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
2006/2007北京餐馆指南大众点评网 主编“年度九大好书之最轻松书。”——《北京青年周刊》“一改过去由美食家评判……或者商家自己做广告等传统方式……根据数万名食客的真实体验……精选出有色特色的知名的餐馆……”——《精品购物指南》“公正……涉及面全,分类也很合理。具有相当高的实用性,可以按图索骥,也可以备为参考。”——《上海一周》“如此丰富的内容,相信会给现代都市的年轻人带来更多选择。”——《时尚生活周刊》今天去哪吃饭?在餐馆里该点哪些菜?餐馆的订座电话是多少?有了《2007北京餐馆指南》一书,所有关于“吃饭难”的苦恼都迎刃而解了。我们根据大众点评网上150万名会员提供的资料,精选了北京2289家餐馆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分和介绍。为保证我们的独立性,我们未接受任何餐馆广告。为方便读者的使用,我们精心制作了100余类索引和排行榜,包括最佳餐馆、小吃店、浪漫环境、商务宴请、各类菜系索引和地区索引等。这是中国第一本完全为用餐者设计的指南!
-
芝麻米粒说黄宝莲 著饮食是极原始酣畅的享乐,无时无刻都在语言和感官里昭示它们的美妙意义;芝麻、米粒、莱姆、奶酪、孜然……肠胃喜欢走私,美食于是任性疯狂、痴迷雅致,吃得情趣、吃得大胆淋漓。本书集异国美食、人文轶事、生活随笔于一炉,以食物为主角,描绘的是生活,既飘着食物芳香,也有如微风吹拂的诗样情致。“不知道是喜是悲?二十五年来一事无成,但起码没有辜负自己的肠胃,为了安慰自己,是以成书。”作者如是说。作为一个在书桌与餐桌之间消磨时日的写作人,作者笑称自己烧的菜比文字可口。本书集异国美食、人文轶事、生活随笔于一炉,以食物为主角,描绘的是生活,既飘着食物芳香,也有如微风吹拂的诗样情致。
-
中国名吃故事姜铁军宋朝开国以后,在几代皇帝的励精图治之下,国家逐渐安定,生产渐渐恢复,商业活动也日渐繁荣起来。特别是江南水乡,历来是游人云集的地方,战乱时期人们没有心情游山玩水,生活稍稍安顿,来这里游玩的人们也就渐渐地多了起来。这样一来,开客栈的,开酒楼的也跟着多了起来。特别是在杭州、苏州这样的地方,简直就是三步一客栈,五步一酒楼,彼此之间的竞争也十分的激烈。这年夏天,几个文人结伴来到杭州的西湖游玩。走累了,也玩累了,正好看到湖边有一座酒楼,三层楼,很气派。酒楼的门前挂着一块黑底金字的大匾,上面写着“独一处”酒楼。几个文人一看,高兴了,说:“咱们就看看它是怎么个‘独一处’的!”说着话,就走进了酒楼里,早就有店小二过来招呼,请他们几位上楼。走上楼来,迎面就是一面题写了许多诗词的墙壁,停住脚步,先看到的就是苏东坡写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站在前边的人说:“没想到这里还真有特别的地方,连苏东坡都来过,我们到这里来就对了。”后面的人跟着说:“今天咱们也要好好尽兴,虽比不了苏东坡,也得写个一首半首的好诗来,要不我们就自来了!”大家连说:“是,是。”找了靠窗户的地方坐下。喊店小二:“马上给我们泡上好的龙井茶来!”店小二把龙井茶端来了,又问:“几位客官,还要点儿什么?”他们说:“当然是好酒好菜啊!”店小二急忙下去,给张罗酒菜去了。几个文人,坐在窗前看着西湖,诗兴大发。其中一人先开口道:“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刚刚说完,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说不好的理由是,现在正是夏天,描绘秋天的西湖还不到时候。大家纷纷点头说“是”。这时,店小二把酒菜端了上来,几个文人喝酒,猜拳行令,倒是十分的热闹。其中一个人划拳输了,大家罚他做诗。他站起来,摇头晃脑地说:“西湖燕子几时回?水中荷花蘸水看。雨丝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荫来。”刚刚把诗做完,大家就一片叫好之声,纷纷向他敬酒。做诗的人很是得意,一口把酒干了。天气很热,喝完了酒更热。几个文人中的一个把店小二叫来,吩咐道:“给我们弄点解渴降温的东西来,太热了。”店小二不敢怠慢,赶紧跑下了楼,跟掌柜的说了。掌柜的听了,就吩咐店小二说:“你出去买个冬瓜来,叫厨子邵师傅给他们做一个解渴的菜。”店小二答应着,从掌柜的手里接过钱,就急忙地走了。店小二跑到集市上,买了一个大冬瓜,抱着跑了回来。他心里着急啊,抱着冬瓜直接奔向了厨房,一边跑一边还喊:“邵师傅,冬瓜给你买回来了!”光顾着跑了,就没看脚底下,叫门槛一绊,只听得“咣当”一声,店小二一个前趴,摔倒了,手里的冬瓜也“啪嚓”一下,摔成了很多小块。店小二急忙爬起来,看着地上的冬瓜,可就傻眼了。邵师傅一看店小二闯祸了,这叫掌柜的看到还了得,轻了骂一顿,重了就得扣工钱。邵师傅说:“快捡起来,快捡起来!”俩人急忙把地上的冬瓜捡了起来,放到菜案上。店小二急得都冒汗了:“这可怎么办啊?”邵师傅说:“你不用管了,我想办法就是。”店小二谢过邵师傅,走了。邵师傅看着菜案上的碎冬瓜,琢磨了半天想出了一个主意。他把这些碎冬瓜切成了冬瓜条,洗干净,洒上面粉吸干水分,又洒上了白糖腌制起来。自己尝尝,口味还不错,他多少放心了。过了一会儿,楼上喝酒的几个文人又催菜了,邵师傅就让店小二把自己新做的这道菜端了上去。几个文人一吃这道用冬瓜做的菜,都说好吃,凉丝丝的,又解渴又好吃,问店小二:“这道菜叫什么名啊?”店小二说:“我不知道。”他们就叫邵师傅上楼。他们看到邵师傅,一问这道菜是怎么做的,二问这道菜叫什么名。邵师傅说:“我这道菜是特意给几位客官做的,还没起名呢。各位赏光的话,就请给起个名好了!”几个文人商量了半天,最后决定叫“白云冬瓜”。邵师傅连声说:“好”,没想到店小二不小心摔碎的冬瓜,竟然做出这样一道新菜来。后来,这道菜几经改进,在做法上更加讲究,将冬瓜条挂糖浆,入热油烹炸,口味更加适口、绵软,非常受老年人的欢迎,广泛流传成为中国的一道名菜。P9-11
-
西域饮食文化史伊斯拉菲尔·玉苏甫、安尼瓦尔·哈斯木暂缺简介...
-
广州美食全攻略享乐派真正的美食在哪里?国宴上?著名饭店?高级宾馆?都不是。在广州这样一个平民化的城市里,真正的美食往往隐藏在寻常巷陌中。从街边最为寻常的牛杂、肠粉到高档的酒楼跟法式大餐,本书一一为你道来。你想品尝最正宗的广州美食吗?那就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觅食吧……
-
舌尖上的狂欢洪烛生是我们永远的追求,而口腹之欲是通向终极目标的必由之路。盛宴与简单的食物并存,滋润着生命的天天与年年。洪烛的笔悄悄敷衍开来,在这个仿佛人人都可以表述的领域,他更有说服力,也更加深入、精确。通过感受的舌尖。我们一次次登上五味筑起的狂欢天堂!有人说中国文化是饮食文化,西洋文化是男女文化,可见中国人是最讲究吃的,古代即有“民以食为天”的谚语。中国是出美食家的国度,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令全世界惊叹。孔子堪称第一位美食家,率先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口号。《舌尖上的狂欢》对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各种菜肴、小吃进行了生动的描述,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
-
番茄史密斯番茄是当今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蔬果之一,不分贫富贵贱,不分地域,从美洲到澳洲,从北欧到南非,番茄满足了众人的口腹之欲。然而,在18世纪之前,吃番茄曾经是一种禁忌,因为人们认为番茄有毒;另外一种看法则认定番茄是一种催情剂,它被称为“爱情果”,因此当时的传教士禁食番茄。谁是第一个吃番茄的人?番茄是怎样从南美洲飘洋过海来到北美洲、欧洲乃至世界各地?它又是怎样从一种传说中的毒药演变为大受欢迎的时尚美食?作者安德鲁•史密斯通过令人信服的考证描绘了蕃茄进入人类饮食的历史,解答了这些趣味十足的问题。
-
吃神竞鸿本书通过一则小故事,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将中国美食文化与名人秩事、趣闻联系起来。美食由于名人而为人们津津乐道,声名远播.,名人由于美食而显得有血有肉,可亲可近。 愿君畅游在中华千年饮食文化历史长河的同时,能品味到食之外的东西,诸如人生、事业、爱情……
-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李维冰中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国度,而我们的饮食文化发展史则可以追溯到更远的年代。在我们感叹中华饮食文化积淀之深厚的同时,中国饮食文化的学习者和爱好者也常常对这一“博大精深”的文化感到某种困惑。因为,读大部头作品或学术著述既费时、又费神,还往往不得要领;读普及性、休闲性的读物,又常有意犹未竟之感,或感到缺乏一定的系统或深度。有感于此,全国高等商科学科建设指导组提议编写一本既适合高等学校在校生学习之用,也能适应饮食文化爱好者阅读,并可给餐饮业经营者以一定启发的,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读本,并慎重地将此任务交给了我们。本着对读者和委托方负责的态度,本书的编写人员在认真讨论和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本书的编写大纲。基本的编写思路是: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扼要叙述饮食文化发展的总体历程;较全面地介绍中国的饮食风味特色和民俗风情;着重探讨食文化、酒文化和茶文化的历史渊源、特点,对相关知识作了较全面的介绍;并对传统的宫廷饮食、家庭(“名门”)饮食和市肆饮食状况作了简要描述。我们力图使读者在阅读此书后,能对中国饮食文化有比较系统和深入的了解,能感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能体会到中国饮食文化是一个知识的宝库,能认识到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当然,最终的结果还有待读者评价。
-
食圣竞鸿在本书中,您将阅读到一则则通俗有趣的饮食小故事,既有名菜佳肴的传说,,也有街头小吃的来历。这些小故事无处不体现了一个“情”字,先贤大哲这情,仁人志士之情,文人骚客之情,亲情,友情,恋情…… 各种感情巧妙地通过一道莱、一种面食、一道点心表达出来,并流传至令。其中有许多历史典故,精彩诗词,愿读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增长知识,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