1930年(民国十九年)
1931年(民国二十年)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
1941年(民国三十年)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
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一、文学史研究专著
二、中国文学史著书目
三、相关研究论文
附录 “编年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学术评价——兼答杨洪承教授
一、历史依据和现实考虑
二、“编年”作为主体的理论意义
三、学术评价的方法和态度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