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不必把太多人请进生命里

不必把太多人请进生命里

作者:高原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3-01

ISBN:9787558500251

定价:¥36.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暂缺《不必把太多人请进生命里》简介
作者简介
  高原 学贯中西的潜能开发大师,中国图书“潜意识”类题材畅销作家,他继承了全球著名的励志大师、潜意识专家如詹姆士•艾伦(James Allen)、戴尔•卡耐基(Dale Carnegie)、拿破仑•希尔(Napoleon Hill)、托尼•罗宾斯(Tony Robbins)、齐格•齐格勒(Zig Ziglar)和厄尔•南丁格尔(Earl Nightingale)等人的思想理论与实际经验,在潜能引导、自我认识、自我提升、自我改变上受到了百万读者的认可。著有畅销书《潜意识》系列、《气场修成手册》、《当世界无法改变时改变自己》、《你为何总焦虑》、《自制力》及《遇见我的前世今生》等书。他的每一本书都斩获“当当网终身五星级最佳图书”荣誉。【目录】序言正是孤独让你变得出众,而不是合群//1第一章我们为什么害怕失去朋友◎ 功利心态:多个朋友多条路//003◎ 害怕孤独:我这样是不是不合群//010◎ 依赖心理:我需要你帮我做决定//016◎ 缺乏存在感:我渴望他们肯定我//020◎ 不懂拒绝:这是朋友看得起我//024◎ 虚荣和炫耀:他是我的朋友//028第二章谁才是应该被请进生命里的人◎ 必须远离的5种人—交到他们你就“死定了”//035◎ 一定要结交的4种朋友—把主要精力放到他们身上//052◎ 你会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068第三章过犹不及:划清交往的界限◎ 刺猬法则:越亲密的关系越容易崩塌//073◎ 身体界限:不是谁都能与你亲密接触//076◎ 心灵领地:思想和见解的自由不容侵犯//078◎ 情绪界限:避免自己的情绪受到别人的操控//082◎ 原则界限:保留底线,再好的朋友也不能逾越//088◎ 测试:你和朋友的界限有多大//090第四章高质量的相处:相处之道在于质量,而不是数量◎ 优质的朋友就像沙发—安全、放松和舒适//099◎ 构建相互享受的“亲密关系”//128第五章管理你的社交时间◎ 第一步:为通讯录做“减法”//151◎ 第二步:区分“工作关系”和“生活中的朋友”//156◎ 第三步:列出可以随时联系的人//166◎ 第四步:规划你的社交时间//175◎ 第五步:想一想,你的电话有多久没关机了?//181◎ 第六步:减少社交曝光,适度保持神秘感//187第六章学会独处:正是孤独让你更出众◎ 正视庞大的人际需求:尝试“独立思考”和“理智思考”//197◎ 克服对孤独的恐惧:在孤独的“失落感”中体验未曾发觉的生活//202◎ 逐渐擅长独处:暂时远离朋友,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209◎ 在独处中提升自己:丰富和完善对于生活和友情的认知//219第七章精进: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内心◎ 随时保持自信:你不需要以别人的名义抬高自己//233◎ 告别“情绪社交”:别再被他人的情绪牵着鼻子走//240◎ 不要“病急乱投医”:学会承受知音难觅的痛苦//245◎ 精简社交:根据自己的需求建立积极节制的社交//251TOP目录 序言正是孤独让你变得出众,而不是合群//1第一章我们为什么害怕失去朋友◎ 功利心态:多个朋友多条路//003◎ 害怕孤独:我这样是不是不合群//010◎ 依赖心理:我需要你帮我做决定//016◎ 缺乏存在感:我渴望他们肯定我//020◎ 不懂拒绝:这是朋友看得起我//024◎ 虚荣和炫耀:他是我的朋友//028第二章谁才是应该被请进生命里的人◎ 必须远离的5种人—交到他们你就“死定了”//035◎ 一定要结交的4种朋友—把主要精力放到他们身上//052◎ 你会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068第三章过犹不及:划清交往的界限◎ 刺猬法则:越亲密的关系越容易崩塌//073◎ 身体界限:不是谁都能与你亲密接触//076◎ 心灵领地:思想和见解的自由不容侵犯//078◎ 情绪界限:避免自己的情绪受到别人的操控//082◎ 原则界限:保留底线,再好的朋友也不能逾越//088◎ 测试:你和朋友的界限有多大//090第四章高质量的相处:相处之道在于质量,而不是数量◎ 优质的朋友就像沙发—安全、放松和舒适//099◎ 构建相互享受的“亲密关系”//128第五章管理你的社交时间◎ 第一步:为通讯录做“减法”//151◎ 第二步:区分“工作关系”和“生活中的朋友”//156◎ 第三步:列出可以随时联系的人//166◎ 第四步:规划你的社交时间//175◎ 第五步:想一想,你的电话有多久没关机了//181◎ 第六步:减少社交曝光,适度保持神秘感//187第六章学会独处:正是孤独让你更出众◎ 正视庞大的人际需求:尝试“独立思考”和“理智思考”//197◎ 克服对孤独的恐惧:在孤独的“失落感”中体验未曾发觉的生活//202◎ 逐渐擅长独处:暂时远离朋友,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209◎ 在独处中提升自己:丰富和完善对于生活和友情的认知//219第七章精进: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内心◎ 随时保持自信:你不需要以别人的名义抬高自己//233◎ 告别“情绪社交”:别再被他人的情绪牵着鼻子走//240◎ 不要“病急乱投医”:学会承受知音难觅的痛苦//245◎ 精简社交:根据自己的需求建立积极节制的社交//251 TOP书摘高质量的相处:相处之道在于质量,而不是数量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就等于选择了什么样的未来。犹太经典《塔木德》中有一句话:“和狼生活在一起,你只能学会嗥叫。”选择与优秀的人接触,你才会受到良好的影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优质的朋友就像沙发—安全、放松和舒适交心的朋友不必多,几个就好我们经常会听到别人的感叹:“能交到几个不离不弃的好朋友真是不容易,很多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成了一生的陌路人。”很少有朋友是真正能交心的,大多都是几个月或几年的“短期伙伴”。的确,我们从小到大和成百上千的人说过话、见过面、上过学、共过事,手机里存着彼此的电话号码,社交软件上关注着对方的信息,可真正能称为朋友的又有几个?多数人只是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某个时刻、某个阶段,并在利益交叉的时候成为朋友,利益没了,关系随即终止。就像坐公交车一样,到站下车,下一站又有新的人上来,人人都是过客。最后你会发现,一起走了这么多年还没散伙的,也就那么几个人。而在这有限的几个人里,能交心的好朋友就更加屈指可数了。在十年前热播的国产电影《手机》中,严守一对朋友的定义是这样的:一,可以毫无顾虑地向对方借钱;二,可随时打电话骚扰,哪怕是半夜三更。我们排除掉那些精神层次上的要求,按照这个标准,人人都可以自问:我的朋友符合这个条件的有几个?我敢保证,很多人一个都没有,他们翻完通讯录后的表情是一脸茫然。朋友贵在质量,不在数量生活中经常有人为自己广交人缘的豪迈作风而沾沾自喜,他们当然有许多的朋友,但这没什么可骄傲的,因为朋友贵在质量,不在数量。你可以与十个人喝酒唱歌,却很难与十个人交心。同在一张桌上的十个人中,也许除了一两个,其他人都不真诚,起码对你是这样的。对此有人感叹说:“熟人越来越多,朋友反而越来越少了。”在北京一家外企做高管的杨先生说:“工作日几乎天天有饭局,甚至连周末都被应酬占满了,所以很少有时间思考朋友质量的问题,等到独处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如此孤单,根本没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好朋友。”杨先生今年35岁,一个人租住在北京二环的高档公寓,平时接触的都是高端客户,公司里的同事也都是竞争关系,生活中能和自己在经济、精神层次达成一致的朋友少之又少。“上个周末我过生日,想约几个人吃饭庆祝一下,毕竟一个人过生日太可怜了,结果翻遍了通讯录,却不知该打给谁。大部分人是我的客户,只有生意关系,平时一起吃过工作餐,但私下从无往来;在可联系的朋友中,一些人已经是孩子的父亲,周末肯定要陪孩子陪老婆,不会陪我这个光棍打发时间;有一些倒是单身,以前的关系也还不错,但许久没联系了;还有的人估计会上赶着来赴约,但我总觉得对方的目的不单纯……”说到这里,他只有苦笑。我们每个人都有渴望知己陪伴的时候,特别是在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纪念日、节日,一个人感觉孤苦伶仃,无聊郁闷,如果有人能够陪自己聊聊天、吃吃饭,互相倾诉一下生活和工作中的苦恼,彼此提一些建议,就不会感觉那么孤单。但是现实很残酷,在过滤掉那些不合适的人名以后,你会发现自己根本没有一个可以联络的对象。为了避免无效社交所带来的麻烦,甚至是尴尬,最终也只能是选择一个人度过了。这种情感上的顾忌会随着我们年纪的增长而变得越来越深刻,对于社交的各种考虑也会越来越多。在熟人越来越多时,我们就越发感觉自己根本没有朋友,特别是能互相说些真话的朋友。塞勒尔在总结这种现象时说:“不仅出于关系上的考虑,一些客观因素也在左右社交的发展。比如工作地点的变化、财富等级的区分,一个经常出差的人很少有时间维护他的友情,一个富翁也很难和一个穷人成为朋友。这些都让社交的范围越来越小,同时竞争的加剧也让人们难以交心了。”有三到五个能交心的朋友,享受轻松的社交人类早在几千年前就发现了社交的功利本质,并有了君子和小人的辩证。因此你会发现,在社交时,人人都遵循着“我要留一个心眼”的潜规则,警惕那些意图利用和欺骗自己的人。我们不会对任何人说实话,哪怕他是自己最好的朋友。这与传统的教育也不无关系,从很小的时候,我们就被灌输“人心隔肚皮”“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等功利观念,这些都会导致人们对社交活动的提防,客观上使得能够交心的朋友越来越少。现在,互联网拉近了世界的沟通距离,加快了沟通的速度,但同时也推远了人们的心理距离,在人们的地位、身份、背景的不同环境下,我们再也难回到那个朴素纯粹的年代。人们在做着不同的工作、拿着不同的薪水、过着不同层次的生活,阶层利益使人们不再发出一样的声音,而是人人都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权益,为自己的利益发声。同时,我们还要“留个心眼”,防范着别人的不良居心。每个人都变成了仙人掌和刺猬,甚至恨不得在对方的脑袋里装一个窃听器。这样的关系模式,怎么会发展出真正的友谊?很多时候,人们甚至都分不清哪些人才是自己的朋友。因为诸多的关系纠缠在了一起,朋友、同事、上下级、客户、搭档……社交关系因此变得复杂而又无限地牵扯精力。你稍不留神,就可能因自己的警惕或麻木而失去一份真正的友谊。机会空间在扩大,生存空间却在变小。这是现代社会的一大特征,人人都变成了重压之下的乌龟,身上背着重重的大山,交友时间被挤压得所剩无几。每个人都住在自己的房子里梦想着“升官发财”,却又不愿意多走出一步,不愿多花几分钟和自己的邻居打一个招呼。因此有人说,小孩和老人才有时间交朋友,而年轻人都在抱怨。年龄越大,对朋友数量的要求就越少,对朋友质量的要求就越高。在社交中你总是能感到一条真理:人并不需要太多的朋友,只要有三到五个可以交心的就够了。尤其随着年龄的增长,你就会发现独处和清静是多么珍贵。在一种平静的氛围中,我们要缩小社交的范围,去结交真正可以在心灵层面沟通的朋友,享受轻松的社交生活。安全感来源于信任你对于自己朋友的安全感来自于哪些方面?在美国,人际关系学家们将“人际关系网”的模型比作金字塔:处在第一层也就是塔尖的人最少、最珍贵,是我们真正的朋友。处在第二层的是伙伴型朋友,你们经常一起聊天、吃喝、游玩,有共同的兴趣,但你们只限于普通的交往,达不到可以交心的程度。第三层是合作型朋友,这种朋友偏重于工作上的交往,也许你们的性格未必合拍,但在工作上却可以默契地合作。第四层是功利型朋友,即为了利益才走到一起的朋友,这一层的人数是最多的,有利则来,无利则去,他们也是最不值得我们付出时间和精力的。对于好朋友的定义,我们曾经在洛杉矶的街头发起一次随机调查。多数受访者认为,所谓的好朋友,首先要满足“值得信赖”这一条标准。如果一个人不值得信赖,那他就不会被划分到好朋友的领域。排在第二位的是“关键时刻能够帮得上忙”,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表示自己非常看重这一条,如果一个朋友关键时刻总在躲避,需要帮忙时找不到他了,说明这个朋友根本不值得结交。最后,被广泛认同的条件还有“互相坦诚”“了解对方”“不牵扯利益”等。这些所有的因素综合起来,都指向了一个关键词:信任。人们为什么如此重视朋友之间的信任?一位叫泰勒的受访者对我说:“你如果借钱给朋友,首先得相信他会还,否则你根本不会借给他,没有信任就等同于冒险,那就不是借钱,而是有借无还的送钱。”也就是说,信任才能给他安全感。信任确实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拿“互相坦诚”这一条来说,如果你认为对方是一个不能保守秘密的人,你会愿意把自己的事情告诉对方吗?如果你感觉对方对你总是有所隐瞒,你还会对其知无不言吗?再假如,对方曾经骗过你,你还会像以前那样信赖对方吗?答案必然是否定的。人和人缺乏信任是致命的:没有信任,也就没有关系温明娜上星期和男朋友分手了,原因是她对于这份感情太缺乏安全感。温明娜的男朋友长得很帅,身材高大,人也非常幽默和热情,特别讨女孩子的喜欢。她当初和所有喜欢他的女孩一样,正是被他的这些优点所吸引。然而在成为情侣后,这些引人注目的优点却成了温明娜心中的一根刺。“他是个非常有自知之明的人,对于自己的优点一清二楚,而且常常拿来炫耀。”温明娜不无嘲讽地说,“不知道他是真不在乎我的感受,还是故意为之,他常常向我炫耀自己多么受女孩的欢迎,今天又有哪个女孩主动跟他搭讪,哪个女孩想要约他吃饭,甚至他还会把自己跟别的女孩的合照给我看。为了自己的颜面,我只能一边假装不在乎,一边提醒他不要做得太过分。尽管他向我保证自己不会对别人感兴趣,只爱我一个人之类的,但这并不能让我安心。他非常喜欢玩手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他也会不停地玩,然后就一个人发笑,有时还会避开我去一旁小声接电话。他的脸书(Face book)有几万粉丝,但绝大多数都是女孩,她们每天都在他随便发出的一条心情下评论,很多都是露骨的示爱,但他并不避讳,还经常和她们暧昧地互动。我从没发现自己对一段关系充满如此强烈的不安,我们因此常常吵架,他觉得我不信任他,还觉得我是在无理取闹。当我告诉他我缺乏安全感时,他却让我不要想得太多。可是,真的是我想得太多了吗?”从温明娜的故事中,我们足以看出缺乏信任对于人和人关系的杀伤力。比如情侣之间如果缺乏信任,安全感会第一时间拉响警报。这个问题不解决,他们的关系将无法维持下去。其实并非是温明娜想得太多了,而是她的男朋友做得不够好—如果这个男人能够“安分守己”,收敛自己的言行,让温明娜感受到足够的安全感,做一个合格的男朋友,我们相信她是不会无端生出诸多猜疑的。在很多人际关系包括恋爱关系中,一方带来的不安全感,都是导致另一方出现不信任问题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而那些能提供给另一个人足够信任的恋人或朋友,通常都会保持长久的关系,他们的情感体验也会更好。对于恋人或朋友来说,道理都是如此。信任也决定了我们对一个人的“人格评判”信任除了涉及到人和人关系的深浅以及未来,还关系到我们对一个人的人格评判。我们对一个人的信任度很低,对他的人格评价势必也不会高,反之亦然。一个人的“先天性格”加上“后天学习的做人哲学”就构成了“人格”,与生俱来的东西我们是无法控制的,我们却可以在“做人哲学”上苦下功夫,来弥补和重塑我们内在的精神品格,提升自己的“被信任感”。信任,作为完美人格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我们必须要学会的人生哲学。这关乎一个人的做人准则—你会用什么样的道德标准去为人处世,为了这条准则愿意放弃什么、付出什么。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都愿意与正直的人交朋友,这是因为正直的人不屑于使用心机,他们的城府浅,有话直说,不搞弯弯绕,所以在交往中令人信任。与这样的人交往,就像在照一面镜子,你可以从对方的处事方式中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改正自己的缺点。反之,那些富有心机和城府颇深的人是我们敬而远之的,他们擅长阴谋诡计,那些手段通常是我们不擅长或者说对之感到不齿的。和这样的人交往,一方面你会觉得非常不安全,毕竟不知什么时候,他们就会把这些骗人的经验用到你身上;另一方面又会觉得不体面,因为你和这样的人做朋友,就等于在婉转地告诉众人:我们是同样的人。因此,在和他人交往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考察一个人的“可信任度”。1.从一言一行中判断对方的“可信任度”你可以观察对方的言行,看他对于诺言的履行能力,看他如何评价另外的人。从这些小细节中,我们通常能够发现有力的“证据”。如果发现这个人不值得信任,无论对方多么擅长花言巧语,你都不要轻易地相信,还是那句老话:听其言,观其行。不要看一个人说了什么,而要看他做了什么。2.时刻记得“回报信任”,因为信任是相互的人际交往是一来二往的活动,不能靠单方的热情交到朋友。如果一个人对你展示出信任,作为回报,你也应该给予足够的信任。就像往一个情感账户中存钱一样,你们互相存的信任多了,关系自然就好了,也就有了坚不可摧的安全感。等到你遇到麻烦的时候,信任度的多少,决定了你会获得多大的帮助。TOP 其它信息 装帧:平装-胶订开本:32开纸张:胶版纸
目录
◎ 害怕孤独:我这样是不是不合群//010◎ 依赖心理:我需要你帮我做决定//016
◎ 缺乏存在感:我渴望他们肯定我//020
◎ 不懂拒绝:这是朋友看得起我//024
◎ 虚荣和炫耀:他是我的朋友//028
第二章谁才是应该被请进生命里的人
◎ 必须远离的5种人—交到他们你就“死定了”//035
◎ 一定要结交的4种朋友—把主要精力放到他们身上//052
◎ 你会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068
第三章过犹不及:划清交往的界限
◎ 刺猬法则:越亲密的关系越容易崩塌//073
◎ 身体界限:不是谁都能与你亲密接触//076
◎ 心灵领地:思想和见解的自由不容侵犯//078
◎ 情绪界限:避免自己的情绪受到别人的操控//082
◎ 原则界限:保留底线,再好的朋友也不能逾越//088
◎ 测试:你和朋友的界限有多大//090
第四章高质量的相处:相处之道在于质量,而不是数量
◎ 优质的朋友就像沙发—安全、放松和舒适//099
◎ 构建相互享受的“亲密关系”//128
第五章管理你的社交时间
◎ 第一步:为通讯录做“减法”//151
◎ 第二步:区分“工作关系”和“生活中的朋友”//156
◎ 第三步:列出可以随时联系的人//166
◎ 第四步:规划你的社交时间//175
◎ 第五步:想一想,你的电话有多久没关机了//181
◎ 第六步:减少社交曝光,适度保持神秘感//187
第六章学会独处:正是孤独让你更出众
◎ 正视庞大的人际需求:尝试“独立思考”和“理智思考”//197
◎ 克服对孤独的恐惧:在孤独的“失落感”中体验未曾发觉的生活//202
◎ 逐渐擅长独处:暂时远离朋友,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209
◎ 在独处中提升自己:丰富和完善对于生活和友情的认知//219
第七章精进: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内心
◎ 随时保持自信:你不需要以别人的名义抬高自己//233
◎ 告别“情绪社交”:别再被他人的情绪牵着鼻子走//240
◎ 不要“病急乱投医”:学会承受知音难觅的痛苦//245
◎ 精简社交:根据自己的需求建立积极节制的社交//251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