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
好吃车前子著《好吃》以“舌尖上的典籍”、“传说中的鲜美”、“点心之笔”、“仪式里的诗意”、“怀旧的文化”这五章分别描绘了口味随时代改变、南北各类经典美食、席上最后的点心、年节时的美食仪式以及将美食写成文字的快乐。文字很讲究,配图也相当别致,配用了许多古时宫廷盛宴、市井小食的白描图,远的让人觉得神秘,近的好似怀旧,边长了见识边悠悠地想起曾经体会过的种种美食来,鱼丸、豆腐花、糖山楂、汤圆、糖炒栗子、乌菱……当我们舒展味蕾拥抱美食,咀嚼的快乐顺着我们的牙床完成从口到心的旅行。在气味、滋味与回忆重逢的那一刻,我们发现,其实味觉一直醒着,一直在苦苦呼唤着流浪的心回归,霎时每一根神经触角都被激活,游移着的是心湖泛起的柔波,是眼底涌上的那股热。舌尖舒卷,美味化开,静静享受生活本身的单纯和温柔,那是鸟鸣在空寂的山林里一次次盘旋,是隐约飘来的栀子花香,是缠绕又缠绕的乡愁,是永远没有背影的分离……有客说中国的文化是饮食文化,西洋文化是男女文化,这是老生常谈了。话虽不新鲜,但道理好像还是有的。不是说我们不男女,西洋不饮食,法国人的饮食和我们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当代最负盛名的一位大厨师,在烹调某款菜肴时,速装菜盘子的温度都要考虑进去一一先放在冰箱里冰一下子。这种说法的得以成立,我想是与明清两朝有关。尽管源头更长,但已流到皮肤下的血液里,平素就不易察觉。因为所谓传统,更多的是离我们最近的朝代里的行为、习惯。远的不说,我是相信后朝人是绝对没有我们现在吃得这么讲究的。川菜中的“杜甫鱼”,肯定是伪托的,但伪托老多少还是把握住当时的整体风格,即无多少滋味。碰巧鱼新鲜的话,吃点鱼鲜。在宋代,饮食还是很单一的,就是美食家如苏东坡者,也无非在烧猪肉时说道:“多著火,少著水。”“涮羊肉”传说与成吉思汗有关,但佐料是断没有现在精致的。明清以前,吃的是“烹”,“调”还没上升到艺术的高度。也就是说,明清以来人们花在饮食上的工夫是比过去多得多了。明清是一变。民国是一变。当代也是一变,既恢复传统,又努力变革。比如苏帮菜里的传统名菜“冰糖甲鱼”,我想许多人已无多少胃口了。口味当随时代。对一个时代有所了解的话,大致也能推算出这个时代的口味。
-
餐饮设备使用与保养李长茂等编中等职业教育行业规划教材·烹饪专业系列教材。
-
番茄美食周学武 主编没有谁会否认这样一个事实:百姓如今的餐桌上讲究的可绝不仅仅是色香味了,人们开口说营养,闭口谈健康、营养又健康的食品日益受人们的青睐。君不见,一本关于健康的小册子在数以百万计的人手上流传,健康和营养的观念已经深深地植入人心。与此同时,健康食品也大行其道,倍受欢迎和宠爱。而一种外形美以、色泽艳丽的食物——番茄,仿佛健康小精灵一般,正在成为人们的餐桌新宠,待客佳肴。那么,小小番茄为什么受到万千宠爱呢?这是因为,番茄的营养极为丰富,既可生吃又可熟食,是一身兼水果、蔬菜、药“三职”的食品。朋友们,快快把健康使者——小小番茄带回家,让它成为你家的常客。当然,顺便把这本书带走吧,相信它会带给你惊喜的。
-
健康醋食周学武醋在中国古代享有“食总管”的美誉。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说:“醋能消肿,散水气,杀邪毒,理诸药”。日本科学家认为,食醋的保健作用主要有以下四大方面:一、食醋能防止和解除疲劳。人运动后有疲劳感觉,食用醋后能使体力较快恢复正常。二、常食醋有降血压、防止动脉硬化之功效。三、醋对病原菌有杀菌效果。四、食醋对美容有益。多食醋若在洗脸、洗澡水中滴几滴醋能滋润皮肤。英国科学家发现,多食醋可提高智力水平。醋属于碱性食品,人体大脑的酸碱性与智商有关。在体液酸碱性允许的范围内(即pH值为6.8-7.5),酸性偏高时(即pH值偏低)智商低;碱性偏高时(即pH值偏高)智商高。醋有如此神奇的医疗保健功效,难怪食醋风在美国、日本等国流行。据统计,美国人年均食醋6.51千克,日本人7.88千克,而我国则只有3.5千克左右,为了健康起见,从高智能商的角度着想,更为了美容润肤,建议大家快来吃醋。醋具有良好的美容功效,以醋养颜和保健在我国民间源远流长。这是因为醋中富含肌肤所需的醋酸、蛋白质、氨基酸等活性物质,能够促进肌肤的新陈代谢,降低体内的过氧化脂质,令肌肤延缓衰老,光泽细致,亮丽可人。目录:葡萄柠檬香醋饮胡萝卜苹果醋蛋饮冰糖酸醋玫瑰饮柠檬银耳冰醋饮果醋椰浆冰饮润肤蔬果醋饮冰汁菠萝醋冰汁玫瑰醋冰汁葡萄醋冰汁松叶醋蛇果梅汁冰沙杏醋淋木瓜醋熘肉蟹糖醋脆皮鱼糖醋黄河鲤鱼醋椒鱼醋烹鲫鱼醋熘鳜鱼糖醋鱼条糖醋里脊糖醋咕噜肉酸辣肚丝酸辣兔肉蜜豆醋鸡腿糖醋排骨瑞士排骨姜醋肉皮醋溜皮蛋糖醋鲜藉糖醋南瓜丸珊瑚白菜酸辣白菜醋熘三丝糖醋山药丝醋熘黄瓜醋熘茄子醋熘双色豆腐五彩果醋蛋饭肉末醋卤面酸辣鳕鱼羹葱爆羊肉醋熘海米白菜醋熘藕片醋炒萝卜辣椒醋油饭糖醋藕块玫瑰醋煎鸡排四川泡菜柠檬醋煎南瓜饼糖醋山药醋熘白菜
-
多色城市李月英编著本书的主旨就是给读者提供一个,快乐生活指南,优质生活的最终目的是要活得快乐,活得快乐比活得富裕更重要。本书为他们提供了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大城市喝玩乐各个方面的资讯。“轻松享受一下吧。给自己来杯饮料,慵懒地躺在沙发上,随手翻翻。别让每天的工作压力把你压垮了。有一天你会突然发现,原来一切都应该是那么的轻松有趣,加油!” “城市大玩家”分为《多色城市》、《行走天涯》、《酷蔻生活》三册,以都市白领阶层为主体阅读对象,从城市、旅游、生活的不同角度切入,有整体的描述,又有细节的体现,是都市白领阶层生活、娱乐、休闲的指南。
-
喝在民国王卫国著;孙晋云,王晓华主编民国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但我们对民国却知道得不多。历史书上谈得少,大概是因为从北京周口店开头,谈到清代已经洋洋洒洒,民国那一段相比之下不够分量,便一笔带过。《喝在民国》是江苏文艺出版社“民国”系列中的一本,全套四本,按“吃喝玩乐”分类。乍一看觉得轻浮,拿到手细读,不过是借着另一个侧面写历史。原来民国已经有咖啡馆以“现磨现煮”来招徕客人,汽水厂的生意也一度兴旺。喝在民国。虽说中国有句俗话,吃喝不分家。有酒有菜,边吃边喝才能尽兴。所以将吃与喝严格区分开来,在我阅读这本书之前,还真有点将信将疑。其实,中国人关于饮食的区别是泾渭分明的。《喝在民国》包罗茶、酒、汤、羹等等流质。简单地说,就是没有牙齿什么事。而最让人感兴趣的,书中记录了民国时期大量西洋饮料“入侵”的故事。
-
东北地区食生活史王建中主编早在原始社会时期,我国东北地区就陆续有先民在此活动,他们以滔滔之江水、巍巍之高山、茫茫之草地、悠悠之平原为生产繁衍的场所,筚路蓝缕,披荆斩棘,横亘东北之黑土,子孙世代以延绵,终于创造出一部辉煌璀璨的悠久历史,为浓厚的中国文化涂上了一笔郁郁色彩。东北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食文化,其葱茏丰厚,绵延不绝,不因历史更迭而中断,恰随时代发展而拾阶,实堪为一记,以飨读者。《东北地区食生活史》正是以如此广泛的历史发展为背景,以可靠的史料记载为基础,辅之以考古发掘,兼述各民族风貌,将浩浩荡荡几千年的东北饮食文化发展状况呈现在大家面前。
-
文学的餐桌焦桐主编20世纪的中国文人怀乡散文中,“故乡的食物”是其永恒的主题。评论他们背井离乡,漂泊异域,只能通过抒写个体生命的味觉记忆,在乡愁与食物的天然联系中,凸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坚持。梁实秋的豆汁儿,唐鲁孙的豌豆黄,张晓风的酸梅汤,董桥的凉拌小菜,大多是些以俗为雅的日常吃食。文人们或引用前人著述,或述说对故乡风物的一往情深,在说味与口味中,体现可贵的平民精神,在味觉与语言的关系中,把玩中国语言文化的魅力!说味,玩味,得味,回味……焦桐,1956年生于台湾高雄市。现任教于台湾中央大学中文系。已出版著作《咆哮都市》《失眠曲》《完全壮阳食谱》《我邂逅了一条毛毛虫》等。
-
天下味唐鲁孙著唐鲁孙将自己的饮食经验真实扼要写出来,正好填补了他所经历的那个时代某些饮食资料的真空,成为研究这个时期饮食流变的第一手资料。唐鲁孙以文字形容烹调的味道,好像《老残游记》山水风光,形容黑妞的大鼓一般。本书前言我是1973年2月退休的,时光弹指老马伏枥,一眨眼已经退了十年多啦。在没有退休之前,有几位退休的朋友跟我聊天,他们告诉我,刚一退休时光,每天早晨看见交通车一到,同事们一个个衣冠楚楚夹着公事包挤交通车,而自己乍还初服海阔天空,真有说不出的自由自在劲儿,甭提心里有多么舒坦啦。可是再过年把,人家没退休的同仁,加薪的加薪,晋级的晋级,薪俸袋里的大钞,越来越厚,可是再摸摸自己的口袋,越来越瘪,退休福利存款更是日渐萎缩,当年豪气一扫而光,反而天天要研究怎样收紧裤腰带才能应付这开门七大事矣。生老病死是人人难免的,到了七老八十,红份子虽然未见减少,可是白份子则日渐增多,自然每月跑殡仪馆的次数,就更勤快啦。在殡仪馆吊客中,当然有若干是退休的老朋友,有的数十年未见,虽然在庞眉皓发,可是冲襟宏度不减当年,也有些半年不见,形材腲腇,暗钝愚騃,仿佛变了一个人一样。我看了这样情形之后,深自警悟,一种人是有生之涯有所寄托,一种人是浑浑噩噩,忧闷不快,精神未获纾泄。我在退休前两年想过,整天忙东忙西的人,骤然闲下来必定感觉手足无措,如何自我排遣,倒要好好考虑一番呢!写字画画是修心养性的好水路,可惜担任公职期间,因工作关系,右拇指主舟筋受伤,握管着力即痛楚不堪。想养点花草培植几座盆栽,蜗居坐南朝北,楼栏除了盛暑偶露晴光外,一年之内难得有几个小时得到日照,这个计划又难实现。思来想去早年也曾舞文弄墨,只有走爬格子一途,可以不受时空限制。抗战期间,又曾脱离过公职,闷来时也是写点文稿来打发岁月,不过一恢复公职,我就立刻停止写作,一方面公务人员,不可以随便月旦人物时事,同时整天忙碌,抽不出空余时间,也就鼓不起闲情逸致来写作了。自从重操笔墨生涯,自己制定一个原则,就是只谈饮食游乐,不及其他,以宦海浮沉了半个世纪,如果臧否时事人物,惹些不必要的罗唆,岂不自找麻烦。寡人有疾,自命好啖,别人也称我馋人。所以,把以往吃过的旨海名馔,写点出来,也就足够自娱娱人的了。先是在南北各大报章写稿,承蒙各大主编不弃,很少打回标,稿费所入,足敷买薪之资。知友盖仙夏元瑜道长,有一天灵机一动,忽然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开辟了一个九老专栏,特请古物专家庄严、画家白中铮、发俗收藏家孙家骥、京剧名家丁秉遂、历史专家苏同炳、民俗文艺专家郭立诚、动物学家盖仙夏元瑜,还有笔者幸附骥尾,也在里头穷搅和,每周各写一篇,日积月累我居然爬了近二十万字。当时《人间》主编高信疆,他的夫人柯元馨正主持景象出版社,撺掇我整理之后,把那些小品分类出版。在1976年,我的处女作《中国吃》《南北看》终于出乖露丑跟读者见面啦。紧接着皇冠出版了《天下味》,时报出版公司出版了《故园情》。人家写文章都是找资料,看参考书,还要看灵感在家不在家;我写稿是兴到为主,有时一口气写上五六千字,有时东摸摸西看看十天半月不着一字。可是文章积少成多,1980年11月出版《老古董》,1981年8月出版了《大杂烩》《酸甜苦辣咸》,1982年出版了《什锦拼盘》,1983年出版了《说东道西》,以上几部书都是委托大地出版社发行,想不到从1976年到1983年8月之间,居然东拉西扯写了都百万余言,自己也想不到脑子里曾经装了那么多杂七杂八的东西。拙作百分之七十是谈吃,百分之三十是掌故,打算出到第十本就暂时搁笔。朋友们接近热爱退休年龄的日渐增多,如果有兴趣的话,不妨写点不伤脾胃的小品文,倒也是打发岁月的好途径呢!凡我同志,盍兴乎来。
-
老成都食俗画林洪德绘图、撰文这本介绍老成都的画册,囊括了成都的民俗民风,百姓的生活状况,比如“百姓家居年事”、“庙会、集市”、“茶社、酒店、冷饮”等等,可以说成都人只要想得到的,里面应有尽有。翻开画册,展示在记者面前的都是非常生动的图画形象,简单的勾勒将老成都的食俗展示得淋漓尽致,初看绘画比较简单,却一目了然。画册中的绘画部分采用的是漫画形式,一点点的幽默使得整本画册轻松而自然。绘图、撰文者林洪德,既是厨师又是美术教师,他认为用画来展示具有较强的表现力,能将昔日蓉城的街道、店铺、食俗以及人物活跃起来,有立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